摘要: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无论文学形式、题材还是表达手法等多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都离不开文学的背景和传统。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文明体系, 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文化决定了文学的发展会呈现不同的模式。在研究比较文学的时候, 核心在于文化的差异, 或者说异文化。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比较文学的发展上进行了不少的尝试, 但往往也会出现很多尴尬。我们需要做的是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研究, 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 跨文化; 尝试; 中国特色;
21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文学也在不断交流、比较。对于中国比较文学来说, 进入21世纪后, 因为有了之前数百年的发展作为基础, 在对于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上, 已经逐步摆脱了简单的望文生义, 即把比较文学看作为简单的中西文学比较。从目前来看, 对于比较文学一个比较肯定的解释就是跨文化的文学阐释。摆脱了之前的文学误区后, 我们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学科定位, 这种阐释将使中国比较文学在全球化语境背景下的发展中更加具有特色和优势。在比较文学中, 跨文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而也就必须面临异文化的问题。不同的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等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历来不仅仅是文学家们探讨的核心, 也是很多学科研究的中心问题。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过程中, 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文化对比, 最终还应当回到文学的本位。对于比较文学来说, 最终的目的依旧是进一步深化文学阐释。
一、中西方的比较文学
(一) 比较文学的基本含义
如果把比较文学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比较文学出现的时间就在上世纪初前后。关于比较文学的具体定义, 和很多文学名词一样, 它同样有很多种解释, 不同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来源于不同的出发点。常见的观点中, 一般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对两种或者更多种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对于文学和其他艺术种类进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也被列入比较文学的范畴内。在西方, 主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派别又可以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
研究比较文学, 首先需要明确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 无论如何探讨比较文学的含义, 最终都必须回到文学的本质上。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 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学科, 基于这些背景, 探讨人与人之间文学沟通的各种历史与现状。同时, 我们也必须明确, 在探讨比较文学时, 必然会面对不同文化, 因此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会有不同。所以在面对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对的观点时, 需要始终保持互相尊重和理解。
(二) 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着作中, 是1816年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 但本书仅仅是提到了比较文学这一文学名词, 并没有详细涉及比较文学的内涵或者方法论等。让比较文学这一文学用语逐步流传开来的是法国历史学家维尔曼, 同时维尔曼也是一名着名的历史学家。知识渊博的维尔曼于1829年出版了《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 该书是他之前在巴黎大学开设相关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来。在演讲和书的记录中, 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并且对比较文学做了很多阐释和实例, 可以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比较文学的流传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后人也尊称维尔曼为比较文学之父。
(二) 中西方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 从狭义的方面看,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拿来进行比较。而广义的比较文学, 则是把文学同其他各种学科来进行比较, 甚至包括自然学科在内。到上世纪末, 英国有学者提出, 比较文学就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研究, 这种研究是跨学科的, 甚至是跨时空的一种关系研究。由此看来, 比较文学不仅仅是跨文化, 更是跨越了语言、学科。它产生于文学文化的交往基础, 发展到今天,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已经成为一门文学研究的综合性学科门类。中西方历来都有许多学者热衷于比较文学的研究, 西方学者中, 歌德可以称为比较文学的先驱。从目前来看, 世界上的比较文学学派可以分成法国和美国两个派别。在法国比较文学学派中, 更加注重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和干预。而美国比较文学学派则主要更加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 并且这种比较是基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 找出文化差异性的规律和原因。
中国是文明古国, 历代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欢比较文学。但如果引用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如果谈及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过程, 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末着名文学家、革命家梁启超, 在其代表作《饮冰室诗话》一书中, 梁启超就曾把黄遵宪的长篇诗和西方的史诗作比较。
除此之外, 还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是社会主义小说, 具有社会主义思想, 并且可以和托尔斯泰、狄更斯相比。还有学者把李白和拜伦相比, 把李贺和雪莱相比。虽然从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来看, 这些比较只是一些简单的依附, 但也足以说明, 近代中国社会虽然动荡不安, 但在民族觉醒的时候, 中西文学比较文学已经有了开端。而后, 像我们熟知的作家, 如鲁迅、矛盾等人都曾细致研究过不同国家的文学发展情况。到上世纪30年代时, 中国逐步开始介绍国外有关比较文学的理论, 例如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都在很多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总体上看,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学派更加强调跨文化的研究, 这就不可避免谈到异文化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无论是中国的强调跨文化研究, 还是西方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研究都不同于单纯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但他们的共性在于, 都是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比优劣, 而是要从一个宏观的视野把自身的文学作品与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文学作品关联在一起。
二、比较文学与异文化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比优劣, 在研究比较文学的过程中, 必然会面临跨文化的问题。对于异文化来说, 广义上的异文化指的是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但在本文中, 笔者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的相关问题, 因此在本文里异文化指的就是与中国文化传统所不同的文化, 泛指跨国文化、跨民族文化等。
(一) 异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必然面对的问题
