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从《简爱》与《维莱特》看夏洛蒂笔下的意象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石予迪
发布于:2023-01-21 共20243字

  内容摘要:意象在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成了夏洛蒂独特的审美空间。掌握这些意象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探究夏洛蒂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并对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有深入的理解。《简爱》和《维莱特》是夏洛蒂前后两部最经典的作品,选用了以火、冰、月亮、太阳、风暴为主的自然意象和以古堡、梦境和绘画为主的人为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的结合、人物和意象的结合这两个方面阐述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可以看出在前后作品的意象选择和结合上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稍许变化。究其背后根源有受到西方文化、英国文学的影响和夏洛蒂个人的经历和文学修养,还有在创作作品时心境和背景的不同。

  关键词:《简爱》 《维莱特》 夏洛蒂·勃朗特 意象特征

From Jane Eyre and Villette to watch Charlotte's images features

  Abstract: Images in Charlotte Bronte’s novels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theyconstitute an unique aesthetic space of Charlotte. If we master these images we can have a bettercomprehension and exploration to the emo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her novels. Then we willreveal the deep theme and connotation in these novels. Jane Eyre and Villette are Charlotte’s themost classics in her works. In two books, she selected and used natural images like fire, ice,moon, sun and storm, and artificial images like old castle, dreamland and painting. Charlotte setforth the characters’ emotion By way of combination of images and characters. We can see thatthe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two novels share a lot in common. The reasons are the westculture and British cultural affects her much. In addition, her well cultured in literature andbackgrounds are also the reasons.

  Key Words: Jane Eyre; Villette; Charlotte Bronte’s; Image feature

目 录

  引言

  一、《简爱》与《维莱特》意象分类

  (一)自然意象

  1. 火

  2. 冰

  3. 月亮

  4. 太阳

  5. 风霜雨雪

  (二)人为意象

  1. 古堡

  2.“梦境”

  3. 绘画

  二、意象和意象的结合

  (一)组合形态

  1. 个体意象组合

  2. 多重意象组合

  (二)意象组合特点

  1. 立体感

  2. 绘画美

  (三)意象组合的变化比较

  三、 人物与意象的结合

  (一)女性与火、月亮、冰、风暴

  1. 女性与火

  2. 女性与月亮

  3. 女性与冰

  4. 女性与风暴

  (二) 人物与意象关系的变化

  四、意象选择和组合的渊源探究

  (一)西方意象传统渊源

  (二)英国意象传统沿流

  (三)夏洛蒂本人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言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运用到意象,文学创作中的意象是外部景物与人物内心情感相结合的产物,作者赋予冰冷的事物以人的思想、体会、感情和心怀,反映着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深层内涵甚至传递着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夏洛蒂·勃朗特是 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她总共创作了四部小说,而《简爱》和《维莱特》是在意象应用上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夏洛蒂都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视角捕捉世间万物的每一瞬间,加上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细腻的笔触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内涵。

  杨静远主编的《勃朗特姐妹研究》中收录了许多国外评论家和作家对夏洛蒂四部作品的研究成果。米利亚姆·阿洛特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和<维莱特>:导论》中将两部作品从思想和创作反面进行比较;罗伯特·海曼尔的《夏洛蒂·勃朗特的“新”

  哥特小说》分析了四部作品中的哥特元素,认为夏洛蒂大量意象的运用削弱了传统的哥特因素,并非单纯地情节刺激更是情感的升华;戴维·洛奇的《火与爱:夏洛蒂·勃朗特的尘世原素之战》中着重分析了尘世原素火意象的在表现简爱和罗切斯特爱情上的重要作用。

  在国内研究中,《简爱》的研究资料多达三十多篇,在于培文、武心彩的《论析<简爱>中的“火“》中认为“火”被作者反复提到并且认为作者寄寓了“火“以不同的寓意,本文从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四个方面来阐释在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和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惠文的《爱之路的象征:月亮与火——<简·爱>中意象与爱情的宗教读解》也是从月亮和火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意象出发进行分析,但是从意象、伦理和宗教的角度来解读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还有南京工业大学的胡爱华在《<简·爱>中梦的象征意义》,龙丽伟、魏现江的《小说<简爱>中梦境的审美分析》,南开大学张丽的《内涵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论<简·爱>的风景描写》

  等等。从《简爱》的研究资料来看,除了少数几篇是对多重意象系统的归类分析,大多数都是就单个或两个意象进行研究。

  本文就是将《简爱》和《维莱特》中选取的典型意象分类整理,通过个体意象的组合、多重意象的组合和人物与意象的组合,分析了夏洛蒂笔下人物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她的作品在意象组合上的特点、前后两部作品中意象上的变化。最后就其原因从西方文化渊源、英国文学沿流和夏洛蒂个人素养这三个方面简要做了阐述。

简爱

  一、《简爱》与《维莱特》意象分类

  《简爱》是夏洛蒂的成名之作,而《维莱特》则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从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可以反映出夏洛蒂本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而这两部又是夏洛蒂作品中运用意象最为频繁和典型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她本人的创作手法及变化。

  (一)自然意象

  1. 火

  在希腊神话中,泰坦神明的神族之一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斯山上偷去了宙斯禁止人类使用的火,从而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与文明,火也象征着强烈的反抗精神,烧毁一切的强权与专制的勇气。

  《简爱》中的“火“出现的最为频繁和典型。在这部小说中“约有八十五处提到家宅炉火,约四十三处形象地提到火,约十处实际地提到火,四处提到地狱之火”,1英国着名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在精读了《简爱》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夏洛蒂的笔下,火往往被描述成 “舒服的”“明亮的”“欢乐的”“辉煌的”“鲜艳的”,甚至是“纯洁的”

  “强大的”“火烫的”,还是“爱情之火”。而作品另一个重要人物“疯女人“伯莎的每次出场都和火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特别是最后一次她放火烧毁了桑菲尔德。

  在《维莱特》中也相对频繁且丰富,除了炉火、烛火等,有火山之意“看来在这些时期被撕碎和搅乱;我们中间软弱的人在它的失调的、从热气腾腾的火山口冒出来的气息之中凋残枯萎”2,也有爱情之火,还有和《简爱》中一样也有一次大火蔓延的场景。

  2. 冰

  冰作为外界环境事物存在时总是给人寒冷、冰凉的感觉,所以在某个人物与冰联系起来时,这个人物往往带有了冷酷无情的特质。“那儿是冰雪的驻藏所,经过几百个隆冬的积累,已经成为一片坚实的冰野,像阿尔卑斯山般一峰高似一峰,冰面晶莹光滑,绕着地级,积累着严寒的无穷威力。”3这是在《简爱》中第一次写到冰,不是直接叙述而是引用了比维克《英国禽鸟史》导言中的一段话。在形容她的表哥圣约翰是也离不开冰,如“他的沉默又像冰一样凝结起来,连我的坦率都冻在它里面了”(P.408),“我陷入到使人感到冰冷的魔力之下”,“天下没有大理石吻或者冰吻这样的东西”。(P.411)

