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创新创新能力的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第一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黄文 李文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引领,"专创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基础,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创新实践平台是支撑,共同目标追求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创融合;
作者简介:黄文(1967-),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信息安全研究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最早在1952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使"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本科教育理念的一种新范式。"以学生为中心"包含三个维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引领,要求以发展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1].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大学的使命,创新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2],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前者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后者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引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能获得学生的理念认同,激发学生的创新训练热情。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大学生创新基础环境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为引领,系统化建设基础环境、实施平台和保障机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这个基础环境包括: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要有目标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有与综合实验、创新实践相衔接的基础实验平台;在师资方面,要有满足创新教育的"双师双能型"专职教师队伍;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
(一)目标可达成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地方性大学为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约而同地将办学定位设置为"地方性、应用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或"应用型、创新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更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创新型"或"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几乎是所有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说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的共识。但是,创新教育怎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能力怎么在毕业能力中量化,创新能力的达成怎么保障和评价,这些都是知易行难的问题,却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点。没有目标可达成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就缺乏实施的蓝图。
(二)""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决定了学生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是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3].因此,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理念,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所有课程,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融入所有课程目标。其次,要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所有高校都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基础作为学校通识必修课,但创新教育课程大多不成体系,一是课程所占学分学时比例少,二是课程类型单一,三是缺乏与专业课程融合机制,因此必须要基于问题导向建立起相对独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最后,要改革创新教育的教学形式。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举办创业讲座、公选课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协会活动等,形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千篇一律,所有专业一个模式,模式单一。高校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模式多样的创新课程活动。
(三)实践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依托,没有系统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论与理念阶段。创新教育的主导是创新创业导师,没有"双师双能型"专职教师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会迷失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在实践教学理念上殊途同归,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几乎所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建设有商科背景、有实际经验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一)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服务对象是所有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少数学生通过创新实践平台完成多少项目、参加多少比赛、获得多少奖励。因此,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要依靠创新创业园、创客空间、创客沙龙、创客工场等专门平台,还要依靠学校实验室、实训中心、科研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基础平台,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体系[4].
(二)层次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为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各阶段的需求,创新实践平台需要有层次化,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夯实基础认知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有效提升研究创新能力的研究创新平台;要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学生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依次递进的层次化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体系[5,6].
(三)网络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随着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构建网络仿真创新实践平台,可以大大扩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的时间和空间。网络仿真创新实践平台在空间上具有虚拟性,在时间上具有机动性,突破了传统创新实践平台对教学时间、物理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电脑端、云端等随时随地获取资源进行虚拟仿真创新实践活动,网络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多维发展[7].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范式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六部委《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因此,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为适应国家产业需求、适应学校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范式。
(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主要形态
传统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以高校为管理主体的产业园、创新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室,以企业为管理主体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这些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过于强调企业或学校的管理主体地位,弱化了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二是实践平台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不够,满足不了各类学生各个阶段的需要;三是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难以完全深度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校企合作,首先要使学生成为所有合作的第一主体,所有协同创新项目和平台设计的第一要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其次,合作模式要强调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最后,要增加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因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企业要全面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和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合作平台除了有传统的共建共享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还可以全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共同招生共建新专业。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即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仍然难以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相关研究表明,50%左右校企合作持续时间约为3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论是高校、政府还是企业,在协同合作中的核心利益并不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看政绩,高校看项目,企业看效益。因此,只有真正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是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7].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首先要确定所有学生是行为的第一主体,所有协同创新活动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次要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培养体系,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需求;最后要将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校企合作机制的第一评价标准,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与保障体系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效果反馈等多个方面。从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目前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至少存在三个"不明确"问题:一是评价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创新创业能力的达成度被孵化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所替代;二是评价主体不明确,学生学习效果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被教师教学与课程体系评价所替代;三是评价时间不明确,毕业3~5年后的创新创业能力被在校期间或毕业时的创新创业能力所替代。导致这三个"不明确"问题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评价体系。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创新教育保障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基础环境、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机制都是创新教育的保障条件,与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的政策保障、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以及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共同组成了创新教育保障体系。这些保障措施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有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惠政策,政策保障要专门针对大学生,资金分配主要用于学生,服务系统也是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
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要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坚实的创新基础环境、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和稳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需要有与之适应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的场地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平台、项目及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方协同体系,协同的各方必须要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利益诉求,这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中心理念为引领、以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高度融合为抓手重构教学体系;然后在新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广度、深度、质量、效果和长效性。图1所示是以学生为中心"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图2是建立在"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基础上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图2中第一层围绕教学体系的是各方协同机制。
图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图2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模型
六、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专创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前提,"专创融合"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及师资是基础,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创新实践平台是支撑,具有共同目标与追求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保障。
参考文献
[1]季波,李劲湘,邱意弘,等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特 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9(12)-54-59.
