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经济管理学论文 >

凌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6-25 共1667字
论文摘要

  2010-2012 年三年,凌云县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投入财政资金 3.52 亿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 5736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2010-2012 年,凌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2658 元、3233元和 4165 元,增幅分别为 12.2%、20.86%和 28.8%。

  作为大石山区的贫困农业县,凌云县取得这样的成绩,财政投入的贡献和作用功不可没。从凌云县的发展实际看,笔者认为,财政投入事关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发展,形成强大合力。

  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来源机制农村发展的关键是资金从哪里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农村发展资金筹集机制十分必要。财政除了要加大投入外,还要通过争取上级支持、组织集体收入、激活民间资金、加强信贷扶持等,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以物代补、先建后补等投入激励机制,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励、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发展,形成政府、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农村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建立农村发展财政投入的有效性机制

  在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投资项目选择过程中, 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 探索建立由农村社区自下而上逐级申报投资项目的机制。在申报建设项目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在乡村建立起有效的、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 这种制衡机制要能够充分体现民主精神, 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向上申报的项目都是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民主抉择的, 能够代表最大多数农民的利益, 并且保证农民组织可以参与投资项目建设的监督和评估;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在审批这些申报上来的项目时,首先应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 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优先考虑农民最为关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使公共资金落到实处。每个地方对当地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各不相同, 为了提高公共投资的有效性,还要重点选择那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项目进行投资。

  建立农村发展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首先调整方向,突出重点。在支农支出上,将农村道路、水利、环境、土地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信息、市场等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劳动技能培训等农村社会事业作为扶持重点,着力抓好。同时,建立完善五保户供养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支农投入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其次整合资金,用活存量。建立完善以农村发展为平台的支农资金整合机制,解决支农资金投入分散、效益不高甚至浪费的问题,包括积极整合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扶贫开发资金,围绕农村发展规划,统筹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整合目前有关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项资金,用于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农业职业教育等资金,围绕造就新农村发展建设人才,用于教育培训新农民。

  再次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发展资金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建设资金的安全高效。加强支农资金分类管理,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财政、审计、监察和农口部门进一步完善联合督察机制,加强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继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对重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独立核算、封闭运行”的县级财政报账管理制度,实行财政支农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同步监管办法,坚持项目所需大宗物资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指导价管理制度以及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将财政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情况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对项目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维护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提高使用效益。

  总而言之,只有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当地形式的操作模式以及政府扶持方式,使财政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效益,才能达到更好的服务农村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经济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