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文化生态语境下国家级非遗“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传承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龙菡卉
发布于:2022-11-02 共13220字

摘 要

  随着当今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娄底涟源“珠梅抬故事”已于 2014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古老又具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然而,近些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珠梅抬故事”的传承载体受到冲击,在传承和保护方面现状令人堪忧,由此对其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其保护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有限,文化生态失衡以及宣传方式单一等,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政府应该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更新宣传方式等,使得“珠梅抬故事”能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文化生态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umei lift story”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ecology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ulture, the importance of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prominent. Lianyuan,Loudi “Zhumei lift story” has been listed in the national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in 2014, and this ancient and charming folk culture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love.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due to the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Zhumei lift story” inheriting carrie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is a cause forconcern, the study of its is imperative. Text mainly through the methods ofdocumentary, field survey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insightinto the “bead may carry the story”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problemsexisting in the process, in order to appeal the attention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aswell as “Zhumei lift story” related protectio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of the proposed feasible Suggestions, make its bette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cultural ecology.

目 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实地调查法
  (3) 专家访谈法
  2. 娄底“珠梅抬故事”内容及其价值
  2.1 “珠梅抬故事”简介
  2.1.1 “珠梅抬故事”起源与发展
  2.1.2 “珠梅抬故事”具体内容
  2.2 “珠梅抬故事”的价值
  (1)文化价值
  (2)娱乐价值
  (3)社会价值
  (4)艺术审美价值
  3. 娄底“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现状分析
  3.1 “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3.1.1 出台保护政策
  3.1.2 提供资金支持
  3.1.3 重视传承人保护与培育
  3.1.4 组织宣传推广活动
  3.2 “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3.2.2 资金投入有限
  3.2.3 文化生态失衡
  3.2.4 宣传方式单一
  4. 文化生态语境下娄底“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完善并落实政策法规
  4.2 拓宽活动经费来源渠道
  4.3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4.4 更新宣传推广方式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文化上,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特定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表达着人们的文化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根。随着世界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继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和 2003 年联合国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要重点关注与保护具有象征性精神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2005 年 3 月,我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了我国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指出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开发利用时要遵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政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的繁荣能够为经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能够顺应当今的时代背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包括在一定历史与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空间,以及人们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一个健康且可持续的文化生态环境。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的地理几何中心,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是被后世尊为“战神”的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故里,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目前,娄底市共拥有 4 个国家级、8 个省级、23 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梅山武术、新化山歌、梅山傩戏和涟源珠梅抬故事。

  其中“珠梅抬故事”在 2014 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以及较为完整的记载资料,也有开展传承和展示活动的固定场所。它生长于珠梅广阔的田野之中,继承的是原生态的民间信仰。而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急剧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失,传统价值观念的急速转变,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无一不对“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造成威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行如火如荼的当下,尤其是“美丽乡村”

  建设的提出,我们需要振兴的不仅是乡村外在的美丽形式,还需注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留住乡愁的一种独特方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能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娄底文化。通过研究娄底地区对“珠梅抬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就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以期引起政府对保护传承“珠梅抬故事”的重视,通过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导来延续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加强自己的学习、调研与分析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1.2.2 研究意义

  “珠梅抬故事”已入选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当今更是成为涟源珠梅地区文化的一个典型标志,它是传承涟源珠梅文化的重要载体,向我们展现、传递着涟源珠梅的特色文化。研究“珠梅抬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推动地区乃至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同时,针对“珠梅抬故事”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传承与保护对策建议,能够为“珠梅抬故事”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为日后更进一步的探索钻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几乎没有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学者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其研究数量与成果还是相当可观的。Harriet Deacon(2004)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表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应严格遵守严格的管理规划制度。AdobeAcrobat(2004)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看法。Rex Nettleford(2014)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由迁移中的不当措施引起,这可能导致损失甚至下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吉田贤治(2010)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实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在学术界中炙手可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类研究: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国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术界在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在保护传承过程中仍需注重并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周耀林、李姗姗(2011)认为,虽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护观念存在错误,体现在“保护性”破坏、“开发性”破坏和“创造性”破坏;二是要完善工作机制;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四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五是评价标准体系缺失。

  钟璞、王琼(2010)认为一是世界性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的方式;二是价值取向的模糊性和文化价值的不严肃性。三是保护与利用中主体重经济利益而轻保护;四是文化创意保护和专业传承人才严重短缺。

  李慧莲(2011)提出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并总结了四个问题:一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不够;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明确,存在滞后性,资本技术投入有限,没有正确合理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开发利用。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基础;第四,没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传承渠道不畅。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策问题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针对目前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角度的建议与对策。

