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

艺术歌曲《春思》的音乐及演唱分析

来源:艺术评鉴 作者:高艺家 孙婕
发布于:2020-12-08 共4751字

  摘要:《春思》这首古诗是由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由屈文中作曲。诗中饱含思妇细腻的情感,让思妇的形象融于音乐之中,达到了“诗乐合一”的效果。本文以艺术歌曲《春思》入手,从《春思》的文本、作曲、演唱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总结经验,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学术能力。

  关键词:音乐表演; 艺术歌曲; 演唱; 春思;

  声乐表演是以音乐旋律作为依托,通过嗓音的演唱带给听众以“美”的享受。“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是声乐表演的关键。在演唱作品中,顾名思义,所谓“声”,即发声的技巧以及表演者歌唱的状态是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情”,即歌唱的情感以及表演者情绪的表达是否取得了听众的共鸣。本文是以声乐表演者的视角,对艺术作品《春思》的文本及作曲和演唱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艺术歌曲《春思》的文本探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古诗词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才会使得艺术歌曲长久流传。《春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人誉为“诗仙”。李白所作的诗词在中国文坛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的古诗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春思》这首作品也不例外,这也就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调。全诗一共六句,对仗工整,言辞朴实,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人物细腻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思妇盼君归图。

  全文如下: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全诗译文如下:

  燕地(今河北)的青草已经像丝绒一般生长,秦地(今陕西)已经是春上柳梢头的景象,桑树也已吐了芽。当我的丈夫你因为想念我,想要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我作为女子因为心疼丈夫而肝肠寸断的时候。春风啊,原本我与你是不相识的,为什么你要悄悄走进我的罗帏帐中,撩起我对夫君的思念呢?

  一首典型的“闺怨”诗跃然纸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少妇,她的丈夫远在两千里之外的河北戍边打仗。文题中的“春思”,即这位少妇在春日之时的思念,又可谓之“思春”。孔子在评价《诗经》时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说,《诗经》中有三百首诗词,用一点来概括,即无需多想。这里的“春思”与“思春”本意上两者其实并没有区别,都是为了表达爱人之间相互的爱慕与思恋之情。这里的“春思”就是诗人李白展现出“妾盼君归”的真实写照,也深刻了“君”与“妾”两者的人物形象。

  首句中的“燕草”与“秦桑”相对应,“燕草”即“君”所在“燕”地的芳草,“秦桑”即“妾”所在“秦”处的青桑。古代的文人墨客时常将古诗词所及的情感“寓情于景”,此处的“燕草”与“秦桑”也充斥着诗中“君”与“妾”相隔甚远,却相思难耐的情感,“如碧丝”和“低绿枝”展现的正是春日春景。“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夫君因为想念自己而渴望回到故乡的时候,正是妻子肝肠寸断的时候,那是因为妻子切身体会到思念丈夫的滋味,更心疼丈夫戍边打仗,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此句将两人之间的爱意情深表现了出来。最后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是妻子在看到春景后,借由春风宣泄出自己内心对丈夫的感情,质问春风为何与它素不相识,却展现春景,勾起思绪,让自己想念远方之人,同时也表达自己对爱情矢志不渝的情感。

  这首闺怨诗,以其质朴的语言将思妇的形象展现出来,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让人体会到了其中的相思之苦与企盼之情。本诗的意境之美充分体现在了诗词中,这也是李白诗作的独特与精妙之处。

  二、艺术歌曲《春思》的音乐分析

  古诗词艺术作品的流传不仅仅依靠的是诗词方面,一首好的艺术歌曲在意蕴丰富的歌词背后,不可或缺的还有作曲家的倾囊相授。《春思》这首艺术歌曲是由着名作曲家屈文中先生创作而成。

  屈文中先生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优秀的作曲家之一,在中国社会变革期的70年代与80年代,其致力于创作中国艺术歌曲,填补了这段时期音乐艺术歌曲创作的空白,留下了许多令人传唱的声乐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屈文中先生在艺术歌曲方面,主要遴选了中国古诗词作为题材进行创作,这首《春思》就诞生在那个时期屈先生的笔下。

