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

红外线报警器论文(优选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4-19 共660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众所周知,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不可见光线的一种,利用红外线原理制成的报警器具有很好的隐蔽性,且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白天和夜晚都能使用,即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再者,红外线报警器还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安装隐蔽,探测信号强等显着优点.因而,红外线报警器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是红外线报警器论文6篇,仅供参考。

  红外线报警器论文第一篇:红外线报警器在石油钻井防碰天车中的应用

  摘要:现在普遍应用的天车防碰设备主要包含防碰天车绳、过圈阀、电子防碰装置。每种装置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红外线报警装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技术比较成熟, 可靠性高, 成本较低, 比较适合应用于钻、修井设备的天车防碰。

  关键词:钻井; 天车防碰; 红外线报警器;

  1 天车防碰的定义

  天车防碰装置是指为避免在钻井施工中, 由于人员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游车过度上提, 使游车和天车发生碰撞而设置的, 可使游车在提高到某个限定高度时报警或强制停止的装置。在石油钻井中, 天车防碰设施是保障安全生产以及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一道很重要的屏障。

  2 当前主要防碰措施

  在石油钻井中, 较常见的天车防碰设施包含防碰天车绳、过圈阀、电子记圈等。

  2.1 电子防碰装置

  随着现代钻机中电子设备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电子防碰技术日见成熟。电子防碰的原理为在钻机的绞车主轴端设置探头, 通过记录绞车主轴和滚筒的旋转圈数来反映游车上提高度的装置。

  电子防碰装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钻井施工所面临的自然条件相对都比较恶劣, 长期的震动、雨雪、风沙、严寒和酷热等会影响相对精密的电子记圈型防碰的传感器、通讯电缆以及主机等导致记圈不准等故障。

  2.2 过圈阀防碰装置

  过卷阀防碰装置是通过设置在滚筒上方的触杆动作来强制停车的装置, 由于滚筒内的大绳的排绳量可反映游车提升的高度, 滚筒内过多的排绳量可触碰触杆, 达到限制游车高度的目的。

  过圈阀防碰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每次划大绳作业后需要从新调整位置, 在特殊作业时需要拆卸限位杆才能继续提升游车, 有时由于操作不当使大绳不能排齐或大绳跳起, 会提前触碰限位杆。

  2.3 防碰绳装置

  防碰绳的防碰原理比较直接有效, 其原理为在井架的限制高度拉起一根直通井架底座的游丝绳, 游丝绳的顶端, 穿过悬挂游车的两排大绳之间, 当游车提升到相应高度时会触碰游丝绳, 游丝绳的动作又会触发位于井架底端的气阀或电磁阀, 再通过阀的相应动作到达到断开滚筒离合器或停止滚筒驱动电机, 并闭合刹车的目的, 准确可靠的限定了游车的高度。

  防碰绳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有些车载钻机使用的U型伸缩井架中, 由于井架和载车整体布局的需要, 悬挂游车的两排大绳是左右分布, 这就使传统的防碰天车绳需要分别穿过两排大绳的绳间孔隙, 经常发生防碰绳被大绳挂碰或卷入游车绳槽的情况。 (2) 在斜直井井架中, 由于游丝绳受到重力的影响会下垂, 无法很好的工作。 (3) 无论是过卷阀和防碰绳都无法提供接近限制高度的报警。

  3 红外线防碰的原理

  红外线防碰是基于原始的防碰绳而设置的新型防碰装置, 即用红外光线光代替原始的游丝绳, 形成一根摸不到的防碰绳。当游车通过红外线报警器的发送和接收装置之间时, 会阻挡红外线的传输, 进而触发报警或停车、刹车装置 (图1、图2) 。

  4 红外线防碰的优势

  红外线报警器如今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防盗、自动门等领域, 技术成熟, 工作可靠, 而在钻机天车防碰中的应用还具有以下优势。

  (1) 由于红外线报警器不用实质性的游丝绳, 可全面避免与游车和大绳之间的挂碰。 (2) 可采用运用两个或多个报警器传感装置来直接设定报警和刹车高度, 不受划大绳的影响, 在划大绳后不需调节。 (3) 电缆可直接固定在井架上, 受风力影响小。 (4) 部件体积小, 便于隐藏于井架框架内, 不容易挂碰。

