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珍珠港事件作为太平洋战争的开端,日本成功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促使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实际后果。然而围绕这一事件,有太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这是我首先感兴趣的地方。这次偷袭虽然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但是战争的爆发早在日美外交的早期就已经埋下伏笔,美国和日本的战争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是反法西斯和法西斯对抗的战争,而应当看作是双重的,侵略与反侵略和帝国主义争霸的性质,珍珠港事件只是作为一个导火索罢了。
虽然时过境迁,这些猜想都成了历史之谜,而珍珠港事件前的那段时间,日本和美国间的外交将给我们展示那段历史的一些真相。
关键词:日本外相 国务卿赫尔 南进 北进 禁运
Diplomacy beteen Japan and US befor Pearl Harbor
Abstract
The Pearl Harbor Incident took the Pacific War the beginning, Japan heavily attacked USPacific fleet successfully and urges US to declare war to Japan, has become this event actualconsequence.However revolves this event, has too many histories and the realistic factor, this is Ifirst is interested the place Although this sneak attack has caused the Pacific War directly, but thewar eruption as early as on already laid down in Japanese and the American diplomacy earlytime the foreshadowing.American and Japan's war should not simple regarding as be a warwhich the antifascist and Fascist resist, but must regard as is dual, invades the nature whichstrives for hegemony with the counter-aggression and the imperialism, the Pearl Harbor Incidentonly is takes a blasting fuse.
Although circumstances changes with the time, these suspicions has all become riddle ofthe historical, but in front of Pearl Harbor Incident that time, diplomacy between Japanese andUS's will give us to demonstrate that phase of historical some truth..
Key word: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South bound North enters Embargo
目 录
前言
一、入侵印度支那前的日美关系
(一)日德关系的微妙变化
(二)日本企图找回优势,美国毫不妥协
(三)战端爆发前双方的克制和暂时的平衡
二、入侵印度支那后的日美外交
(一)英法在远东的财产成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二)印度支那成为双方斗争的矛头,日美关系恶化
三、日美关系恶化后的最后外交
(一)战前的复杂国际关系,双方的外交斗争
(二)矛盾激化,日美开始对抗
(三)充满欺骗和伪装的最后外交,日美走向战争
总结
参考文献
注释
致谢
前言:
对于二战的爆发原因,人们习惯用经济危机和意识形态来解释,导致二战的经济原因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纷纷加强对本国的经济管制,对国外采取贸易壁垒,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渡过难关。但是当时凯恩斯主义尚未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所采纳,经济放任自流使得各国在 1929-1933 的经济危机打击下举步维艰。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才使自身从经济危机的困境中走了出来。英法拥有世界上大多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也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倾销商品来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却没有财力和充足海外市场来躲过经济危机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资本主义集权国家国家走上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之路。