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

关于傣族的论文(从业编辑精心挑选)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1-19 共995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傣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傣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与传承傣族民间舞蹈文引起广大专业人士与舞蹈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是关于傣族的论文的分享,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傣族的论文第一篇:秘境滇西一傣族织锦文化的研究及传播

  摘要:傣锦织锦作为傣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石,是傣族人民智慧的凝聚,傣锦的纺织中渗透着傣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特色风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在保留传统纹样独特魅力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审美,最终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展现,使观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展现傣锦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把西双版纳的傣族织锦文化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弘扬傣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傣族织锦;文化传承;

  西双版纳的傣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傣族织锦发源悠久,经过历史的不断沉淀,才形成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美丽织锦。云南旅游业不断发展,为西双版纳傣族织锦的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作为一种优势,促进西双版纳的旅游行业不断发展。

  一、傣族织锦的历史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所居住的人口中,接近一半都是傣族人民。傣族人民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学会了纺织技术,通过不断继承与发展,形成如今深受人们喜爱的傣锦。傣锦在明代时期,被用于向上级进贡的织品;由此可见,早在那个时期,傣族人民制作傣锦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技术。

  傣锦之中蕴藏着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习惯、文化形态和宗教信仰,体现出傣族人民卓越的艺术思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傣锦之中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也是其精华所在,不但包含着傣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展现着傣族人民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淀,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傣族织锦的艺术特色

  傣族织锦具有强烈的当地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它主要的产地分布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傣族人民居住地区和风景区,以及景东、元江、金沙川流域。傣锦是西双版纳最有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一。代表性的傣锦纹样有大象、孔雀、花卉植物、宗教花纹等。象征性的颜色是红、白、黑。傣锦制作的技艺绝妙,手艺人的技能非常复杂。

  (一)傣锦图案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纺织工艺,它的图案设计是由娴熟的纺织技术创造的。在编织过程中,傣族女性首先将图案结构与纺织机连接在一起,手脚联动来形成图案的上层和下层,从而形成精美的傣锦成品。

  傣锦图案多样,傣锦上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了傣族人民的日常所见。傣锦坚牢耐用,绚丽多彩,做工精细,纹样独特。呈现出一种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演化模式。其图案大致可分为几何、花草、动物三类:

  1. 几何纹样

  几何图案在傣族织锦图案中频繁被使用,特别是在德宏地区,几何形图案纹样的使用十分普遍,是傣族人们将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记录,再通过人类自身的感受,进行简化、抽象、提炼特点等,进行二次创作,从而产生和构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纹样。几何图案具有简洁美、律动美等特点,傣族织锦中较为常见的几何纹样有菱形几何纹样、象形几何纹样、牛角几何纹样等。

  2. 花卉植物纹样

  丰富多彩的花卉、植物也被广泛运用于在傣锦之中。颜色鲜艳绚丽的热带花卉植物纹样,其中蕴含着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其植物纹样分为很多种,如有象征圆满、吉祥的“五树六花”纹样,不仅在傣族社会生活中被寄予了特殊的涵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佛教精神中的教义教规,那些最能反映西双版纳风情的槟榔树、椰子树等,也常常出现在织锦的纹样中。

  3. 象征吉祥的动物图案

  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西双版纳拥有最绚烂的生命世界,其傣锦纹样中自然出现了许多独特的、专属的动物图案,如大象、蝴蝶、孔雀、马、飞鸟等,这些动物与当地傣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傣族织锦中的动物图案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动物图腾,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演变,这些织锦图案才从图腾意识转化为审美意识。而佛教的传入使傣族纺织工艺与宗教精神逐渐融合,并不断注入新的宗教元素,产生新的内容与形式。

  傣锦图案极富民族特色,傣族人民不但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民族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而且制作精美,使得人们在惊叹它的技艺精美之时,也能感受到它其中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

