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

库切作品中译名的得失问题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15 共5648字
论文摘要

  严复曾言: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严复,2009: 203) 可见译名并非易事。丰华瞻亦言: “书名的翻译,有时很简单,照字面译出即可,但有时需要灵活。在有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动脑筋,做较大的变动。”( 丰华瞻,2009: 1009) 译者要做文学批评家,对原作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反复研究,才能真正做到具体的译法有据可依。书名的译法,关系到“立名”的要务,不切的译法会对原着和读者造成双重贻误。具体到库切,其作品的大陆译本( 有的虽未译,但译名已散见于文学评论文章或着作) 、台译本、德译本的译名对照表如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上述空白处表示尚未有译名,或者笔者尚未发现译名。对比之下,可将上述大陆版、台湾版、德语版译名从对比的角度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三个( 或两个) 版本完全相同且和原书题目字字贴切,不赘述。
  第二类,三个( 或两个) 版本近似,且和原书题目字字贴切,但个别地方措辞不同,如 Dusk-lands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Life and Times ofMichael K. 这三本书的译名。
  “Duskland”是库切的杜撰,《牛津英语辞典》和《韦氏英语大辞典》均未见。“dusk”在英文中作“黄昏”和“昏暗”解,“duskland”也因之带上了一种衰败萧瑟感,合乎原书的主旨,即美国和雅各布斯·库切所代表的殖民强势话语其实就是一种反讽,在它们最强势、最张狂的时候,业已走向了衰亡。第 一 篇《越 南 计 划》的 主 人 公 叫 做“Dawn”,英文中意为“黎明”,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Dawn 自认为在给越南人民带来黎明的曙光,而实际上却是滥施殖民暴力。Dawn 的疯病也说明,在所谓“黎明”中包含的是黄昏的惨淡。这是库切惯用的修辞法,把看似相互矛盾的事物融于一体,揭示事物内在矛盾转化的规律,开阔观察者的视野,提供新的视角。《幽暗之地》、《昏暗之地》两种译法显然不能把“黄昏”那种走向黑暗的衰亡感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应该翻译成《暮色中的国度》。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中的“life”一词的译法亦不同。德译用“Leben”来处理“life”,因为该词同样包含“生活”和“生命”这两层意思,但中文译者必须在两种翻译中取舍。正如 DominicHead 所言,该书的主旨是创造一个与历史话语竞争的话语,Michael K 的价值就在于他的生命始终坚持处于历史话语之外,不被历史话语收服、吞没,保持一种遗世独立的生命姿态。既然如此,仅用“生活”一词来表达这么深厚的内涵显然不够,这里,台湾中译本的《麦可 K 的生命与时代》显然更贴切。
  第三类,原书题目含双关,如 In the Heart ofthe Country 和 Foe。曹聪孙曾说过: “最困难的译名是外国语中有双关意义的词,这是译成本民族语时最无能为力的。因为在两种语言当中,不会恰巧有相互对应的这种双关词。”( 曹聪孙,2009:1095) 前者的德译名为 Im Herzen des Landes,和原作名丝丝相扣。中、英文的距离决定了二者鲜有双关语的共通,两种中译因此大异其趣,分别为《内陆深处》和《在国家心中》。原作是碎片式写作,解构了殖民话语的完整性神话,展现出殖民者分裂的精神状态。玛格达最终的弑父和疯癫都是这一精神状态的能指符号。库切描写的是殖民地内陆的殖民者后代的精神困顿和疯癫,但更深的所指却是殖民地作为一种由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共同居住的精神分裂场所。所以,仅仅翻译成《内陆深处》,无法再现“heart”的双重含义,即“内心”和“内陆”,而且“内陆”已译出“the Heart of theCountry”的意思,再加上“深处”,语义重复。台版译做《在国家心中》,太过直白,未能传达 heart 所含“内心”的意思。在英国文学的翻译实践中亦出现过类似问题,比如英国作家 Joseph Conrad 的名篇 Heart of Darkness,①就有《黑暗的心》、《黑暗之心》、《黑暗的中心》、《昧心》等多种译法。当然,若无法在一个译名里再现原着名的双重含义,只有退而求其次,看哪种含义占主导地位。“Inthe Heart of the Country”之所以难以取舍,在于其中的两层意思难分伯仲。不妨译成《在国家中心》,即保持“country”不被“内陆”一词淡化,又涵括“心”的双重含义。
  Foe 也意涵双关,一为“Defoe”一名的解构,因笛福( Defoe) 本姓“Foe”,加上“De - ”显得家世有背景,故改之。从“Defoe”到“Foe”的缩减,可以看成是对虚构的男权神话的解构。而“foe”又有“敌手”、“仇敌”之意,用作书名似乎在说,苏珊·巴顿、星期五甚至库切版的克鲁索都成为了以Defoe 为代表的殖民话语和男性话语的对手。
  这一书名意蕴深厚,成为翻译的天堑。由于语言差异无法同时再现原书名的丰富内涵,德译本译成 Mr. Cruso,Mrs. Barton und Mr. Foe,实属下策,令原书名的批评锋锐顿减。两个中译名为《福》和《仇敌》,分别道出了双关中的一头。
  “福”是音译,很难让译文读者产生原文读者能够产生的联想,而且译文读者从这个字中得到的印象会大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仇敌》一名过于剑拔弩张,但保留了大部分原作书名的批评锋芒,如果能够译成《敌手》似乎更贴切,因为把“对立”这层中心意思表达出来了。丰华瞻先生说得好: “英语的小说习惯于用主人公的名字作为书名。我国的小说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较少,我国的习惯是以书名概括内容或点名要旨。
