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思政教育主体沟通“微”机制的搭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9 共4479字
论文摘要

  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话语越来越侧重人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实现能动性,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加强沟通交流,但对如何沟通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其表现就是对 "新媒体"的认识不够,过多的注重新媒体的媒介功能,未能上升到方法论层面.本文拟以 "微信"、 "微博"为代表的 "微媒介"为观察视角,把 "微"媒体的利用升至方法论的高度,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 "微"机制的建构要素、运行特征及其实施意义.

  一、微媒介的运用能够提高教育主体的沟通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 "以人为本",及受教育者也是主体的观念,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达成共识.但是,如何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制约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实现的重要因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 "主体性"观念淡薄,主体间的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渠道不畅.在 "微"视角下,这一状况将会得到改善.其一,微媒介的传播性便于沟通.

  微媒介注重信息传播,其特征在于 "微",操作便利,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庞大资源和强大力量自由方便地进行信息传播.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和资格的限制,大家都可以传播信息并进行交流.其二,微媒介的互动性重在沟通.

  微媒介的互动性比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都要强.借助微媒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热点问题与他人沟通互动,分享观点、交流意见.即使在正式场合不愿意发表观点见解的人,也可以在此毫无顾忌的表达个人看法.其三,微媒介的选择性适宜沟通.微媒介创建的内容信息量大,阅读者可以通过重点关注、取消关注、订阅等操作进行选择性阅读.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微媒介在传递信息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为新媒体时代思想信息的发布、传递、接收搭建了便利的平台.

  微媒介的上述特性,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关键环节在于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这就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善于沟通,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关心的话题和内心想法,了解其心理状况及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适时实施心理疏导.便于沟通、注重沟通、适宜沟通的微媒介,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意识,提高主体间沟通的自主性,为主体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教育客体的 "微"特征能增强主体间的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体间的沟通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存在着中介客体 ( 教育客体即教育内容) ,以这一客体为纽带建立起主体间的交流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客体在形式上比较正统,内容上相对僵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比较突出,思想信息与教育主体、教育环境等未能有效结合.因而,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思想状况及其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相脱节,不能激发主体的兴趣和他们参与沟通的主观能动性.但是, "微"媒介的充分利用,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呈现出显着的 "微"特征.

  教育客体的主体习惯依赖性.微视角下,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垄断和权威地位被打破,教育内容可由受教育者发布、传播.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早已预设,并脱离教育主体存在的现象而言, "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发布和传播需依赖教育主体,具有对主体的习惯依赖性.因而,容易与主体产生共鸣,较易得到主体的认同,能够增进主体相互之间的沟通.诸如社会现实、新闻热点,新形势、新政策等内容,如果单凭课堂上依靠教材去学习,时效性会大打折扣.在微视角下,当下最新的思想政治信息,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可依赖教育主体随时随地发布并传播,为主体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

  教育客体的主体建构生成性.微视角下,教育主体不但能够自主发布、传播思想信息,也能够加工和创设交流信息.这样,中介客体 ( 即内容) 可以实现在 "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 "进媒体".教育者可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思想实际及其个人阅历等情况,设定具有可行性、针对性、个性化的交流话题.受教育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构建并生成沟通内容与他人交流.如此一来,教育主体之间借助教育内容的沟通交流会更加畅通无阻.同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角色也可互相转化,在同属教育主体的前提下平等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 "微"特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 "主体形式",为主体间的沟通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使主体之间的沟通更加自主和自觉.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视角下的教育内容更容易引起主体的共鸣和认同.比如,社会上引发热议的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下,可能仅仅依靠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说教方式进行讨论.在微视角下,这一问题被主体建构,并在广大的范围内沟通交流.教育主体借助微媒介对此现实的道德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发表见解,交流观点,在沟通中体验道德情景.然后,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流露出的思想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教育效果,将会比只讲理论的传统教育方式要好很多.主体建构生成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中介客体被广泛发布与传播,能够促使教育主体之间的共鸣,以利于其沟通和交流.这种自由的发展空间和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主体的自我建构和塑造.