在比较文学研究过程中, 以中国比较文学来说, 最常见的是中西方文学的比较。在近代中国, 我们可以称之为比较文学的启蒙阶段, 例如梁启超等人, 他们虽然进行了比较文学的探索, 但是往往是简单的依附。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把李白、李贺等与拜伦, 雪莱相比。因为在民族觉醒时期的中国, 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 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大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 甚至带有盲目学习的冲动。但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在进行文学比较时, 希望把中国的代表文人与西方文学巨匠相比。在现代比较文学来看, 也许这都不能算是严谨的比较文学, 只能是简单的依附。而如果我们仔细探寻依附的实质, 不难发现还是当时的自卑。而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 虽然新文化运动对学习民主与自强, 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同样, 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极端表现, 一些极端的革命者认为造成中国不断被列强欺压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桎梏, 即儒家文化对人格的桎梏。在这种心理下, 产生了全面否定中国文化的现象。从现代比较文学来看, 这些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在研究比较文学的过程中, 异文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正是有了这些“异文化”, 才会产生文学的“比较性”。如果我们把文学限定在狭义的文学创作, 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 抑或是散文, 乃至现代的电影剧本等等, 文学创作的基础都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文化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因而对文学创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 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新时期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学界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较之过去有很大的进步, 学界也有人认为这是百年学术史发展过程中研究领域最为开阔的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文学研究大环境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很关键的。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人真正感觉到在世界上站了起来, 改变了原有“不断挨打”的局面。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来说, 学术环境越来越好。同时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 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多语言学者, 为我们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着作, 为我们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 由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们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过程中, 基本上都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这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摆脱了近代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简单依附问题。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在现代,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 很多人也喜爱把电影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新时期的异文化, 已经不单单是某一种文化, 甚至是两种乃至多种文化的共同体。当今世界文化输出大国当属美国, 我们在研究美国的小说、散文、电影等时, 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种文化交织的背景。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 越来越多西方人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很多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比较正面的中国文化元素, 这对我们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也是一种启发。
对于未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来说, 不仅仅要站在一种宏观的角度, 更需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过去我们走过弯路, 曾过于贬低自己, 强调西方的优越性。也曾过于鄙视外国文化, 强调以我为尊。无论是哪一种研究心态, 都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进行文学研究。因此, 探讨异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核心观点就在于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三、结语
文学的比较从古至今都在西方和中国盛行, 但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含义仍旧要从法国人维尔曼于1829年出版的《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一书说起。中国人虽然在很早开始就探寻比较文学, 并且也尝试比较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但受到大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往往不是贬低自己就是过于自大。到现代以后,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在面对异文化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站在一种客观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同时, 随着全球交往的增强, 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互动也在不断增强, 在这种开阔的学术研究环境中, 比较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得以呈现出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徐新建。文学研究的跨文明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 2016 (1) .
[2]韩晓清。比较文学究竟是跨国的还是跨民族的[J].西北民族研究, 2016年 (1) .
[3]查明建。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2016年 (4) .
[4]曹顺庆, 马智捷。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格局[J].西北师大学报, 2016年 (5) .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塑造的独特的中国形象。这部作品是在和西方文化互相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异国形象能更好地促进理解。...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仅仅只是一种批评方法还是可以作为比较文学之下的独立学科?又或者独立于比较文学之外、也独立于两种以上学科体系外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
21世纪的比较文学会走向何处?这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别文学研究者不能不在意的问题。国内学者在议论这个话题时,更多地是从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的挑战这个角度着眼,较少关注翻译以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竞争与合作...
亨利雷马克于1961年第一次以定义的方式将跨学科研究视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之一①。以韦勒克、韦斯坦因等为代表的比较文学界在定义提出之时对其进行了猛烈攻击,使跨学科研究思想一度成为学界禁区。然而,随之而来如火如荼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却无不印证...
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研究,不单纯是一个学术研究话题,它很容易产生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并显示出愈来愈强劲的生命力。它与目前中国国际形象的宣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相互关联。...
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经常发生, 文化误读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古代各学科门类的混生互渗为文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打下了基础,文学与哲学的相同点和相异处又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
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从先秦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有关西域的词汇、从文本所描写的人物等级关系以及从先秦西游故事情节三个方面全面考查西域形象...
比较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其边界也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有学者干脆称之为无边的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有一个移动的边界。100多年来,经过中外几代学人的不断开疆拓土,比较文学形成了以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和比较诗...
美国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了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建立所做的贡献和并认同其基本理论框架以及研究的方法。美法学派之间的争论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