  

  图2  

  5 红外线防碰装置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 红外线传感器的探头可能被天车和大绳上掉落的润滑脂污堵, 致使探头失灵造成虚假报警或意外停车。 (2) 无法准确测试, 由于防碰装置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正常钻、修井作业时, 要求每天对防碰装置进行测试, 而红外防碰装置由于其结构特点等, 无法在井架下方进行相应的测试。 (3) 有些极特殊情况下大绳会剧烈的摆动, 导致红外光被短时阻断。

  基于以上问题, 红外报警器需要设计相应的测试、保护装置, 而且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可以对红外探头进行保护, 清理。 (2) 可以对红外探头进行模拟测试。 (3) 可以在钻台进行测试操作。 (4) 总体结构必须简单、可靠、小巧, 防止在井架上触碰其他绳索。 (5) 可以缓冲井架震动对于红外线探头的冲击。

  

  图3   

  6 红外线报警器测试、保护装置设计

  红外线保护装置由壳体、测试板和缓冲座三部分组成 (图3、图4、图5) 。

  (1) 壳体主要负责传感器的保护支撑, 壳体上的滑轮主要负责测试绳的固定、导向。 (2) 测试板为一端粘有海绵的钢板制成, 测试绳与之相连。当在井架下端下拉测试绳时, 测试板会被上提, 达到测试防碰装置和清理探头的目的。 (3) 支撑座为装有缓冲胶皮的螺栓固定的钢板, 可将壳体固定于井架, 并起到缓冲井架震动的目的。

  图4 

  图1 

  图5 

  红外线报警器论文第二篇:红外线和烟感双保险报警器的研制

  摘要:通过具体分析火灾发展阶段中烟雾和温度的参数变化以及过程曲线, 探索有效检测火情并降低误报率的探测手段。选取反映物化现象的传感器分时段地检测火灾参数并利用单片机进行算法处理。在国内外现有的报警器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选用烟雾、红外线双路检测, 根据不同时段对应不同大小的火灾贡献率设计算法, 极大地降低了误报率, 提高报警器技术水平。

  关键词:报警器; 红外线; 烟感; 传感器;

  Development of infrared and smoke double insurance alarm

  Tian Shufen Dong Junjun Qiu Junyan Hou Zhijian Li Kang Zhang Lu Fan Xinrong

  College of higher engineer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chool of Advance Engineer,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parameter change and process curve of smoke and temp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fire, this paper explorestheeffective means to detect fire and reduce the false alarm rate.The sensor that reflects materialization phenomenon is selected to detect fire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the SCM is used for algorithm processing.Based on the existing alarm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moke and infrared double-way detection is innovatively select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 periods which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sizes of fire contribution rates, the algorithm is designed,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false alarm rate and improves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alarm.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 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国发[2006]第15号) 提出的“坚持科技先行,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的要求, 在“防火”方面, 研制出有效的、全面的、智能的报警器是社会所需。火灾是人类生活中主要的事故之一, 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火灾报警器主要用于早期疏散、管理及消防部门的及时准确告警和火灾的早期扑灭[1,2]。然而, 市面上的火灾报警器误报率高, 瑞士西伯乐斯公司根据1974年至1994年20年间收集的有关误报资料分析[3], 得出误报比为7∶1 (误报比警次数:真实报警次数) 。1995年调查, 感烟探测器误报比为4:1。对1990年至1995年间安装的火灾报警系统误报监视, 结果表明 (按每个系统平均100只探测器计算, 1990年误报率是95%;1995年是69%。虽然数据较早, 但是国内报警器起步远远晚于其他国家, 这个数据也足以表明传统报警器的不足。由此会产生经济效益损失, 搅扰社会秩序, 减低人们对火灾的警惕性等不良影响, 因此研制多路报警器降低火灾误报率是十分必要的。

  1 火灾温度和烟雾浓度分析及传感器的选择

  火灾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平稳过程, 除了自身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外还会受到许多外界的干扰, 火灾一旦发生便以接触式 (物质流) 和非接触式 (能量流) 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接触式形式包括气体、烟雾、气溶胶等。非接触式如声音、辐射等[4,5]。