  《维莱特》中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的姓是“snow”即为雪,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冰还被用来形容露西与约翰医师一开始之间的隔阂,“曾经有过一种看不见的、但冷冰冰的东西,非常单薄、非常透明、但是非常寒冷——一种冰的薄层,到目前为止,在我们两人的全部生活当中。”(p.225)

  3. 月亮

  《世界文化象征词典》这样解释月亮:“其象征意义仅次于太阳的第二重要的天体……对所有的哲学家来说,月亮的圆缺及其不同形态不同逆转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一个生与死的深刻象征。”

  《简爱》中月亮总共出现了粗略的有二十多处。第一次出现在第八章“大风起来,卷走了天上的阴云,月亮露了出来;月光泻近附近的窗户,毫没遮拦地照耀着我们,也照耀着走近来的那个人。”(p.69)而在简爱遇到罗切斯特之后,月亮出现的更为频繁。在简爱结婚前的二十五章中月亮在夏洛蒂笔下连续出现了五六次。

  《维莱特》中月亮第一次出现在第二章,“好多次月光明亮的夜晚,我醒来的时候,看见她穿着睡衣的明显的白色背影。”(P.11)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月亮出现了十多次,但在后半部分几乎见不到月亮的“影子”。

  4. 太阳

  太阳能驱散黑暗、寒冷和绝望,总给人以温暖光明和煦的感觉,而太阳神阿波罗则是富有力量的男性美的象征。《维莱特》中太阳第一次出现在第四章,“请把我描绘成慵懒的、沐浴着阳光的体态丰满、生活幸福的人吧,她伸手伸脚地躺在搁着软垫的甲板上,在恒定的阳光里感到温暖,在软绵绵的阵阵微风中摇晃。”( P.37)作品的三十七章更是以“阳光”为题。除了现实中的太阳,夏洛蒂还将约翰医师与太阳联系起来,“在他(约翰医师)身旁的是憩息和隐蔽——在他的周围的是抚育万物的阳光。”(P.260) 

  5. 风霜雨雪

  风暴、霜冻、大雨、冰雪这些恶劣的气候环境常常被作家寓意为各种艰难险阻,夏洛蒂也不例外,有时可能不是真正的事物只是出现在梦境和幻想中。这组意象几乎在夏洛蒂的四部作品中都频繁出现,而《简爱》和《维莱特》中几乎达到了每章都会出现。

  在《简爱》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冬日的凛冽寒风就送来了那样阴沉的云和那样透骨的雨”,“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的雾霭;附近,却是湿漉漉的草坪和风雨袭击下的灌木,连绵不断的雨让一阵经久不息的凄凄寒风驱赶着狂驰而过。”(p.1)在简爱和罗切斯特明白对方内心的当晚,大雨顷刻泻下,雷电甚至劈开了果园里的大树。

  而在《维莱特》中现实的风暴最先出现在第四章,“风在窗外呜咽着,已经哀诉了一整天了。”(p.40)此外,主人公露西似乎特别偏爱风暴,当寄宿学校的学生因为肆虐的雷阵雨而吓得祷告的时候,露西却兴奋滴爬上屋顶聆听如颂诗般的雷声。随着露西的卧病不起,狂风暴雨更是接连几天不间断。最后保罗教授回航的船只也被吼叫了七天七夜的大暴风吞没。

  (二)人为意象

  在夏洛蒂笔下的人为意象一般是将自然意象经过人为的叠加或创造的事物,一般都带上了人的主观的情感,较自然意象更加贴近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命运。

  1. 古堡

  古堡往往作为欧洲历史的一个符号存在着,也许没有教堂华丽但比较起来,古堡则更为神秘,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神秘的传说都以古堡为背景,在哥特主义文学中古堡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简爱》中,无论是主人公小时候寄住的盖茨海德,还是被送去接受教育的劳沃德,以及人之家庭教师的桑菲尔德庄园,都被夏洛蒂描述成像古堡一样的地方。盖茨海德中给简留下深刻印象的红屋子,劳沃德有着“修道院似的花园”,建筑物“灰暗而古旧”( P.45),而与世隔绝的桑菲尔德里“一种阴森森的、地下墓穴般的气氛笼罩着楼梯和过道,使人不愉快地联想到空旷和孤寂”(P.97),甚至还回荡着恐怖的笑声和令人猜不透的神秘过往。

  在《维莱特》中那个寄宿学校校长贝克夫人的被传言“曾经是一座女修道院”,“令人毛骨悚然,引起恐惧不安,”( P.118)而贝克夫人本人则“像鬼混一样在整幢屋子里悄悄飘过”( P.80)。而后露西去给华尔雷芬夫人送水果的时候,古宅里“景象凄凉,在即将来临的暴风雨的阴影中,看上去特别阴森沉闷”( P.456), 华尔雷芬夫人则像极了凶神恶煞的老巫婆,让露西不寒而栗。

  2.“梦境”

  梦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经过心灵折射的一种变形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梦境更是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起到揭示艺术人物内心世界和深化作品思想主题的作用。《简爱》中总共有五次梦。第一次是在多年没有联系却因为舅妈身体状况变差后又回到盖茨海德之前,简整个星期中都梦到大哭的小孩。第二次是再次回到桑菲尔德是她梦见那个漂亮的情敌布兰奇小姐把她“关在桑菲尔德梦外,指给我另一条路;罗切斯特先生双臂抱在胸前看着——好像在朝着她和我冷笑。”(p.204)第三和第四次都是在简即将结婚前,先是在弯曲陌生的路上抱着哭泣的小孩,接着是桑菲尔德变成了废墟。第五次是在简知道罗切斯特的前期还活着之后,梦到了劝自己离开的母亲。

  《维莱特》中露西的第一次梦或者更确切的说幻觉是在第四章,她梦见因风暴而沉没的船只。第二次是在暑假露西独自留在学校,形单影只以致内心的孤独无妨排遣,做了混乱的梦,梦到深爱她的人死去了。第三次是露西生活在台地别墅身体渐渐转好之后,她在下午黄昏之前在此梦见大海,但这次的海浪和风声都很安宁。

  3. 绘画

  绘画和梦境一样,也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带有主观情感的曲折反映,绘画者总会无意识地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使绘画更多注重的是精神内涵的体现而非仅仅是技艺的高超了。《简爱》中有多次谈到图画,有插画,肖像画。但最典型的是十三章中简爱给罗切斯特看的三幅水彩画。第一幅以黑暗的大海为背景,衬托着下沉的尸体和桅杆。第二幅在黄昏的天空和朦胧的山峰中升起一位似女神般的女子。第三幅是在冰山的尖顶和北极的天空的北极前有一个巨大的白色头颅。

  《维莱特》中最集中的是约翰医师安排露西去参观画展,在各种各样的绘画中她注意到了一幅被保护线拦着的名为《克娄巴特拉》的油画,上面是一位粗俗且肥胖的女人,她不断仔细地审视了这幅画,还注意到每位经过这幅画的游客的反应。另外一幅则是保罗要她研究的四幅关于女人一生的画。