  …狄更斯的代表作 David Copperfield 现在译为《大卫·科波菲尔》,我总觉得这样的译法干巴巴的,不合我国习惯; 旧时林琴南译为《块肉余生述》,给我的印象更深。”( 丰华瞻,2009: 1100)Boyhood,Youth,Summertime 三部第三人称自传体小说分别叙述了库切少年时代、青春岁月和而立之年的生活,三个书名明显都是表示时间段。
  Boyhood 一书的德语译名为 Der Junge: Eine afri-kanische Kindheit,和大陆译名《男孩》相近,但原文书名中的“- hood”的含义在《男孩》一名中未译出,而德语译法的副标题用“Kindheit ( child-hood) ”给予了补足。台译本的《少年时》对原名无半点减损。自传第二部 Youth 大陆译为《青春》,颇为准确。台版译成《双面少年》,不但“少年”这一措辞有误,该译名和第一部的译名亦不同步,破坏了系列的整体感。“双面”一词是译者从原作中提炼出来的,表现库切在伦敦时的生活和心境,可谓传神,但考虑到上述系列译名的完整性,仍不妥。第三部 Summertime 中译为《夏日》,德译作 Sommer des Lebens 意为“生命的夏日”。后者有所添加,更能表达原文的意思。③ 由于语言的差异,原文用“Summertime”表达的而立之年的意思,中译名《夏日》不能译出。有人译成《夏日时光》( 王敬慧,2010: 99) ,与《夏日》如出一辙,也未解决问题。若译成《三十而立》,不但表达了人生的这一时期,而且原文“Summertime”中的自嘲也完全译出,因为在人生的夏日,该辉煌的时候,书中的库切却生活在困顿之中,三十而未立。
  Doubling the Point 是库切诗学的重要资料。大陆的库切学者中,高文惠首先译为《双角》,段枫等人译成《双重视角》,而秦海花对于上述译名的得失进行了剖析: “关于书名 Doubling the Point的翻译,笔者认为我国研究库切的学者还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译法。高文慧在她的文章和书中将其译为《双角》,应该是受到几何学中‘doub-le point’的误导。而其他学者,如段枫、王敬慧等人则译为《双重视角》。从阿特维尔的《引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库切之所以给这本书冠名为 Doubling the Point,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这本书中收集了库切从 1970 年至 1990 年二十年间所写的文章,并且通过采访的形式对这些文章进行探讨,而这些文章就像是库切在不同时期留下的记号,成为访谈的出发点和线索,该书就像是一部库切的思想自传,而在回顾库切的思想历程时就像是循着来时的足迹回到了出发点。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库切的所有作品都有着自我反思意识,尤其是对当代南非小说所处的语言、形式、历史及政治等现状进行思考。因此他们模仿历史上葡萄牙航海家绕过好望角( rounding the cape) 发现非洲这一事件,将本书称为《折回原点》。”( 秦海花,2012: 31) 上述的解释缺乏说服力,特别是第二个原因看似有理,细析之下,却逻辑有误,且有常识错误。库切在《白人写作》的引言中谈到,欧洲一直把非洲看作是“旧大陆”的一部分,对非洲的殖民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那么,该文作者所谓“历史上葡萄牙航海家绕过好望角( rounding thecape) 发现非洲这一事件”云云,有悖史实,因为非洲不是葡萄牙航海家绕过好望角发现的。此外,为什么“葡萄牙航海家绕过好望角”代表了“折回原点”,她也没有说明。阿特维尔虽然说这本论文加访谈的书有一种自传的意味( Atwell,1992: 2) ,“虽然不能绝对保证,但是这一策略( 即这种论文加访谈的模式—笔者加) 增大了下述情况的可能性,即库切的这种‘折返’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的内涵。( Atwell,1992: 3) 可见,《折回原点》一名只传达了“向回走”的意思,未能体现“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之内涵。同时,阿特维尔的第二层含义实指“欧洲现代主义和现代语言学传统进入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这片动荡不安的水域,两者相遇。”他的意思是,库切用欧洲的思想来审视欧洲殖民的历史及其后果,是一种反思性的后殖民写作。欧洲殖民者曾经乘船绕过好望角去印度,同时在好望角登陆,建立了荷兰以及后来的大英帝国的补给站; 现在,欧洲的后现代学说再次光顾到了这片土地,这就是一种“doubling”。
  综合上述的两个原因,此书应译为《回顾与反思》,虽显直白,却切中要害。库切最富盛名的作品当属 Disgrace。大陆译为《耻》,台译做《屈辱》,德译为 Schande。“耻”和“屈辱”在汉语里色彩不同。《汉语大词典》中“耻”的含义为“耻辱,耻辱之事”和“羞愧”,而“屈辱”则为“蒙受委屈和耻辱”和“指委屈和耻辱”。另一个问题是,库切本意如果是“耻”,何不选“shame”,而选了“disgrace”。查 Webster’s NewDictionary of Synonyms,“disgrace”的意思是“mayimply no more than a loss of the favor or esteem onehas enjoyed. The term,however,often implies com-plete humiliation and,sometimes,ostracism. ”可见库切的选词十分精当,准确总结了主人公卢里这段命运的主旋律。而“shame”一词意为“…hu-miliating disgrace or disrepute such as is caused byan illicit union,illegitimate birth,inferior blood,relationship to a traitor or criminal,or commission ofa crime. ”