  (二)傣锦线条

  傣锦的线条比较粗犷,傣族织锦中的几何纹样离不开线条的装饰作用。采用红、黑、蓝、绿、白等色线,以色块和线条构成各种纹样。在构成形式上,主要有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其中连续纹样又分为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常见的有菱形纹、三角形纹、八角纹、方格纹、曲线波纹以及网状纹等线条纹饰。

  (三)傣锦色彩

  傣锦的颜色丰富绚丽,傣族人民在颜色的搭配上充满了大胆、鲜活的特点。亮橙、翠绿、嫩绿、大红、玫红、蓝色、橘黄、柠檬黄等色彩鲜艳、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在傣锦中被大量使用,产生了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还有的傣锦使用黑色为底色,夹杂着金线、银线,或者其他材质的织线,呈现出有质感、有凹凸的纺织效果。这样高饱和度的色彩组合,配上独具傣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纹样,使得傣族织锦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工艺之美,承载了傣族文化的内在价值。

1.png

  (四)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数字媒体的融合

  傣族织锦艺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傣族织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傣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工艺历史价值和设计价值。以傣族织锦的图案、色彩、线条为创新的切入点,传统与现代结合,静态向动态发展,将傣族织锦用一种更现代化、更多元化、更交互化的视角呈现。

  可以运用更加现代的方式,例如将其过程动态化,可视化,以此来呈现傣族织锦的形态、图案、色彩,这不仅可以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还以一个立体的方式来介绍傣族织锦的独特美。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给传统的傣族织锦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傣族织锦创新,给傣族织锦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让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傣族织锦,了解傣族文化,甚至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推动经济发展。

  三、结语

  傣族是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傣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傣族织锦是傣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这种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傣锦中的色彩、线条和图案向我们展示着傣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生活愿景。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全新的艺术手段让我们用一种新的生活视角看世界。运用其所具有的动态化、交互化、个性化的特点,我们能够用一种不一样的视角来展示傣族织锦,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傣锦,给傣锦带来新的生命力。

  傣族织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数字媒体作为兼具多元化、智能化、交互化、个性化的现代技术载体,打破生活常规视角,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宝贵的文化值得我们挖掘,我们可以将数字媒体技术与不一样的文化相融合,展现不同文化别样的美,也让数字媒体技术美化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舒燕2010《民族元素提取后的重置- -以纳西族为例》,《大众文艺》 第2期。

  []金少萍、王璐2015 《场域视阈下傣族织锦艺术审美及变迁-以西双版纳曼暖典村为个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0李雅卿2019《诗意傣锦文化- -浅析云南傣族织锦图案》,《汉字文化》 第18期。

  0刘烨瞳2019《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 民论坛》第33期。

  []刘曼2020《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发展分析》,《文艺生活》 第2期。

  [吴云子2020《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 民族博览》第8期。

  关于傣族的论文第二篇:从影视作品视角下探究傣族孔雀舞的特点变化与审美价值

  摘要:本文从影视作品视角出发,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影像及相关电影的梳理,展开对云南傣族孔雀舞特点变化及审美特征的研究。傣族,又可称为泰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故称之为“水的民族”。古代的“百越”族群是傣族的发源地,而傣族则是一个跨五个国家而居的民族,其舞蹈多是在“摆”(节日)时跳的,主要特点为立颈挺身,加之特有的“三道弯”躯体体态及灵活多变的手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独有的孔雀舞的审美价值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在当代,傣族孔雀舞已带有特定时代的审美倾向性。

  关键词:影视视角;傣族;孔雀舞;风格特点;审美价值;

  傣族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名的民族舞蹈。傣族孔雀舞是云南西南地区傣族独有的舞蹈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与柔美各异的舞姿造型,多数都是模仿当地常见动物孔雀的身姿动作,所以别具一格。孔雀舞是傣族社会最原始、最古老、最典型的民族图腾与标志。它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居住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迭、文明的进步等因素,傣族孔雀舞也在逐步衍变成熟,其审美性、艺术性也愈加凸显。