  1.1 温度, 烟雾浓度

  根据室内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可将火灾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 即火灾初起阶段、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火灾熄灭阶段。3个阶段温度和烟雾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和图2所示。 (以家庭普通室内起火为例)

  

  图1 火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2 火灾过程烟雾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根据资料表明[6], 火灾过程烟雾浓度变化明显,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 在火灾初期, 烟雾浓度很快地上升到了一个较大值;待火势蔓延开来, 可燃物充分燃烧, 虽温度增高但烟雾浓度有所下降;到了火灾后期, 烟雾浓度又达到一个较大数值。

  根据3个阶段的特点可见, 早期阶段是灭火的最有利时机, 应设法争取尽早发现火灾, 把火灾及时控制消灭在起火点。初起阶段也是人员疏散的有利时机, 设置及时发现火灾和报警的装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根据火灾初期物理化学现象, 我们可以选择更适宜的传感器, 分析火灾初期各参数所占比重变化, 从而对火势进行精确的判断。

  1.2 传感器选型

  火灾探测器按其探测火灾不同理化现象可分为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感光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复合式探测器。

  根据我们对于火灾现场火情参数的研究, 温度报警器受环境 (温湿度) 影响较大, 温度存在时滞, 且在火灾中期才表现出异常升温趋势, 并不符合我们对于火灾初期就报警的要求。红外火焰探测器是探测火灾燃烧火焰的探测器, 是继感温、感烟探测器后, 较晚出现的一种火灾探测器。由于其感应火焰辐射电磁波, 因而具有响应速度快、探测范围广等优点[7]。红外传感器检测灵敏, 且存在于火灾各个阶段, 对火焰十分敏感, 符合我们的要求。烟雾传感器可以检测的信号 (烟雾颗粒、可燃气体) 数据大, 属于火灾早期最易于探测的信号之一, 对于检测火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然而由于其干扰因素复杂、干扰源多, 产生误报的可能性大。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红外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进行双路保险, 避免误报警现象的发生。

  2 远程监测及智能化

  我国报警器起步晚, 技术不成熟, 存在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 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 (烟气) 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 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8]。

  我们采用的是单片机及蓝牙等远程通信模块, 智能采集以及处理信息, 不仅能通过比对算法, 实现更高精度的报警阈值, 还能将信息进行传输, 蓝牙的穿墙功能以及与手机等通信设备的良好沟通, 信号传输距离达十米, 让我们在听不到报警蜂鸣器报警的情况下还能收到手机发出的警报。

  3 算法处理

  火灾发生时, 伴随很多特征参数的变化, 传统火灾报警器只针对单一因素进行阈值判断, 没能将多传感器有机结合, 误判概率极大。本报警器采用多传感器概率综合判断[9], 综合考虑分析光强、烟雾离子、温度3类监测特征值, 确定火灾发生概率, 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灵敏度, 驱动系统动作。

  (Pn=参数贡献率, λn=设定阈值。如P1红外贡献率, λ1红外阈值, P2烟雾贡献率, λ2烟雾阈值)

  在火灾发展过程的3个阶段, 包括温度, 红外线强度, 烟雾浓度在内的各个参数都以不同的比重, 不同的参数变化速率变动着。我们针对的是火灾初期, 那么根据上文研究, 烟雾浓度将达到较高值, 温度较低, 红外线强度也较低。在监测范围为30m2时, 烟雾浓度体积分数达到2%可以判定达到火灾危险, 因此我们根据多次测量研究, 设定烟雾阈值为2%。

  红外火焰传感器方面我们借鉴技术较为先进的三波段红外火焰探测器的原理设计红外传感器[10], 各种不同材料的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火焰辐射光谱各不相同。在火焰红外波段内的4.3μm附近能够观察到峰值, 这是被称为CO2原子团的发光光谱, 为火焰所特有, 且比其他频段具有大得多的强度 (见图3) [11], 因此我们选择靠近火焰辐射峰值波段作为参考波段, 4.0μm是最接近峰值的波段, 常常用这一波段的传感器作为参考传感器, 并设置烟雾贡献率0.7, 红外贡献率0.3 (具体贡献率可根据不同火灾环境及条件变化) 的权重进行了实验,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图3 碳氢化合物火焰辐射谱图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 将烟雾传感器置于密闭空间 (纸盒) , 放置燃烧的纸条物, 随时间变化, 密闭空间纸盒内烟雾浓度将根据燃烧时间呈线性增长趋势, 通过单片机串口监视器记录烟雾传感器模拟量输出。