而英法美这些民主国家是既得利益者,与法西斯的矛盾激化,这是二战爆发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二战各战区的导火索几乎均是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导致,其中提一下太平洋双方的实力对比,美国是当时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巨大的战争潜力,这给我们一个很奇怪的信息,如果日本是蓄意的发动战争,那对付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有什么优势,或者在当时条件下有什么获胜的可能,抑或是有其他的目的?美国在这一事件前对日本的外交和政策目的何在,这次战争的爆发是否与其有关?当然,某些不合理的理由也许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变的始终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和资本主义间的扩张和冲突。
那么,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在当时都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日美两国,究竟怎样走上了兵戎相见的道路,我们无法从繁琐的历史中一一寻找答案,就且以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进而打败法国,使二战欧洲战场全面爆发为时间起,到日美谈判破裂,日本偷袭珍珠港为止。这段时期的日美外交比较敏感,法国被打败,英国的地位岌岌可危,日本对印度支那的入侵是美国对日开始由绥靖转为强硬的一个分水岭,从此日美间的关系便向着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变。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场战争的爆发早在日美外交的早期就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美国和日本的战争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是反法西斯和法西斯对抗的战争,而应当看作是双重的,侵略与反侵略和帝国主义争霸的性质。至于双方的外交活动只是为了掩饰其目的与争霸的本质,只是双方心照不宣罢了,所以日美在太平洋战争前的外交是一场骗局。而奇怪的是这场骗局中双方都没有被对方所迷惑,彼此的外交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而形成对本国的优势地位。而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我将通过对研究相关资料和各国学者对日美外交的看法,以及相关客观事实来加以证明。
我将这一段时间的日美外交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前的日美外交,日本侵入印度支那后到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限制期间的日美外交,最后则是日美关系恶化后的最后外交。
一:入侵印度支那前的日美外交
(一)日德关系的微妙变化
“日本设法在东亚建立一种新秩序,但是单枪匹马,没有大干的意思。8 月 26 日,日本驻华盛顿大使倔内拜访赫尔(美国国务卿),表示悔悟之意。这是在德苏条约签订三天之后和平沼内阁辞职的前两天。他说他的政府已经断绝与德意志的一切谈判,他估计日本将采取一种不同于前的外交政策方针。”1[通 40]
日本当时本来与德国合作对苏联包围的计划失败了,德国与苏联此前背着日本签订了和约。更重要的是,德国作为一个不可靠的盟友形象给日本人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户侯爵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不管我们怎么考虑反共产国际协定和该条约附带的秘密议定书,我们对这样的背信行为仍然感到吃惊。”2[日 901]
“8 月 25 日,外相通知奥特(德国驻日大使),日本政府正在准备对德国与苏联签订条约一事提出正式的严正抗议。根据日本的见解,这一条约严重违反共产国际公约的秘密附件。”但是日本在对德国的背叛抗议的同时,也与德国保持友好的关系,“虽然日本政府迫不得已而采取这一立场,他愿意,并期望找到适当的方式继续保持与德国的友好关系”。3[通 37]
简单的分析一下,日本在这一时期外交遇到了麻烦。本来利用和德国的包围与之包围苏联,使之不敢对日本加以威胁;而西方国家方面,日本则可利用他们敌视共产主义来讨价还价,而这一切都落空了。
(二)日本企图找回优势,美国毫不妥协。
