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镇建设对于传承古镇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地方经济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围绕东台市安丰镇古镇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当地古镇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古镇建设中出现的不少问题,如保护力度不够、古街卫生问题、古建筑破坏严重、人才支持不足、缺乏本地特色、缺少长期规划等等。文章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后,提出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突出地方特色、加强人才建设、建立古镇建设保障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古镇建设 文化特色 经济价值 安丰镇
The Research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ncient town construction about AnFeng Town in DongTai City
Abstract
The ancient town-building in the ancient tow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ies of the irreplaceable role. This paperfocuses on the AnFeng Town in DongTai City construction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andsum up the achievements of local ancient town construction. Also pointed out thatmany of the ancient town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protection is not enough, or streetshealth problems, serious destru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lack of support personnel,lack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long-term planning. The article in the analysis ofthe problem exists because of the change concepts, unify our thinking, highlightinglocal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human resources and build a town building security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 Town construct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 value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之久的国家,它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但我国对于本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标准却远远落后于世界,甚至可以说是有十年、近百年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开发文化古镇都只停留在概念上,缺少实际的对策。在实际的开发中,文化古镇建设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急需要一些科学性的政策。在现代文明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下,在中国许多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了严重损毁,有的已经永远消失了。在中国的大多地区古镇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很多城市旧城改造把一些非常珍贵的古建筑推翻,扩大商业用地,对古镇的合理开发不够重视。
1.1.2 研究意义
中国关于研究古镇建设方面理论丰富,但研究视角大都放在几个名气较大的古镇,对策针对性比较弱。本文选取苏北小镇为研究对象,适应性强。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镇研究的理论、开拓了研究的思路、创新了研究视角。
本文挖掘了安丰镇古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它为安丰镇今后古镇建设提供了建设的依据,减少了盲目建设,为今后的安丰镇的古镇建设指明了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古镇研究的历史较长,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的领域广泛。
关于古镇建设与开发的利益相关者方面,西方学者玛丽亚(María)、威肯斯(Eugenia)、威廉姆斯等(Williamset al.)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玛丽亚(María)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及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模型,研究古村镇旅游者的特征,并计算出古镇旅游市场在西班牙某地区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威肯斯(Eugenia)对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Chalkidiki)一个海滨古镇旅游地的 86 名英国度假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指出不同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的体验方式存在差异。威廉姆斯等(Williamset al.)揭示了新西兰 10 个村镇居民对旅游发展社区影响的感知的区别,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 4 类人群,并指出在调查居民感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被调查者的个人价值观,而非人口学特征。
关于古镇旅游地的演化和转型,学者阿格沃尔(Agarwal)研究比较突出,对古镇旅游地衰落进行剖析。阿格沃尔(Agarwal)在探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重构理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英国 3 个小中、大型海滨传统集镇(Minehead、WeymouthScarborough)为例,指出旅游地的衰落不一定与生命周期或某一特殊的资本阶段有关,而应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地的再次复兴必须着重发掘该地的独特内涵。