  一、传统傣族孔雀舞概述

  (一)傣族孔雀舞的发源

  傣族孔雀舞的诞生与人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云南省地处高原,海拔较高,属于亚热带地区,天气晴朗,空气质量好,阳光照射致使紫外线较强,其整体环境非常适宜作为孔雀的栖息地,所以傣族人民从古至今都与孔雀相伴相生,对于其的热爱便浓厚至极;再由于原始时期的巫术崇拜和原始崇拜,傣族人民将孔雀定义为开辟领土的领袖所遇见的神鸟,所以傣族人民便纷纷开始模仿孔雀进行舞蹈。因群众的艺术造诣整体并不高,仅是因喜爱崇拜作为舞蹈的驱动力,所以这时所跳的孔雀舞仅是以模仿孔雀外在形态为主,亦或是将原始传说故事编入舞蹈内,赋予孔雀舞故事性与情节性。

  不论任何民族,在其整体的发展过程中,其必须经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发展。因此舞蹈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由此,傣族孔雀舞也由最初只是靠单纯模仿孔雀形态的仿生性舞蹈开始逐渐发展变化,由最初的无声舞蹈,发展至开始在排铓、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经过毛相、帅喊很、莫恩帅、莫喊帅、瑞板、旺腊、约相等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首位女性傣族孔雀舞传承人刀美兰的出现、再到美丽女舞者杨丽萍对于傣族孔雀舞的突破性创新,使得傣族孔雀舞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与发展,并赋予了云南德宏傣族孔雀舞独特的代表性动作符号。

  (二)孔雀在傣族文化中的意义

  孔雀一直被傣族人信奉为心中的神鸟,视作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以模仿孔雀而舞所形成的傣族孔雀舞则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由于傣族人民都十分喜爱孔雀,所以在云南本地的许多村寨里,我们都会发现许多喜爱并擅长跳孔雀舞的村民,舞姿各异,灵活生动。这些傣族人民长年累月与孔雀生活在一起,经过观察、琢磨,更易于发现孔雀独有的生活习性与日常形态,就这样,经过历代人的精心钻研与创造,直至今日形成了系统的傣族孔雀舞,并且由以往大一统的舞蹈形式衍变为现在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性舞蹈。

  在许多民族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在民族文化中将鸟视为艺术灵感的来源,如傈僳族的“鸟王舞”等。就傣族而言,傣族的“孔雀舞”与傣族本身的民族文化紧紧相扣,在傣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在傣族孔雀舞中孔雀的艺术形象不仅是美好、善良等传统艺术美德的化身,更是傣家人祈求幸福、健康生活的象征。傣族孔雀舞中,最常见的姿态就是对孔雀体态三道弯舞姿的模仿,极具仿生性。由于孔雀被认为是百鸟中最美丽的鸟类,孔雀开屏也被喻为一种吉兆,在诸多动物中实属灵性最强,所以傣族孔雀舞被人们视作最美丽的舞蹈。在左思的《蜀都赋》中有记载:“金马骋光之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傣族人们认为其中的“碧鸡”即是“孔雀”。

  二、从影视作品中窥见的傣族孔雀舞雏形

  《孔雀公主》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神话爱情电影,于1982年上映。该片改编自傣族神话传说,讲述了王子召树屯在金鹿的指引下,与孔雀公主喃穆诺娜相识相爱,不断冲破重重阻碍,二人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对于电影整体而言,电影内注入了大量的傣族孔雀舞的元素,不论是王子还是公主,电影中的肢体语言都极其丰富,导演充分运用了演员的肢体语言来推动剧情发展及情感渲染。如,在大殿上许多女子的孔雀舞片段或是孔雀公主在被烧死前的孔雀舞独舞片段等,都可以从中窥见傣族孔雀舞的雏形。

  此外,在其整体音乐风格上,电影同时兼具民间叙事诗风格与复杂繁琐的故事情节。所以,音乐总监田联韬将《孔雀公主》这部电影的音乐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将傣族的民间传统音乐用于各主人公的配乐之中。例如,将傣族巫婆唱的“巫娘调”融入巫师的配乐中,将缅甸傣族歌舞剧音乐“喊扎”的音调用于龙王的配乐之中。不仅如此,影片中的音乐还使用了中西结合的手法,将云南民族的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乐器的选用也是民乐与西洋乐的合并。