  二、意象和意象的结合

  (一)组合形态

  1. 个体意象组合

  (1)冰与火

  在作品《简爱》中火和冰是相互对立的意象。简爱生命的前几年都是生活在寒冷的冬日,在舅妈那得不到关爱,在劳沃德的生活又异常的艰辛。“可是这一天早上,我们免去洗脸的这个仪式;壶里的水都冻住了。从上一天傍晚起,天气变了,刺骨的东北风整夜呼呼地穿过我们卧室的窗缝,吹得我们在床上直打哆嗦,水罐里的水痘冻成了冰。”

  (p.45)之后简爱的旅途中总是难以逃离黑夜的寒冷,这也是为什么简会在进屋之后最先注意到屋内的炉火的原因。冰冷不仅代表着外界的严酷,更是暗示着简爱从小缺少的关爱和感情的痛苦。在盖茨海德和劳沃德的阴冷正好与桑菲尔德的温情形成了对比。

  冰还代表着无情的里德太太和冷酷的圣约翰。里德太太的冰冷简爱从小就深切感受到的,即使在她即将去世之前依然如此,放不下对简爱的仇恨。“她又一次这样冷冰冰地对待我,我马上觉察到她对我的看法——她对我的感情——并没有干煸,而且是不可能改变的。她那石头般冷酷的眼镜,温柔不能使它感动,眼泪不能使它溶解。从她的眼睛中我看出她决心到最后一刻都还认定我是坏的。”(p.256)圣约翰虽然外表上是礼貌待人,但实际上“他的沉默又像冰一样凝结起来,连我的坦率都给冻在里面了。”(P.408)圣约翰说自己是“冷酷,没有一种热情能影响我。”而简却是火热的。火热的罗切斯特的情感摧毁着简爱的理智,而约翰的冷酷则冰冻了简爱的感情。

  (2)太阳与风暴

  在《维莱特》中风暴和太阳是交叉出现的意象,正如《简爱》中的冰与火,因此也不难理解它们分别象征着艰辛与希望。露西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达到伦敦的,此时她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在这广阔的伦敦,我赤手空拳在这里做什么好呢?

  明天去我将怎么办呢?我在世界上有什么前途呢?我在这人间有什么朋友呢?我从哪里来呢?我到哪里去?我将怎么办呢?”(p.121)前路茫茫黑暗,但是当第二天阳光“挣扎着穿过迷雾”的时候她又仿佛有了希望和信心。后来露西在陌生的地方丢失了行李又碰上浓雾和连绵阴雨时,出现了有象征意义的太阳——约翰——安慰她并带她穿过黑暗和寒冷。后来露西去见沃尔拉文斯太太时又刮起了风下起了暴雨,“被诱骗而误入这座妖魔蛊惑的城堡里去的迷途者,这时听见外面用符咒换来的暴风骤雨越来越猛烈。”(P.460)而雨后的太阳也是“苍白而没有血色,显得湿漉漉的。”(P.464)这预示着将要露西和保罗教授的爱情将要受到考验和人为的阻挠。

  本书的第三十七章节取名为“太阳”,叙述了约翰医师和波琳娜幸福美满的生活,“不管随之而来的考验,不管是什么样的疾病的痛苦或者死亡的阴影,那先前的光轮依然射穿苦难而大放光芒,使剧烈的痛苦得到安慰,给厚厚的云层染上色彩。”(P.615)在露西眼里,他们就像阳光一样明亮温暖,无论有怎样的艰辛他们的善良和清澈都可以射穿密布的乌云,受到感染的露西也真心地祝福他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阴云”为题的三十八章和以“旧雨新知”为题的三十九章,已经于露西相爱的保罗教授却要离开,没有缘由也不和露西做最后的告别,让露西又回到了孤助无缘的境地。

  2. 多重意象组合

  无论是绘画还是梦境都是多种意象的组合的整体,起到了反映人物命运和反应内心波动的重要作用。

  (1) 绘画中的意象组合

  《简爱》中的简爱给罗切斯特看的三幅画最具内涵和典型性。 “从《简· 爱》的结构可以看出女作家将主友公简的生涯分成三部分在盖兹堡及劳涯德的十八年(也有将此分成两部分);在桑菲尔德庄园的一年;离开桑菲尔德后作为乡村女教师的一年。”1第一幅图无论是作为背景的大海还是前景都是黑暗,乌云密布波涛翻滚,这实际上正是象征着简爱前段昏暗无光的生活。那种黑暗令人窒息、绝望、崩溃……似乎是没有尽头的磨难。这里还可以联系到作品一开始提到的比克维的《英国禽鸟史》相联系。“这几页导言里的文字都是和后面的小插图有关联的:屹立在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大海中的岩石,搁浅在荒凉海岸上的破船,还有那从云缝简俯视沉舟的幽灵般的月亮。”(p.5)画面中最为艳丽的是又大又黑的鸬鹚,那代表着简爱的反抗,即使在看不见希望的艰难环境中她依然有顽强的信念和反抗精神。鸬鹚的嘴里还衔着从“一条美丽的胳臂”上被水冲走或“给鸟儿啄下来”的金镯。无论是鸟儿还是若隐若现的尸体,这都代表那些在她孤独无依时给予她教诲和爱护的人,像海伦、谭波尔小姐等。

  (2) 梦境中的意象组合

  着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现实中人的欲望得到压抑或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在人睡眠的时候,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经过重组、扭曲或是伪装的方式潜入意识形成的幻觉。因此,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探究出做梦者内心的隐藏着的思想和欲望。”2简爱的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梦境都是梦见怀抱哭泣的小孩。简爱在六岁的时候她听到白茜说“她梦见一个小孩;还说,梦见小孩表示自己或者亲属肯定有麻烦事。”

  (P.226)第二天白茜妹妹的过逝也印证了这句话。简一个礼拜都做着同一个梦:“这种同一形象的奇怪反复出现;随着时间的来临、随着出现幻象的时刻的临近,我就变得紧张起来。”(P.345)接着第二天她就被告知表哥死了,舅妈卧病在床了。这是预示性的梦境,但是简爱从小就在舅妈家饱受世态炎凉,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夏洛蒂所安排的“恶有恶报”。

  后一次不但梦见了小孩还梦见了罗切斯特离她越来越远。这个梦反映了简对自己与罗切斯特的那种悬殊的差距感到巨大的压力,也是对桑菲尔德里那个未知的神秘力量感到恐惧。第四个梦应该和第三个梦联系起来看,作为前一个梦的延续。桑菲尔德成为了废墟,简爱和罗切斯特相分离,这个梦在简爱离开庄园不久就成为了现实,“疯女人”伯莎放火烧毁了庄园,罗切斯特也因为救她而变成了残疾。后两次梦境中都有黑夜、狂风等显示着灾难的意象。