西方关于古镇文化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方面的研究理论丰富,劳里(Laurie)、罗德里戈(Rodrigo) 科恩(Cohen)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劳里(Laurie)研究了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商业化现象对玛雅古村落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罗德里戈(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Porto)和塞古罗(Seguro)风情游的案例,当地居民力图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复兴”工程,将传统文化以商业化的形式加以展示。科恩(Cohen)对墨西哥瓦哈卡(Oaxaca)的 4 个萨巴特克语村镇的旅游研究显示,本土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当地一些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然而,一部分人的经济获益却有可能加剧整个社区经济的不平衡。
关于社区参与在古镇建设中的作用,也是西方讨论的热点。多根等(Dogan,et al.)对弗吉尼亚州某游憩区周围 5 个传统古镇居民的调查表明,居民对旅游的关注程度、生态价值观、资源利用率、所感知到的旅游发展带来的损益度等因素,影响着社区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阿尔布(Erb)对印尼弗洛斯(Flores)岛古村镇芒加莱(Manggarai)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地居民有着几百年与外国人交往的经验,并为游客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文化空间,表明目的地社区主动地采取一定策略,不仅能够应对变化和革新,同时亦可延续和发展其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旅游带来的影响。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古镇自然景观、人文传统以及国内整体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国内古镇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有很大的区别关于古镇建设中存在的在问题,国内学者柳森、张述、林胡、科翔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柳森列举了一些关于古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1)学科归属不明。有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系统研究,在我国的学科归属上是一个盲区。(2)过度导致双重破坏。生态污染与破坏和文化污染与破坏,是当前古镇旅游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者张述林、胡科翔在古镇建设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承载量饱和,古镇环境污染严重;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住居民的利益分配;旅游产品同质化、单一化;门票经济为主,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产业链。
关于“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问题,学者陈志刚、阮仪三理论研究较突出。
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
他以乌镇为例,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
1.3 研究思路
国内关于古镇建设研究资料丰富,但对于偏远小镇的研究还相对缺乏,针对性政策很少。针对这种现象,我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的问题,并对东台市安丰镇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安丰镇在古镇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有针对地提出对策建议,最后进行总结整理。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第一章首先对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古镇概念、古镇价值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对东台市安丰镇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第四章对东台市安丰镇古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古镇建设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最后对文章进行了一下小结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 研究方法
针对安丰镇古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采取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在起始阶段,从有关书籍、专着、地方志和网络上搜集对本课题具有指导意义的有关资料,把握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研究新的生长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以更好地把握课题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1.5.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场调查,亲身探访安丰镇居民的居所,调查古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3 归纳法
针对本课题,通过文献所举的例子与本文研究对象相比较,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辨别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2 相关理论概述
要对东台市安丰镇古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需要对古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2.1 古镇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关于古镇的定义有很多,下文列举了几个相对成熟的概念。
柳森指出,古镇就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始终延续并保持原有村镇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风俗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具有历史文化遗产性质的现代人类生活聚落。[1]
张述林、胡科翔认为,古镇是先人建设活动的结晶、地域文化的积淀,也是城镇自身不断发展和淘汰的结果。作为特定地域历史建设活动的“化石”,它们记载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2]
