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浅析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建设

来源:当代职业教育 作者:李凌,陈平
发布于:2018-10-20 共8425字

  摘要:农村成人教育的教材建设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研究发现, 北京农村成人教育教材中公开出版物、统编教材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形式僵化、更新周期较长等缺点, 而自编教材虽然内容较为丰富, 地方特色较为鲜明, 但适用性有待加强, 教材内容仍需进一步优化。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主要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缺乏对农民教育培训科学性的把握和研究、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评价和选用机制等。要提升教材建设质量, 需要加强教材建设管理工作, 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构建农村成人教育教材体系, 加大对教材的奖励与推广力度等。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 教材建设; 问题分析; 建议;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关键是人才振兴。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需要打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乡村振兴。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成人教育教材的编撰, 教材质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受教育的质量。
 

成人教育

 

  一、研究缘起

  教材是供教与学用的资料, 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呈现的内容, 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除教材以外, 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 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 教学程序软件包, 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也是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强国, 古代的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以提高农民和体力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为目标。为了让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广泛传播, 农官、士人和一些接受了一定教育的农民出版的农学著作, 成为我国古代比较传统、常见的一种农民职业教育教材。而且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个几乎各个朝代都要编撰农书的传统, 这些农书为我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材, 同样也是今天研究农民职业教育和古代农业历史的原始素材。《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等四篇, 《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兆民本业》《农桑辑要》《农书》等就是古代农书的典型代表。这些教材来源于实践, 指导了农业生产, 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统筹指导, 不断提升区县、乡镇和村三级办学网络的水平和质量, 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培训内容, 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更加广泛的教育培训服务。

  农村成人教育可为农村经济提供人力资源, 激活农村产业振兴的主体。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这与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建设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教材在农村成人教育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既是教育培训目标的内容保证, 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操作依据, 更是各种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 也是全面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教材建设也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2]

  自2010年以来, 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每年都组织教材、讲义等竞赛活动, 大力提倡乡镇成人学校研发校本教材, 鼓励专兼职教师编写培训讲义, 截至到2015年共收到519份参评教材, 笔者对以上参评教材进行分析, 并结合在区县20个乡村乡镇成人学校的座谈和与农民的座谈, 对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二、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开发与建设现状

  目前, 乡镇培训学校主要承担政府推动的培训项目、乡镇 (农村) 成人学校自主培训项目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的项目等。近三年北京市政府主要开展了学历提升、阳光工程、文化驻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政府推动项目工程。乡镇成人学校主要是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开展自主性培训。

  在举办各种培训项目中, 乡镇成人学校最为缺乏的就是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成人培训教材。由于教材资源长期匮乏, 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一) 教材作者情况分析

  由于项目不同, 匹配的教材不同, 导致作者身份各异。在与近20位乡镇成人学校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务科同志访谈后发现, 乡镇成人学校中农民学历提升的教材主要由高校教师编写, 占到95%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主要是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北京市农委组织高校教师编写, 占90%以上。乡镇成人学校自主培训项目中, 一部分教材是由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区域行业有经验的农民根据区域文化、产业特点, 编写本土教材, 占50%以上;另一部分为根据市场、网络资源编写的培训讲义, 这部分教材作者很难界定 (培训内容多样, 由外聘教师选择教材) , 占40%左右;此外还有非政府组织编写的教材, 但比例较小。

  (二) 教材内容分析

  农民培训教材内容最近几年逐渐多样化, 从传统的养殖、种植、食品加工, 到涵盖乡村振兴的多主题、多内容转变, 不仅包括生产技能, 也包括养生保健、营销管理、地方文化、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 基本可以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北京农禾之家组织高校教师、实践工作者编写的一套《农村社工》教材, 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技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李凌等教师编写、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法律100问》, 选取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

  (三) 教材形式

  农民培训教材主要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 纸质版教材包括国家正式出版物、地方及乡镇成人学校自编的已印刷成册的教材和简单装订的教师讲义及学员学案等。电子版教材主要包括光盘、云空间等。

  (四) 教材使用分析

  1. 自编教材、培训手册、培训彩页

  在2012-2015年农民培训项目中, 约28.6%的学校选择公开出版物+教师讲义的形式作为培训教材。有些区域性强、差异性比较大的培训项目, 选取统一出版教材会造成资源浪费, 很多乡镇成人学校在举办中等农业学历教育的时候更多采用自编教材, 编制培训手册和培训彩页等。