“华盛顿并没有认为这一转变使日本改变了心意,而是视为偶然发生的。日本自己搞欺诈作为,现在却遭到别人的欺骗。既然如此,赫尔认为没有理由不一再提出美国不满的原因”4[通 40]此时的德国已经严重威胁了他们的利益,英国和美国之前也曾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但是德国的野心不但超过了他们的忍耐,并且可能是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意大利和日本始终是两个摇摆不定的盟友,德国和西方民主国家都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日本就想在双方之间渔人之利,但不巧,由于周围早已被西方的势力瓜分,日本想要对外扩张势必会引发和西方的冲突或战争,这一点日本人很明白。在对中国进行鲸吞蚕食的过程中,对西欧的局势一直作壁上观的态度,这时遇到德国的背信事件,日本 9 月 3日声明他不介入欧战。这使美国多少感到满意,没有付出过高的代价来使日本做出这样的承诺,但至少有希望一段时间内至少日本不会像一战进攻德国胶州湾那样来对英国的远东殖民地进行威胁了(美国也可以不用作出违背不卷入战争的初衷而不用援助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和殖民地)。但是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日本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对整个西太平洋是有野心的。而且马上就会知道,日本人的野心是不是像他们的话语那样可靠。
美国政府内部很自然的提到了对日本的战争物资的供应问题,这是美国最大的王牌,使美国可以不通过战争就可削弱日本,或者至少牵制日本在太平洋的动作。也许意识到了战争的危险,但每个人都不愿承认与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如何在限制日本的同时,也能让国内对此担忧的和平主义者们平静下来,这成为了美国政府的一个头疼问题。但是日本和美国即使没有因为欧洲国家的问题而冲突,他们仍然是太平洋上的最大角逐者。
可以说美国某种程度和日本打得是同样的算盘:利用自己在的有利地位,在欧洲国家相互削弱时,再来收拾残局。战争也许不能避免,但重要的是参战的时机和参战的目的。
美国远在北美洲,有天然的两大洋的屏障:日本则是领土在东亚的资本主义列强,双方都在等待。但是又有不同:美国是个资源大国,日本在对本国的资源供应上严重依赖于国外,特别是钢铁和石油,美国则控制了日本的这一弱点。如果能够抑制日本的举动,美国学者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国务卿赫尔“认为这些议案留在国会日程上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用的。但是他并不知道要不要其中那个议案变成法律”,“他与其说是处于信心还不如说是处于慎重和耐心,决定最好还是等待:仍然希望不必迫使日本而是中国或欧洲的战争本身或许会使日本不再把仗打下去。”5[通 51]一旦到了最后的时刻,美国有理由相信自己是战争天平倒向的关键砝码。
(三)战端爆发前双方的克制和暂时的平衡
这样一来双方的基本问题就解释清楚了,日本希望的是德国在欧洲取得优势后再从中渔利(夺取英法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但就其利益而言对美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美国希望英法能够像一战那样拖住德国的后腿,陷入僵局的时候,美国就可以在欧洲或者太平洋自由的行事(而目前则要为了保护英国和抵御德国和日本的两面威胁,美国海军不得不在两大洋保持警戒,对大西洋的重视是美国的重中之重,从而在太平洋使日本占了一时的便宜,取得了短暂的优势)但是日本并不知道德国的计划,德国也自私的为自身的利益而付出了代价。日本对远东的英法属地非常渴望,仍然没有改变对德国的盟友关系(但是日本错误的对形势作了估计,或者是出于对德国的不信任?日后虽然在苏德战争前德国对日本做过暗示,但日本仍然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样的一个结果便是 1940 年的 4 月 9 日,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这无疑是德国入侵英法的前兆。英法立刻行动,但是已经无力阻止德国的步伐,日本对德国的一个直接希望得到了实现。虽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英法气数已尽,但是荷属东印度群岛迅速被日本盯上了。“德国于 4 月 9 日入侵丹麦和挪威在东京迅速引起反响。外相有田于几天后(4 月 15 日)发表一项”关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声明。“6[通 53]
国务院正在考虑将对日贸易的限制在钢铁等领域加以控制,但是国务卿赫尔拒绝采取对日本的更大范围的贸易,对日本实行限制或者禁运,肯定会导致战争。所以美国希望的是在自身没有做好战备和欧洲战场没有出现明显的转机之前,不要让日本被激怒。而且和日本的战争对美国看来至少眼下是没什么好处的,美国是大国,无论经济,资源和人口都远远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列强。而经济危机导致日德等国对军备的疯狂扩张在美国看来在经济上无异于自杀,因为一旦没有了扩张的机会,他们的生产力比便会瘫痪。而日本正在铤而走险,美国是否要与其一起消耗呢。美国人认为没有必要,及时终有一天美国要与其开战,时间越久,对美国越有利。
这一段时间日美的关系虽然紧张,但是却是藏在和平的伪装之下的,无论日本和美国都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抱有兴趣,并企图从中渔利。而日本似乎已经过于露骨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必然会导致西太平洋地区的进一步危机。