  由此电影,我们可以窥见许多极具原生态性的傣族孔雀舞的舞蹈片段。无论是群舞还是单人舞,其都具有严格的程式性及统一的动律特征,其中,出现了丰富多变的手形、婀娜多姿的舞姿。表演者所表演的孔雀舞拥有自由多变的空间变化,或立或跪,加之优美的“一顺边”“三道弯”躯体造型特点,将傣族人们视为吉祥物的孔雀形象进行拟人化,伴随着电影中具有新颖性及划时代性的配乐,使传统的傣族孔雀舞增加了灵动感与跳跃性,丝丝入扣地刻画出孔雀的神态,深入人心。在电影的舞蹈片段中,出现了单人,双人,群舞及男女对舞等舞蹈表演形式,在不同场景下,傣族孔雀舞的舞蹈动作的节奏与幅度也都大不相同,由此展现出了人物的不同心情状态。并且,在电影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女性舞者在表演傣族孔雀舞,年纪或老或少,由此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傣族孔雀舞的演绎已不同于古老传统的演绎方式了,不再仅仅限于男子表演,已更加深入的走向了大众,逐渐成为一项具有大众性的民族精神活动。

  与此相比,反观《月光下的凤尾竹》《傣女之恋》这两部傣族老影片,会发现传统傣族孔雀舞一步步的特点变化。《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爱情电影,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当地的人们生活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两个年轻人为情而动、为爱而生的故事。影片通过写实的风格展现出人性和爱情的伟大。其次,《傣女之恋》这部影片,其讲述了解放初期,萧军和艾摆阻止了土司大少爷的叛国行动,与此同时二人也收获了美满爱情的故事。在以上两部影片中也出现了经典的傣族孔雀舞的片段,但其中傣族孔雀舞的舞蹈动作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程式与明显的“三道弯”“一顺边”的风格特征,仅仅是出现了“嘴型手”这一简单的手型,加之脚下统一节奏型的步伐动律。与后来经过发展的傣族孔雀舞有着极大的区别,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古拙的传统傣族孔雀舞的最初雏形是哪种,又是如何发展至今日这么优秀完整的傣族孔雀舞的。

  三、傣族孔雀舞的特点变化

  (一)“一顺边”“三道弯”的舞姿造型特点变化

  千姿百态的孔雀舞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语汇,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由模仿日常生活中孔雀的一举一动再使之艺术化加工得到的。孔雀舞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观赏性极高的“三道弯”,正是由于其难度较高,所以才造就出它极高的观赏性,也使得“三道弯”体态特征成为了观众心里对于傣族孔雀舞的一大记忆点,深得人心。“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情感。傣族孔雀舞的基本动作特征就是“三道弯”造型体态,不论是在静态还是动态中,都需将“三道弯”的造型姿态保持始终,不可丢掉。另外,“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三道弯”与“一顺边”两种舞姿造型糅合在一起,赋予了傣族孔雀舞动作造型的独特性与标志性,更赋予了傣族孔雀舞极强的造型感和雕塑感,使得舞蹈更具传神性。

  早年间,传统的傣族孔雀舞动作的“一顺边”及“三道弯”的舞姿造型特点并不是非常明显夸张,整体的动作幅度较小,主要还是民众的一种娱乐,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动律与风格特征,主要以其放生性与模拟性为主。后期经由一些影视作品和舞蹈作品对其提炼与艺术化之后,才逐步将其风格特点凸显出来,使得“一顺边”与“三道弯”成为傣族孔雀舞中最为显着的风格特点。傣族孔雀舞也从最初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渐渐步入大众的眼帘,由最初的无章法、无派别的舞蹈,演变为云南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演绎特点的傣族孔雀舞。在当下,傣族孔雀舞更是经由艺术大家的潜心钻研与创新后衍变出许多学院派的跳法,更是赋予了它新的风格特征。

