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天人合一"的生命科学基础, 即从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结构层次、从人体的物质循环、从生物大分子的最终来源、从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生态环境,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定的探索和阐释, 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找现代生物学的理论依据, 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找具体途径。
关键词:天人合一; 生命科学; 环境;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ory about man being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was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levels of life, material circulation, final source of biological big molecule and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human. How to treat environment correctly has been suggested. Combin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uth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explanation has been made.To seek theoretical source fo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from modern biology. To seek concrete pathway fo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Keyword:man being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life science; environment;
1 引言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庄子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含及其发展演变大致分为三种:
(1) 意志之天。以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主宰之天为代表,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主宰人间凶吉赏罚。董氏把孟子的"义理之天"推向了宗教神学的方向, 为统治阶级服务。
(2) 义理之天。以孔子、孟子、朱熹为代表, 他们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并非直接地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开始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 这种观念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从认识论上讲, 主客合一是哲学认识的起点;其二从价值论上讲, 天德合一是人的价值理想的归属。由是观之, 先秦儒家的"天"是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化之天, 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宋明理学接着孟子讲, 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接近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3) 自然之天。以老子、庄子、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道家认为:天是指自然的本性和状态,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
天人合一、天人和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儒、释、道三家均有阐述, 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这种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 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感应"之说。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发展为天理之说。宋明理学家张载接着孟子讲, 认为"天地之塞, 吾其体", 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达到"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的境界。"民胞物吾"之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本体论根源。程颢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断。
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 理不在心外", 王氏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 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 原是一体,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乃是人对自然万物产生仁爱的根源, 几千年来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 包括现当代学者, 对这一思想做了汗牛充栋的注解, 几乎都是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 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作"形而上"的阐释, 显得虚幻、玄奥, 以致于除少数专业人士外, 饮食男女、黎民大众难以理解和接受。古代学者这样解释是因为生物学、生命科学还没有充分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今天的学者这样解释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背景。根据阐释学理论不难理解人们总是倾向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阐释未知的知识。
本文接着道家讲, 取自然之天的含义, 包括天空、大气、地球、水、土壤和地球上的万物, 泛指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 "天人合一"的思想日益显示出东方哲学智慧。"1845年之后, 马克思一再强调要从'可以纯粹用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前提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 并认为'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事实'"[1].本文拟用唯物主义观点, 从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的角度, 用纯粹经验和科学事实对"天人合一"这一"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作"形而下"的自然科学阐释, 以唤起当代人的天人和谐意识。并从现代生物学、生命科学中找到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的"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只是一般性地为二者和谐相处提供了本体论上的根据, 却还没有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一种具体途径及其理论依据。古人没有责任和义务为几千年后的众人寻找具体的生活途径。笔者认为:让人们从自己身体的组成、生理需求出发来体悟人与大自然的一体关系, 自觉改变观念---爱护自然万物就是爱护我们的身体---从而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途径。
2 从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结构层次看"天人合一"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从哲学上讲, 生命 (当然包括人体生命) 是一堆物质, 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根据化学组成和结构把这堆物质大致分为十三个递进层次。即元素---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超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落---生态。
在元素、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这三个层次上, 人体与天地万物是相同相通的[2]:即从非细胞形态的最低等生命---病毒到最高等生命---人体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元素分子组成, 自然界存在的元素有118种, 组成人体的60多种元素都来自大自然, 其中C、H、O、N、P、S、Na、K、Ca、Mg、Cl等十来种元素是常量元素, 它们占人体重量的96%以上。其余的是微量元素。比如同样的Na元素可以组成人的生命, 也可以组成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的生命。就象同样一块砖, 可以盖居民住宅楼, 可以盖办公大楼, 可以盖商贸大厦等等。真可谓"万物为一体", 其实不止人与人为一体, 而且人与禽兽、草木、瓦石都为一体。