  三、主体沟通 "微"机制的建构建构

  沟通 "微"机制,除了教育主体之外,还要有其他要素参与其中并有机配合,这些要素包括教育客体、教育环境、沟通媒介、教育手段等.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沟通 "微"机制中的主体要素,教育信息 ( 即教育内容) 是客体要素,教育环境、沟通媒介是条件要素,教育手段是方法要素.作为主体要素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中介客体,在 "微"环境内以 "微媒体"为工具,进行思想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微"视角下,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各种因素被压缩在一个即时的、无形的网络空间内,各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思想信息传递、接收、反馈的沟通网络.这一机制的实施,要以教育信息的建构为基础,以教育环境的广泛渗透和沟通媒介的充分利用为条件,以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为方法,推动主体间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这是一个由沟通主体的参与性、沟通客体 ( 内容) 的建构性、沟通环境的渗透性、沟通媒介的覆盖性等多重要素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机制.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单向传输机制,而是以教育主体的沟通交流为中心,其他要素为必备辅助,具有动态性、交互性、开放性的机制.

  沟通机制的动态性.在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主体的兴趣点、侧重点不同,因而会关注不同的信息,由此呈现出不断变动的信息沟通内容和多元化的思想认识.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 "微"机制的动态性,要求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信息,调整内容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一机制下,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在微环境下通过覆盖广泛的微媒介可实现无缝对接,为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相互激励与提高,提供了一个动态性的平台.

  沟通机制的交互性.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是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具有交互性."沟通的交互性"强化了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契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受动式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转变,由单向传递式向参与式、体验式、双向互动式及多向互动式转变.教育主体之间交互性沟通方式的利用,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多向互动及多元沟通,加深了相互尊重与理解,有利于彼此的互相鼓励和共同进步.在此机制下,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联动的、不断变化的、交互影响的.

  沟通机制的开放性.与传统的在相对封闭的实体空间内运用的教育方式相比,沟通 "微"机制更突显出一种开放性特征.在互联网能够覆盖的范围内,它的运行不受狭小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交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我见解,也可以作为旁观者聆听他人观点.开放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能使不同地区的教育主体拉近彼此的距离,分享最新的思想信息,实现教育优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通过对主体沟通 "微"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几乎涵盖了信息的生成、发布、交流和接受等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环节,呈现出典型的方法论内涵.如 "主体的自主性"、"信息的建构性"、"沟通的交互性"、"渠道的通畅性"等.从这一角度而言,微媒体的运用已经远远突破了媒介功能的局限,成为能够上升到理论层次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体系,为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道路.

  四、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 "微"机制的意义

  "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机制的建构,有助于真正实现主体地位,强化主体的影响力; 有助于通过思想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多维度、多层面的拓展沟通的方法与途径; 有利于教育主体通过社会建构与个体建构的互补性,实现自身发展和自我教育.

  有助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不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关系".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虽然受教育者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树立,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和观念形态上.如何使这一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实践,需要找到可行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 "微"机制,有助于激发主体自觉意识,践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主体沟通机制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关系,是以教育客体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的沟通关系.主-主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能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到确立.

  有助于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效果欠佳,究其原因,除了相对滞后的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外,还在于没有找到更好的施教方式.在微视角下,主体沟通机制的建构和应用,能大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借助重在交流互动的 "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教育主体之间通过平等沟通进行学习,有助于教育方式由单向传输向多元互动转化.同时,主体沟通机制借助于依赖主体建构而存在和发展的教育客体,克服了以往沟通客体激发不起受教育者兴趣的弱点.教育主体之间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的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有助于取得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任何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状态 ( 教育现状) ,与教育活动希冀取得的目标这一应然状态之间重合度不高,即实际效果与理论效果存在出入,成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必须从受教者方面下工夫,传播学认为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为了把教育内容有效转化为主体内在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行,必然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转变来实现.利用微媒介建构的主体沟通机制,能帮助受教育者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实现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教育主体之间通过自觉、自主交往,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并借助中介客体产生交往实践,形成 "主---客---主"之间双向及多向互动的交往关系,使各自的思想认识及道德境界都得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主体 "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理解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个体的德行".显然,主体间的交流和沟通,教育主体对教育内容的认同,能促使思想信息内化为个人的认识并外化为个体的行动,从而实现教育主体由 "认识主体"向 "实践主体"的转化,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