结合以上学者的的解释,笔者认为古镇可定义为历史悠久、古建筑保留相对完整的集镇。
2.2 古镇的价值
古镇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又有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我国古镇数量多,分布广,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古镇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而古镇的价值不仅仅只在旅游,更在于她的历史功能,她的文化功能,她的建筑功能,甚至可以说古镇是中华民族回归自我的精神寄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旅游经济价值更是十分重大,曾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摇篮,也曾经被比作“东方聚居文化的瑰宝”。[3]
2.2.1 文化价值
古镇作为历史传统与现代化文明交融的文化形态的载体,它体现了当地的当地居民的传统风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建筑理念、审美观念。古镇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寺庙、名人故居、古建筑。它不仅对传承宗教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文学史、建筑史的研究。
2.2.2 科研价值
古镇拥有独特的历史进程与丰富的民风民俗,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与传承,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古朴的环境、优美的风光。古镇可以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民俗学家以及摄影、绘画、影视界的专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范本。
2.2.3 经济价值
古镇拥有汁原味的民间传统、古朴的环境、优美的风光。人们可以到古镇休闲旅游、可以切身体会到在喧嚣都市所欠缺的舒缓与平和、可以体会历史的沧桑之美、可以放松心情。古镇因此可以开发旅游,带动周边产业链发展,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
2.3 古镇建设的意义
2.3.1 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此遗留下很多各具特色的古镇。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面貌也出现了改变。很多古镇盲目开发经济、破坏了小镇原有格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在新时期提出了古镇建设,古镇建设必须突出“古镇”这个概念,作为古镇它本身的文化资源必须足够丰厚。通过古镇的强调,人们可以因此及时了解古镇文化资源的遗留情况、理解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政府会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投资力度,加快古建筑的维修进度,从而文化资源能够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2.3.2 实现经济价值
古镇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小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古镇建设通过对城镇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吸引外资,加快了古镇的经济发展。
古镇建设使得地方的经济得到发展,政府有了足够的资金去投资古镇建设,古镇的文化资源得到有力保障,古镇文化与经济发展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3 东台市安丰镇古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古镇建设不是空洞的概念,也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的建设,而是与当地的历史特色和经济情况相结合的建设。东台市安丰古镇历史悠久,古建筑遗留丰富,下文对东台市安丰镇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3.1 安丰镇的基本情况
安丰镇是东台市辖镇。1912 年为安丰市,1954 年改安丰镇,1958 年改公社,1968 年复置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 16 公里。面积 65 平方公里,人口 5.4 万。
204 国道、安时公路过境。串场河、通榆河纵横境内。 该镇与南通的如皋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随着苏通大桥的开通,东台市安丰镇也成为了盐城市与苏南的枢纽。
东台市是国家百强县级市,安丰镇作为东台市中经济发展相对快的乡镇,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以种养业为主 ,但作为苏北小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与苏南乡镇相比差距很大。镇村办企业有机械、棉纺、化工、炼油、砖瓦、印刷、编织等。江苏油田试采一厂设境内。
安丰镇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等社会发展事业走在盐城和全省乡镇的前列,先后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省体育先进乡镇,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盐城市文明卫生集镇、盐城市经科教结合先进乡镇。安丰中学办成了省重点高中,镇中心初中教学质量居全市上游。安丰小学是盐城市先进小学、安丰中心医院、安丰镇卫生院设备先进,达到市甲级医院标准。
安丰这块古老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起于距今 1280 年的唐开元元年(713 年)。据考证,安丰初名东淘,地濒沧海,常遭海涛侵袭,致使地方不宁,民不聊生。至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西溪盐仓监范仲淹率民夫,修海堤,以挡海潮,方改名安丰。“安”寓安居乐业之意,“丰”寄丰衣足食之愿。为实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之愿望,安丰人民搏击海涛,烧囟煎盐,推动了历史前进。至清嘉庆年间,安丰已有19694 家灶户,48413 名灶丁。盐业发达带来集镇繁荣、商业兴旺,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七里长街,路面皆砖石铺砌而成。街道两旁,屋宇鳞叠,商贾辐辏。街道东侧海河为水路盐运要道;街西串场河直达长江。街道两侧有东西贯能通巷道 13 条,两河之上架设16 座桥梁,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远近商贾,云集于此,店、行、坊、馆遍设古镇。全镇有纯商业行业 40 多个,店铺 800 多家,商贩 2300 有余,经营棉布、酒酱、八鲜、南北货、鲜肉、茶叶、家具、中西药品、瓷器等几千种商品,收购棉布、粮食、草鞋、鲜蛋等农副土特产品,生产食油、粮为、茶干、茶食、糕点、旱烟、首饰等几百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繁荣的盐业催生了古镇灿烂的“和”文化,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泰州学派”,此后的安丰名人辈出,精英迭现,涌现了明中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明末清初布衣诗人吴嘉纪、当代世界三大汉语言学家周法高等知名人士。