[2]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19(8):77-87.
[3]陈守辉,章伟,李霞,等"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0):30-31.
[4]王忠良,张瑞丽,沈晓敏,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9(47):99-100.
[5]傅丽容,王锐萍,汪继超,等。"三平台、三阶段、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成效[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4):468-472.
[6]叶晓明,陈刚,成晓北,等构建基于优质平台群的四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S1):30-33.
[7]郑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 2016(12):114-118.
文献来源:黄文,李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21(07):176-178.
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第二篇: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方法
作者:吴奕岚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在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也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文章结合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吴奕岚(1993.7-),女,汉族,福建南靖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信息技术教学要求落实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无疑符合信息快速发展时代的特点。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寻求最好的培养策略。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把握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思想、新模式和新技术,这些都是创新的范畴。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要应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落实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的特点。现阶段,在实际生活中不难发现软件的更新较为频繁,软件的种类极为庞杂,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种类丰富、频繁更新的软件有助于学生与时代形成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先进的知识内容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另一方面,种类繁杂数量过多的软件使学生很难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在发生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软件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日益频繁。初中生平时会接触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操作时并没有固定的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网络技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种类繁多的软件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以致学生很难有针对性地学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信息技术下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发展相脱节,许多初中学校的计算机课本长时间没有更新,教学内容和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接触到前沿的信息技术。第二,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在初中教学阶段,一些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讲解,很少给学生提供上机实践的机会。学生没有遇到过实际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变成了纸上谈兵。第三,教学观念落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计算机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学校甚至取消了信息技术课程。还有一些教师采用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流于形式,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愿
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信息技术。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抓住重难点问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给学生展示精美的宣传广告和电子海报,配上激情澎湃的音乐,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容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思路上进行创新。在完成作品制作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将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制作精美的作品相联系,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引领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教师要巧妙地设计疑问,让学生从疑问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复制、粘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要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把一个椅子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需要几个步骤?"问题十分简单,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会快速回答出:"第一步把椅子拿起来,第二步搬到放置的地方,第三步把椅子放下来。"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思考:"搬动椅子和在电脑上移动复制操作有哪些相同点?"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思考后就会得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操作,并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实现了教师借助问题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有助于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三)通过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和他们日常的学习有很大关系。当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创新方法,具备了创新思维,就会灵活处理遇到的问题,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创新能力。而当学生掌握的创新方法较少,思维比较呆板时,就会表现为创新能力较弱。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鼓励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将生活和信息技术相联系,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剪切板是计算机中的一个常用工具,保存着需要临时交换的信息。通常情况下,这一功能是在后台实现的,学生在电脑桌面上是不能直接看到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剪贴板比喻成"驿站".让学生认识到执行剪切和复制操作时,"驿站"里就放入了想要复制或者移动的内容。用这种形式讲解信息技术知识,就能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理解。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利用形象教学的方式,学生的想象力会变得更加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开展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创新
当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后,教师需要通过讲解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时候,许多学生为了设计出自己喜爱的艺术字作品,就会多次尝试选择不同的颜色、字体和形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许多教师经常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来操控学生的电脑,甚至会中断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演示正确的操作步骤。看似是为学生好,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操作流程。但是过多的示范只会降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枯燥的记忆操作步骤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要加以干预和替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当中思考,在思考当中操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有些学生之前经常接触电脑,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而有些学生则没有学习基础。同时,学生还受生活环境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信息技术有不同的了解。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讲解一些较难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制订分层教学目标,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制订高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扎实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
(六)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个性化教学,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课下参与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网页设计制作、PS修剪图片、电子课件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思维,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举行运动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宣传画册和宣传海报,在PPT中插入生动形象的文字和美丽的图片,给大家介绍活动的相关内容,这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信息技术技能大赛,公开展览优秀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其学习的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掌握更多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例如在应用Excel软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利用软件统计自己的个人消费数额,把上个星期的消费情况制作成表格,对个人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开始应用到各个领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将信息技术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还应该重视自身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利用适当的方式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沙那木·塔西白克。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好日子,2019(5)。
[2]杨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8)。
[3]张国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9(1)。
文献来源:吴奕岚。 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方法[J]. 学周刊,2021,(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