  《维莱特》的第四章中夏洛蒂叙述露西做的梦,“有过一场暴风雨,下了不止一小时,也不止一天… …狂风暴雨袭击我们,我们会得救的一切希望都成泡影。到最后,船只沉没了,船员淹死了。”(p.57)而在最后,“那场大风暴发狂似地吼叫了七天七夜。”(P.590)而保罗教授回航所乘的那条船淹没在海浪中没了踪影,露西的那场梦预示着故事的结局。

  在暑假的第四个和第五个星期开始下起狂风暴雨,在孤寂感和暴风雨声中露西的精神开始接近崩溃的边缘,在昏睡中她产生了接二连三的梦境。实际上是露西长久压抑着的无助和情感因为强烈的暴风雨而被激发出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么猛烈的暴风和狂打的雨点用一种更为要命的瘫痪症状压倒了我,这比我在天空晴朗的时候经受到的厉害。

  ”(P.180)。

  (二)意象组合特点

  1. 立体感

  夏洛蒂笔下的意象,通过她多角度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细腻地描写,从硬生生的文字变成了像电影一样不断呈现的画面,并且总是以感性的文字给人以共鸣。

  简爱“走到草坪上,抬起头来,观察一下这个宅子的正面。它有三层高……顶上的一圈雉堞墙给它增添了画意。宅子的灰色正面明显地突出在白嘴鸦巢的背景上。白嘴鸦巢里的哇哇叫的居民这会儿正在飞翔。它们飞过草坪和庭园,要去停落在一个大牧场上。

  一道坍塌的篱笆把牧场和这边隔开。那边有一排高大的老荆棘……在过去是小山……一个小村落零零落落地散开在一座小山的山坡上……区教堂就在桑菲尔德附近,钟楼的旧顶俯视着房子和大门之间的一个土墩。”(p.99)这是在宅子外面的所见之景,先是平视宅子然后仰视楼顶,接着目光随着飞起的白嘴鸦眺望远处的山,最后俯视山间的村落和教堂。

  露西在去维莱特的途中观察马车外的风景,“路旁,一条条浑浊的沟渠蜿蜒着……外形整齐的截去树梢的一棵棵柳树为一马平川的田野镶边……天空也是十分单调的灰色……”

  (P.66)露西的视线透过窗外是平视的,顺着路边的柳树转向天空变为了仰视。夏洛蒂以视角的转移来呈现事物,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向镜头一般流畅,具有强烈的空间感。

  “多花蔷薇在早上和晚上都会散发出香料和苹果的香味”( P.76),这是嗅觉;“把耳朵凑到窗上,我能从屋内欢乐的闹声中分辨出屋外大风的声声哀号,”(p.62)这是听觉;“假日的光线笼罩着我:说真的,那不是暖热的夏天的光线,而是寒飕飕的、狂风呼啸的秋天的铅灰色的光线。”(P.195)这是触觉。因此夏洛蒂不仅在视觉上多方位的转换,又通过各种感官体验是读者像真的听到感到闻到触摸到一样沉浸在她构造的审美时空中。

  单纯的视觉是外在的,当结合着其他感官来描写时,就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意象变得丰富和生动。

  2.绘画美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夏洛蒂笔下的意象同样是诗情画意的,风景不在是局限于文字叙述而是如油画般铺成开来,产生一种犹如德国文学家莱辛所说的“逼真的幻觉”。

  “在太阳没披上华丽的云彩就朴素地沉落的地方,铺展着一片庄严的紫色,在一个小山峰上方的一点上,红宝石和炉火般的光辉正燃烧着……东方有它自己的悦目的湛蓝的美”( P.253),文字只是勾勒出风景的轮廓,但是夏洛蒂用绚丽的颜料给它们上色。夏洛蒂笔下意象的立体空间感还通过明暗的效果来凸显。比如“草地一片青翠,碎石铺成的小路一条条白道,光辉灿烂的一簇簇旱金莲在老朽的巨大果树根部四周开着美丽的花。

  那里有一座大绿廊,笼罩在一颗金合欢树的浓荫之中”、“青翠”、“白色”和“光辉灿烂”(P.119)正好与“浓荫”相互映衬,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感。

  绘画美最直接的展现是书中的绘画作品,特别是《简爱》中的三幅水彩画最为典型,画中黑色、红色、白色、灰色等色彩的搭配构成了三幅如同梦境一样的画面,而更巧妙的这些画像是流动的画面一样富有动态感和层次感。

  与在中国象征吉祥喜庆不同,红色在西方往往使人联想到“火“、”血”,象征着激烈、危险、冲动、流血等等的意义。在《简爱》中火是重要的意象,所以红色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重要基调。关于火的意义,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另外,盖茨海德庄园的主色调也是红色。简爱被舅妈关进了舅舅去世的红屋,这让幼小又神志不清的简爱感到害怕。这个红房子也象征着里德太太对简爱的虐待和压制。

  黑色往往代表着黑夜,“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1红色在黑色的背景里显得异常鲜明,红色的带来的这种神秘的令人窒息效果在与黑色结合时得到了更加显着地渲染。“在我的记忆里,接下来的一件事是,我感觉像做里一场恐怖的噩梦似地行了过来,我看见面前有一篇可怕的红光,里面交叉着一根根粗黑的东西。……激动,怀疑,还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恐怖感,弄得我神智恍惚。”(p.14)夏洛蒂正是通过红黑的视觉冲击来反映简爱简爱被关在红屋子时的内心的恐惧。

  还有白色则与前两种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用。说到白死自然会联系到冰雪,因此白色和代表着火的红色自然是不会缺少的搭档,夜晚的黑暗又正好和皎洁的明月形成对比。简爱结婚前的夜晚简爱不安地看着在黑夜的天空中能给她带来宁静的月亮,却发现被血色染红了,心就更加不安和彷徨。还是在红屋子里,简爱还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周围这些深色的陈设中,床上的褥垫和枕头边一张铺着做点的大安乐椅,也是白色的,前面还放着一张脚凳,我想,它看上去就像一个苍白的宝座。”(P.9)这里的白色与红色的搭配给人以视觉和感觉上的强烈冲击。

  总之,这三种颜色不管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出现,都起到一种渲染效果,给读者带来一种震撼的效果。颜色带来的感觉是更为直观的,是平面的物象与丰富的意义联系的起来的桥梁,也是读者与作者感觉相通的桥梁。

  (三)意象组合的变化比较 

  《简爱》并不是夏洛蒂的第一部作品,她真正的处女作是在她去世的两年后才问世的《教师》。虽然是第一部作品,但夏洛蒂就已经开始应用丰富的意象刻画人物,烘托情节。火、冰、月亮、太阳、风暴等这些构成夏洛蒂作品基调的意象虽有出现,但是却出现的次数不多,而且与人物内心世界联系不够紧密,不成气候。

  到了《维莱特》简爱又回到了自传体模式的写作上来,伴随着露西的命运变化和心理历程的仍然是频繁出场的意象。但是从《简爱》到《维莱特》,夏洛蒂笔下的女主角的心理越来越真实和成熟,在意象的应用上也更为老练和自然。