  从作曲方面来看,《春思》这首作品全曲共有46小节,以3/4拍为主,4/4拍在过渡段及结尾与3/4拍交替进行,是典型的两段体结构;按照乐句来划分,可分为引子(10小节)、A乐段(a、b、c)、过渡(2小节)、B乐段(b′、b″)和结尾(3小节)五个部分;引子包含10小节,其中作品一开始,右手伴奏采用了震音延续了5小节,通过震音的强弱以及快慢,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与情感,而这里开篇就采用震音的目的,其实是以震音作为背景,渲染整首作品的氛围,将诗中妻子强烈的思念融入其中,强调了相互思念的情绪。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作曲家们受到西方作曲技法的影响,所创作艺术歌曲的伴奏形式丰富。《春思》这首作品的伴奏音型采用了较多的柱式和弦,柱式和弦可以使得整首歌曲的旋律较为松弛,且平稳进行,具有侧面烘托全诗感情基调的作用。居文中先生在艺术歌曲《春思》的伴奏方面,还多采用变音,同时利用半音关系模进进行,推动音乐的发展。例如,A乐段a乐句第二小节的伴奏中出现了两到三个变音和弦,有两个纯四度和弦叠加,并在同一小节的结尾恢复为主和弦;又如在A乐段c乐句的伴奏中低音保持稳定,目的是不改变和弦性质,在和弦的三音或五音出现变音,这里的变音作为和弦的加花,多用不稳定的和弦对平稳的旋律进行冲撞,以达到伴奏与旋律相互碰撞促进的效果。中国作曲家们多会选择以旋律来推动高潮,以模进或者大跳的旋律进行。但在这段时期,他们受到西方,如舒曼、舒伯特等德奥作曲家的影响,一方面在旋律的创作上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将旋律推动高潮的方式改变为以伴奏推进高潮———越是到高潮,伴奏的节奏型越是紧凑,以此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让整首歌曲更加丰满,从而给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三、艺术歌曲《春思》的演唱分析

  (一)歌曲演唱中的细节

  《春思》这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要想演绎好这首歌曲,演唱者需将自己带入其中,在人物思想感情方面必须理解透彻。不难看出,这首歌曲描述的是一位思妇对戍边的丈夫的思念,借由“春风入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其中思恋的心境贯穿于整首乐曲。

  此曲饱含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主人公的心中情感是寂寞的、怀念的。所以,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展现女子的柔情,另一方面则需要将妻子内心的苦闷表现出来。首句“燕草如碧丝”的“燕”在引子的最后小节中出现在弱拍上,这里的“燕”采取了弱拍弱位置,目的是增加抒情的音乐效果。“如”字以上行的旋律与“碧”字下行的旋律做出对比,演唱时需要保持状态,不能被音高所影响。在A乐段b乐句的开始,“低绿枝”的重复强调了女子看到的春日景象,这里衔接处用4/4拍与3/4拍交替进行,伴奏只用了一个和弦,简单的伴奏目的是凸显女声独唱的柔美特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低”与“绿”之间存在一个休止符,这里的演唱需要保持气息,在同一位置不换气做到词与词之间的停顿。A乐段b乐句中唱词上是对首句的重复,但在人物情感中,b乐句的重复起到对首句的强调作用。A乐段c乐句是对b乐句的承接,演唱的c乐句其实是妻子感情的抒发,表现妻子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以及独自一人欣赏春景时落寞的心境。过渡的两小节则是为了烘托第二句乐句的情感,这里的情绪为了表现妻子的肝肠寸断须连贯的演唱,所以要提前准备好气息。