二:入侵印度支那后的日美外交
(一)英法在远东的财产成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5 月 10 日,德国开始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三国在一个月内全部陷落了。日本从这些国家的崩溃和英国的困境中看到了他认为属于它的地方的极好时机。为什么自己不去做南方那些失去宗主国的殖民地——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马来亚——的主人呢?“7[通 56]
”美国国务卿赫尔在 5 月 10 日当天,立即向洛西恩勋爵建议由英美两国政府保证不改变东印度群岛的现状或干涉群岛内部事务。伦敦尚未答复,东京就传来消息说,有田召集了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大使,告诉他们,欧洲的事态促使日本十分关心这些荷属殖民地。“8[通 57]看来美国和日本的行动已经接近于极限了,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超出外交的范畴。
很可能日本在决定了自己和德意或是英美的最终关系后,是谁占据这一地区都不合日本的意。至少日本没有错过这一个迫使东印度群岛向日本输送更多和更高质量的石油及相关产品的机会。”5 月 16 日同一天日本总领事拜会负责东印度群岛经济事务的官员范穆克“同时提出了日本的要求。而德国政府无论在表面和暗地都鼓励日本吞并东印度群岛。
然而对于美国来说更糟糕的是德国击败了法国,美国的中立法案已经很难维持英国的孤军奋战。当时美国的国家内部纷乱,虽然成功地从经济危机中复苏了,但是仍然元气大伤,此时美国除了海军强大以外陆军军事力量相当弱,当然这不能说明什么,美国在一战中已经展示了他的经济转为军事的强大潜力。不过在军备已经相当疯狂的德日面前,美国需要战争的正义理由,也需要时间为自己本国的军事满足战争准备前争取时间。
”在日本军部首脑们看来,法国已经败北,英国也在为存亡而战,此时不进兵东南亚夺取石油和其他急需的原料,更待何时。在国内一片‘不要误了公共汽车’的叫嚣中,那些曾主张从中国撤军的人,此时却建议立即向新加坡发动突然袭击“9[日 980]
”法国陷落时,美国全部正规军共有 23 万士兵和 13500 名军官,由于过去的错误,美国不能既在太平洋进行战争又援助英国“此外美国考虑过最坏的可能:英国战败,苏联与德国共同统治欧洲大陆,而日本则在他们的支持下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进行挑战,或者甚至有可能会遭遇联合对美的局面。所以美国不想过早干涉,对于英国的胜利并不抱太大希望,但是英国战败抵抗轴心国的就只有美国了。而关键则取决于欧洲的战局,英国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的未来。英国能够支持,则美国有了可以牵制德国的有力伙伴,对于日本的挑战也可以放心的加以应对。
日本虽然一再和美国沟通,但其目的其实也是希望在美国漠视日本行动的时候占据有利的位置,而美国则非常小心的不与日本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英法等国的殖民地问题原则上没有半点放松。
(二)印度支那成为双方斗争的矛头,日美关系恶化
6 月底。日本开始了对印度支那的干涉,到了 9 月份日本就在印度支那的中南半岛北部驻扎下来。在美国意料之外,但是也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从此美国的谈判先决条件就是日本从这些地区的撤离。到了后来美国甚至对日本侵华也开始直接干涉,这对于中国和被侵略地区是件好事,但也是出自美国自己的考虑。如果要打仗,决不能等到日本消化了已经占领的地区,所以美国此时很聪明的利用了日本的急躁,虽然在对日德和苏联的考虑问题上美国犯了错误。他很快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9 月美国总统发布了废钢铁的管制,并继续禁止国内舆论出现禁运的字眼。
9 月份日本和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的条约,这直接把对美国的威胁放在了台面上。即使此时日本和美国没有战争的意思,看来离战争的爆发只剩下时间和具体的细节问题了。
同时要提到的是,日本和美国的本意都没有想要卷入对彼此进行的战争中,但是却都认为对对手的战争不可避免。而对于双方的讨价还价,只不过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形势或者合适的参战时机。
但是事实是否像日本或者美国所预料的那样,历史是不能靠猜测来确认的,最后事实证明日本和德国的结盟并未给对方多大好处。
三:日美关系恶化后的最后外交
(一)战前的复杂国际关系,双方的外交斗争。
日本对于印度支那还远未完全予以占领,而是逐步的扩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试探美国的忍耐,印度支那北部的占领也就像鱼饵,可以看出美国对东南亚的反应。
”华盛顿政府的反应迅速而激烈。赫尔于 7 月 23 日告诉野村,美国只能作出这样结论:占领印度支那南部,乃是日本进一步征服活动的前奏,没有理由再进行谈判。“10[一178]