  在《简爱》中几乎所有的意象,不管是自然意象还是人为意象都是来自荒原,即使梦境和绘画也是取材自田园。在《维莱特》中不仅有取材自田园的意象,也有城市意象。

  首先简爱所处的环境,从出生、学校生活到后来任职家庭教师的桑菲尔德庄园,都是都位于山林之中与世隔绝的古堡。虽然简爱期望着能够摆脱这中单调的生活走向外界迎接新的挑战,但实际上她都没有离开过乡村。

  露西则不同,她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在布列顿镇,之后她在维莱特小城的一所寄宿学校找到了教师工作,她的生活环境都是在简爱想要走出去的外界,面对着更加复杂的世界。但是《维莱特》中的城市意象只是少部分,主要还是荒原意象组合和重叠。

  用来表现简爱内心两种情感的冲突时通过月亮和火这一冷一热,一白一红的反差来表现的,而在《维莱特》中露西的复杂的内心矛盾则是通过冰与风暴的冲撞来展现,在温度和视觉上没有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这样的组合更能反映处露西的过分的理智和扭曲的性格。在《简爱》中冰雪风暴的组合是用来展现简爱遇到的重重阻挠,为与之形成对比则是代表着希望和温暖的太阳和火炉,这样的结合在《维莱特》中则是风雨和太阳的交叉出现。冰与火的相对在《简爱》中象征着里德太太、圣约翰牧师这样冰冷无情的人和简爱、罗切斯特等人的善良热诚,在《维莱特》中则是露西和保罗不同的性格和处世态度。

  三、 人物与意象的结合

  (一)女性与火、月亮、冰、风暴

  1. 女性与火

  在夏洛蒂的作品中,火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火出现的次数最多,内涵最为丰富,与人物的联系也最为紧密。火又可以代表着光与热,给人以温暖的、舒适的感觉,甚至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于内心深处的情欲。

  (1) 温暖光明之火

  加斯东·巴什拉在《火的精神分析》中谈到“炉中火无疑是遐想的重要题材,是休憩的象征,使人安静休息。”1炉边的温暖与舒适往往会成为夏洛蒂笔下幸福与爱的象征。

  在《简爱》的一开始作者就写到简爱在阴冷的冬日下午,“手指和脚趾都冻僵了”,而此时她的舅妈却是“斜靠在炉边的沙发上”,她的三个表兄妹则“正簇拥在他们的母亲周围”

  (p.1)。实际上,年幼父母双亡的简爱是渴望得到爱的,即使是舅妈的爱,她羡慕她的表兄妹们,既可以在温暖的火炉边还可以有母爱的笼罩。而简爱选择在这样的天气散步,是想以肉体的寒冷来减轻内心的寒冷。

  “那里面生着火又点着蜡烛,亮得我开始时感到眼花缭乱”,“欢乐的炉火边有一张圆桌子”。( P.95)简爱一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她最先注意到的不是这个房间的布局或是其他,而是火炉。在她刚到劳沃德学校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壁炉里的光。而在刚到桑菲尔德庄园时,她也是先被火吸引了。这一方面是她在寒夜赶了很长一段旅途的缘故,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她的潜意识里开始产生了对这个新环境的好感,从这舒适平和中感受到新生活的开端。

  在《维莱特》中,露西在寒冷的雨夜进入了贝克夫人的住宿学校后,她的第一个注意到的也是客厅里的壁炉,只可惜壁炉里却并没有生火。这微妙的变化实际上也暗示了露西与简爱的命运是不同的。而当露西再次遇见如母亲般的教母时,对于炉火的刻画也随之增加。大病初愈,当她稍稍恢复体力来到楼下时,她看到“在这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色的炉火辉耀之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啊”(p.86)在炉火映衬下的房间显得愉快温暖,更是因为露西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再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情。

  不论是简爱还是露西,她们都是孤儿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在西方家庭中往往是一家人围坐在炉火边其乐融融的。所以就炉火而言其不仅带来了身体上的温暖,更是一种心灵上爱的慰藉。之于简爱的谭波尔小姐的善良和仁爱,菲尔费克斯太太的仁慈、戴安娜和玛丽温的知己般的亲切和之于露西的教母的关爱都像炉中之火驱散了她们因缺少关爱而寒冷的内心。

  (2) 生命之火

  夏洛蒂以火的熄灭来比喻生命的衰败甚至是逝去。“一支没有剪去烛花的蜡烛昏暗地在桌子上点燃着”(P.80),“病人一动不动地躺着,显然在昏睡;她那一样苍白的脸陷在枕头里;火在炉格了块熄灭了。”(P.242)“他的面容使人想起一盏已经熄灭、正在等人来重新点亮的灯。”(P.454)海伦得了肺病卧床不起,舅妈的奄奄一息,以及罗切斯特残存的生命,夏洛蒂都夏洛蒂先以火做了暗示,旺盛的生命如同熊熊燃烧地火苗,一旦熄灭就只剩下了寒冷与黑暗。

  如果说这是形象的生命之火,那么在夏洛蒂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还有一种火一般的生命力,体现为叛逆之火、爱情之火和反抗之火。

  ① 叛逆之火

  与简爱冷静的外表不同,她的内心有一种火的狂热。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是有时人类无法很好的掌控这一事物,甚至看着它的迅速蔓延却束手无策。这在某些方面与简爱的叛逆之处不谋而合。简爱强烈地渴望自由和平等,完全相异于海伦·彭斯的逆来顺受。简爱在形容自己的性格就是将其比作“怒火”。

  “一块石南丛生的荒地着了火,活跃、闪亮、肆虐,正好作为我咒骂和威胁里德太太是的心情的恰好象征;而这一块荒地,在烈火熄灭以后,变成一片烧毁的焦土,这又正好恰当地象征了我事后的心情。”(P.33)这是简爱在舅妈对她的污蔑和虐待后第一次与之正面对抗后的心理活动。她虽然从小寄人篱下,受尽冷漠,但是始终无法灭去的是她内心生生不息的火的特性,甚至在那样的环境中更凸显了这种特质。但是在报复之后,作为孩子的简爱的内心还是有所惧怕和后悔的。运用火的意象形象地将这种矛盾心理勾画出来了。

  ② 爱情之火

  简爱性格中的火的成分不仅体现在她对命运的反抗,更强烈地表现在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上。简爱长期压抑着自己的情感而罗切斯特则有不堪回首的伤痛过去,同时他们又必须冲破地位门第的枷锁才能走到一起,这样的爱更无异于是对英国等级社会的挑战,必须拥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火的精神才行。所以,用来形容这两者的爱情的,没有比火更恰当的本体了。

  在《简爱》中与火联系紧密的就属罗切斯特先生了。作者对罗切斯特第一次具体的外形上的刻画是通过简爱的双眼看到的,又是以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为背景来勾勒他的形象。从此之后,罗切斯特就和火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了。“它倾向于你,把你拉到我生命的中心和源泉,让我的生命围绕着你——点燃起纯洁、强大的火焰,把你我融为一体。