  苑焕乔(2011)认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退、失传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

  他提出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运用文化生态的理念分析其保护面临的问题,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

  胡惠林、王媛(2014)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要在推动传统文化生活样式的传承、延续以及创新的同时,寻求民族国家现代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在文化意义的生产层面推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

  刘明阁(2012)认为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民俗精神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且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这个核心要素,需要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传承。

  邓燕珍(2015)以湘西苗族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认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本质上是非遗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保护非遗需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非遗的变化发展,尊重传承人的积极创造,给予非遗活态传承的土壤。

  1.4 研究内容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娄底“珠梅抬故事”的内容及其价值。

  第三部分是娄底“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传承现状分析,包括保护传承过程的基本情况与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文化生态语境下“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与展望。

  1.5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访问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大量查阅相关期刊与论文,参考并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对本论文有实际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合选题实际情况,提出论文的基本思路,充实论文内容,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与对策建议。

  (2)实地调查法。通过对“珠梅抬故事”的发源地涟源龙塘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珠梅抬故事”传习所及其表演场地,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

  (3)专家访谈法。就有关“珠梅抬故事”保护开发的一些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以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娄底市文体广新局相关工作人员、“珠梅抬故事”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与地方大学非遗文化研究学者进行访谈交流,使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真实可靠。

  2. 娄底“珠梅抬故事”内容及其价值

  2.1 “珠梅抬故事”简介

  “珠梅抬故事”是湘中地区一项颇具影响力的汉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出现在湖南省涟源市龙塘镇。它最早出现于明代崇祯年间,是珠梅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疾病、瘟疫等无法解脱之事时,以“抬故事”的形式为求保平安、避温驱疫而进行的一种祈年活动。

  2.1.1 起源与发展

  (1)起源。据 《涟源市志》 记载:“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梅山,瑶人起事,朝廷派潭州兵镇压,斩被俘者 1.5 万人,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境内兵连祸结,人们流离失所,驿使十日,荆棘没人”。便于 1384 年朝廷下令从江西吉安、铜鼓庐陵等地移民充实,因此珠梅人的祖先大都是这个时候从外地迁入的。据《刘氏七修族谱》 记载,“大城公子翊圣,字益,其十子均生于珠梅,在珠梅繁衍生息的江西移民后裔,不只是水土不服还是其他原因,经常患痢疾,当时医术落后,无药可治,得了此病只能等死。”[14]在当时战乱时期,少数民族不仅需要应付战争,还因为战争中缺衣少食,各种疾病层出不穷,节节败退的苗、瑶族人们都认为这是神鬼施法作怪,于是纷纷祭拜菩萨和大帝,并修建西元山珠梅观许愿“抬故事”,希望能够祈求神灵保佑、去除疾病以及消除苦难。

  (2)发展。“珠梅抬故事”经过 400 多年 17 代传承发展,日臻完善。

  1957 年,“珠梅抬故事”因为“破四旧”而被迫中断,在当地消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珠梅观”被毁。直到 1982 年,“珠梅观”才又在珠梅西元山上重新修建,并以三台故事起驾。2008 年正式成立“珠梅故事会”,同年成功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故事会的不断努力下,于 2014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珠梅抬故事”得到健康发展,与地方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有机融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变为一种群众自发性的娱乐活动。这种文化认同使“珠梅抬故事”更具活力与创造力,从而历久弥新。

  在涟源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珠梅抬故事”去粗求精,剔除了封建迷信并大量的提取其内在精华,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以全新的面貌活跃在珠梅广阔的田野中,并不断丰富着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

  2011 年,“珠梅抬故事”参会人员首次突破十万人次,创涟源市历史以来活动规模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纪录。

  2.1.2 “珠梅抬故事”具体内容

  (1) 故事内容与形式

  珠梅“抬故事”是从故事中选定人物,又以人物表达故事内容,反映人们的愿望。根据“珠梅抬故事”的取材对象和时代可分为神话故事、三国故事、唐宋故事、帝王故事、当代故事和现代戏剧故事。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抬故事”、“秋千故事”、“盘故事”、“船故事”、“马故事”和“夜故事”等,统称“抬故事”。