无机小分子包括水、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等。在此层次上, 人体与天地万物是同构相通, 互通有无;即人体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这类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包括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甘油等。在此层次上, 人体与万物的生命是相同相通的。即人体以动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获取这类有机小分子。道家认为:天是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合一"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
生物大分子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四大物质。从生物大分子往后的各层次, 万物生命各不相同, 由此形成种类繁多、形态和结构千差万别的生物多样性, 所谓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但是各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相应的有机小分子为单体合成的。糖类的单体是葡萄糖、蛋白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脂类的单体是脂肪酸和甘油。根据进化论和食物链理论, 高等生物以低等生物为食或低等生物寄生在高等生物体内, 都是以对方的生命物质---生物大分子 (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作为原料, 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甘油、维生素等有机小分子作为最基本的原料单位, 然后再合成自身的生命物质, 比如为什么吃牛肉长人肉?就是牛肉蛋白经过人体消化系统分解为氨基酸, 然后以氨基酸为最基本的原料单位再合成人体蛋白的过程。所以无论人类吃什么, 荤的、素的、山珍海味、燕窝鱼翅、五谷杂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土里长的、中国的八大菜系、西方的各种快餐,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 都是进行上述同化作用。这就是各类生命的食物和能量来源。
至此, 现代自然科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本体论上的依据。庄子《齐物论》曰:"万物皆备于我", 其生物学基础赫然在此, 真可谓"万物归宗, 大道归一".生命之道, 道乃物质。从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层次看, 万物在无机小分子和有机小分子这两个环节上是相同相通的, 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利用。食物链中高等生物吃低等生物、低等生物吃高等生物的尸体、细菌分解所有动植物的尸体、其本质就是利用生物体中的无机小分子和有机小分子作为原料来构建自身并获取能量。宋明理学家张载接着孟子讲, 认为"天地之塞, 吾其体", 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达到"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的境界。"民胞物吾"之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本体论根源。
3 从人体的物质循环看天人合一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人之初, 受精卵", 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就一刻不停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受精卵开始到卵裂---囊胚---原肠胚---胚胎---胎儿的生命发育过程中, 是与母体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出生之后, 直接与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符合唯物论的观点。
据估算[3], 一个人 (以60岁计算) 在一生中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约相当于六十吨水、十吨糖、六百公斤蛋白质、一千公斤脂类。"酒肉穿肠过, 佛主心中留".这是生命的自然法则, 非佛教戒律所能禁止, 哪怕是摄取植物蛋白也好。人只要活着, 终其一生, 每天都要摄取, 向大自然借贷一部分物质, 同时通过排泄每天向大自然返还一部分物质。假定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 平均体重为60公斤, 那么大自然就有这么多的物质在这么长的时间被人以生命的形式占有。只有死后才彻底返还大自然, 偿清这笔债务。死后尸体火葬, C、H、O、N等轻元素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汽、二氧化氮等气体返还大气, P、S、Na、K、Ca、Mg等重元素化为骨灰返还土壤。死后土葬、天葬, 尸体腐败, 组成人体的元素同样以上述两种方式回归大自然, 只是过程漫长而已。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与天地同在、与宇宙一体。
北宋大哲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本体论[4], 把宇宙万物的产生和消亡过程看成是气的聚散过程。他说:太虚无形, 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 变化之客形尔。
气之为物, 散入无形, 适得吾体;聚为有象, 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 气不能不聚而为物, 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 是不得已然也。
气之聚散于太虚, 犹冰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篇》)
这就是说, 太虚作为"气之本体", 是虚与实的统一。从自然状态上说, 无形的太虚之气可以聚为有形的万物, 有形的万物可以散开而为太虚之气。这种由无形到有形、由有形到无形的过程, 好比是水结成冰、冰又化为水。
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 张载的"气"就是C、H、O、N等元素化合而成的二氧化碳、水蒸汽、二氧化氮、氨气等气体, 在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循环出入。
4 从生物大分子的最终来源看天人合一
糖最初是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原料, 以太阳能为动力, 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 以淀粉的形式储存在果实种子中。动物或人在进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后, 植物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再以葡萄糖作为最基本的原料单位, 合成动物糖原或自身的其他生命物质如脂类等[5].
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都是以氮 (N) 为关键元素合成的, 氮元素以氮气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以铵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和海洋中。植物通过固氮作用, 以无机的氮气和铵盐为原料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氨基酸, 进一步合成蛋白并储存在植物的果实或根茎中, 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 这样植物蛋白就变成动物蛋白。人类处在食物链的顶端, 以植物、动物为食, 于是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都变成人体蛋白。
二氧化碳、水、氮气和铵盐, 作为合成糖、脂、蛋白、核酸的最终原料, 其中的C、H、O、N等元素有部分是来自人死后通过火花或腐败返还给大自然的。这就是物质不灭, 能量守恒的宇宙规律,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大法。我们向大自然"借贷"的元素, 被占据使用七八十年之后才完璧归赵, 还给大自然。换句话说, 组成我身体的这堆老骨头一百年之后又变成你身体的材料。所以, 人与自然环境、与地球上的万物生命在元素、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这三个层次上互通有无, 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5 从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看"天人不合一"
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 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环境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这就是"天人合一".自工业化社会以来, 环境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就是以人灭天, 破坏了大气臭氧层、污染了空气、水源、土壤, 整个地球都被破坏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反过来, 污染的环境日益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首先是大气污染。包括煤炭作为工业燃料、交通运输、工业化学品的排放、建筑粉尘、和焚烧农业废料等。空气的主体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及少量惰性气体, 人与空气交换的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从空气中摄取氧气, 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其他各种气体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并被人体吸入, 这些污染物都是人体不需要的, 是有害的。