  ”(p.325)在关于罗切斯特前妻的秘密败露之后,他是这样形容他们的爱情。是简爱真挚的纯洁的爱让他重新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让他感受到精神的升华。即使在他失明之后,“屋子的瞎主人投靠在高高的老式壁炉架上,俯身对着火。”(P.448)火可以让他想到简的爱,纯洁温暖慰藉着他孤独的心,点燃着他对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与《简爱》中不同,《维莱特》中火与男主人公保罗联系紧密。保罗·依曼纽爱先生是在十四章的时候才正式出场的。他的开场白是:“你们没有热情,没有感觉吗?你们的肉变成雪,你们变成冰了吗?我要看到火焰,有生命,有灵魂”(p.146)实际上,就像他要求别人的一样,他在露西的眼里就像一团火焰。对他所教授的课程充满热情,目光里也总是注入着火,脾气也是异常地火爆,而他对露西的情感也像火一样炽热。这是一开始露西所害怕的,但是当真的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情感,露西也不禁被他所深深吸引。

  “舌尖却燃烧着一股火焰,要想否认加在我身上的这种柔情话,但是我熄灭了它。”(P.220)

  爱情是可以燃烧露西内心的火苗的,但是那个人不是约翰医师,是需要一个能够真正理解露西的人。约翰就像是艺术与生命的代表,完美男性的典范——太阳神阿波罗。

  但是正因为如此完美的形象,让露西产生了距离感,以致她对约翰医师的感情比起爱恋更像是崇拜。露西说约翰对她的“好处就像太阳对于一个冻得直打哆嗦的囚犯。”(P.288)

  而在露西的印象中,约翰气度不凡、英俊、高大、绅士、善良、机敏、体贴……似乎所有变现男性魅力的词语都可以用来赞美他。而保罗燃烧的火焰就如同罗切斯特一样,不仅是温暖着露西,更是从深处慰藉和感染着露西的灵魂。保罗拥有火神般的特质,火爆的性格中充满热情,但又不失真诚和温暖,感染露西并燃烧她潜藏的热情。

  ③ 反抗之火

  《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另一个与火意象结合紧密的人物。在简爱身上火显出的是叛逆,而疯女人这个人物则是这种叛逆的升华,不仅是追求着平等和自由更是象征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对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和歧视的强大挑战。“火升华的最高点就是纯洁化, 火燃烧起爱和恨, 在燃烧中, 人就像火中凤凰涅般木那样, 烧尽污浊, 获得新生。”1疯女人伯莎的每次出场都伴随着火,她点燃的不仅是毁灭反抗之火,更是涅盘之火。

  “有一支点燃的蜡烛,而且就放在过道的地席上。我看到这情景吃了一惊;可是叫我更加惊慌的是,看到空气朦朦胧胧,好像烟雾弥漫;……火舌在床的四周跳动,帐子一惊着了火。在火焰和厌恶包围中,罗切斯特先生正在一动不动地伸开手脚熟睡着。

  ……上帝保佑,吞噬着床的火焰终于给扑灭了。”(p.152)伯莎在一个夜晚潜入罗切斯特的房间点燃了他的床单想要在睡梦中结束他的生命。罗切斯特不但不关爱这位前妻,反而以疯为由将她囚禁起来,这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社会中男子的权利,可以随意的掌控自己妻子的权利和人生。罗切斯特正属于这个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而伯莎希望用火毁灭他所代表的男权和荒谬的清规戒律。另一个反面,简爱则因为这次意外事件救了罗切斯特,加深了罗切斯特对她的好感和依赖,可以说这场火灾是他们相爱的一个契机。

  表面上看,疯女人的形象似乎与简爱相对立,但实际上伯莎正是简爱叛逆精神的外化,她用行动摧毁了简爱潜意识里期望摧毁的设在在她与罗切斯特之间的障碍物——地位的悬殊,实现他们之间真正的平等,使女性能从低等的地位中挣脱出来。

  2.女性与月亮

  《简爱》中的月亮意象第一次在第八章里简爱在受到海伦和谭波尔小姐关爱时就出现的,这一次是简爱的前景开始转好的预兆。之后在深夜,月光又指引着简爱找到生病的海伦。在简为菲尔费克斯太太送行的途中抬头看到了天空中初升的明月,月光又再一次照亮了黑夜的万物、她归去的路,也预示着她期盼的爱情的到来,因为之后就是她与罗切斯特的第一次相遇。

  但在简爱结婚前,她看到月亮的“圆盘像血一样红,一半被遮住;她似乎向我投来困惑和忧郁的一瞥,随即又埋到厚厚的云堆里去了。”(P.285)简爱眼里的月亮一向是“皎洁的”、“明亮的”,但此时却染上了血红。虽然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表面上很美好,但是她的内心总是不安和怀疑,而在这一晚达到了顶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的时候,简总是会去仰望明月,透过它可以看透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它成为了简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同时也象征着简爱的爱情和命运。

  在《维莱特》中,月亮没有明显阴晴圆缺的变化,单单挖掘月亮是很难深入露西的内心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作者为数不多提到月亮的语句中窥探到露西的深藏的内心。

  月亮的第一次出现是用来作为小波琳娜的背景,“好多次月光明亮的夜晚,我醒来的时候,看见她穿着睡衣的明显的白色身影”(p.11),波琳娜离开父亲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那么大的她可以装作乖巧懂事,但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她还是难以控制对父亲和家乡的思念。露西对她的这种表现一直视而不见甚至字里行间流露出贬低。露西本人是不需要这种依附的情感的,《维莱特》一开始露西就没有提及自己的父母,她独立理智,平静地对待这个世界。但是,当她看到寂静的夜晚白色月光这个身影,她也必定有所触动,想想自己的命运和自己的家人,那个身影是露西内心的孤寂,她将这种情感通过月光折射在波琳娜的身上,曲折地通过第三者来变现。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更多时候月亮的出现让露西感到一份温存和平静,“月亮挂在空中,不是一轮圆月,而是一弯上弦月。透过我头顶上的那些树枝之间的一块空间,我看见了月亮,以及月亮旁边依稀可见的星星,在其他一切都很陌生的地方,月亮和星星却不是陌生的东西。”(P.121)即使身处异地和疲惫不堪,月亮是可以给予露西以精神慰藉的事物,这一点实际上与《简爱》中的月亮是相通的。

  3. 女性与冰

  如果说透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可以看到简爱的内心想法,那么相比之下,冰更能代表露西。夏洛蒂在致信给出版公司的审稿人威廉斯说:“说到女主人公的姓名,我几乎无法解释,是怎样一种微妙的意念使我决定给她起一个冷的姓氏……她必须有一个冷的姓氏……因为她有一副冷冰冰的外表。”她还说:“除非我错了,这本书的情调将从头至尾是比较低沉。……她也许会被看成病态的、软弱的。”