时至今日,安丰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古镇历史保护区 24 万平方米,清代以前建筑群总面积 15 万平方米,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街道 4 处,古巷道 56 条,反映地方特色的明清建筑数十处,其中鲍氏建筑群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街和吴氏家祠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古镇的西南,还有唐代水系八卦遗存,镇北有一口唐时古井。正是由于安丰具备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参评的所有“硬件”——一条完整的古街(明清古街)、一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鲍氏建筑群)和一批文化名人(王艮等),08 年 6 月份,安丰古镇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审定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脱颖而出,成为苏北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安丰古民居建筑群规模之大,保存完好度在全省、乃至全国十分罕见。
安丰镇区位图
3.2 安丰镇古镇建设的成就
当地政府对古镇建设十分重视,采取了一些合理的措施,古镇建设初见成效。
3.2.1 古建筑保护完好
安丰镇保留了的街道线形,外部空间尺度、下店上宅式建筑、天井院落等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其两侧集中了大量的居民生活街坊,很好反映了传统古镇的历史格局。从宋末到清代中期共跨越 4 个朝代的古民居建筑遗存近 20 处,除了已有 550 多年历史的当代着名汉语言学家周法高的故居之外,沿街的汪氏建筑群、曹家大院、陈氏大院等的历史都在二三百年以上。古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保存基本完好,且都有人居住。
3.2.2 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古镇
政府投资对部分已经损坏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对市级保护文物七里古街, 进行整修。老街南段青石铺就的街道,通过修葺仍保持着原来古色古香的味道。对王艮的故居,清代徽式建筑鲍氏大楼,吴嘉纪塑像分别进行隔离划分保护、基本修复。
2008 年 6 月份,安丰古镇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审定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脱颖而出,成为苏北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2.3 古镇经济价值得到一定程度开发
在旧城改造中主动为古建筑让路,大力开发旅游业,以此为亮点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外地的商家入驻该镇。该镇借助如扬子晚报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力量打开小镇在全国的知名度,在 2008 年古镇建设之初就有将近 20 多家外来企业被该镇的发展前景与优惠政策吸引来镇考察。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安丰镇古镇特色在国内名气大增,外商投资加大。
如香港翔源公司、无锡海恒纺织有限公司和不少台湾公司都在该镇设立了工厂。
3.3 安丰镇古镇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3.3.1 全国古镇建设风潮
近几年古镇潮风靡全国,古镇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安丰镇受到启发开展古镇建设。相比于几年前处于萌芽于探索阶段的古镇发展,近几年国内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周庄的成功开发给了安丰镇发展不少启示。
学习周庄“全国第一水乡”的风格,安丰镇打出了“苏北第一家古镇”的旗号。国内几个建设相对成功的古镇对安丰镇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使安丰镇古镇建设有了发展的方向。
3.3.2 政府重视古镇建设
安丰镇政府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进行历史文化古镇的申报。
政府投资对部分已经损坏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对市级保护文物七里古街进行整修。对老街南段青石铺就的街道进行了修葺,使它保持着原来古色古香的味道。对王艮的故居,清代徽式建筑鲍氏大楼,吴嘉纪塑像分别进行隔离划分保护、基本修复。为加强古镇建设,改变了原来的拆迁规划,保留了 18 处完整古民居群的明清老街。
3.3.3 文化资源丰富
安丰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徽式建筑鲍氏大楼、有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王艮画像碑、明清古街、吴氏家祠及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宫等。它保留了的街道线形,外部空间尺度、下店上宅式建筑、天井院落等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其两侧集中了大量的居民生活街坊,很好反映了传统古镇的历史格局。从宋末到清代中期共跨越 4 个朝代的古民居建筑遗存近 20 处,除了已有 550 多年历史的当代着名汉语言学家周法高的故居之外,沿街的汪氏建筑群、曹家大院、陈氏大院等的历史都在二三百年以上。古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保存基本完好,且都有人居住。当地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可开发价值大,旅游发展前景好。
3.3.4 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安丰镇相对东台市其他乡镇经济领先,经济基础好。当地以古建筑、寺庙为基础,以人文传统、特色小吃、民间艺术为依托,重点发展旅游业,经济发展很快。
以古镇为特色加强了安丰镇在全国的知名度,在古镇文化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突出古镇的历史价值与发展前景。政府提出土地优惠和税收优惠,积极的吸引外资,建设了台商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使古镇的文化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开发形成良性互动。
4 东台市安丰镇古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安丰镇古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存在许多的问题。