现在仍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的天皇在这场战争中不是一个局外人,这场战争的最终爆发责任也许不全在他,但是天皇扮演的角色决不是一个自动橡皮图章。在当时的以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为蓝本建立的日本国家中,天皇更像是个独裁者。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不能找出很多的对于太平洋战争的书籍,而网络弥补了一部分的空缺,同时也以外的找到了美国少数对英国学者观点认同的着作。11[日]在西方人的眼中,日本的天皇的身份是特殊的,作为当时的参战国,英法中荷都认定天皇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唯独美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天皇只是日本的名誉象征。但是天皇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据当时可靠的资料记载,日本的陆军的主要领导者都主张北进,而日本天皇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转折的地位,军队的北进派都被清洗了,而南进派则加以重用。由于战争中日本对于这些机密的保护,以及美国为了早日占领日本而对日本做出的妥协。很少有证据能够直接证明这一事实。而即使如此,无论是谁发动了战争,那也都是受到本国利益的驱动,所以追究到底是天皇或者日本军部还是政府已经都是次要问题了。
由于外交上的纷乱复杂,这里不一一叙述,但是美国的几个做法,值得讨论:第一是继续保持中立的做法,美国拒绝给英国和东印度当局任何实质的军事承诺;其次是美国给与中国的援助更多,并对日本的贸易逐渐削减;而旧约到期不续新约,只是保持着现状。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 1941 年,日本在这一时期的外相,松冈,此人也是三国协约的缔造者之一,对拉拢德国并利用来与美国相持有着热情,但却对于美国真正开战持反对意见。同时为了使美国放弃与日本争夺而寻求建立大联盟,即把苏联纳入到这个联盟中,但是很明显的他们没有可以共同合作的基础,最后由于日本和苏联对于彼此的怀疑和利益的冲突而失败。
没有迹象表明日本蓄意与美国战争的举动,但是如果他继续南下,后果也只有如此。
”美国以后几个月的这个趋向表明这个变化,即朝向与近卫、松冈和东条预期合众国将会采取的政策正相反的方向发展,美国政府不仅开始计划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这是日本政府已预见到的),他还头一次开始考虑在西南太平洋地区这个遥远区域使用武力可能性的问题。美国不论在思想上或行动上都更靠拢大英帝国了。“12[通 130]
美国需要限制日本,但是直接的禁运会导致战争。美国不愿把导致战争的罪责归于自己身上,从而没有对日本实行过真正意义的禁运。而是逐步限制,最后不知不觉中减少对日本的供应。
”第二次近卫内阁总辞职后,组成了第三次近卫内阁,这届内阁派出了反对已经开始的对美谈判的松冈外相,但实行了对越南南方的军事占领。对此,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两国关系恶化到了极点。在日本内部,主要是军部认为,如果没有石油储备,将被迫向美国全面屈服,因而强烈主张‘死中求生’,即通过战争来解决窘迫的局面。“13[简 325]
于是便出现了奇怪的现象,日本和美国的较量中却处于攻势,也许美国无意造成这样的局面,但是可能也是美国在寻找参战的时机和理由上还不足以和日本决裂。不过鉴于日本有不宣而战的恶名,美国可以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遭到日本的打击,这是美国为什么处事小心的一个方面。而德国在欧洲的行事也是一个原因,日本无论如何在太平洋兴风作浪,充其量也只能占的一时的便宜,德国如果打败英国,结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政府避免采取一切不能解释为防御的措施“,”我们即将组成反日的共同战线,但却不承认有这回事,或答应以武力来维持这个战线“”海军上将斯塔克在写给舰队司令的一封信中写道:‘关于我国参战的问题,现在似乎已不是要否参战的问题而是何时参战的问题了。’“但是总统和国务卿都避免了这种言论,没有必要表现出美国的战争倾向,特别是在日本没有直接挑衅的时候。
4 月 6 日,日本作了最后的一步重要准备动作,和苏联签签订中立条约,这在过去可能会受到苏联的嘲笑,但是希特勒攻击法国得手后对苏联就有了新的意义。
在战后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错误的选择了南进,北进是日本最好的选择,但是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日本和德国的关系,比英法或是美国这些国家的关系更要松散。德国和苏联订约,德国后来毁约攻击苏联,这些日本人都没有成为事先的知情人。
德国对日本的对苏中立看来是恼火的,这是对他们曾经的行动的报复。不过另外一个后果却给了德国人以机会,苏联把日本的这种做法看作是自身安全的证明。以至后来苏联掉以轻心,落入了德国的陷阱。”斯大林对于这一外交转折显然感到十分高兴,甚至亲手给日本客人端菜,与他们拥抱。他认为,这是苏联的外交胜利,足以证明关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说法是谣传。如果希特勒有进攻苏联的打算,他怎么会同意日本签订这样一个协定呢?他在祝酒词中呼喊:‘天皇陛下万岁’他断言,尽管意识形态不同,谁都不应该违背外交誓约。“14[日 987]