  房山区南窖乡成人学校2014年开展了包括客房布置、农家菜制作、中幡表演、面点、果树管理等多个自主培训项目, 其中中幡表演和农家菜制作使用的是学校自编教材, 其他共性较强的内容则选用了公开出版物作为教材。

  2. 无固定规范教材可用, 由任课教师临时编写

  在对近20个乡镇调查后发现, 文化驻乡和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北京市两个比较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人数多的农民成人教育项目目前无培训固定教材, 上课的时候由市里培训机构或者乡镇培训学校临时编写。2011年北京开始实施的“文化驻乡”工程, 课程设置以“夯基础、抓模块”为原则, 到2016年在11个区共计招生9 114人。这个项目影响很大, 由于考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 只有不到20%的正式出版教材, 其他教材都是教师的自编讲义或者视频材料。

  根据《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施意见 (京办发[2009]21号) 》精神, 开展了高级农村实用人才的认定工作, 对参加系统培训并技能鉴定合格的人才, 由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颁发北京市高级实用人才证书, 合计颁发证书1 507份, 但在这个培训中, 并没有相对固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成人教育的随意性, 质量难以保证, 降低了培训效果。

  3. 农民对教材的评价

  近几年农民培训已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教材也受到了农民的关注。为了掌握农民对教材的评价情况, 2015年3月, 笔者对房山、门头沟、昌平等10个郊区县的300名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 回收有效问卷271份, 回收率为90.3%, 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学员问卷调查表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人员, 对专著类教材的满意度不高, 其满意度仅占被调查者的23.6%, 农民更喜欢具有本土特色的乡镇成人学校自编教材, 其满意度高达78.2%。另外, 学员对教师编写的培训讲义和学案也不是很满意。

  三、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北京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由公开出版物、市高校统编教材和乡镇成人学校自编教材构成, 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一) 公开出版物、统编教材的主要问题

  1. 理论性过强, 影响农民学习兴趣

  目前由高等教育和一些农业类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各类种植、养殖和关系居民生产生活的书籍很多, 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所涉及的知识其学术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如《番茄病虫害防治新技术》一书中, “番茄青枯病”防治, 介绍“番茄青枯病的病原是因青枯假单细胞菌侵染番茄发病。青枯病菌呈短杆状, 极生鞭毛1-3根……”, 农民一听细胞等专业术语就听不懂。因此理论性较强的教材不适合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学习使用, 一些专业术语农民根本看不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学习兴趣。

  2. 内容针对性不强, 影响培训效果

  公开出版物和统编教材知识点多, 涉及范围广, 具有普遍性, 地方特点不鲜明。如教材《农家乐管理》一书中, 要求农家乐工作人员应由总经理、策划部经理、安全部经理等构成, 没有考虑农村特点, 现在的农家乐多以家庭经营为主, 这样的培训教材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带来了困惑, 影响了培训效果。

  3. 可操作性不强, 不适合农民自学

  公开出版物系统性强, 多为递进式结构, 需要系统学习, 更适合中职在校生学习和使用, 不适合农民在家自学。大部分农民看教材是遇到了问题, 想起了教材, 他们的阅读习惯是带着问题看教材, 找答案,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学习解决。因此农民更需要可操作性强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教材。

  4. 形式僵化, 不符合农村成人特点

  公开出版物和统编教材形式单一, 纸质版教材居多, 并基本以通篇文字的形式出现, 图画少, 版面不美观。农村学习者更喜欢色彩亮丽, 图文并茂的教材, 最好图片多于文字, 这样通过看图就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图文并茂的教材更适合其学习使用。

  5. 更新周期较长, 不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一些统编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速度加快, 统编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滞后的弊端凸显, 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多元要求和课程发展目标。如目前市场上的蔬菜管理技术类教材大部分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但无公害蔬菜正在慢慢地退出市场, 取而代之的是有机蔬菜、绿色蔬菜, 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类教材依然存在于培训课堂。[3]

