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试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钱玮
发布于:2023-01-30 共12457字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针对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所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分析了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师生互动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学 思想品德课 师生互动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qualityeducation philosophy has gone deeply into people’s minds.Increasingly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to 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a process thatteacher and students of all interaction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Goo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an adjust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timulate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ctiv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and improve teachers’measures of teaching.This study are aimed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of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at this point,analys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teacherinteraction,and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Moral character lesson;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目 录

  引言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的含义和特征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二)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的特征

  1.师生互动是双向互动

  2.互动双方是平等互动

  3.互动形式多样化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缺乏情感互动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4.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二)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

  1.教师主体因素

  2.学生个体因素

  3.教学资源因素

  4.教学环境因素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的措施

  (一)课堂应该交给学生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五)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言

  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程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技能、个性的发展必须通过学生本身的活动得到实现。在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如果我们能构建一种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在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受益。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成长,而且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师生互动成了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思想品德课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科内容特点,思想品德课往往被认为是一门老师“说教”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而行。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研究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对推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的含义和特征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师生互动可以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并且至今人们还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对师生互动的研究很多,对师生互动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即从角色及其相互的行为过程来解释互动。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指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从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即从师生互动的内容来理解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是使用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互动并依赖于对话,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而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很多,主要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

  从教学论的视角出发,互动是行为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对他人(或环境)和自己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程度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由此可见,想要对师生互动进行全面详尽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师生互动这一概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师生互动的涵义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所以,分析总结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师生互动强调的是在学校环境下、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的特征

  我们将师生互动定义为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我们要理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几点特征。

  1.师生互动是双向互动

  首先,互动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发生,但仅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客观存在,个体之间只是简单的施加与接受、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所以不能仅仅认为师生之间就存在互动。只有师生共存的个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之间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师生互动的存在和发生。中学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生动的师生互动,难免被看做是教师单向的“说教”。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师生互动不能是单向影响的教学,而是双向的、相互的。

  2.互动双方是平等互动

  其次,师生互动是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是任由老师控制的教学,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双方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双方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思想品德课堂应是一个平等的课堂,课堂应是自由平等的,在老师的主导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自由畅游。

  3.互动形式多样化

  再次,师生互动不是追求形式的教学,不是单一的依赖语言互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包括发生在任课老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思想品德课堂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达到教学形式多样化。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师生之间要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师生互动模式。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点的教授,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存在,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但是,不少老师把自己更多的是定位为一个管理者和控制者。课堂由老师掌控着,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命令,学生的行为活动不允许影响到老师或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师生关系严重失调。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显得被动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如此一来,教师将知识作为自己工作的对象,而不是学生。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忽视各个学生的接受水平和能力,以及每个学生愿意接受的程度,学生失去主体性地位和自主性能力,对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难以维持。所以,教师要努力摒弃“教师权威”等因素所形成的优势地位,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2.缺乏情感互动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校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缺乏情感互动是当前思想品德课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外部客观因素原因,教师是负有重任于一身的职业,日常的教学活动忙碌繁琐,教师的时间精力成为稀缺资源,无暇专注师生交流方面,师生之间联系变的越来越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与机会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一般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每个班级每周安排 2 个课时,往往是上完课就离开,这样就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距离无法拉近,双方缺少了解,情感互动仅仅靠课堂时间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和学生是师生互动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互动主体,彼此必须做到相互尊重。特别是在情感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求。要尊重他们作出的行为选择,更要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多多亲近学生,增近师生双方的理解,增强彼此的情感关注,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的情感交流。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在中学的课堂中,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教师过分重视“教法”,不重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学法”。教师把知识作为预先的东西教给学生,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作为学生接受它的理由,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只是教授学生学习固化了的知识,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的课堂教会学生知识是什么,而没有教会学生思考知识何以成为知识。导致学生对知识只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说明老师并没有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老套的教学方法激不起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使得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无真正的交往。课堂互动被狭隘的理解为只要课堂热闹,教学的三段式,按部就班的讲课,简单的问答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样的教育结果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智商轻情商,造成我们当代的专制教育。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学生的确学到了知识,但是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对知识的认知结构并没有得到提高,也使得原本应该朝气蓬勃的课堂变的枯燥无味,使得课堂失去了活力。

  4.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营造了全新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够丰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感染力,使得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更融洽。但是即使是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多媒体教学仍旧没有能够得到普遍的实施,教师备课时都会有多媒体的运用,但是实际上课过程中运用的机会很少或者是运用的不当。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宁愿使用黑板、粉笔,很少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者是在运用过程中,整个课堂完全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课件上显示什么,教师就讲解什么,快速地“播放”课件,教师几乎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学生学习变得消极、被动。

  一方面是由于设施条件等客观原因,而另一方面则是认为不利用多媒体一样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改告诉我们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增进课堂师生互动起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注意师生的双向互动,这样才能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只能是资料、图片的展示、知识内容的罗列,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是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主体因素