  (2) 所用器具与制品

  一台“抬故事”,共需抬架 21 副,竹制或木制抬杠一副、大红布罩一块、龙形铁支架一根。组成一台“抬故事”除了抬架等器具之外,还应有故事人物的服装、道具等。

表2-1 “光武中兴”故事服装道具

“光武中兴”故事服装道具

  (3)基本流程

  以“光武中兴”故事为例,一个大故事就可以扎 33 台小故事即 33 个人物。

  抬故事前,先准备台架,固定铁桩,安置故事名称、内容标牌。给故事人物扮演者开脸,化妆,上装、配置道具。再将人物固定在抬架上。每台故事共 8 人3 层。上层为“太子”,1 岁左右小孩扮演,取坐姿;中层为“丞相”,10 岁左右少年扮演,与“太子”相对而立,臣君相向。下层为轿夫、“武士”, 两名“武士”手执高叉,确保 “太子”安全。整个抬故事队伍排列顺序很有讲究:

  香炉、鼓乐在前开道,彩旗随行,红黄蓝绿青紫白,故事人物的排列顺序是先君后臣,先文后武,文臣将相又按官阶大小先后排列。道士、拜香队伍观众随后。抬故事时没有说白,没有唱词,整个过程集戏剧、武术、纸艺、文学为一体,内容丰富。

  2.2 “珠梅抬故事”的价值

  (1)文化价值

  “珠梅抬故事”展现了湘中地区及周边的独特民间信仰,是研究湘中地区民众价值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抬故事”也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民间表演、民间手工艺的原生形态,它的存在对“梅山文化”和湘中民俗文化的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娱乐价值

  “珠梅抬故事”的本质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能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民进行参与和观赏,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能使民众从中陶冶自身情操、调节不良的情绪、收获美好的心情。

  (3)社会价值

  “珠梅抬故事”通过颂扬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能够树立人们正确的是非观念,尤其是对青少年有着切实的教育意义。“抬故事”作为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能够增强群众团结有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它所崇尚的忠孝仁义信等社会美德,可以营造安定、祥和的气氛,对今天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

  (4)艺术审美价值

  “珠梅抬故事”作为一项充满民间艺术气息的民俗文化活动,其表演过程中所用的自制手工抬架以及演员特色妆容和服饰等都较为充分的展示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

  3. 娄底“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现状分析

  3.1 “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3.1.1 出台保护政策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珠梅抬故事”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保护政策与具体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珠梅抬故事”是否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娄底市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对“珠梅抬故事”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等工程。并且制定保护规划,市人大审议并通过了市政府《珠梅“抬故事”抢救、保护规划的议案》,将“珠梅抬故事”的保护工作纳入了规范有序的工作议程。

  娄底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在 2016 年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科,主要负责拟订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规划、承办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和全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等,具体地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保护工作领导机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指导作用。

  3.1.2 提供资金支持

  在政府财政投入方面,娄底市文体广新局用于文化体育传媒类的专项拨款每年持续上涨,2017 年其占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比重由 2015 年的 25%增长至 94%,2018 年预计将增至 100%。但 2017 年文化体育传媒拨款中用于文化活动的拨款为 19.72 万元,2018 年预计为 9.72 万元,相对有所下降。

娄底市文体广新局2015-2018年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情况

图 3-1 娄底市文体广新局2015-2018年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娄底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信息公开-财政信息

  在对“珠梅抬故事”的资金投入中,涟源市委、政府及龙塘乡人民政府采取多元化融资机制,面向民间与社会团体集资。在保护工作开展前期组织成立“珠梅故事会”,设立“抬故事”保护基金。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广方面共投入资金 18 万余元,包括开设办公场地、活动场地,邀请电视台制作宣传片打造文化品牌等费用。在传承方面共投入 10 万元,其中搜集整理历史先贤及今人作品、服饰、道具等共投入资金 6 万元;组织协调培训传承弟子数百人,组织“抬故事”活动,投入 4 万元。在后期的保护工作中每年预算投入 2万元。

  3.1.3 重视传承人保护与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人为载体,因此拥有稳定的后备人才储备是“抬故事”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抬故事”现今已传承至十六代,每一代都保管着传承印鉴。其现任传承队伍人员庞大,包括有代表性传承人、单台故事负责人、醮会负责人以及龙狮鼓乐队。且现任传承队伍为了保证故事会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故事会宗旨、有关管理章程以及有关财务保管制度等。

  涟源市政府组织成立了珠梅故事会保护传承中心、涟源市龙跃抬阁演艺有限公司以及湖南省涟源市龙跃抬阁演艺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传习所培育传承人。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心,每年固定组织举办大型“抬故事”一系列活动,向周边辐射,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

表 3-2 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

  3.1.4 组织宣传推广活动

  涟源市政府在组织普查、收集整理珠梅故事会资料、建立故事会档案、筹备出版系列图书和展示研究成果及音像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涟源市龙塘乡中心联络本省各传播地保护与振兴机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与协作。