  (二) 自编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内容较为丰富, 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从参评教材的整体来看, 教材本身内容较为丰富, 但总体水平不高。比如延庆县教委职成科选送的自编教材《法随我行》, 昌平区教委职成科选送的自编教材《农村里的事》、房山区教委职成科选送的自编教材《蜂群的四季管理》等, 分别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和各个层面组织教材内容,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素质提高培训。但在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图文的吻合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2. 地方特色较为鲜明, 但适用性有待加强

  农村成人教育自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地方特色比较鲜明, 能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能为农民致富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如延庆县教委职成科选送的自编教材《精品农家菜式指导与欣赏》, 以当地土特产为基本原料, 开发出了几十种民俗农家菜, 是较典型的、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民培训教材。但教材的知识量过大, 偏重知识的讲解, 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教材编写学科化倾向较重。此外, 教材的编写未能站在一个农民学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组织语言和内容, 还不能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语言习惯、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 适用性不强。

  3. 自编教材覆盖面有待于进一步增加

  依据2012-2015年北京教科院参赛教材数据统计分析, 参评教材涉及种植、养殖、法律法规、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 但还不能满足农村成人教育的培训需求, 其中文化传承、家庭教育、社区管理、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等方面的自编教材尤为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4]

  (三) 教材问题的成因

  1.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

  1954年中央农业部颁发了农作物等专业教学计划 (草案) 之后, 随即组织编写各课程的教学大纲, 1955年8月在武昌召开审定会议。这批教材于1957年起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9年改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的作用。[5]但在以后长达几十年中对教材的统一审定和编写并不是很多。

  在农民培训各个项目中, 主管部门没有严格管理培训教材, 更无相关管理制度, 部分项目甚至无培训教材, 无教学大纲, 出现项目培训教材“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状,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2. 缺乏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科学性的把握和研究

  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对象是生活在农村中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 具有相当的生活、生产经验的成年人, 他们的学习特点是带着问题参加培训或自主学习, 他们更需要语言通俗易懂, 利用图表图片就可以一目了然的教材。一些专业论著知识性、系统性过强, 不适合农民使用, 一本好的教材需认真调研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基础, 站在农民的角度去编写, 才能更好解决农民问题。

  3. 教材编写工作量大, 作者水平参差不齐

  一是由于乡镇成人学校教师数量有限, 学校没有专门的编写组织, 而教材编写工作量大, 技术要求高, 故学校研发教材不多, 一般是为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任务被动编写教材。二是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大部分来自普教, 其所学专业与居民生产生活适应的不多, 教材编写工作经验不足, 造成所编教材、讲义质量不高, 针对性不强, 缺乏指导。

  4. 缺乏科学的评价和选用机制

  教科院自2010年起组织农民自编教材评选活动, 在评选过程中都是首先由区县推荐, 后进行评选, 评选要求是已经使用过的教材, 在区县选送教材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甚至是错误, 由此看出教材在进入课堂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和选择。

  5. 教材选取途径缺乏有效制度保障

  目前, 教材的选择尚未形成制度, 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规定教材目录, 二是学校没有教材选定制度, 三是任课教师选用教材审查力度不够等。

  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所用教材大部分是被动选择的结果。农村成人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一般都是带着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参加培训的, 在参加培训过程中他们更关注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培训教材都是由授课教师 (外聘专家、教师) 自行选择, 针对一次培训开展调研选取培训教材的教师不多, 因此, 被动地选取教材造成了学员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 满怀希望来上课, 失望回家, 导致培训早退现象严重, 培训实效性不高。[6]

  四、解决途径和对策

  由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不同, 各地区生产生活习惯不同, 农民学历水平不同, 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所需的教材也不尽相同, 难以统筹兼顾, 而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材匮乏成为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充分调研, 从激活乡村活力、提升乡村干部和农民素质的角度进行教材建设, 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教材建设管理工作

  1. 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全市的教材建设工作

  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北京农村地区的文化背景特点, 针对不同人群, 分三个层次统筹教材编写。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业”“小农业、大功能”“大京郊、小城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特点, 都市农业已经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结构, 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涌现出的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成为新的农业增长点。同时城市化发展加快, 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京郊农村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北京市现有的农业生产一线从业者80%为初中及以下学历, 无法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 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中应注意的特点。