  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者。因此,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的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1)教学观念对教师的影响

  教育观念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对教学结果也有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导致“满堂灌”课堂出现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形成师生互动的不平衡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降低;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还易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教师的讲述成为主要的教学互动活动,忽视了互动模式的精髓。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变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互动合作伙伴关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的领悟到师生互动的精髓所在,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模式。

  (2)专业素养对教师的影响

  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深度会影响到一个课堂互动的深度。目前在教学中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学历都达到专科及以上的学历。教师的学习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的不同,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能力、性格、理想、兴趣、动机等等因素,除了会造成教师本身的素质差异,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差异,还会造成各个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观,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生活观。另一方面,会影响教师在教学互动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影响到课堂的师生互动。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的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要有一桶水;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应该是一条涓涓的溪流,不断的引导学生流向更广阔的领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符合我们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阔,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会异常的开阔和敏捷,提出的问题也就更加的新颖独特,因此,会有教师面对十几岁青少年的发问而招架不住的情况,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的同时,最大范围的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3)普遍职业压力影响

  职业压力会对教师的工作能力、职业行为产生影响。在我国,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得教师专业化进程日益提高,但是同时,使得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也日渐突出。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78.4%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压力“较大”或者“极大”的职业,70.2%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承受着“较大”或“极大”压力,中等压力组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发生最多等等。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已经影响到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身心投入程度以及与学生的交融程度,这种职业压力会对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或以压力转变为教师作为提高自己,督促学生的动力,或转变为教师工作负荷过大,情绪多变、态度烦躁易怒的导火线。

  2.学生个体因素

  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学习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而且还需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倾向。这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健康、快乐、和谐地在群体中生活和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生成的、建构的、发展的主体,而且这种生成、建构和发展只有在课堂师生互动教学中才能实现。

  (1)社会家庭背景的差异

  社会家庭背景对学生在互动教学中的影响是潜隐式的。首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一个个体的早期经验都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成了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思维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态度等,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对子女的性格塑造方面。其次,社会背景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中的互动表现不同。社会背景相对较好的家庭,孩子的知识面更加的丰富多彩,对新知识信息的接受机会多,他们的阅读会话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这就形成他们的优势。这些孩子在课堂中也就更加的积极、主动、大胆。在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的角色地位、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也会使得学生的发展机会出现实质上的不均等现象。

  (2)青少年个体的差异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个体的品德发展,一方面要取决于当前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因素,因为个体是在社会中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个性品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取决于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当个人能把外界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时,外界的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既要理论结合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又要注重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首先性别的差异,男孩子好动女孩子好静。其次由于认知水平和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同,有的学生缺少耐心倾听的习惯;有的学生认真听讲,但是却不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缺乏谦逊的态度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差异去一一施教。

  (3)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

  初中生阶段也叫做青少年阶段或青春期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出现了“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各种生理功能也日趋完善。随着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以及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观开始萌芽,自我意识高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渴望了解自己,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进入了主观化自我阶段。这个时期也是中学阶段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里,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一支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具有一种开放的视野,主动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等鲜明的个性,善于独立思考与合作交往,勤于探索和总结。他们会开始把己有的知识成果自主运用起来,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建构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他们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主体,焕发出自主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过程变为实践与创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资源因素

  教学资源是指对课堂教学起作用的事物,包括课程内容(即教材)、辅助资料等等。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我们的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就思想品德课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其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法律、经济等,关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较其他学科内容来看,知识理论性强,但是,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要摆脱教科书的束缚,根据实际充分发挥个人知识经验能力,结合本地区、本学校、本年级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中学的思想品德课不像其他的学科,学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它教授的是每个人都要懂得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修养,学完感受不深,但是影响深远。这就决定了政治课教学应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多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发展,使学生提高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教学环境因素

  (1)班级布局影响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的一切设施都会对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产生影响。教室的布局、安排对师生互动的行为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设了班级授课制,几百年来,班级授课制受到各国教育学家的认可,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班级授课制的“先天”弊端,在班级规模过大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并不利于教学之间的互动。由于教学环境的封闭性,学生被困于课堂活动中,物理空间封闭,思维空间狭隘,视野狭窄,从而导致师生不能自由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多的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互动,但是,班级规模过大,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秧田式座位排列,造成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师生互动较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同等的互动机会。

  比如,有些老师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距离自己较近的学生,前排和中间的学生容易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中,与教师的互动机会自然就会多些。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圆桌式、马蹄形、半圆形和蜂巢式等便于师生互动的座位排列方式。因此,创造一个属于学生、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在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更有益于师生互动的展开。

  (2)课堂氛围——课堂心理环境影响

  课堂的心理气氛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状况和互动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好的班级上课,老师能够更好的互动,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教学情感。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丰富,教师可以把课堂情境、模拟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多向、自主、和谐、适度地进行人际交往,把学生带入浓浓的生活气息中,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置身于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良好的班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容易相互激励、默契配合。这就在无形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也增进了课堂内外的师生关系。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的措施