  B乐段b′乐句中的“怀归日”与“断肠时”相呼应,同时“断肠”的大跳旋律,好似妻子的悲叹,思念丈夫之极,将“肝肠寸断”的情感真正融于曲中。紧接着“春风不相识”中的“春风”是整首乐曲的第一个小高潮,要将情绪通过“春风”两字展现出来。b′乐句中的诗句是妻子的诉说,这里的演唱需要展现妻子的内心,也是整首诗的情绪升华之处,这里的小高潮充分展现了演唱中的“起承转合”。B乐段b″乐句是整首乐曲的高潮,这里是妻子抒发情绪的最高点,“春风不相识”是对“春风”的嗔怪,要注意到结尾处“dim”的标记,这里旋律的减弱处理好似女性的哭泣与呜咽声,在演唱过程中要将妻子内心的情绪完全抒发,展现她独自一人的落寞之感。最后一句的“何事入罗帏?”既是问春风也是问丈夫“何时归”。

  《春思》这首艺术歌曲演唱的韵味存在于细节之中,只有深刻的理解本诗的内涵、理解作曲家作曲的深意,我们才能够完整的演唱,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在情感,让听众产生共鸣。

  (二)演唱中“声”与“情”的融合

  声乐作品的演唱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即演唱的音色、发声的技巧以及演唱时歌唱的状态,而“情”则是演唱的作品之中深刻的内涵与文化。“以情带声”是以作品的寓意作为依托,让音响效果融于作品的寓意之中;“声情并茂”则是以求达到与听众“共情”的效果,让听众们在聆听声乐作品的同时,不光是听觉,甚至是思想都能融入音乐之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也是各位歌唱家或声乐表演者演唱作品时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直接影响了听众对歌曲意境以及作品内涵的理解,他们将作品由音符转变成了实际的音响效果并予以展示。声乐表演作为一种极富个性与感染力的音乐,表演者将个人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在音乐空间中与听众交流,将作品蕴含的人物形象与情感向听众展示,让听众接受其对作品的诠释与理解,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音乐效果。

  《春思》这首艺术歌曲也是如此,“声情并茂”中的“声”与“情”恰恰能让听众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通过歌唱来展现思妇的形象,从而能够体会李白“闺怨诗”中的复杂、落寞、惆怅、思恋的情感。正确的歌唱状态能够帮助演唱者把握发声的位置,合理的发声技巧与歌唱状态是相辅相成的,如《春思》的高潮乐句“春风不相识”,通过歌唱时的高位置与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歌唱时情感的带动下,才能够将这句诗的意境尽情地展现出来。紧接着的“何事入罗帏?”,用高潮乐句作为“起”,结尾乐句作为“伏”,“起伏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歌曲的结尾更加丰满,引人入胜。

  雨果说过,“音乐是无法形成文字而又不愿沉默的表达。”声乐歌曲更是如此。正是因为艺术歌曲中富有内涵的文字、诗句,才使得人去深究其中的奥秘与精髓,即“情”;正是因为作曲家们对中国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再加上自身对音乐的诠释,才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被赋予了灵魂,再由演唱者演绎出,即“声”。诗人李白的《春思》在屈文中先生的笔下,有了不一样的深意,用不一样的形式,向不同的人展现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同时“声”与“情”;“技”与“艺”的相辅相成,也让声乐演唱者们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才能够越来越长远,才可以精益求精。

  四、结语

  “声情并茂”一词在声乐表演中已经流传已久,也是对声乐表演者在演绎歌曲时的要求之一。表演者演唱的音色、正确的发声技巧以及在唱歌过程中良好的歌唱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演唱者本人理解了整部作品,经过自身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后,才能让听众产生共鸣。艺术歌曲作为“舶来品”,这种非本土的音乐歌曲体裁虽然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我国作曲家的学习以及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了我国声乐体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广为传唱。艺术歌曲《春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名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我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演唱歌曲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提高的是自身的音乐内涵与文化素养,只有将文化内涵理解透彻,才能够为我们的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

  参考文献

  [1]高洪波.屈文中声乐作品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

  [2]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于洋.论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5]王硕.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学习中的价值初探[J].北方音乐,2017,(16).

  [6] 刘晓梅.浅谈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J].中文信息,2013,(11).

  [7]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黄桂娟.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民族艺术研究,2010,(03).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原文出处:高艺家,孙婕.声乐作品《春思》的艺术特征探究[J].艺术评鉴,2020(17):34-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音乐表演毕业论文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