  (二)傣族孔雀舞的韵律特点变化

  傣族孔雀舞动律安详,舒缓。形成这种动律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傣族人民多生活在干燥炎热、氧气稀薄、阳光直射的高原,傣族人们十分喜欢处在树荫和水边,喜欢夜幕下凉爽的气温,日常生活劳作的节奏也不适宜太过辛苦激烈。而每日劳作归来,在洗去一身疲劳后,伴着凉爽的清风,大家和着轻缓的鼓声及歌声自由舞蹈,逐渐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一套安详、舒缓的动律。其二,在傣族人民心中还是保存着不同程度的旧有观念与传统观念,结合“天人合一”的农耕文化思想影响,形成了傣族人民善良、朴实无华的性格。在傣族孔雀舞的表演中已将本民族性格、审美心理融入其中,并使其转变为舒缓、祥和的舞蹈动律。

1.png

  由手、手臂、腰肢、腿部、肩膀、眼神等身体部位间的相互配合构成了傣族孔雀舞的动作。不仅如此,在连贯的动作中还需始终伴有膝盖的屈伸动律,使得整个动作突出十足的韵律感。傣族孔雀舞的韵律美则是通过情绪与呼吸的协调配合,内部情绪与外部舞姿的密切结合,使其成功展示出来。例如,傣族孔雀舞中常见的动作元素“勾踢步”,它的动作要点是快踢慢落,落地要轻,上身保持平稳,膝盖伴有呼吸,动作干净有韧劲。

  传统傣族孔雀舞的表演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孔雀架子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排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节奏有快慢急缓之分,随舞者的情绪起伏而变化。后来出现了孔雀舞表演人物的转换,由纯男性的表演者演变为女性表演者也开始跳傣族孔雀舞,这意味着傣族的传统习俗已悄然改变。很早以前,传统傣族孔雀舞都是传男不传女,我们是看不到女艺人表演傣族孔雀舞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意识的封建,男尊女卑的年代意识占主流。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进步、意识的前进,男女地位正一步步趋于平等,喊思就是一个当代女性孔雀舞传承艺人,在她的描述中,喊思的从艺经历打破传统,体现了傣族逐渐对男女社会地位的文化认同。再到后来的杨丽萍老师,经过历代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加入符合时代的特定艺术审美、动律的灵活多变,使得傣族孔雀舞已拥有了崭新的面貌,其灵动性发展至新的高潮,深受大众的喜爱。

  云南省内不同地区其傣族孔雀舞的韵律特点也是各有千秋、差别显着。就以德宏州瑞丽市与西双版纳等地区为例,前者的韵律更加急促、顿挫,给人一种弹动感;反观西双版纳的韵律则更加慢柔、舒缓,给观赏者带来的视觉感受是更加灵动,曼妙。

  (三)傣族孔雀舞的演绎特点变化

  与其他舞蹈相比,傣族孔雀舞的最大特点是在舞蹈中融入了生命的律动感和浓郁的情感,并具有极强的模拟性。孔雀舞的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多姿,是傣族人民智慧的洁晶,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孔雀舞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舞蹈中采取模仿孔雀的动作向观众展现舞蹈动作的惟妙惟肖之感,形象的肢体语言,描绘出孔雀的活泼、伶俐、美丽。

  就其演绎特点而言,傣族孔雀舞还有一突出特点即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舞与多人舞。在单人傣族孔雀舞的演绎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手型动作和跳,颠,转等技巧性动作,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都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其中,传统的男子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多表现孔雀饮泉戏水、展翘、抖翘、亮翅、点水、开屏等,感情内在含蓄、舞姿富有雕塑性。傣族孔雀舞的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完成,并且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特征,膝盖伴有或大或小的屈伸动律。