  以地方学校、村、镇为基地,大力传播这一民俗文化。

  通过应邀到娄底、湘乡、安化等周边地区的巡回演出,“珠梅抬故事”从偏居一隅逐步走上越来越宽广的舞台。特别是以“珠梅故事”为主题的涟源市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观众达 10 万之众,省内外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民俗文化盛事,吸引省内外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同时,市政府利用媒体宣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参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与潇湘电影集团以珠梅故事为背景和原型拍摄大型民俗风光电影故事片《回家》,扩大民俗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3.2 “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就整体而言,涟源市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珠梅抬故事”的保护和发展等工作相对来说仍欠缺力度,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虽有制定相关的保护与传承政策法规以及保护和发展意见,但规定并不十分具体,且政策落实情况也不理想。

  其中在《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所提到的教育部门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上却没有针对性的去研究和实施,使之成为一纸空谈;二是整体规划不够成熟,未能制定好明确的分工以及组织专门的队伍负责具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虽然成立了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两个机构中都是由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馆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平时兼职管理,并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就使得“珠梅抬故事”的发展道路依旧曲折艰难,其保护和传承仍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2.2 资金投入有限

  “珠梅抬故事”是一项大型的民俗活动,因此需要较大的经费开支。其经费一般用于四个部分:一是置办演出服装与器具、维修老化抬架等的费用;二是演出人员的劳务费用,每人劳务费用大约需要 200 元钱,比如一台故事的人员为 8 人,其中抬轿子 4 人,高桩太子和低粧臣子 2 人,护卫 2 人;其他参演人员有 32 人左右:包括舞龙舞狮 10 人,拜凳者 10 人左右,鼓乐演奏人员 12人左右,这就共需劳务费 8000 元左右。三是宣传费用,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活动前期宣传。四是其他杂项费用,如电费、烟费等。如 2014 年举办的“珠梅抬故事”大型活动,经费开支就达 3 万余元。

  然而,当前这些经费主要来源于涟源市政府,政府财政预算每年为“珠梅抬故事”拨款经费 2 万元,远不够一次活动的支出,其他费用则需要依靠民间筹资的方式获得。故事会的相关组织者和负责人,包括会长、会计、出纳等都是义务服务,不仅没有工资报酬,组织一次活动还需自己带头捐资,活动经费显得十分紧张。

  3.2.3 文化生态失衡

  “珠梅抬故事”文化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活动场所的不断缩减。近 20 年来,随着农业产业架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珠梅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抬故事”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珠梅人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农耕文化日益衰弱,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高楼大厦的出现使得“抬故事”活动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加速了它的衰退。

  另一方面是专业传承人才的短缺。“珠梅抬故事”在专业表演、化妆和造型方面的专业传承人才较为匮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表演人员严重缺乏,年轻新人流入少,现有人才进入老龄化,其中最小的52 岁,最年长者高达 78 岁。同时由于涟源市相关部门对于“珠梅抬故事”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实不到位,财政拨款有限,传承人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到处承接商演,并将其作为获取收入的重要途径。这种过于追求物质与利益的做法将会损坏“抬故事”的长远发展,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一传统民俗的文化生态环境。此外,由于同时,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育与非物质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从而导致传承渠道不畅。校园中未能设置与“抬故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难以培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人才。

  3.2.4 宣传方式单一

  濒危性和不可再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普遍特征,如何做好宣传推广,让其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日常生活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所在。目前“珠梅抬故事”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无法被更多的人们看到。娄底涟源当地虽采取了一定的宣传举措,但方式过于单一,在保护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宣传,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传播与推广,仅仅只是依靠群众的口耳相传以及报纸、当地电视台这两种影响力相对较弱,辐射面积较小的媒介,不能向更多的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将其局限在了涟源这一小小的地级市之中。

  4. 文化生态语境下娄底“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完善并落实政策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关乎“珠梅抬故事”的良好发展。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之上,查漏补缺,针对在保护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制定更为详细可行的政策法规与保护传承意见。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避免出现机械地、原封不动地被动传承,政策要落地,更要灵活。并且要完善监督机制,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防止出现“制度空转”的情况。要针对“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现状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机制。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建立立体化的传承保护载体,完善现有“珠梅抬故事”保护基地存在的不足,培育专业传承人才,这些都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

  因此,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传承人参与“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工作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为积极参与保护传承工作的传承人提供一定的奖励,同时可以将保护传承工作设置为一种固定的职业,每月按时发放工资,不仅能够提高现有传承人的积极性,更能吸引更多潜在的传承人才参与其中。

  4.2 拓宽活动经费来源渠道

  “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有力的资金支持,其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以及少量的民间资本,根据目前活动资金使用的情况来看,这种资金筹集模式急需转变。