  课堂授课方式,一般来说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实现的。教师的讲,应该针对学生的水平,把所要讲述的内容先系统化,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地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听,应该注意把握教师提供的信息内容,领会其中心思想,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相关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课堂互动策略,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维护教师的权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

  (一)课堂应该交给学生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 13-17 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变化剧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青少年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等。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育者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是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人都有一种渴望被人重视的感觉,能够被他人认可,获得一种存在感的满足,同样的,在教学过程中,个性鲜明的中学生们如果被忽略,也会产生失落感。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落实和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这是一种使学生增进对学习、班级、同学、教师亲近感的有效方式,同时这也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倡导用“发现法”去教学,即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在讲解关于法律的知识如遵守公共秩序时,教师选准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事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有哪些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意识到该怎样去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要求,上升到要遵守维护社会秩序的理论方面。实现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其次,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融为他们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去探讨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起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相结合新知识去探讨、解决问题。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激发和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因此,提高师生间的合作氛围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开放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建立平等民主、富有情感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讲授维护集体荣誉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用音乐大合唱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情感。让青少年在许多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中陶冶情操,在歌唱中激发感情。《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的渲染,借助艺术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理解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合唱不同于独唱,每一个人声音的汇集才是最后的效果,有一个人在里面滥竽充数都会影响到集体的成绩,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树立集体现念,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将思想品德课从枯燥的语言理论传授,转变到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学习,既有新鲜感,学生投入的积极性也高。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同时,学生既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快乐。

  (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思想品德课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是“枯燥”的代名词,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就要有所改变,让学生领赂到政治的独特魅力。我们都知道。要上好一堂课,教学环节的安排十分重要。导入新课时,精选教学资料,巧妙设置疑问启迪学生思维,激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探索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和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的提出要有目标性、启发性、层递性、创新性,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相互合作中进步,在探索过程中创新。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多元性和互补性。如有关友谊话题的教学中,围绕如何发展真挚的友情,构建真诚、热情、宽容、讲原则的友谊。案例选取、环节的设计都力求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入新课引出友谊,教授友谊的重要性与意义,案例讨论友谊出现问题了怎么办,引发课堂讨论怎么去弥补友谊,维持友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剖析、自我感悟,真正体会到友谊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生活中懂得如何去建立、珍惜友谊。

  (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关系中,教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的反应也就随之而异,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师生行为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讲课与听课从履行义务转变为师生共同的享受。而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教材,不断获得新的体验,也可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丰富的内涵。例如在教学中对青少年在公交车上不让座的现象,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假如直接问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学生都会回答一致,答案得到了,但是教学的目的却并没有达到,这样的师生互动带来的教学效果显然不好。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一问题的提问,一是为了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适时提问;二是要确保学生理解的深度,不能是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来提问学生。对在公交车上让座的行为,首先,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是自己遇到同样的情况是,会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然后再来判断不让座的行为。同时所提的问题本身应具有启发性,对于启发性不强的问题、难于理解的知识,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分解成可以理解的层次,层层递进的分析。在学生头脑里建立与已知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加深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让课堂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的进行资料、图片、音频等课件的演示,进行理论的讲授,而不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那么课堂气氛将是一潭死水,学生可能刚开始面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时还有新鲜感,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比如讲到环境保护话题时,由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范围比较广,学生们关注到的环境现象比较局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想要用语言描述出来,更会显得没有真实感。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播放一系列关于环境话题的科普知识短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放映各个国家正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照片,或播放一些周边的地区或者身边的环境问题报道,教师及时与学生互动,互相交流观看感想,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环境问题,再分小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自己该怎么去做,最后再由代表向老师汇报讨论结果。针对这些环境问题引发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将自己投身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运用现在教学技术,让学生不再对着枯燥的课本,听着老师的乏味的语言描述,而是有了真实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到现代教学技术带来的好处。

  结语

  本论文通过对师生互动涵义的准确认识与理解,对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我们正确认识把握师生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反映现在教学一线的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这些都要在实践教学中一步步摸索,一步步探究,以实践去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还需要对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互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 年第 3 期。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王献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变革,《教学与管理》2004 年第 6 期。

  吴爱兵: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作用,《课堂内外》2009 年第 4期。

  雷呈勇,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构成要素与支持因素,《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报》2008 年第 1 期。

  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 8 期。

  郑金洲:《互动教学》,福建出版社 2005 年版。

  马娟,陈旭:职业压力对中小学教师课堂互动行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年第 6 期。

  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 1 期。

  韩时琳: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中国高教研究》2003 年第 4 期。

  刘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 版。

  朱新华:论多媒体教学的课题互动,《教育论坛》2006 年版。

  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周家亮:《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与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张文新:《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 2001 年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