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下的从众行为研究

来源:农家参谋 作者:王宇琦,冯旭雅,王泽轲
发布于:2021-01-25 共2099字
    摘要:从众行为不论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放弃自身观点,跟随他人观点这是一种从众行为。但是,一提到“从众”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其负面影响而忽视其积极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与对待从众行为十分重要。此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阐述与分析从众行为的含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旨在帮助人们更加了解从众行为,使自身远离不合理的从众行为,以便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运转。
   
    关键词: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毕业论文

   
    1 引言
   
    从古至今,从众行为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谢里夫曾做过有关从众的实验研究,他让被试处于一个黑暗的环境中,让其判断光点移动的距离,因为环境过于黑暗,具体距离很难判断,被试可能会说出他认为的数值,多次实验被试说出的数值都在这个数值左右,第二天的实验加入了另外两个人,同样进行光点实验,当另外两个人说出的光点移动距离与被试相差很多时,被试再次回答时出现了犹豫状态,接下来的几天实验中,被试明显改变了其最初的答案,但真实情况是那个光点并没有移动,由此可知,从众行为的一个普遍性。但是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此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阐述和分析了从众行为的含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知和对待从众行为,减少盲目从众现象,使人类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规范,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平稳运行。
   
    2 从众的含义与类型
   

    从众它属于一种倾向,个体在群体的压力或者影响下,使自身的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等发生改变,从而使其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众行为分为三类,即真从众、权宜从众以及不从众。
   
    3 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3.1 群体因素
   
    3.1.1 群体的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群体中的一致程度越高,该群体中的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比方说在一个宿舍中,大家都很爱学习,因此,该宿舍中的人产生上课都认真听讲的可能性很大。
   
    3.1.2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个体在群体中所处位置越高,其手中的所掌控的权力也越大,其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小,比如在一个军队中,士兵对统帅影响较小,而统帅对士兵影响相对较大。
   
    3.2 情境因素
   
    3.2.1 刺激物的性质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对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产生从众行为。如阿希线段判断实验,最终表明,当被试独自判断时,其正确概率高达甚至超过99%,当跟随其余6人一同判断时,被试跟从其余6人一起做出错误判断次数占做出判断总次数的35%,多次进行实验,有76%的被试,在这次的实验中至少出现过一次跟随他人一同做出错误判断的行为。
   
    3.2.2 时间因素
   
    在早期阶段的交互效应中,人们都在努力适应彼此,希望能够以此确立一个规范,从而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大。比方说,两人合租同一间房子,大家都刚认识彼此时,会努力观察了解对方的习惯,使自己的一些行为举止发生变化从而适应对方的一些习惯,避免自己的行为与对方的习惯发生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从众行为也就产生了。
   
    3.3 个体因素
   
    3.3.1 性别
   
    一般情况下男性和女性从众的程度是相差不多的,想要看出差距要与具体事例结合。1958年,考勒曼曾做过一项实验,其研究表明在处理困难程度越高的任务时,人们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而其中男性发生从众行为概率的相关系数为0.58,而女性则为0.89,由此可知,在面对同一个处理较为困难的问题时,女性的从众概率要高于男性。
   
    3.3.2 个性特征
   
    当个体对自身不是很自信、立场不坚定时,往往会出现从众行为。因为此类人内心深处往往渴望能够获得他人的表扬,为了达到此目的,会使自身发生变化来迎合大部分人。
   
    4 从众行为的影响
   
    4.1 积极影响
   
    从众行为可减少个人焦躁情绪,适应环境,平衡内心。当个体处于一个陌生群体时,难免会有尴尬、焦躁的情绪,但如果他表现出被群体欣赏的行为时,群体会赞扬他,使其认识到自身对该群体的价值,这样利于安抚该个体目前不安的情绪帮助他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达到内心世界的平衡。同时,提升群体的团结程度,实现群体目标。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一致程度越高,这个群体会更团结,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4.2 消极影响
   
    盲目的从众行为会迷失自我,丧失个性。当前,有很多年轻人都受到了“韩流”的冲击,过分推崇韩国文化,这种盲目从众行为忽略了本国文化的多样与独特,从而使其渐渐失去自身的个性,被韩国文化同化。同时,易造成懒惰心理,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比如在平常做题中,当听到有人说出答案时,自身内心便会默认那个答案就是对的,不想再继续算下去,从而降低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结
   
    从众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容易遇见的,提升人们对其认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从众行为的含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对于从众行为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我们要认真了解并理性对待,对自身和他人的某些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努力减少并纠正生活中盲目跟从他人的行为,做一个独立、有个性的人,从而帮助正确社会规范的形成和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宋官东.对从众行为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202-204.   
    [2]邬强.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98-99.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原文出处:王宇琦,冯旭雅,王泽轲,王志瑞,王晓霞.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19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心理学毕业论文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