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生命科学的兴起引发了学术界在思维方式及对生命本质认知上的巨大变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精准医学和系统生物学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医学,在认识人类生命的范畴上,不断地与中医关于生命认识的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接近。二者虽属不同的学术思维体系,但随着全球人类对于生命呵护需求的趋同化和高质化,中医和西医最终走向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动这种融合更加有序和快速形成,在此试图提出一个崭新的学科概念:中医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此概念涵盖四大要素,即物质、能量、信息、时空。通过深入挖掘中医生命观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以期推动基于中医生命科学的新医学发展。起始的具体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医生命的系统物质基础,中医生命的能量、信息、时空变化与规律,中医药大数据的智慧凝练,中医生命医学工程的设备开发。使中医在现代的环境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实现中西医学整合框架下的融合,为新医学的建立提供生命科学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生命观; 传统中医; 生命科学; 整合医学; 学科建设;
Abstract:The rise of modern life science has triggered a revolution in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life academical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odern biomedicine, represented by precision medicine and system biology, is constantly getting close to the holistic view of life cognition and the thought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medicine. Although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academic thinking systems, with the assimilation and high quality of the global human demand for life car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integration to be more orderly and quickly forme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pose a new disciplinary concept: Life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concept covers four major elements, namely, matter, energy, information and space-tim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e based on life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life 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science is explored. The initial specific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the systematic material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 life concept, the energy, inform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under laws of Chinese medicine life concept, the intelligent tra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big dat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for Chinese medicine life concept so that Chinese medicine can serve human health more effectively in the modern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tegration, and provide the basic support of life sci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medicine.
Keyword:life concept; Chinese medicine; life science; integrated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随着现代科学对于生命本质和规律认识上的逐步深入,近年来催生出转化医学、整合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等概念,同时也促使学术界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辨为基础的中医生命观进行重新审视,将中医学这一采用原创理论和独特视角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纳入了大生命科学范畴。在这种大背景下,传承中医精华,融合现代科技,创造性地构建中医生命科学学科,对于中西医学融合,推动医学理论创新,丰富生命科学学科内涵,并进一步发挥中医原创思维优势,保障中医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医生命科学是在继承中医理论精髓和卓越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对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系统、客观阐述的学科。具体言之,中医生命科学的内涵主要包括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之上的对中医理论的全方位阐释,以及基于中医生命观的物质、能量、信息、时空属性之上的对人类生命的全周期顾护,即中医生命科学基础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体系;中医生命科学的外延则包括由学科内涵所衍生出的相关方法学、信息学、教育学、管理学、比较学等丰富内容。中医生命观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生命的气一元论;其次,生命的和谐恒动观;再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阴阳五行的秩序观;最后,人命至重观。基于这些中医生命观,本文将就中医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和理论体系加以阐述。
1 中医生命观:中医经典理论对生命的阐释
