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

中日电视剧中道歉语的非语言行为对比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苏娜
发布于:2019-01-09 共2931字

  摘    要: 在日常交际中, 既可以通过会话进行语言交际, 也可以通过身势、举止等方式进行非语言交际。文章以中日两国电视剧为考察对象, 从“视线接触”“面部表情”以及“体态姿势”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在道歉场景下的非语言行为的使用实态和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从文化和心理角度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以期对中日间的跨文化交际有所贡献。

  关键词: 电视剧; 非语言行为; 道歉; 中日对比;
 

中日电视剧中道歉语的非语言行为对比
 

  一、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频繁, 跨文化国际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同时也会因言语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误解和摩擦。恰当的道歉行为在缓和此种矛盾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对道歉行为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语用论、对比语言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这些研究的焦点基本都集中在言语表达方面, 而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却极其少见。因此, 有必要从非语言行为的角度对中日道歉行为进行深入探讨。

  二、非语言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非语言行为是指在交际过程中, 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 伴随言语而产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等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伯德惠斯特尔曾指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 由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5%, 而其余的65%是靠手势, 动作及讲话人与对方的距离等语言以外的手段来实现的。”[1]由此可见, 非语言交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只注意语言交际而忽略非语言交际, 是一种不完全的片面的交际行为。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同样表达歉意之情, 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 非语言行为方面的体现也会有很大不同。

  对于非语言行为的种类,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贾玉新认为“非语言行为包括身势行为, 手势行为, 目光语行为, 交谈时的身体距离, 沉默语行为, 声音, 语调, 音量, 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2]毕继万将其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以及环境语。[3]参考以上分类标准, 文章主要从非语言交际中起重要作用的视线接触、面部表情和体态姿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三、调查方法

  近年来, 以影视作品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 既具备直观性、形象性, 又具有会话和交际行为统一的立体性特征。在跨文化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用中日两国选取出知名度和收视率较高, 以日常生活为题材, 且道歉场面居多的4部电视剧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对剧中出现的各种道歉场景进行整理, 然后对各种人物伴随道歉语的非语言行为进行分类统计, 探讨中日两国间的异同。具体如下:

  日本:《花嫁とパパ》和《ホタルノヒカリ》 (共计约17.4小时)

  中国:《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幸福在哪里》 (共计约33小时)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共收集伴随道歉的非语言行为日本237例, 中国137例。具体见下表所示。

  (一) “视线接触”的比较分析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目光是心灵的语言。”眼睛可以传达信息, 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情感和愿望, 这也体现了眼神表达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对“视线接触”的比较主要从“视线注视”, “视线回避”两方面进行。

  “视线接触”方面, 中日两国有着显着的差异。日本人在道歉时, 会本能地避免注视对方, 多采用“视线回避”的方式, 占85.23%;而中国人则多会选择“视线注视”, 占68.61%。这是因为两国对视线的理解和使用因民族文化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日本, 直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无礼, 或者是某种带威胁性的挑战行为。因此, 日本人交往时, 往往是漠然注视前方或者视线游移不定, 从而避免目光上的长时间接触。而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交流时注视对方, 表示自己倾听的态度和对对方的关注和尊重, 是一种基本的礼貌行为, 也是建立亲密或示好的关键因素。目光的游移不定, 东张西望在谈话中则易被认为心不在焉, 是失礼之举。

  表1 伴随道歉的非语言行为使用状况
表1 伴随道歉的非语言行为使用状况

  另外, 中日之间也有共同之处, 如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发现当道歉对象为上级长辈, 或道歉行为很严重的情况下, 中日两国往往都会选择回避视线、低头认错的姿态。

  (二) “面部表情”的比较分析

  人们的面部表情丰富而多样, 可以通过紧张、微笑、哭泣等各种表情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但在致歉的情境下, 人们的表情类型就会比较局限。文章主要从以微笑为主的微笑表情、严肃表情和自然表情三类展开分析。

  日本人在表达歉意时, 不论关系亲疏远近, “严肃表情”的使用率都非常高, 达到67.09%, 而“微笑表情”仅占整体的16.88%, 两种表情的使用上差距甚大。且往往事态越发严重, 人们越习惯呈现严肃的表情来致歉。除非特定情况外, 微笑表情道歉容易被认为是对让他人不尊重, 不礼貌的行为。此种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抑制情感的外漏, 也可以说是日本人为避免摩擦, 谋求周围和睦关系的国民性的一种体现。

  中国人三种表情的选择上则比较均衡, 没有十分明显的差距。通过具体影像资料观察发现, 中国人向关系亲近的人道歉时更多使用微笑表情。以此展现自己的诚意和友善, 营造和谐的的氛围, 从而消除芥蒂, 化解矛盾, 修复彼此的关系。

  (三) “体态姿势”的比较分析

  如表所示,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并非所有的道歉行为都伴随体态姿势。根据影像资料, 把有伴随动作的道歉行为主要从以点头, 鞠躬为代表的“非接触行为”和以“拥抱”“触碰手臂等”为主的“接触行为”两大类来展开分析。

  日本人在道歉时, 习惯采用点头、鞠躬等方式的非接触行为, 两者占整体的82.28%, 可以说这是日本人致歉时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接触行为”极少使用, 本次调查数据中仅发现1例。日本人通过点头, 鞠躬等动作来展现自己深刻反省的诚意, 忏悔的心情, 消除对方的愤怒之情。这与日本是以鞠躬为礼的国度密不可分。当然鞠躬时间和角度也因具体情况而不同, 通常在式固定化事态越严重、歉意越深的情况下, 鞠躬时间越长, 角度越深。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或大于90度。

  与日本人相比, 中国人致歉时, 选择“接触行为”的相对比较多。特别是对关系亲密的朋友或家人, 通过拥抱, 抓碰对方的手臂肩膀等亲密动作, 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友好、愧疚等情感, 从而获得对方的谅解。点头, 鞠躬的“非接触行为”则不具备普遍性, 仅限在事态严重或极其郑重的场合。

  中日两国在身体接触方面的显着差异与人际交往中的空间意识有一定关系。文化背景不同, 人际距离的标准值也会不同。日本人空间距离与中国人相比要大一些。据日本表演研究所调查显示, 日本人的标准距离为, 初次见面的人1米, 朋友之间70厘米, 家人之间50厘米。可见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会尽力避免身体上的接触, 保持一定的距离。

  五、结语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明确了中日两国在道歉场景下非语言行为方面的差异所在。日本人多采用“视线回避”“严肃表情”以及点头鞠躬等“非接触行为”, 以严肃郑重的姿态表达歉意, 而中国人则倾向于“视线注视”“接触行为”式的友好亲密的动作缓和气氛。总体来讲, 日本人在道歉时的非语言行为呈现出封闭、内敛与程式化的特点;中国人则较为开放, 表情动作更为个性化与多样化。在跨文化交际中, 除了重视语言的正确学习外, 还有必要加深对这些非语言行为要素的理解。不能按照中国人惯有的行为模式, 否则不但无法解决矛盾, 还有可能造成更深的误解和摩擦。

  参考文献:

  [1]李庆详.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原文出处:苏娜.跨文化视域下中日非语言行为比较研究——以道歉场景为中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7):142-14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比较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