  在作品的一开始,还是小女孩的露西就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冷眼旁观波琳娜对约翰的爱情,在前四章里露西几乎就像作者一样退居幕后。露西认为“教学方面的成功只是在我身上照上一道冷冷的光泽。”(P.176),实际上不仅是在事业方面,在很多方面露西都像是有种“事不关己”的扭曲的冰一样的气质。

  夏洛蒂将她塑造成这样并非是没有原因的,露西渴望得到温情与爱,但是她既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害怕受到他人的伤害。冰象征着她自我伪装的理智,将自己同他人隔绝起来。她之前认为自己与约翰之间有“一种冰的薄层”,自然有约翰的一部分的原因,但露西冰冷的性格也让约翰难以靠近。露西回到寄宿学校一方面焦虑地等待着约翰医师的来信,一面强烈的思念情感又被理智打压。“理智仍然向我低语,把干枯的手放在我肩膀上,用年老的冷的发紫的嘴唇贴在我的耳朵上,冰凉刺骨。”(p.267)

  4. 女性与风暴

  冰是露西的理智,那么风暴就是露西无妨控制的情感。露西第一次情感的爆发时保罗先生让她出演舞台剧,在这个虚幻的场景中,她变得“热情洋溢,变得兴致勃勃,精神抖擞”(P.163),面对这样的自己她选择了克制和逃避,“把它们搁在一边了,而且用一把决心的锁把它们锁起来。”(P.161)

  但是在学校师生都作祷告的暴风雨夜,露西却“从近在我的床边的竖脚链窗爬出去,坐在外面窗台上,”,“我不能到这寝室里去,因为同这样狂野荒唐的时刻呆在一起的乐趣太叫我无法抗拒了:黑暗中雷声隆隆,不停滴鸣响出如此伟大的颂歌,语言从来没有对人类这样表达过——到达令人头晕目眩的白色闪电劈开和穿刺块块乌云,这景象是可怖,太辉煌了。”(P.122)她害怕这种天气,但不是和别人一样的感觉,而是害怕这突变的景象惊动了在她心里沉睡的渴望和情感。

  露西后来和约翰一起去剧院观看表演,不知不觉被女主演充满激情的表演所吸引,她全神贯注把身边的约翰都忘记了。她说“他揭示出一股力量,向上涨的深深的冬日的河流,如同瀑布那样雷声隆隆地咆哮,载着灵魂。像载着一片树叶是的,以雷霆万钧之势飞流直下。”(P.214)与约翰不同,保罗从一开始就从她冷漠的外表洞悉到了她内心深处被压抑着的情感,并且让她的天性释放出来,带她走向成熟。

  (二)人物与意象关系的变化

  在《简爱》中与简爱这个人物相关的意象有月亮和火,但是在《维莱特》中能够反映露西内心的意象却变成了冰和风暴。冰比月亮更冷,既是冷静也是冷清,而风暴比火更难以控制,气势更为强烈。

  虽然露西的处境和简爱一样,但是与坦诚的简爱相比,前者很明显的“在作者和叙述者之间已隔开了一段距离。失败、挫折和自卑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露西的性格,使她的叙述中并不总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和读者。”1有的时候读者甚至无法猜透露西的真实想法,这不仅在她的独白上,也反映在意象的应用上。《简爱》的一开始便是大量意象的涌现,可是露西在作品的前几章中一直像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只出现过一次月亮,而且月光是照射在被她观察的波琳娜身上。虽然对露西而言,月亮和星星都不是陌生的,依然照亮着她前行的路,传递着她对故乡的思念,是亲切的。但大多时候月亮的出现没有预兆着什么,也无法真切地折射露西的内心,甚至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第三方提及的。

  在性格上,露西相比简爱要更为孤僻和敏感,也更会隐藏自己的情感,但这种过分压抑的情感一旦爆发起来也是异常强烈。所以在意象上,与简爱联系紧密的是宁静的月亮和叛逆的火,与露西相联系的是寒冷的冰和疯狂的暴雨。此外,夏洛蒂为了充分展现《简爱》复杂的内心世界还使用了大量绘画、梦境等,但是在《维莱特》中几乎找不出富有代表性的反映露西情感的绘画。

  四、意象选择和组合的渊源探究

  处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夏洛蒂·勃朗特,其作品的意象在选择和组合上都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还反映着英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会受到浪漫主义时代的诗歌的熏陶。

  另外,她的人生经历、个人的文学修养以及作品创作是的心境和环境都会在她的意象运用上有所体现。

  (一)西方意象传统渊源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欧美文化重要的源头之一,在西方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神话是原始社会人类最初地文化形式,往往以神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也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和形象。在希腊神话《丢卡利翁与皮拉》中主宰世界的宙斯不断听到来自人类的恶行,于是决定降下暴雨惩罚人类,洪水象征着人类遭受的灾难;天神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界的火种而受到宙斯的惩罚,火象征着光明和文明;太阳神阿波罗代表着光明、青春,是男性美的典型;月神阿尔特密斯则象征是美与爱、生命与永恒、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这些意象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见到踪迹。作为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的莎士比亚在其作品《麦克白》中暴风雨作为凶兆出现,象征着因人类的邪恶的本性引起的灾难。在《李尔王》和《暴风雨》中该意象则意为净化心灵拯救人类的灵魂;在劳伦斯的诗歌中火是最重要的意象,《冷血》体现了他的血性意识,他认为“火”代表着人类最真实的心灵而非谎言,劳伦斯通过火的意象也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理解;玄学派鼻祖约翰·邓恩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太阳”意象是完美神圣的爱情的象征;华兹华斯在坎伯兰郡的海岸边创作的一首《献月亮》中将月亮视为知己,视为伴侣,作为精神的依托。

  火、月亮、太阳、暴雨就是夏洛蒂笔下经常出现的自然意象,她在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和前人赋予的这些意象的内涵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进行扩充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象风格。

  (二)英国意象传统沿流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的诗歌意象表现十分丰富。如华兹华斯的《致云雀》、柯尔律治的《夜莺》、雪莱的《致云雀》和济慈的《夜莺颂》都是鸟来表现情感、思想。虽然浪漫主义在当时诗歌的表现上尤为突出,而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更趋向于现实主义,但多少还是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自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哥特风格的小说逐渐在英国流行起来。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哥特小说离不开阴森的城堡和修道院、悬疑恐怖的氛围渲染、凑巧而又曲折的情节发展,甚至还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鬼怪等等,因而又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哥特小说产生于 1974 年,贺拉斯·瓦尔甫特创作了名为《奥特朗托城堡》并在该小说的第二版的书名上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 瓦尔甫特开创了哥特题材小说的先河,随着其他作家的竞相模仿,这种题材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虽然只有过一段时间的衰败,但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式样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等等作家都将哥特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无论是《简爱》还是《维莱特》中都有出现阴森黑暗的古堡,而古堡中又往往会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魂和悬念迭出的故事,甚至在主人的梦境和绘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由于英国独特的气候环境,常年阴雨连绵,甚至是在夏天也需要生火,“它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焦点”1,“火”和“阴雨”也成为了英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而这些又自然的与红色和黑色联系起来。因而在夏洛蒂的作品中火是一年四季都会出现的意象,而对外界环境的描述中又总是离不开阴雨连绵浓雾迷罩的天气。