《黄帝内经》作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中国古代科学、哲学与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既对物质世界运行规律进行了概述性探讨,也对中医的生命观及其思维规律展开了哲学性阐释。《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出人体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此即中医生命科学之根,也是古人最早关于生命的思考。人从物质角度来说,是生于地的,人的形体由地气聚合而成,但激活人体生命活力的是天道,由天气所滋养,天地气交,灵肉相合而成人[1].把这古文的意思转化成现代语言就是:人体不能脱离外界环境而存在,宇宙的运动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这与当代物理学家从经典力学、量子力学,乃至整个宇宙时空上思考大自然物质运行规律有相似之处[2].《灵枢·本神》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的"精气"是指"先天之精",即禀于父母的精气,来源于父母的生命信息经过精气相合,形成胚胎,发育成生命个体,展示出千变万化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信息的外在表现被称之为"神".《灵枢·经脉》则进一步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对生命个体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具体描述,直至《灵枢·天年》所描述的"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生命信息具体变化成长为一个个体。之后,生命信息依托"神"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控,表现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生命现象,更以五脏藏神的形式,对内对外调控着生命的活动。如《灵枢·本神》描述了相关过程:"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所以,宇宙中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受天地之气不同,造就了不同个体间的禀赋差异,只有把人的生命放到宇宙的时空中去分析,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内涵,也只有深刻领会了生命的内涵,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本质,当然,也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中医药的临床诊疗和传承创新。
值得强调的是,正是基于中医生命观对人类生命的基本认识,才由此细化了中医学的学科内涵,比如由阴阳表里的观察方式形成的藏象学说,为沟通脏腑与表里形成的经络理论,为感知和恢复生命的动态平衡而形成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以平为期的诊断和治疗理论,也正是基于天地万物同源同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发展出了万事万物皆可入药,而有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为代表的中医药理论。同时,在学科外延上也有长足发展,比如将古天文学的"三阴三阳"理论引入经络学说,而有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又以十二时辰配合经络气机流转而有"子午流注",而"五运六气"学说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生命观在时空节律与人体生命节律上的密切联系,其他如中医伦理学、中医美学等,不断发展壮大,化生出中医学延续千年、生机勃勃、蔚为壮观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
2 现代生命观:现代生物技术革新引发对生命的全新思考
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现代科学和技术应运而生,由此西方世界对于生命的认识基础也从古希腊的哲学转变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察与实证。基于此,最早对人类生命的认识是从系统解剖学开始的,然后逐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如果从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来认识,生命是由基因转录成遗传信使,再翻译成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质而展示出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革新,人们发现生命不仅仅有其可观察的物质属性,而且还有能量和信息属性,甚至还有时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其他属性。目前的生物技术已经能够根据个体先天的遗传信息,对后天进行疾病预测和"治未病"干预[3],使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恢复和健康调整。现代诊断技术里的基因组测序,可以预见先天性遗传病;最新的基因编辑治疗、干细胞再生、人造组织器官等技术,可以直接通过后天对先天固有器官组织、细胞乃至基因进行全新置换和替代、修复和再创造,从全新角度体现了"养后天以补先天"的思想;然而,西医学发现绝大部分的疾病及亚健康状态是由非基因突变的表观遗传学因素引起。最新的研究发现,先天遗传密码不变的情况下,后天环境因素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同样可以带来相应的遗传效应的改变。现代生物技术的革新引发了从事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者和西医从业者对生命的全新思考,进而提出了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等全新的概念,这些新的医学观点与中医的整体观和个体化辨证论治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将中医古老的生命观与最新科学技术进展相整合,再结合个体所在时间、空间和先天禀赋等元素进行精准防病和治病,将有望引领未来新医学的发展。
3 开启中西医整合新时代:中西医学优势互补成为未来趋势
以朴素的整体论来认识生命与疾病的中医学,和早期以机械还原论来认识疾病的西方医学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中医学强调"病的人",即把疾病状态下的人自身以及外界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再结合个体差异进行疾病辨证分析,进而寻找最贴切的治疗方法。而西医学更强调"人的病",将生命分解为一个个组成单元进行研究,寻找生理与病理状态下各组成元件间的差异与病变,再通过特定的治疗方法把差异缩小直至将病变恢复到正常状态。面对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疾病的多样性,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医学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分离后,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开始逐步走向融合,尤其是西方系统生物学的出现,把"人作为生物体是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整体"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这与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不谋而合[4].近年来的精准医学,开启了患者个性化治疗新时代,这与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理念完美契合[5].西医学在慢性疾病治疗中提出的多药联合、复合用药等治疗思路,与中医用药"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也非常接近。西医学用纳米技术将有效药物引导到病灶局部,增加靶向部位药物浓度的同时,大幅减低全身毒副反应,这恰好是中医"引经报使"理论的独特体现。西医学的分支学科"预防医学",以及疗效评价中的"生活质量"等概念,也与中医学"治未病"和"不治已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的治疗观以及"福寿双全"的养生观相符。西方医学的治疗模式已逐步向以整体观和系统生物医学的方向发展,中西医学优势互补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使这种优势整合能够更加顺利和有效,我们必须提出关于人类生命认识的新理论,以指导这种必然趋势的早日实现。
