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城市灾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环境引发的,另一类是人为事件导致的。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不同程度地损毁了建筑设施、破坏了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作用。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产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市灾害发生频率比较高,例如四川省连续多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所以一定要通过城市规划,运用科技技术对抗灾害,把一些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尽最大努力减少某些灾害的出现,全力保障城市物质基础和市民的生命健康。
1 城市灾害分类
1.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结构和相邻地壳运动引发的,常见的有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和地震。地震不仅直接危害地面建筑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引发火灾、瘟疫等其他灾害。其显着特点是发生前没有明显预兆,波及范围非常广,破坏性非常严重。近年来四川地震频发,对当地的发展建设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1.2 城市水灾
城市水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城市滨海,受到台风和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另一种是受气候影响而引发的强降水,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性能不佳,最终导致水灾发生。
1.3 城市火灾
城市火灾引发的原因比较多,也非常复杂,例如,像大兴安岭森林起火,雷电起火,电器起火,人为导致的以外失火等等。这些火灾都能给城市建设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1.4 雾霾、沙尘暴等灾害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电力系统的生产负荷增加,以活力发电为主的电厂会向空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另外,虽然北方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系统,但是到冬季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烟雾。这些颗粒在低空成为良好的凝结核,使得出现了很长时间才能驱散的雾霾天气,这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还造成了道路能见度太低,间接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社会急速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很多林木砍伐,地表植被荒芜,这些都导致了沙尘暴的出现,其对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影响也非常严重。
1.5 其它灾害
工业生产三废排放前处理不达标,导致了周边水土和空气污染严重,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
2 通过城市规划来减少城市灾害的方法
2.1 城市选址时应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城市的选址非常重要。一个城市的地质条件不仅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灾害特别是自然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汶川大地震之所以破坏强度大、余震不断,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在中国的中轴地震带上可以说引发这次大地震的本质原因是当地的地质条件。当今,随着人们认识自然的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为意识在城市选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该通过各种勘测,将城市地址选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相对少的地区,从选址上减少城市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2 进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化进程加快,创城等活动的开展,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
整个城市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又由于有些古建筑属于不可迁移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给城市的统一规划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也要使得城市规划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以避免意外灾害发生由于建筑群落不合理导致的巨大生命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也要注意产业发展和居民健康的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将化工生产厂和药厂等化工类企业安置在城市边缘地区,尽量远离居民区,从而减少高危企业失火爆炸等造成的城市灾害严重损害城市建设。
2.3 建立覆盖整个城市的交通网以应对各种紧急状况
城市一定要建立科学的交通网系统,合理的交通系统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降低一些城市灾害的发生率,同时在城市灾害发生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疏散人群,保证了市民的生命安全。另外有利于救援人员的到达和救援物资的及时运送。因此,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合理规划交通系统,设立应急通道系统,保证城市对外交通有足够多的出入口,确保发生城市灾害时交通畅通无阻。
2.4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重要设施要加多重保险
市政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的保证, 一定要保证在城市灾害发生时,要保证能够在设施中实行救援指挥工作,避免城市灾难遭遇后指挥瘫痪。一旦其遭到破坏,各种次生灾害可能之而来,这将对城民造成二度伤害。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特别注意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水电系统、电信系统等重要系统要设有后备设施,以便在灾害发生以后可以增加应急保障率。
2.5 建设足够的避灾空间, 以应对各种城市灾害
建设避灾空间,对于降低城市灾害的破坏程度、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意义重大。然而在一些城市中,特别是一些老城区,建设的避灾空间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当灾难发生以后,没有足够的避难所,往往引发踩踏事件从而造成二度灾害。即使有的城市避灾空间的配置足够多,但是由于布局缺乏科学性,整体设计不够合理,仍然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首先要根据城市结构设计图以及该地区的人口的布局,设计并建筑充足、便捷、分布均匀、多样性的避灾空间,在避难空间空的设计中既要有地上的避难公园, 又要有地下的避难空间,以便应对各种城市灾害的救援需要。
3 结论
现阶段城市灾害严重减缓了城市发展建设的速度,城市灾害发生的频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城市规划工作把工作重点转向了城市灾害预防与治理的方向。在城市规划方面要考虑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质量的规划方案能够对灾害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甚至能够避免一些城市灾害的发生。在我国通过城市合理规划来避免相应灾害出现的行动已经由来已久了。生产力的变革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受到人类生产生活建设的影响加深,目前来看城市灾害的防治要综合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城市规划在灾害预防和治理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视。科技的发展作用于成产的同时也间接地作用于自然环境,城市灾害的预防的根本方法是运用科学手段,所以在相关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城市规划在灾害预防与治理中的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房国良,高原,徐连军,胡龙,张善发.上海市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0).
[2]叶彩华,栾庆祖,刘勇洪,权维俊,高燕虎.城市生态安全气象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以北京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7).
[3]曾小红,毕海普,甘元庆.灰色理论在我国化工园区事故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在规划设计城市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需求等要素,统一规划空间,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水平,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直接决定了各个空间的形态设计,所以要重视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1正确处理几种关系正确处理局部...
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产生及发展公众参与是合作型规划的前身,二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使政府及公众对社会福利进行了反思,得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政府、私营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必须围绕社会的整体目标展开合作,分别做出各自的贡献。欧洲首先提...
联合国人居署旗舰报告的姐妹系列《世界城市状况报告》(后简称《报告》)系列从2001年出版以来,两年出本一期,至今已经出版六本。在10月31日全球第一个世界城市日,这套系列的中文版出版。在这套城市研究的系列中,三处将城市规划作为章节专列,统观...
现代城市人口密度大,人们的活动范围紧密,这很容易引发人们在精神上的焦躁情绪,而城市规划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引导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向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正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利用简约型生活方式...
城市可以说是当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做好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显得极为麻烦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分析、合理设计;在...
生态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理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从生态视角来分析城市规划理论,当前城市规划理论大都遵循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生态条件,需要重新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变化和现实生态特征,所以从生态化的角度来分析,加强城...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现象。面对一大批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城市扩建是势在必行。然而,如何扩建?如何规划城市的布局,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对城市发展起着统筹作用。良好的规划,不但可以使得城市稳步发展,而且可以满足社...
引言在低碳、环保、生态、绿色观念早已渗入人心的当下,城市规划要求贯彻低碳理念、生态发展、环保自然等相关要求[1-3],把城市生态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研究,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生成科学的生态规划与发展体系。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
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充分协调这两个规划,确保空间及土地的资源合理使用,以提升城市居住者的幸福感。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
原标题:城市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研究海绵城市的概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工作和重要方向。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保护城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