  (2) 将红外传感器置于阴暗条件下, 以避免其他光源的干扰;将打火机由1.5m (打火机火源较小, 远距离检测不到) 外由远及近向红外探头移动, 观察红外传感器模拟量输出。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 并将真实火灾情况等比例缩小至实验环境,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及分析:由图4可见, 烟雾传感器根据烟雾浓度线性变化;火焰传感器根据检测到火焰大小呈跳变。对比数据可知, 单片机可以准确实现原定计算功能, 精确报警。

  

  图4 实验过程曲线   

  4 整体设计

  该火灾报警器能够根据环境中烟雾浓度以及温度变化, 在达到报警条件的情况下引发蜂鸣器蜂鸣, 指示灯亮起, 同时通过蓝牙向手机发送报警信息。报警器共分为电源模块、烟雾检测模块、红外火焰检测模块、蓝牙模块、单片机模块以及报警模块。

  以LM2940稳压模块以及100μF和0.1μF两种电容组成的电源模块, 因为实际产品为独立工作状态, 我们要将电池9V电压转为5V单片机以及各模块工作电压。

  中间是以Atmel Atmega328P-AU单片机为核心的信号处理部分, 各传感器模块之间自带AD转换, 极大地简化了程序以及电路。传感器模块共享电源模块的5V供电电压, 并将检测到的信息通过输出接口传输至单片机输入接口, 传感器模块输出采用更为精确的模拟量输出, 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信号进行处理。

  接下来是远程信号传输模块———蓝牙模块, 蓝牙模块通过与单片机串口通信, 将单片机处理后得出的结果传输至手机等通信设备, 实现报警器的智能化, 并为报警系统的网络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2,13]。

  单片机处理后的结果以数字量的形式送到蜂鸣器、指示灯等设备, 发出警报, 完成报警工作。同时留出消防联动输出口, 以备投入使用时单点报警输出触发公共区门禁与机房门禁系统全部打开[14]。

  整个智能报警系统电路简洁, 排布有序, 并且基本实现预计的所有功能。

  5 研究成果

  (1) 开发了一套可测试火灾报警的新式装置, 各项数据基本达到预计的要求。

  (2) 对火灾监控采用两种信号源同时检测并比较, 可增强火灾报警可信度, 降低误报率, 减少人为损失。

  (3) 新报警器增加了远程报警功能, 安全负责人不在现场时能够尽早得到信息。

  (4) 数据采用模拟量输出, 可提高输出信号精度与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刘义祥.火灾调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杜建华, 张认成.火灾探测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4 (7) :10-15.

  [3] 北京迪安波安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国外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EB/OL].[2017-12-01].http://www.dap.com.cn/NewsDetail.asp?id=321.

  [4]杜建华, 张认成, 黄湘莹, 等.CO和CO2气体红外光谱技术在火灾早期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 27 (5) :899-903.

  [5]李良波.高灵敏度吸气式烟雾和气体复合火灾探测器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7.

  [6]龚雪, 张认成, 黄湘莹, 等.气体火灾探测器的研究与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6) :735-737.

  [7]王少飞, 刘桂强, 卢辉, 等.三波长红外火焰探测器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J].公路, 2013 (3) :109-110.

  [8]韩松华, 秦明明, 唐传林, 等.基于单片机的学生公寓火灾报警器[J].信息通信, 2016 (8) :101-103.

  [9]夏焕雄, 孙树文, 姚益武, 等.多传感器概率综合的火灾报警器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1, 19 (2) :370-372.

  [10]郭小芳.三波段红外火焰探测器研究及方案设计[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8) :77-79.

  [11]张晓华, 张认成, 龚雪, 等.火灾早期过程特征的红外光谱探测和诊断[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6, 25 (5) :382-385.

  [12]李宏文.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与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13]徐晓虎, 郑欣, 赵海荣, 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 (3) :149-153.

  [14]钟茂华.火灾过程动力学特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