4 中医生命科学:中医生命观的现代科学诠释
中医生命科学学科的构建涵盖了物质、能量、信息、时空四大要素,我们必须要通过创造性的研究手段加以有效研究,推进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我们认为,创新性的研究手段可分成两大类:一是依据人不同主观个体自身修炼的生命规律的客观研究;二是依据外在客观方法干预人体生命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大数据、网络药理学等。最近一些交叉研究表明这种新趋势已经出现,论述如下。
4.1 物质层面
中医物质观体现在对藏象经络、筋骨血脉官窍的认识上,这是中医生命观的基础,也是以古代简单解剖学为本底,从整体和物质层面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系统总结和对生命功能的本质性阐释。中医学的很多理论已先后被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的实验结果所证实。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对大脑和机体产生影响,人体消化道也是一个免疫器官,微生物菌群分泌的小分子肽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对人体的情绪等各方面发挥调节作用[6],这与《黄帝内经》所言"脾在志为思""脾主思"等论述相合。中医古方中的"金汁""人中黄"更是目前西方流行的"粪便移植"(fecal transplantation)和"粪便制剂"(poop in pill)[7]的鼻祖。
4.2 能量与代谢层面
中医治则治法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以平为期等核心理论,都是中医能量观的具体体现。大到宇宙、小到人体的能量系统均自成体系,能量在宇宙和人体之间不断进行有序交换,在不同层面上实现各种能量储备与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人体作为能量的集合体,以磁场的形式实现机体向外界的辐射,而人体对磁场的感应能力,受其本身所固有频率的影响,频率作为能量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电磁波和机械频率。古代中医认为先有樂(乐)后有藥(药)。《史记·乐书》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不同频率对应不同脏器,音乐频率疗法自古就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发现物理频率(40 Hz 左右的γ波)能够治疗老年痴呆小鼠模型[8]和癫痫动物模型[9],而地球本身与电离层的空腔共振会产生一个谐振频率(约8 Hz),我们称之为舒曼共振。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活动及地球磁场环境中的变化相对应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和地球电离层空腔所产生的舒曼共振的光谱模式和强度具有惊人相似性[10],这是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具象化体现。另外,在电磁波频率方面,有研究团队发现电磁波远红外线穴位照射可对失眠抑郁症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产生影响[11].
4.3 信息层面
移精变气与祝由等心理疗法,可通过调节病人的心理和气场,对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中医全息理论、黑箱理论指导下的司外揣内诊断方法也为中医信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疗中,使用的信息种类是变化莫测的,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千变万化的。中医信息观很早就已在古医籍中有详细记载,《灵枢·刺热论》所载面诊方法"额部候心,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鼻部候脾,下颏候肾",就反映了面部与整体的一种全息对应关系[12].现代研究发现,面部红外全息技术可对失眠进行初步诊断,通过看不同部位照射后的成像色彩差异,对病变进行定位诊断辅助,这与中医学望诊的诊断方法高度一致。在心理疗法方面,哈佛大学在线刊出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13],冥想有助于减缓认知老化,并能促进成年人在认知、情绪处理等领域的大脑皮质可塑性,这为中医调情志、八段锦、禅修、太极等治疗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
4.4 时空层面
国外学者发现基因表达的时间节律规律[14],与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不谋而合。近年亦有研究发现[15],人体的寿命长短与出生月份有关,寿命的差异关联于生育的季节性分布,秋冬出生者普遍较春夏出生者平均寿命长,而这个现象很早就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有所体现。
4.5 中医整体观方面
国内的研究团队发现[16],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可通过病毒介导的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炎症依赖性诱导肠道免疫损伤,而不是直接造成肠道病毒感染,这项研究的结果提供了对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引起肠道疾病未知机制的新见解,也为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如此,中医"肺朝百脉"的生理功能也有了最新的研究数据作支撑,国外学者报道[17],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还具有造血功能,可生产出血小板,这与《黄帝内经》所载"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的论述相符。《备急千金要方》"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引出另一个中医经典理论--心肾相交,这个中医经典理论同样得到了日本的一项研究证实[18],日本学者发现心脏承受压力过载的能力取决于多器官回路,其中肾的交感神经激活导致集落刺激因子2(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2,CSF2)释放到循环中,可刺激心脏驻留的巨噬细胞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4.6 其他
除了上述中医经典理论被国内外研究相继证实,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的科学性也有了不少研究报道[19,20],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内存在众多热敏通道,其中与中药寒热温凉药性相似的受体更是遍布全身,只要根据个体体质特点,选择对应药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就能收获良效。国内中医药团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发现中药药性与离子通道密切相关,并针对中药药性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挖掘,产出了不少新的成果[21,22,23,24].
