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

高等院校领导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的不足与补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08 共2696字
论文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涉及的经济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泛,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监督已十分必要。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途径,是制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重要举措,是完善领导干部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促使高校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干部廉洁勤政,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

  目前部分高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定位和认识不够充分,主要存在两种普遍性误区:一种认为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廉政问题就能够解决,夸大其作用和效果,把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过多地寄托在经济责任审计上。另一种认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形式上的审计,淡化低估其积极作用,部分人甚至持消极抵触的态度。有的审计人员也存在畏难思想,繁重的审计任务与薄弱的审计力量对比悬殊,致使审计工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走过场”的现象出现在个别审计审计项目中,没有把工作深入地开展下去。

  2.忽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相关管理信息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可能脱离财务收支审计,但不能混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多是根据审计对象提供的会计资料、述职报告及其他有关材料界定其经济责任,在审计的定位上不是围绕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及经济活动的绩效情况进行设定,对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没有开展深入的审计调查,对其遵守财经法规情况没有全面掌握,审计工作大多局限于会计信息,较少关注管理过程中的其他重要信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够深化,达不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高度和层次,审计报告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3.缺乏科学全面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实践工作中多数高校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范围不够明确,在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前提下,关注的是经费支出过程中被审计对象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经费的审批,手续是否合法合规,对经费使用效果如何不做严格的界定,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适合不同审计对象的具体量化标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整个审计活动的关键环节和最终权威性结论,由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少操作依据和标准,使得定性把握尺度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不明确、不客观,审计结果不能公正地体现。

  4.审计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没有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风险审计结合起来,审计方式单一,审计形式是就帐审帐。由于经责审计的内容越来越广泛,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违规手段越来越隐蔽,部分违纪问题不一定在会计资料中反映出来,审计手段局限于传统手工查账方式会导致审计效能低下,不能反映被审计对象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面情况。

  5.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能有效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的关键,一些高校不注重审计结果的分析、总结和利用,对审计结果如何进行反馈缺乏明确的规定,当发现违规情况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能得到相关部门重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机制尚未形成,与审计结果运用有关的部门配合机制还不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滞后,“先审后离”的原则没有有效贯彻,审计结果对干部的任用选拔没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提出的整改建议实施不够积极,直接影响了审计效能的提高,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二、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正确认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既不要认识不足,也不要过高估计。借助审计手段加大对干部的监管力度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措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审计人员要克服畏难情绪,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大胆开展工作,认识到审计部门与领导、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努力做到公正公平,这样审计的成果才能得到有效执行。

  2.关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层面内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常规性审计,其审计内容应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性基础上,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责的管理、决策全过程拓展,突出审计的重点内容,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实施审计时要注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管理职责及廉洁自律情况,明确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充分利用内审优势,把经济责任审计同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审计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构建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为了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定位模糊问题得到解决,实现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就要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决策能力,从日常组织运作中看待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能力,围绕审计业务程序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依据,从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入手,把内控制度、廉洁自律和经济效益性等内容作为目标考核,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做到重点明确,依据充分,减少主观因素影响,积极降低审计风险。具体评价不能脱离数字和事实盲目进行,制定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结果才具有实际作用,可以提高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4.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为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内审机构应充分利用内审优势,严格按流程规范审计,控制审计风险,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为审计服务,结合实际,在审计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高、任务重、审计风险大的情况,审计人员要不断调整思路,确定审计重点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效应。

  5.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能否有效运用,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对此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要把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建议作为审计的重点环节,根据高校发展状况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完善整改情况反馈制度,切实纠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综合分析审计结果,深入剖析原因,研究解决预防的措施。对审计报告中的提法要反复的推敲,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大力推进任中审计,增强审计结果运用的实效性,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有效措施督促责任部门运用好审计结果,有效提高审计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创新工作方法,更新理念,防范审计风险,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更好地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2]孙杰,洪长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与建议[J].金融经济,2012(02)。
  [3]赵耿毅。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表现审计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l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