4.1 东台市安丰镇古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古镇建设过程中安丰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4.1.1 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小
政府只是将寺庙、名居所列入保护范围,但对普通民居和老街却置之不理。按照安丰镇政府原先的规划,一条约 500 米明清古街也被划入拆迁范围。东台市安丰镇现阶段只是将寺庙、名人居所、古建筑纳入保护范畴。对于民间工艺(发绣)、特色小吃(鱼汤面)、文化节日依旧没有重视,造成当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遗产载体已经消失。
4.1.2 特色不足
有人认为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就是古镇的现代化,而传统建筑、文物在某些人眼中则成了阻碍当地发展的障碍。
安丰古镇在进行拆旧建新的过程中,逐渐却失去了老城原有的特色和韵致;同时在古镇建设的过程中试图学习周庄等名镇的建设手法,使得古镇的面孔单调雷同、缺乏文化意蕴,造成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投资商吸引力不足,古镇建设缺乏发展空间。
4.1.3 建筑风貌遭到破坏
安丰镇一带凝聚了唐宋风格及古城街巷原有格局, 但是古镇风貌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一方面来自自然的风化侵淫。古镇的古建筑大多修建于唐末清末民初,而且为木质结构,由于时光消磨,风雨侵蚀,自然物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损坏倾塌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因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或以开发的名义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对待文化遗产缺乏科学态度,为一己私利毁灭文化遗产的做法造成了建筑风貌遭到破坏。[4]
4.1.4 古街道卫生质量差
古街目前环境质量差,街区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老街区缺乏绿化系统,连基本的排污措施都没有。很多居民把垃圾直接倒置在街道两旁,相比于新街区,老街群地面环境质量较差。
老街主河道河流水质差,污染严重水面漂浮物较多,例如安丰古镇的一条老河道“海河”污染严重,从以前的“天然游泳池”了一条“臭河”。
4.1.5 缺乏专业建设人才
作为江苏省苏北的一个小镇,经济相对落后,对相关人才吸引力不足。技术人才与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在决策人员占得比例很小,决策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与工科专业的人才。决策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导致古镇建设决过程中出现了把古长街划入拆迁规划的现象。
4.1.6 古镇建设缺乏长期规划
政府相关人员对于古镇建设的决策缺乏理性规划,目光过于短浅,往往只立足于解决现实矛盾以及容易只关注经济价值。例如:为了扩大商建地,安丰镇在早期把十字街口的老街的一些古建筑拆除。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全国古镇建设模仿热
在周庄、西塘等古镇成功开发后,在全国掀起了一阵“古镇热”。但在此后的古镇建设过程中,国内大都城镇都陷入了“雷同”的怪圈。在全国各大城镇,出现了古镇开发的固定模式,很多古镇在开发过程中只是简单抄袭成功古镇的建设方式,而不是对比分析、取长补短,研究出符合本镇的建设方案。
在此背景下,安丰镇古镇建设也陷入了怪圈,在开发过程中只是单纯抄袭,建设缺乏地方特色。
4.2.2 文化保护概念模糊
虽然国内关于古镇建设的文献资料很多,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文化遗产的范畴没有统一的规定,国家也没有关于界定保护范畴的的政策。当地在古镇建设过程中对于保护范畴和力度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
东台市安丰镇现阶段只是将寺庙、名人居所、古建筑纳入保护范畴。对于民间工艺(发绣)、特色小吃(鱼汤面)、文化节日依旧没有重视,造成当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遗产载体已经消失。
4.2.3 资金不足
由于东台市安丰镇属于苏北小镇,经济在当地相对较好,但较苏南的乡镇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地在古镇建设方面缺乏资金。所以只对古建筑进行了一些基本维护,未对古建筑以及名人遗址进行系统维护和修复。同时对当地的民间工艺(发绣)、特色小吃(鱼汤面)、传统节日(传统集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进行保护。
4.2.4 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安丰镇属于苏北的小镇,经济相对落后,当地没有重点高校,决策人员学历层次不是很高,缺乏古镇建设开发方面的经验。相关决策人员大都是理工科出身,决策大多缺少专业性。
5 东台市安丰镇古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古镇建设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在对解决安丰镇古镇建设出现的问题能起到一定作用。
5.1 全面保护古镇文化遗产
当地对于古镇文化遗产的内涵界定模糊,只是把寺庙、名人遗址、古建筑当做古镇文化遗产,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镇文化遗产的内涵包括本镇的古建筑、名人遗址、特色工艺、特色小吃、民间文艺,古镇建设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建设宗教文化、保护名人故居。应该综合利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以便加强古镇建设。
5.2 突出地方特色
在古镇建设的过程中,安丰镇可以学习名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但不可一味模仿。可以结合当地“盐文化的历史”、特色小吃(鱼汤面)、民间工艺(发绣),开发属于安丰镇独特文化特色。
可以将当地传统的农耕活动、手工艺活动(发绣)开发成一种现代人观光体验项目[5]。
根据原有安丰镇的差异性(社会经济差异、地域传统文化差异或自然地理特征差异),进一步突出、强化其特色表现。例如,将当地特色小吃(鱼汤面)、民间传说、当地独特风俗进行突出保护和发展,作为吸引外地游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3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
5.3.1 对已损坏的古建筑进行修复
古建筑因为建筑材料大都是木制的,经过风吹日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王艮名居、吴嘉纪遗址、老街的居民住所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政府应采用专业护理方法对毁坏的建筑进行修复。对于有人居住的古建筑,给予居民修复补贴(每月 500 元)左右,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古建筑。
5.3.2 对破坏古建筑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罚
依照《文物保护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加大执法力度。对于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故意破坏古建筑的人员给予法律的制裁。