由此可见,中医药学的很多经典理论和方法,是能够被客观科学所证实的,关键是必须找到或研发出合适的技术方法。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深入探求中医生命科学的规律,用权威的科学数据支持和推动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发展,同时,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中医生命科学有望结合现代物理,甚至量子物理的一些理论和手段,从生物加物理的方向,从频率和物理场角度,重新认识中医经典理论,实现生命科学研究的突破。
5 中医临床疗效的新证据:中医生命科学诞生的信心之基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民族对于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常出现信心不足的问题。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自然也倍遭劫难,特别是西医在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中医愈发受到挑战和挤压。即便如此,中医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药独特的临床疗效。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无数中医药人的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临床治疗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成功提取出高纯度的青蒿素,为全球范围内的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张亭栋教授的发现基础上,王振义院士和陈竺院士团队对中医偏方进行筛选,对砒霜治疗急性白血病开展了现代医学机理研究[25,26],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使预后不佳的患者从"病情凶险"走向"基本治愈".另有学者利用复方青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7,28],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口服四硫化四砷方与静脉注射三氧化二砷一线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开启了白血病"不化疗、不输液、门诊治疗"的理想模式。耶鲁大学的中医药研究团队在中药复方减毒增效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他们发现以黄芩汤为基础的中药复方PHY906可以降低化疗引起的胃肠道毒性,更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将在中美联合开展[29,30].最近北京中医药大学雷海民教授的团队在纳米的层次上,发现中药煎煮和配伍过程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31].在中药逆转耐药方面,有研究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仅一个疗程即可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率[32].在中医针灸治疗领域,电针治疗尿失禁也有了重大突破,临床试验结果显示[33],在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中,与假电针组相比,涉及腰骶部的电针治疗6周后漏尿量减少,可见通过电针刺激腰骶部腧穴对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肯定。
上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独特优势和机理,越来越得到国际上西医同行的认可,为建立崭新的中医生命科学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6 多维层面的生命探索:中医生命科学的学科建设思路
中医生命科学是在物质、能量、信息、时空的多维层面上来研究生命的,其学科建设初步设定了五大研究方向。
6.1 中医生命系统生物学
用科学语言解析中医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方向将系统生物学研究技术运用于中医核心理论的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种分析手段揭示中医的系统生物学内涵,挖掘中医理论的系统物质基础以及治病的调控机理,开发分子水平的中医诊疗技术。如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从器官、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微观代谢、蛋白调控、基因表达等维度揭示中医气、阴阳、藏象、证候的物质基础,加深对中医复杂生命系统及其诊疗规律的认识,形成符合现代思维方式的中医新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6.2 中医生命能量医学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离不开能量要素,中医理论里正气的虚实属性、寒热温凉等概念均具有能量特性,本研究方向以中医的整体观、生命能量的系统性及生命状态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生命状态下的能量特征,发现不同生命状态、中医病证、治疗手段相对应的能量变化规律,通过调节能量失衡使机体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如探究传统中医针灸、砭术、火罐、推拿、气功、太极拳等的治疗规律,研发量子共振检测仪、红外探测仪等能量仪器设备,将现代能量设备与传统能量治疗手段相结合,探索中医绿色能量疗法,创新现有治疗模式。
6.3 中医生命信息学
在信息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生命状态下的信息储存和传导特征,发现不同生命状态、中医病证、治疗手段相对应的生命信息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节失衡的信息和疏通阻闭的生命信息通路使机体恢复到生命健康状态。如研发现代化经络治疗新方案,从经络本身的特征、运行规律和条件出发,运用电磁及多种理化手段,对经络的物质、能量、信息进行全方位探索,寻找经络病变的病理变化实质,通过优化现有经络治疗方案,探求多学科技术整合下的经络调控技术,以纠正机体内外环境紊乱,恢复平衡稳态。
6.4 中医生命大数据
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缺乏客观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大数据平台支持,本研究方向以中医核心思维为指导,将所有可采集到的数据包括健康数据和医疗数据两大主体,以及相应的经典诊断方法、中医生命系统生物学、中医生命能量医学、中医生命信息学等所有数据加以整合,建立特色鲜明的中医生命大数据,为未来发现中医生命规律、寻求最佳治疗手段、阐释疗效机制等提供可靠客观依据。如建立健康大数据,对人体的中医体质进行分类和疾病预测,同时建立医疗大数据对中医疗效和循证医学评价提供证据,最终形成中医药大数据共享云平台,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形成共识度更高的中医药生命科学数字知识体系。
