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

董仲舒的“大一统”观念探讨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罗艺
发布于:2021-09-01 共3221字

  摘    要: 董仲舒作为“上承孔子,下接朱熹”的汉代大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经学史上最早的公羊学专家。他在研究《公羊传》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融入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

  关键词 :     董仲舒,思想一统,政治一统;

  一、“大一统”

  汉初,文帝、景帝行“无为而治”,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但是至汉代中期,社会矛盾日趋复杂,于内,封建剥削阶级内部的矛盾凸显,天子的地位逐渐衰落,礼制崩坏,诸侯开始互相竞争,到景帝时已出现吴、楚七国之乱;于外,少数民族的力量不断壮大,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黄老之道不再适合统治。同时,对于长期经历战乱和暴政的人们来说,建立统一的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成为一个现实需求,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一统”最初产生于上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形成。《春秋》开篇言:“隐公元年,春,王正月”。1“王正月”最初是指历法,这句话是说鲁隐公即位第一年的春天,周历一月,仅是一个时间的记载。但《公羊传》指出:“元年者何?君之始年。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意思是说:元年是一国国君即位的年份,春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周文王。那么,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这是因为按周的礼制,天子每年十二月把第二年的历书、每月的政令布告天下诸侯,各国都应当遵从。王的正月,是为了强调天下归于周的统一。《公羊传》在此阐释了历法统一更深层的意义,即“大一统”。

  董仲舒在研究《公羊传》的基础上,结合汉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将各家的理论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对此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大一统”理论。首先,他认为“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2就是说把第一年称为元年,是重视开始,端正根本的意思,必须要端正好风气,为天下树立一个榜样。其次,他说到:“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2意思是说,我(董仲舒)想从《春秋》中寻求得到王道的方法,找到的答案是正,也就是统治人民的意思。而在“春王正月”的排列中,“春”代表天,位列第一,说明天是至高无上的;然后是“王”,说明君主的行动是顺应天意的;“正”位列最后,说明君主在天的指导之下去统治万民,这使原本只有统一历法含义的大一统有了特殊丰富的含义。

  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一)理论基础

  一是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意为宇宙,分为十端,包括天、地、阴、阳、火、金、木、水、土、人;也可指与地相对的天空,即十端之一。他认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3天之气和地之气合在一起后便衍生出阴阳,而四时的更替交换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天的基本运动规律。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根源所在,人和物都是从其产生的。因此,人的身体结构、道德以及人间的政治都是效仿天的,即天人相类。

1.png

  既然天人相类,那么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当天阴下雨时,人就会昏昏欲睡,或者出现某些疾病,这是天与人的阴气相互感应的结果。也就是说,天与人之间存在某种感应,通过这种方式,天可以指导人的行为。比如,当人犯错误时,天可以通过某些异象对人进行提示,使人做出正确的反应。

  二是人性论。董仲舒认为,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每个人既有可能成长为好人,也有可能成长为恶人,这取决于他是否接受了圣人的教育。而在古代,君主被神圣化并拥有绝对的善,从而承担了这个角色和任务。

  三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把君主比喻成天,臣比喻为地,因为天最为尊贵,而地之位卑,所以臣子必须要对君主忠诚,维护君主的威严。父为子纲,意在宣传孝道,妻为夫纲,则代表了一种人伦关系,它们作为君为臣纲的前提和基础,将家庭伦理关系扩大为君臣伦理关系,以此形成合理的封建等级制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重义轻利,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应当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通过仁义之道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以此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二)“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首先是思想一统。董仲舒认为,思想一统是政治一统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为百姓提供了固定的日常规范和法律,政治一统才能得到实现和维护。具体来说,也就是统一各个学派的思想,实现思想文化上的一致性。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觉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2《春秋》里论述“大一统”思想,说它是古往今来通用不变的一个道理。但是各家各派的观点不一样,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统治者没办法将各个学派的观点思想整合成统一的状况。但是法令制度的频繁变更,将会导致臣民不知道遵守哪个。董仲舒提出,凡是不在六艺之内,与儒家不一致的观点思想,都不应该让它们兴起,以此避免与儒家思想产生分歧和冲突。这样天下就有了一致的条文和法令,臣民知道如何遵守,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当然,“罢黜百家”并非意在取缔各家思想,而是以儒学为核心,吸收不同学派的思想,建立新儒学。由此,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儒学成为绝对权威,并且逐渐形成了儒学经学的传统,从而为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和政令的施行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是政治一统。《春秋繁露》中言:“《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3其意即人民服从君主,君主听从于天。君主成为天意的执行者,他的所有行为皆是天意的体现,是神圣不可违抗的。也就是说,君主可与天相互感应,而人间的一切都受天的支配,所以天下万民理所当然地要听从于王的统治。政治一统的主旨就是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树立天子的权威。

  天子受命于天,具体表现为他提出的“灾异说”。董仲舒言:“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3就是说一切灾害异象,都是天对国家的错误进行的警告。错误刚开始的时候,会以灾害警告之,如果之后仍不改正,就会出现怪异之事,这样还不知道恐惧,惩罚就会到来。同时,当君主以仁政施行天下时,天便会出现“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山木茂”2的景象。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的人,包括一切贵族大臣、诸侯藩王、平民百姓,都听从天子的统治,而国君则通过听从天命来实现统治,这样就能使天下和谐安定,实现天下的“大一统”。此外,还必须通过各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来限制诸侯和大臣的权力,以此避免诸侯破坏国家的统一。

  三、结束语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根本内涵在于通过天命、天意来树立君王的绝对权威,以使天下万民产生一种对天子的信服感和神秘感,从而实现大一统。虽然它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毫无疑问的是,大一统思想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并为汉代建立政治和社会的新秩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一和稳固。

  参考文献

  张鹏2000《论董仲舒的政治大- 统思想》,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Q刘力2005《董仲舒大- 统帝国的社会控制思想》,《重 庆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蒋雪群2011《略论董仲舒“大- 统"思想及其影响》,《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

  翁银桃2013《公羊传开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董文惠2016《董仲舒大-统哲学思想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注释

  1公羊高 2016 《春秋公羊传》,中华书局。

  2班固 2013 《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

  3董仲舒 2012 《春秋繁露》,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罗艺.浅析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J].汉字文化,2021(15):190-19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哲学论文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