  首先,政府应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要仅仅局限于财政拨款,要面向社会尤其是企业筹资,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制度,为提供资金的企业适当进行减税奖励,鼓励企业参与到“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表彰大会,对“抬故事”保护传承进行资金捐献的个人颁发荣誉证书等,鼓励民间资本的融入参与。

  其次,涟源市政府应该积极向省或国家申请保护资金,加大对“抬故事”

  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抬故事”保护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传承人的培育。同时设立资金监察组织,不定时对资金款项来源与去向进行抽查,以保证专款专用。

  4.3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其传承不仅受到固定的物质文化遗产制约,更受到传承人才贮备的约束。如果这一区域的文化生态环境遭遇破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然会受到挑战。

  因此,对“珠梅抬故事”文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其传承与活动场所的保护。“珠梅抬故事”起源于农村,在田野中成长壮大,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田野的保护,避免让其消逝在城镇化的浪潮中。

  可以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对整个梅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活态保护,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是对其专业传承人才的培育。应注重各级传承人的多向参与,提高他们参与非遗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在机制健全与物质奖励上双管齐下,多深入实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讨,组织文化活动让他们参演参赛,每年举办评选“珠梅抬故事”优秀传承人以及优秀技艺人的活动,提高现有传承人的积极性。保证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也可以为保护工作给予帮助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奖励,让传承人与群众都乐于参与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为“抬故事”扩大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让“抬故事”走入校园,编入学校的具体课程之中,为其后备人才的储备和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行保护传承。

  4.4 更新宣传推广方式

  “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传承不能仅靠政府以及传习所的力量,更需要整个社会群众的共同参与。因此,宣传推广手段及其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目前“珠梅抬故事”宣传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娄底市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利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打造“互联网+传统民俗”进行宣传与推广。

  比如可以利用当下炙手可热的网络直播平台,对每年“珠梅抬故事”大型活动的演出现场进行网络在线直播,通过自媒体平台,如新浪微博、微信等转发分享,吸引大量观众点击观看。

  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以“珠梅抬故事”为中心,联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网络共享。

  平台中要展现出娄底涟源人民生活的特色面貌,网络策划要引起社会的共鸣,才能使宣传效果更佳。

  要真正实现“珠梅抬故事”成为当地社会生活中“活”的生态环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就需要“新旧结合”,让“抬故事”的宣传效应最大化。

  5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珠梅抬故事”作为娄底市独特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大的文化、娱乐、社会以及艺术审美价值,它浓缩着梅山文化,体现着梅山人的性格。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的普及与保护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娄底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珠梅抬故事”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虽然其工作整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传承人才短缺、文化生态失衡、宣传方式单一。因此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更应抓住机遇,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如:政府完善并落实政策法规、拓宽活动经费来源渠道、保护生态文化环境、更新宣传推广方式。要建立起成熟的“抬故事”传承保护机制,让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永久的传承下去。

  无古不成今,离开传统文化,一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相对来说更为脆弱,容易出现“人走艺亡”的现象。保护传承好祖先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我们应携起手来,共同发声,共同发力,为娄底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与研究尽一份心,尽一份力,愿娄底“珠梅抬故事”能得到充分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在这一片梅山土地上,更能在整个中国的前进发展中熠熠生辉。

  (2)不足

  本文在有关数据的调查与整理上存在不足,创新力度不够,笔者在实地调研方面还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未能对“珠梅抬故事”保护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透彻,有关建议的提出仍不全面,还需要不断地提高与改进。

  (3)展望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地调研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同时也希望能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提供自己的绵薄力量。期盼娄底地区的文化发展能够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05):1-12
  [2]Harriet Deacon.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4,5:68-70.
  [3]Adobe Acrobat-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from difference to converge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5):20-21.
  [4]Rex Nettleford.Migration,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al,2014,40(5):178-190
  [5]Kenji Yoshida.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al.2010,56(5):8-10
  [6]周耀林,李姗姗.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2011(5)
  [7]钟璞,王琼.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学理反思,2010(4)
  [8]李慧莲.经济师[J].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2011(7):51-53
  [9]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00):165-170.
  [10]胡惠林,王媛.艺术百家[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2013,(4):19-25
  [11]刘明阁.江汉论坛[J]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2012,(10):119-125
  [12]邓燕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5.
  [13]湖南省涟源市志编篡委员会.涟源市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67-68.
  [14]刘助平.刘氏七修族谱[M].衡阳:衡山刘氏七修族谱编修委员会,2000:121-123.
  [15]刘春华.珠梅“抬故事”[N].娄底日报,2014-04-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