6.5 中医生命医学工程
基于以上4个研究方向发现的中医生命物质基础和能量信息传递规律,研发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仪器设备,如基于同频共振效应的机械波、电磁波的能量检测及靶向反馈干预等成熟技术,形成标准化的中医诊疗装备体系,实现对特定疾病物质、能量、信息、时空多维元素的评测和调控,最终形成中医治病防病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上述5个学术研究方向中,前3个方向是以中医关于生命的思维观点为核心,在物质、能量、信息和时空4个维度对于生命的规律进行研究;后2个方向是基于前3个方向而建立起来的应用。
7 总结
总之,基于中医生命观建立的中医生命科学,将最大限度地融贯传统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形成一个既体现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色,又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深入微观层面实现对生命个体化状态精准描述和最优调控的全新学科,必将开启新医学学术探求的新起点,为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中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开启创新活跃的新时代,提供新的学科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曦。论中医气化生命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973-975.Chen X.On the life concept of qi trans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0,16(11):973-975.
[2] 孔庆浩。言气彰物--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Kong QH.Words and expressions on qi: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16.
[3] 秦静波,王济,孟翔鹤,等。表观遗传学与体质可调论关系的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4):727-729.Qin JB,Wang J,Meng XH,et al.Research on epigenetics and human disease and relation with Theory of Adjustable Constitution [J].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8,45(4):727-729.
[4] 王阶,汤艳莉。试论中医学健康观[J].中医杂志,2011,52(12):995-997.Wang J,Tang YL.On the health vie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52(12):995-997.
[5] 王琦。中国式的精准医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407-3411.Wang Q.Chinese precision medicine:nine constitution medical health program [J].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2015,30(10):3407-3411.
[6] Holmes L.How gut bacteria affects the brain and body[EB/OL].(2015-05-02)[2020-05-04]https://www.dailyinfographic.com/how-gut-bacteria-affects-the-brain-and-body.
[7] Zhang S.Faeces-filled pill stops gut infection [EB/OL].(2013-10-07) [2020-05-04]https://www.nature.com/news/faeces-filled-pill-stops-gut-infection-1.13885.html.
[8] Iaccarino HF,Singer AC,Martorell AJ,et al.Gamma frequency entrainment attenuates amyloid load and modifies microglia [J].Nature,2016,540(7632):230-235.
[9] Grossman N,Bono D,Dedic N,et al.Noninvasiv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via temporally interfering electric fields [J].Cell,2017,169(6):1029-1041.
[10] Saroka KS,Vares DE,Persinger MA.Similar spectral power densities within the Schumann resonance and a large population of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profiles:supportive evidence for koenig and pobachenko[J/OL].PLoS ONE,2016,11(1):e0146595[2016-01-19].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46595.
[11] Chang Y,Liu YP,Liu CF.The effect on serotonin and MDA levels in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insomnia when far-infrared rays are applied to acupoints [J].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9,37(5):837-842.
[12] 蒋诗倩,李花,刘旺华,等。《黄帝内经》阙部面诊思想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4):280-283.Jiang SQ,Li H,Liu WH,et al.Facial diagnosis in the que section in Huangdi Neijing[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l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43(4):280-283.