其次是水污染。生命离不开水, 水是生命的主体成分, 约占人体重量的70%.水体污染物通过两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一是饮水直接摄入;其二是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摄取并富集在体内, 人以动植物为食物间接摄入。
其三是土壤污染。农业生产中残留的农药、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开发矿山遗留的重金属元素不仅污染水源, 还污染土壤。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污染物, 并转运、储存在果实中, 人类吃了这些被污染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就会蓄积在体内, 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 人类活动是最大、最终的污染源;一切污染都源自于人类的不当行为。人离不开环境, 环境决定人的生存。环境被污染, 谁也躲不过。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天人"是"合一"的。
6 正确对待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 而是互为一体的、互通有无的平等关系。大自然赋予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口爆炸等于地球有限的资源中有更大比例是以人体物质形式存在的。假如地球人口平均寿命以80岁计算, 等于地球的部分资源被你独家垄断占用80年, 这期间别人、后人是不能使用的。更有甚者, 如一个人一生中要消耗更多的资源, 这部分资源是你与整个生物界竞争占有使用的。所以地球能养活的人口也是有限, 超过此极限, 必有灾难。人在理性地追求自己的主观目的的行为过程中, 同时也就客观地污染了自然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人把自然资源视为财富, 人在追求、占有、享受财富的同时也就客观地污染了自然环境, 如汽车排放尾气、工业排放废气、矿产开发排放的重金属, 若不能综合利用, 就象捅马蜂窝一样, 许多重金属元素四处扩散、污染水源、污染农田, 最终污染人类自己。
环境污染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市场问题、工业化、产业化的自然科学问题, 人类对环境污染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政治、哲学和人生观的高度[6].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污染不仅是政治问题、社会制度问题, 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是利润挂帅的经营战略, 只生产自己的那一摊子财富, 却损失整体全人类的财富。然而健康的生命才是最大最后的财富。资本主义追逐最大利益的制度, 必然导致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污染。解决环境污染最根本的方法, 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人类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消费活动。生产的目的将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停止生产奢侈品, 主要生产人们确实需要的、耐用的、易生产、易修理、无污染的生活必需品, 适当地生产消费品。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尽可能多地占有, 而在于其创造性、主动性及奉献精神。佛教禁欲理论就是主张控制人的生理需求以外的奢侈、贪婪、挥霍、炫耀式的心理需求消费。宋儒"存天理, 灭人欲"的本旨就是佛教禁欲理论。人欲者, 非指饮食男女也, 非指必要的物质需求也, 指的是那违拗天意的、超前的欲望。宋儒理论的本旨就是要抑制人的这种在感情上依附于商品的异化消费。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只能供养有限度的人口节俭为生, 安其居, 乐其俗, 希望地球上各不相同的族群都能稍稍理解宋儒的苦心孤诣。
中国古训"民以食为天", 意思是说中国人从来就把吃饭当作头等大事, 当作天大的事情。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 正在奔小康。为了可持续发展, 为了后代子孙, 我们应该古为今用, 改"民以食为天"为"民以天为食".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 是我们衣食住行的物质来源, 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现在的问题是:人类透支了地球, 通吃了天地, 人类向地球的索取超出了地球的供给能力, 人类活动排向自然的垃圾和废物超过了地球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人体 (类) 有五层保护皮肤, 分别是生理皮肤、衣服、住房、地球生态环境、大气层环境。对于前三层皮肤, 常人都看的见, 摸的着, 有切身体会, 所以倍加珍惜。但是对于后两层保护皮肤, 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了, 甚至有意无意地破坏它。如污染环境, 污染大气, 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以致于我们接受了比以往更多的宇宙辐射。
恩格斯早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淘醉于对大自然取得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大自然都无情地报复了我们。
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万物生命, 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王新生。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根基:遗忘与重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 :85-94.
[2]胡玉佳。现代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
[3]刘志国。新编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页。
[4]刘文英。中国哲学史[M]. (下卷)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534.
[5]张楚富。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67.
[6]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复旦学报, 2008 (4) :8-17.
在人权的社会中, 人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人的存在促进着医学的发展, 而医学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生命科学。虽然医学算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 但是, 其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不是一门生物所能囊括的。...
本文主要结合当下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现状,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政府公共关系的优化路径,推动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以生命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状况为背景, 就其在医药健康、环境治理以及农作物等方面的重要社会应用进行论述。...
文秘人员也存在着媒介教育缺失、自我设限等问题,需要通过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育、多平台发挥引导及培训功能、企业顺势而为拓展新媒体运用、文秘人员结合工作自主提升等路径来提升文秘人员的媒介素养。...
文章旨在为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启示, 进而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
本文就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跨界营销进行分析, 论述其发展现状、效果和不足, 及其未来的发展对策。...
上面的分析试图表明,由于人工智能是一个与人如此不同的物种,因此它引起的政治哲学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最吸引人眼球最能引起人们反思的是超级人工智能,可恰恰在这个方面我们无法进行政治哲学反思,因为它会消灭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妥协与协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电子商务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形形色色的网上商城不断兴起, 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在新媒体环境下,旅游公共关系的传播需要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与策略。...
阐述了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的特征,重点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