  虽然“shame”亦有“illicit union”之义,指向卢里和索拉娅、梅拉妮等女性的不正当关系,但从一个受人尊敬或正常的位置( 如《等待野蛮人》中的老执政官,《迈克尔·K. 的生命与时代》中的 K. ,Disgrace 中的卢里) 坠落是库切一贯的主题。从描写卢里的笔调来看,库切并不想把卢里简单地钉在耻辱柱上。首先,对嫖妓场景的描写并不令人厌恶,因为卢里只希望在性关系中寻找自我肯定,他渴望了解,希望建立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哪怕对方是妓女。在两人的关系中,梅拉妮始终未表现出厌恶,有半推半就的嫌疑,因为卢里很大的程度上是真诚的,并非纯粹玩弄女性。
  因此,卢里面对调查委员会始终不认错,宁愿失去一切保障并被正统的价值观所放逐。另一条副线也解释了他的行为。他是文学教授,却降格去教“交际技巧”。为了给这些“遗老遗少”留些许颜面,学校允许他们开一门自己喜爱的课,于是就有了卢里的“浪漫主义文学”课。沿着这门课代表的精神方向,他释放着久积于内心的能量,才有了梅拉妮的顺从,因为她看到了一种精神困顿的美。
  卢里和她的运动员男友的明显差别说明了库切的深意: 美被粗糙的世俗绑架了,美变得犹豫不决,最终倒向了世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卢里虽然“越界”了,失却了“grace”,但这绝对不是一个“耻”字可以概括的。另外,从语音的角度来看,“disgrace”是一个双音节词,而“shame”是单音词,故“disgrace”有一种婉转的深致,而“shame”
  直来直去,有失含蓄。从德语译名来看,译者用了“Schande”一词,而未用“Scham”,前者双音,后者单音,和原名若合符节。在德语中,“Schande”一词意为“etwas,das einen groβen Verlust desAnsehens oder der Ehre bringt”,也是指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体面”,从语义上复制了“disgrace”,是恰当的翻译。“Scham”一词则是“das unange-nehme Gefühl,das man hat,wenn man gegen dieMoral oder die Sitten verstoβen hat”, 恰好符合“shame ” 的 意 思, 而 Duden - OxfordGroβwrterbuch Deutsch - Englisch 中“Scham”的英文解释就是“shame”。大陆译名《耻》过于峻切,不够沈婉,而台湾版译名《屈辱》则把“dis-grace”的两层含义都表达出来,更加准确。

  三、结语

  虽对库切作品的译名未尽数斟研,尚余 Diaryof a Bad Year,Slow Man,Strangers Shore,InnerWorkings 等书,但据本文的立论思路,读者不难做出自己的判断。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
  1. 译名事关对原作和读者负责的翻译基本伦理问题;2. 译名应该建立在谙熟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原名的内涵,依循“名从主人”的原则。行不通时,要尽量保持原名的基本内容;3. 书名翻译和翻译批评时,应广泛参研其他译本,不仅涵括译者母语的所有译本及研究文章中出现的译名,而且尽量包含其他语种的译名,以便相互参比,博采众长,使译法理据俨然,批评有理有据,切中肯綮。若能循此三点,译名定能体现原名的内涵,为读者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Atwell,David,1992,Introduction,in J. M. Coetzee Dou-bling the Point. Oxfo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etzee,J. M. ,1990,The Age of Iron. London: Secker&Warburg.
  Langenscheidt Woerterbuch Deutsche als Fremdsprache,2010,in der digitale Version der Duden - Bibliothek. Muenchen:Brockhaus Verlag.
  Webster’s New Dictionary of Synonyms ,1968. Springfield:Merriam - Webster Publishers.
  曹聪孙,2009,关于翻译作品的译名,见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库切,2012,铁器时代,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罗新璋,2009,读傅雷译品随感,见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 修订本)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秦海花,2012,论库切小说中的批评及其小说批评观,《当代外国文学》第 1 期。
  王敬慧,2010,永远的流散者: 库切评传,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严复,2009,《天演论》译例言,见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 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张今,1987,文学翻译原理,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丰华瞻,2009,漫谈书名的翻译,见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德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