[13] William JC.Meditation found to increase brain size [EB/OL].(2006-01-27)[2020-04-28] https://phys.org/news/2006-01-meditation-brain-size.html.
[14] Fang B,Everett LJ,Jager J,et al.Circadian enhancers coordinate multiple phases of rhythmic gene transcription in vivo [J].Cell,2014,159(5):1140-1152.
[15] Doblhammer G,Vaupel JW.Lifespan depends on month of birth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1,98(5):2934-2939.
[16] Wang J,Li F,Wei H,et al.Respiratory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duces intestinal immune injury via microbiota-mediated Th17 cell-dependent inflammation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14,211(13):2683-2683.
[17] Lefrancais E,Ortiz-Mur?i G,Caudrillier A,et al.The lung is a site of platelet biogenesis and a reservoir for 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J].Nature,2017,544(7648):105-109.
[18] Fujiu K,Shibata M,Nakayama Y,et al.A heart-brain-kidney network controls adaptation to cardiac stress through tissue macrophage activation [J].Nature Medicine,2017,23(5):611-622.
[19] Vay L,Gu C,Mcnaughton PA.The thermo-TRP ion channel family: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2,165(4):787-801.
[20] 高琳,赵红霞,杨桢。热敏通道与中药的四气学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1687-1690.Gao L,Zhao HX,Yang Z.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rmo-TRPs and the Four Properties of Herbs [J].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20(12):1687-1690.
[21] Li S.Mapping ancient remedies:applying a network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Science,2015,350(6262 Suppl.):S72-S75.
[22] 李梢。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2017-2020.Li S.Network target:an entry point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J].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2011,36(15):2017-2020.
[23] 叶霁,李睿旻,曾华武,等。基于整体观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发现及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9,50(19):4529-4537.Ye J,Li RW,Zeng HW,et al.Discove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quality marker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ased on holistic characteristics [J].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2019,50(19):4529-4537.
[24] 高月。有毒中药的毒效关系研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33(9):655-656.Gao Y.Research on the toxic effect relationship of toxic Chinese medicine [J].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2019,33(9):655-656.
[25] Hu J,Liu YF,Wu CF,et al.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arsenic trioxide-based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9,106(9):3342-3347.
[26] Zhu H,Hu J,Chen L,et al.The 12-year follow-up of survival,chronic adverse effects,and retention of arsenic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J].Blood,2016,128(11):1525-1528.
[27] Zhu HH,Wu DP,Jin J,et al.Oral tetra-arsenic tetra-sulfide formula versus intravenous arsenic trioxid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3,31(33):4215-4221.
[28] Zhu HH,Huang XJ.Oral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for non-high-risk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4,371(23):2239-2241.
[29] Lam W,Bussom S,Guan F,et al.The four-herb Chinese medicine PHY906 reduces chemotherapy-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J].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0,2(45):45-59.
[30] Liu SH,Cheng YC.Old formula,new Rx:The journey of PHY906 as cancer adjuvant therapy [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2,140(3):614-623.
[31] Li T,Wang PL,Guo WB,et al.Natural berberine-based Chinese herb medicine assembled nanostructures with modified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 [J].ACS Nano,2019,13(6):6770-6781.
[32] Hou L,Yang SL,Yang WH,et al.Compound Zhebei granule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6,36(5):606-612.
[33] Liu ZS,Liu Y,Xu HF,et al.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urinary leakage among w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JAMA,2017,317(24):2493-2501.
在人权的社会中, 人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人的存在促进着医学的发展, 而医学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生命科学。虽然医学算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 但是, 其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不是一门生物所能囊括的。...
本文将以生命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状况为背景, 就其在医药健康、环境治理以及农作物等方面的重要社会应用进行论述。...
恩格斯早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淘醉于对大自然取得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大自然都无情地报复了我们。...
生命科学产业是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 与化学、信息、材料、工程等多领域交叉融合形成的产业, 主要包括制药业 (包括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 和医疗器械设备业, 以及支撑其发展的科技研发服务业。...
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数据不够充分、惯性思维等原因产生较为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