在 6 月 22 日德国入侵苏联的这一天,松冈建议日本参加作战,而几乎其他人都没有像他这样做。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领导人,恰恰却认为这样更危险,苏联本来就是一个摇摆不定的大国。本来可以指望它能起到对英美的约束,但是没有成功,可这不代表日本必须这样做,因为日本的最终对手还是英美,也只有他们和日本的直接利益冲突。
(二)矛盾激化,日美开始对抗
但是日本的做法必然会和美国冲突,无论双方怎么调节,日本战舰出现在金兰湾海面上时,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的资金。而日本为了报复,也冻结了美国在日本的资金。
在《日本史》(吴廷璆主编)中这样写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约束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肆意侵略,美国逐步限制对日出口,向日本施加经济压力。从 1939 年 12 月起,到 1941 年上半年,美国先后数次宣布对武器军事器材和铝镁铜锌铁等金属及高级石油制品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物资和设备实行输出许可制。日本对美国的‘禁运’措施不断提出抗议,扬言这是‘反对日本的,从而是不友好的行为’。日美矛盾愈演愈烈。“从上面可以看出美国的手段,对于日本来说,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待战机是在削弱自己,而美国则通过和平的手段对日本采取了行动。当然,对石油的限制是对日本的最大打击,美国在 8 月 1 日宣布了对石油的管制。15[日 932]美国没有提出禁运,因为这代表战争,而限制这个字眼则给我们以想象的空间,难道美国仍然想让日本妥协?不过如果是正常的人的思维,日本不可能会停下自己的脚步,除非美国默认它已经取得的东西。最后日本的近卫首相为了最后缓和双方的矛盾试图和美国会谈,但是美国人的情报和美国人的分析认定不会有什么结果,日本和美国的冲突已然箭在弦上。
7 月 28 日,荷属东印度群岛跟随美英停止了对日本的一切石油输出,从那天起,日本对优势敌人作战的能力只能是每下愈况了。
美国驻日大使希望日美能够和解,但是国务卿和总统拒绝了和近卫的会谈,同时暗示美国不但要求日本退出东南亚;对中国的行动美国也决定作为和日本和解的条件,这样无疑就使外交已经没有了基础。日本认为,或者可以说这样一来日本需要放弃自中国事变以来所得到的东西,而美国所允许的仅仅是对日本的和平与开放。但是道义上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问题,日本是侵略者,除了它本土和朝鲜外,他得到的任何领土都未得到西方的认可。
在权衡利弊的问题上,美国给日本的条件过于苛刻,日本觉得自己战败和接受这些条件相比较也许不会损失更多了,于是便走向了战争。
(三)充满欺骗和伪装的最后外交,日美走向战争
”从 1940 年末到 1941 年上半年,日美双方都已清楚,彼此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但是,日本南进除担心苏联外,尚未完成偷袭珍珠港的准备工作;美国正一步步卷入欧战,不具备两洋作战军事实力和心理准备……因此,就出现了双方以争夺时间为目的的秘密谈判。“16[美 333]
1941 年是多事之秋,不但德国的行动打破欧洲的平衡,日本在南进的诱惑下也开始了最后的准备,美国的压力使日本最终坚定了他们的行动。但是,不能说就是美国引起的这场战争,如果条件允许,日本本来也会参战。日本在做好了一些战前准备后提出了最后的对美议案,同样的是日本的一些文字游戏。甲方案的大意是美国承认日本在现有的势力范围的权利,而日本则对美国做出象征性的必要事件或者 25 年的撤离时间。无疑日本自身都对这个方案没有信心,美国正是要求把日本放弃这些地区的权益为代价同日本和解的。
野村,同时日本加派了来栖大使,作为同美国交涉的主要外交使节。这时候他们也感到日本的行动已经危险,但是外交还要继续,给日本留下准备和突然袭击的时间,并在这一时期麻痹美国政府,尽管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日本政府或者军方的偷袭计划。
但是日本人喜欢投机的性格使他们许多时候做事情都有双重选择,对美国的甲案压在11 月 25 日为限,即使不和美国声明,就算作日本的战争机器开始运作的标志。而日本的乙案则是把双方的对比恢复到日本进入印度支那南部前的状况,在 11 月 20 日甲案无效情况下日本提出乙案,其实没有大的让步。
之后的日美外交就陷入了完全的伪装,野村和来栖最后的外交谈判成为了日本偷袭美国的最好掩饰。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间进入战争状态。
总结:
对于这段时间的日美关系可以说在战术上日本取得了优势,而美国则赢得了战略。双方的最后时期的外交只是烟雾弹。如果说是日本欺骗了美国,那么可能只是偷袭珍珠港的爆发才使得人们这样认为,日本如果是正式的向美国宣战,那么情况可能就很明显,双方都是在利用这场外交来为自己的真正目的作掩饰。