  傣族本身就是一个跨境民族,随着时代的更迭,尤其是在我国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后,其自身舞蹈的发展与舞蹈的演绎形式也就受到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强烈冲击,在这场大浪潮中,崭新的傣族孔雀舞也就孕育而生,映入大众眼帘。在孔雀舞发展的后期,编导们开始采用除了毛相之外的提高面部表情的展现方式,多利用表演者的眼神,以身体的灵动性配合眼睛的丰富动作,提高傣族孔雀舞的演绎水平,并将蒙族舞蹈的肩部动作元素,如碎抖肩、耸肩等加入其中,将傣族孔雀舞的演绎方式再一次注入新的表演精髓。此外,因民族服饰的进步,服饰的布料也有了多种选择,这对于傣族孔雀舞的演绎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由此在傣族孔雀舞中出现了许多地面低空间的舞蹈动作及高空间的跳跃动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二度空间的动作元素。不仅如此,在后期,傣族孔雀舞中对于手腕的动作开发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各种灵活多变的翻腕、转腕、提腕、压腕等动作层出不穷。

  四、傣族孔雀舞的当代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其中,优秀的舞蹈当属审美价值最高的艺术创造。对于审美价值观念的定义,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评价不同,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傣族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古老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傣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如,比较先进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等等。

  傣族孔雀舞历经岁月的洗礼一直处于动态的、不断整合、紧随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民众的审美观念从未缺席,参与了其产生、传承、创新、发展的各个阶段,它凝聚了不同时期的各群体的艺术创作,是人们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流露出民众最朴实的艺术美感,具有天生的审美属性。傣族孔雀舞对于云南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精神活动,是民众在艰辛繁劳的劳作之余,用于使其身心愉悦的一项具有普及性的娱乐活动。后经过历代人的世世继承与传递,再经由艺术家们的提炼与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人们将情感寄托于舞蹈之中,以舞抒情,通过对孔雀的模拟,将自身幻化为灵动的孔雀一般,将肢体的美感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艺术家们艺术造诣的不断提升,经过层层打磨的傣族孔雀舞已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审美价值,能够在一种民族文化内注入这些多元文化,是源于民众及历代传承人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对民族精神的解读、对舞蹈的热爱,其是大众审美意识、审美认知的外显艺术。傣族孔雀舞以其率真自然,古朴优美的艺术创造力,震撼着民众的心灵,启迪着民族的艺术审美意识。

  在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时代性的特点早已深切贯彻其中,就傣族孔雀舞而言,其已不再是最初的只有男子背着孔雀架子并伴随着象脚鼓单一的节奏型去舞蹈了,动作单调古朴,服装颜色单一。当代正是中国快速转型时期,现在的傣族孔雀舞已带有特定时代的审美倾向性,在最初的傣族孔雀舞的基础上,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从服饰、音乐、动作元素创新,表演形式的衍变及女子孔雀舞的流行等等,使得当代的傣族孔雀舞更具观赏性与艺术性,正由民族艺术一步步转变为世界艺术。而在傣族孔雀舞蹈作品中的孔雀形象的塑造也已不再单单是文艺问题或审美取向的问题,更多的是新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想道德的体现。

  五、结语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窥探到傣族孔雀舞的基本形态,了解傣族孔雀舞的风格特点及审美价值,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我们可以知晓现今经过世代传承人与艺术家的努力打磨、精心钻研,艺术化后的傣族孔雀舞的最原始的出处与雏形,可以了解到傣族孔雀舞演绎特点的变化。云南傣族孔雀舞虽然是一种传统的艺术,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其也被注入了特定时代的审美倾向性,在保留原有传统舞蹈元素的基础之上,一代代的传承人将自我对于艺术的见解与情怀倾注于傣族孔雀舞之中,让其不断的改变、创造、推陈出新,在保留了原有艺术韵味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满足大众审美倾向,具有更加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黎芹,赵娟,王楠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与编创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7:3-17.

  [2]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7-20.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7-81.

  [4]刘金吾.傣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30-37.

  [5]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13.

  [6]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105.

  [7]徐梅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5):92-96.

  [8]肖灿.试论大众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文化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1):55-59.

  [9]李潇傣族孔雀舞的特征与传承[J]戏剧之家2016(07):152-153.

  [10]石海涛浅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形象[J.明日风尚,2016(1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