  (三)夏洛蒂个人素养 

  勃朗特一家生活在英国北部约克郡一个叫哈沃斯的山区,那里荒芜偏僻,一到冬天更是因为大雪的堆积而变得与世隔绝。童年的生活环境对夏洛蒂的文学创作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当她在选取意象是都是她熟悉的荒原意象,风霜冰雪、天空、树木、月亮等意象构成了夏洛蒂独特的审美空间。

  勃朗特姐弟们从小就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天赋,特别是夏洛蒂尤其在水彩画方面很有造诣。如此热爱绘画和写作的夏洛蒂才会在作品中大量运用身边的意象经行大胆创作而且娴熟地渲染艺术的感染力。夏洛蒂创作的简爱这个主人公并没有系统地学过绘画但是却很有天赋和悟性,除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幅水彩画简爱还在空余时间画过很多幅画。在《维莱特》中露西虽然没有像简爱一样热爱绘画,但是露西喜爱欣赏绘画并且有自己独特的品味。而在这两本本书中夏洛蒂笔下的风景都拥有绘画美的特点,像一幅画一样精巧地构建却比平面的画更有丰富的内涵和意味。

  《简爱》并非夏洛蒂的第一部作品,虽然《教师》被退回,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在初次尝试失败的基础上,夏洛蒂开始更为注重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细腻。夏洛蒂因为父亲的眼疾加重,她不得不从布鲁塞尔返回家乡,但在布鲁塞尔的两年中她开阔的视野也丰富了阅历。夏洛蒂在创作《维莱特》的一年间,亲人们死亡的阴影实施缠绕着她,荒原的深处,在教会提供的空荡又阴森的屋子里夏洛蒂奋笔疾书。而窗外是呼啸的狂风,教室内的炉火也闪忽着。荒凉的环境和凄寂的心境,夏洛蒂的笔下的意象也越发的冰冷凄凉,而《维莱特》也相比其他几部小说更加带有更浓的自传色彩。

  夏洛蒂的一生都是孤独寂寞的,幼年的丧母带来的缺乏母爱的悲伤以及之后姐妹弟弟的相继离开人世又是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带来沉重地打击,再加上对老师康斯坦丁无果地情感等等原因逐渐造就了她抑郁但又激情的写作风格,这在她塑造人物形象和意象运用上尤为突出。夏洛蒂经常使用意象通常都是较为凄冷荒凉的意象,像冰、月亮、风霜雨雪等都是,而即使是经常出现的较为温暖的事物“火”中也带有冰凉之感,而在《维莱特》中的主人公露西的姓就代表着雪。这些意象的选择和叠加都营造出夏洛蒂作品特有的阴郁悲凉的氛围。

  结语

  本文试以夏洛蒂作品意象这个方面,以具有代表性的《简爱》和《维莱特》中的典型意象为例,通过分类归纳分析,对夏洛蒂笔下在意象选择、组合、特征和原因进行探究,总结如下:

  在《简爱》和《维莱特》中的意象其实并非太多,但是有些却是作为固定意象多次出现并且具有多层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中由具有不同的内涵。而意象的出现和组合重叠正是夏洛蒂表现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作品中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自然意象和人为意象。自然意象有火、冰、月亮、太阳和风霜雨雪,人为意象有古堡、梦境和绘画。

  意象一般不单个出现,而多以组合的方式出现。个体意象的组合主要是“火与冰”

  和“太阳和风暴”这样成对立的意象交叉出现,以此来表现书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反应主人公内心的难以化解的冲突。绘画和梦境是多组意象的重叠,绘画可以预示人物的命运而梦境则更多地可以折射出人物更深层的内心世界和困惑。意象间的组合具有立体感和绘画美的特点,不仅注重视觉的都角度,各种感觉相互结合还注重色彩的调配、明暗的衬托。意象的选取和组合上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主人公的性格、心境和环境的变化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意象还和作品中的人物相结合。与女性结合的意象有火、冰、月亮和风暴,分别展示不同的情感。作为女性陪衬的男性,与之结合的是通过女性视角感觉出来的意象——火和太阳。可以看出,夏洛蒂在选取意象时都十分贴合人物本身的性格和特性,突出重点。就算是同一个人意象,与人物的亲疏关系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在叙述上甚至出现了伪装。

  夏洛蒂笔下意象的运用有受到西方文化、英国文学影响和她个人的原因: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中的某些意象及其意义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英国文学特别是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哥特主义文学在她的作品中也可以寻觅到到踪迹;而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更是奠定了她作品基本的感情基调,也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创作时的心境和背景也影响了她对于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的形式。

  总之,意象在夏洛蒂的作品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她笔下的意象不单单是增加了文章的浪漫氛围,更重要的是折射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达到情语与景语的结合的境界,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凸显文章主题的重要作用,以有形表无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对《简爱》和《维莱特》中意象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夏洛蒂作品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2] 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3] (英)盖斯凯尔夫人,祝庆英,朱文光译:《夏洛蒂·勃朗特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

  [4] (英)夏?勃朗特,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版。

  [5] (英)夏?勃朗特,吴均陶,西海译:《维莱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版。

  [6] 巴什拉,杜小真、顾嘉琛译:《火的精神分析》,三联书社,1992 年版。

  [7] 于培文, 武心彩:《浅论<简? 爱>中的“ 火”》,《丹东师专学报》,2002 年总第80 期。

  [8] 于淑哲:《评析<简?爱>中火的意象,解读简?爱如火性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 年第 6 期。

  [9] 郎芳:《<简?爱>的主题意象: 月亮与火》,《河北学刊》,1997 年第 2 期。

  [10] 王文惠:《爱之路的象征:月亮与火--<简?爱>中意象与爱情的宗教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1] 窦晶:《简析<简?爱>中“火”与“冰”的意象》,《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 21 期。

  [12] 胡爱华:《<简爱中梦的象征意义》,《黑河学刊》,2005 年第 5 期。

  [13] 龙丽伟,魏现江:《小说<简爱>中梦境的审美分析》,《铜仁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期。

  [14] 邓宏艺:《试析<简·爱>中红白黑三色在景物描写中的运用》,《潍坊学院学报》,2004 年第 5 期。

  [15] 梁超:《<简爱>中三幅水彩画的神秘意象》,《衡阳师专学报》,1997 年第 18期。

  [16] 张丽:《内涵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论<简爱>的风景描写》,《天津电大学报》2004 年第 8 期。

  [17] 吴晓春:《古宅,神怪,巧合--浅谈<维莱特>的哥特小说因素》,《长沙大学学报》,1999 年第13期。

  [18] 辛晓琳:《浅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7 年第 8 期。

  [19] 俞晓红:《从“简爱”到露西·斯诺--简析夏洛蒂·勃朗特创作风格及心里历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比较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