  教材编写的三个层次是: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成立农民教育培训中心, 组织市农业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统一编写普适性强, 利于培养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后备干部的教材, 这是第一层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指导下, 区县编写各区县产业特点、农村成人教育特点及教材, 这是第二层次;最后一个层次是由各乡镇、社区在市里统一指导下编写乡土教材或者是校本教材。

  2. 加强区县教材建设的组织工作

  将教材建设工作纳入区县成教管理部门工作考核, 促使其加强对成人学校教材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充分认识乡镇成人学校在教材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他们在教育内容调研、教材编写的基础调研以及教材编写中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要调动其开展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要以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为导向, 以农民培训需求为落脚点, 确定教材选题。二是根据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 结合培训课程目标或培训项目目标, 制订明确而又具体的自编教材目标。三是以关注农民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为价值取向, 确定教材内容。四是发挥团队精神进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五是鼓励区域行业能手和优秀学员参与教材研发工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材, 完善教材。六是研发电子版教材。

  3. 充分发挥市教科院、农职院的主导协调作用

  市教科院、农职院定期组织乡镇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培训, 培养教材编写骨干, 使其成为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教材编写工作的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 定期组织教材评审活动、农村成人学校教材讲义比赛, 让一部分优秀教材脱颖而出, 促进教材建设。

  (二)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教材编写队伍是影响教材编写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 这支队伍应由校内老、中、青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当地乡土专家为主, 增加“双师型”编者比例, 增强教材实用性, 当然, 在确定“双师型”作者时, 要特别注意挑选那些有一定教学经验、懂得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的编写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支持他们深入生产、服务一线, 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 与农业、行业等一线专家、技术人员密切合作, 编写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7]

  (三) 构建科学的农村成人教育教材体系

  在教材建设中, 要构建市级统编教材, 区县地方教材, 学校自编教材相配套的教材体系。

  1. 统编教材要深入浅出符合农民特点

  要增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的教材, 减少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来组织内容的教材。

  2. 选用或者引进国外农民培训教材, 实现教材的国际化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不断推进, 为开阔农民视野, 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 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教材, 使农村成人教育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前几年, 教育部、农业部引进了澳大利亚农业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包, 翻译了几十种教材并正式出版;北京市前几年在组织农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时候, 也从德国、荷兰等国家引进了部分教材。乡镇学校组织培训的时候, 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选用上述教材。[8]

  3. 地方教材要有区域特色,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拓展教材建设范围, 将自编教材拓展到生产技术、生活品质、休闲管理、娱乐知识、社会公益、生态环保、家庭和谐、乡村治理等各个领域, 与乡村振兴的内容更加吻合, 更加突出区域特点, 增加生态教育、人文教育的教材数量。学校教材乡土气息要浓厚, 既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又要做好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

  4. 丰富教材形式

  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网络交流、购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因此,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在传统纸质教材基础上, 开发微课、慕课、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教材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加学习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促使农民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学习。

  (四) 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工作

  教材的选择使用及编写高质量教材是提高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市级成人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制订加强教材管理的相关规定, 明确农村成人教育教材的选用原则、编写原则、评估办法等, 从教材使用制度和管理机制入手, 杜绝低水平教材流入农民教育课堂。同时规范教材选择途径, 制订编写程序, 明确各环节具体要求, 提高培训质量, 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五) 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教材的奖励与推广力度

  市级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应专门制订教材奖励与推广制度, 其中包括创新奖励, 用于奖励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信息,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创造有特色的多种活页教材;出版奖励, 设立出版基金, 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勤于编写讲义、研究讲义、完善讲义, 编写质量高, 实用性、应用性强的教材, 由市级教育部门推荐给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 以使其发挥最大的示范引领作用;知识产权保护, 编写教师拥有知识产权和版税奖励;学习交流奖励, 举办教材编写经验交流学习会, 交流编写经验, 达到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彭世奖.略论中国古代农书[J].中国农史, 1993 (2) :98.
  [2]杨育英, 徐国庆.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当代职业教育, 2017 (6) :4-9.
  [3][6]李水山.中国农民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9:212-216, 216-219.
  [4]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269-270.
  [5]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142.
  [7]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绿色证书在中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73-77.
  [8]李蓉源, 罗小平.英国国家职业课程资格与证书开发量化基准探究与借鉴[J].当代职业教育, 2017 (1) :96-100.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李凌,陈平.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05):95-10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