5.3.3 表彰保护有功人员
对古建筑保护有功的人员,进行金钱奖励。例如:对举报破坏古建筑人员进行 500元奖励。构建奖励积分制,对于一年内三次以上举报有功的人员,额外奖励 1000 元,进行荣誉市民的奖励。
5.4 加强古镇街道卫生治理
5.4.1 建立古镇排污系统
建立古镇老街排污系统,安排清洁工人对老街下水道进行清理。在老街可以设置多个垃圾桶,在老街设置绿化带、种花植树,提高古街小区的绿化环境。
5.4.2 治理污染河流
安排人员重点清理对古街的污染严重的河流(海河)进行治理(清除河流里污泥、垃圾、水草),并引进活水,改善河流环境。
5.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5.1 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
加强对古镇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半年组织相关人员到各级高校参加系统培训学习古镇建设方面的知识,聘请相关学者来镇讲授,邀请成功古镇的管理人员来镇介绍经验。
5.5.2 建立奖励性政策,吸引专业人才
鼓励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参与古镇建设,提高福利待遇、设立相应编制、吸引各地专业人员来镇工作。同时还可聘请高校教授作为建设顾问,加强对古镇规划与建设的具体指导。
5.6 构建建设保障体系
5.6.1 构建资金的新机制
实行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的资金保障制度。提倡“政府出一点、单位出一点、私人掏一点”的模式,吸引民间资金介入,努力争取企业、财团、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参与,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根据历史遗产保护价值和危急程度统筹安排资金,保证重点文物的保护资金。要把保护政府把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计划与财政预算。[6]
在东台市设立文物保护基金会,多元化筹措资金,将当地部分税收用来设立文物保护基金和历史文化保护基金,专门用于古镇的保护与修缮,保证名镇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
尤其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者,应参考古镇依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相关做法,建议按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发放补助。
5.6.2 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出台古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了促进古镇的和谐发展,依据国家和省制订的相关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编制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规划,保护规划文本和图册是政府实施保护的法律依据。
5.6.3 加强组织体制保障措施
对文物报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审批,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存制定科学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对一般历史文化遗存也要引起重视,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组建古镇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尽早启动管理工作。要建立相关责任部门对古镇的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相关部门开展遗产普查工作,做好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结语
国内关于古镇研究基本是选取了我国几个名镇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古镇研究不同,本文选取了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一个江苏省苏北的名气相对较小古镇作为研究对象。
文章在选取的角度上可能更接近现实,文中探讨问题可能更符合我国各个小城镇的现状。本文首先对古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古镇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不仅对该镇的古镇建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该镇的以后古镇建设与发展中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但是本文在缺乏一定的专业性、理论积累不够深厚、调查方法比较单调、逻辑思维不强、语言不够精炼,与国内研究文献差距还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需要积累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强化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3]柳森.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19-22.
[2]张述林,胡科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22-127.
[4]叶君强.历史文化古镇的规划保护与利用--以浙江省台州市章安古镇为例[J].浙江建筑,2008,(05):9-11.
[5]黄亚平,汪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J].城市问题,2006(03):9.
[6]甘丽.古镇资源源保护性开发的保障体系[J].经营管理者,2008(16):7-9.
[7]赵弘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古镇建设[J].群众,2008(03):51-52.
[8]祝维龙.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戏文, 2005(03):37-38.
[9]顾金林.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北方经济,2009(14):84-85.
[10]王翔.佛堂古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文教资料, 2010(09):62-64.
[11]李路遥,费维清.保持建筑的和谐发展--浅谈小城镇建设的特色与多元化[J].小城镇建设, 2005(06):54-55.
[12]黄亚平,汪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J].城市问题,2006(03):6-9.
[13]古镇新姿_神木县高家堡镇强镇富民工作纪实[J].法治与社会:60-63.
[14]沈怡华.乌镇苗木打出古镇品牌[J].COOPERATIVE 合作社:63-65.
[15]走进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_丹巴[J].文化走读:48-49.
本文挖掘了安丰镇古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