珍珠港事件作为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引发了日本和美国的战争。而究其原因,则是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冲突,日本和美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战争则是他们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也许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是个偶然,太平洋战争也是个偶然,但是双方的冲突却是必然的,并且足以成为双方角逐的理由。而双方的外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欧洲战争爆发后到日本对美作战,这期间双方的外交更像是拖延时间:美国希望日本的南进放缓;而日本则希望迅速在南方取得优势并造成美英的默许。这样的结果注定是会失败的,因此双方的谈判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互相欺骗:日本没有抛弃自己的猎物;美国也没有放弃对日本的打击。而双方都想占据西太平洋的主要发言权则是矛盾的本质。这在实际上不像中国和亚太各国为反抗日本的正义战争,而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只是由于美国参与了反对日本的战争,才使他自身带有了反法西斯的性质。
参考文献:
[1]《《通向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着 商务印书馆 1984.11.
[2]《日本天皇的阴谋》(上)(美)戴维.贝尔加米尼着 商务印书馆 1986.8.
[3]《日本天皇的阴谋》(中)(美)戴维.贝尔加米尼着 商务印书馆 1986.8.
[4]《日本天皇的阴谋》(下)(美)戴维.贝尔加米尼着 商务印书馆 1986.8.
[5]《日本帝国的灭亡》(上)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3.
[6]《日本帝国的灭亡》(下)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3.
[7]《偷袭珍珠港前的 365 天》(日)实松让着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10.
[8]《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 1975.3.
[10]《日本史》 吴廷璆 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2.
[11]《简明日本通史》 作者:(日)依田熹家 着;卞立强,李天工 译 2004.1.
[12]《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册(日)服部卓四郎 着(商务印书馆) 1984 北京.
[13] 《大东亚战争》第一册(日)服部卓四郎 着(商务印书馆)1980.
[14]《一九零零年以来的美国史》(美)阿瑟.威廉.卡顿 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
[15]《美国通史》(1929-1945 第 5 卷)刘绪贻,李存训 着 人民出版社.2002.9.
注释:
1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第 40 页.
2见《日本天皇的阴谋》(中)(美)戴维.贝尔加米尼 着第 901 页.
3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第 37 页.
4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第 40 页.
5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第 51 页.
6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第 53 页.
7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第 56 页.
8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第 57 页.
9见《日本帝国的兴亡》(下)(世界知识出版社)第 980 页.
10见《一九零零年以来的美国史》(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 着 第 178 页.
11见《日本天皇的阴谋》(美 戴维.贝尔加米尼 着)一书.
12见《通往珍珠港之路》(美)赫伯特.菲斯 着 第 130 页.
13见《简明日本通史》(日)依田熹家 着 第 325 页.
14见《日本帝国的兴亡》(下)(世界知识出版社)第 987 页.
15见《日本天皇的阴谋》(中)(美)戴维.贝尔加米尼 着 第 932 页.
16见《美国通史》(1929-1945 第 5 卷)刘绪贻,李存训 着 第 333 页.
致 谢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的这篇毕业论文的完成,应当归功于指导老师××教授。他无论是在资料整理还是在论文的撰写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令我不但完成了论文,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特致以深深的感谢。
珍珠港事件作为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引发了日本和美国的战争。而究其原因,则是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冲突,日本和美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战争则是他们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