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具有很深的美学造诣,基本可以概括为美善统一思维中和之美和以“仁学”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孔子第一次区分了善和美,并且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关于美的探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于“仁”之上的美
孔子的真善美的思想是构建在仁的思想之上的,仁学思想也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孔子对美得论述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以看到的是孔子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夫君等等的伦理纲常之上的,是建立在仁这个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孔子以善来诠释美的,称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又规定了美是中和之美,是圆润的美,没有矛盾冲突,和谐之美,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昂扬澎湃的美,之所以淫,就是因为这种音乐容易让人失去这种中正和平之美,让人起了邪念,动了贪欲,是不好的音乐,容易引发人走上不归路。《关雎》之所以美,在于让人产生内心平和的感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善美的合一,而且还是真的合一。表现在不仅仅就是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人还关照其他的人。
所以这种构建与仁之上的真善美具有统一性,这种真善美都是统一于中和之情的,都是发于合乎真理的,不是激情澎湃的,不是一时迸发,是以学院关系为基础的,合乎中理的美,不是纯粹的自我。人的原始性逐渐被社会化。这样,人性慢慢具有了理性和感性双重交融,表现出了”仁“.
二、尽善尽美
一方面:孔子认为美善是同义的,美善是不分的。在《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这里,孔子把美善看成一个意思了,美恶就是美丑的意思,孔子认为的五美,其实就是五善,孔子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阐释说明美善同义的,并且一直贯穿者仁的思想,以仁为基础构建他的美学观,并且“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中共之才为美《论语泰伯》这里都是说的美和善是同义的意思。这些对于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礼乐观方面的体现,而“文质彬彬”则是孔子在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评价标准。“美”是对艺术形式的评价和要求,而“善”则是对艺术内容的评价和要求,即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君子不仅仅在内容上要具备一定的素养,而且对道德的外在形式也有一定的要求。 “文质彬彬”不仅仅是“君子”这一道德评价同时也包括审美评价逐渐发展成为文艺标准。我国古代之所以强调作品的内涵,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社会寄托,都是受质的影响。
《诗经》,《楚辞》还有汉魏六朝诗歌,还有我国的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作家读者都是致力于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有着深远的寄托,因为当时普遍的认识观念就是政治教化的工具是文学,文学和政治必须是一致性的。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将朝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经验涵盖在作品中。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形式方面的重视予以否定。《文心雕龙·情采》云:“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三、孔孟的美学观之异同
孟子论美与孔子是有相同的地方的,美的含义是指的外在形式的美就是我们说的美丽。但是孔子的美学思想和孟子的美学思想还是不一样的,首先孟子说过耳目口的普遍性,只要是人类,要求基本上是一样的,孟子的美学是用来解决他的性善论的,他认为人人都是一样的,既然耳目口舌一样,那么心就一样。那么每个人都是有良心本心的,如果按照良心去做事,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了,成为圣人了。第二孟子论述美的时候还有另一个意思,这个另外的含义与孔子的含义不尽相同,她说的充实之为美,就是在区分理想人格不同层次的时候说的。孔子说的美和善基本是一个意思的,都是统一的存在的,这种美在孔子看来还是一种形式上的美,但是孟子在这里的含义对于美的诠释跟这种外在的形式之美根本不沾边的,孔子说过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就是说达到了美的层次还没有达到善的层次,这里隐含就是善比美更高的,但是孟子这里,美比善是要高的,是对于善的补充,“充实之谓美”所以他们两个人对美的看法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要加以区别的对待研究,如果不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别,就会造成理论上的错误。
四、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中和之美”的思想具有神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要求我们个体作为主体去发展的同时要以中庸的态度,无论是和人相处,还是大自然相处,都要保持一种中和之美,这样才能求得人类的和谐,自然的和谐,那么人类之间也能达到和谐共融的局面。他的美学思想是以仁为核心来论述的。他明确了艺术的欣赏活动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的。尽善尽美则是孔子的中和思想的具体映照,并且孔子把美提升到了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对中国美学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孔子的美学思想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是很散乱的,但是确实中华民族的财富,我们弘扬和继承孔子的美学文化对于培养我们的素养,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 齐鲁书社;1986.
[2]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振付;《中国美学史教程》;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夏传才;《论语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其中《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古人云:半部《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其大视野、多元性、开放精神、独创精神闻名于世.我们今天在研究这段以复杂、深刻、广大、精彩着称的思想史时,同样要秉持多元、开放的姿态,不要被固定的方法、单一的立...
摘要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兼爱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世界和平共荣的依托。兼爱思想展现出墨子一生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生追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
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
李觏,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是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年青时曾两次应举,皆不第;退而创办旴江书院,教书为业,并勤于着述,有《李觏集》传世;晚年经范仲淹、余靖等荐为太学直讲,教授至老。李觏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体会民间疾苦。他对现实有较...
一、物派简介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被外界称为物派.但物派并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运动,它只是一个由几位经常参与交流讨论的艺术家形成的松散小团体,其中代表人物有关根伸夫、管木志雄、吉田克朗、小清水渐、成田克彦等...
摘要泰州王学是阳明后学的重要一支,泰州王学的心性论是以心性自然为主体的思想,是阳明心学在晚明的重要发展。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形成,在学脉上以良知现成为渊源,同时受到了三教融通趋向的时代影响;在文本上独重《大学》,贵在对经典的自得发明;在...
清人章学诚把中国古代编纂文献分类目录的要旨概括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代无数学人为这种考辨事业倾注了无穷的心血,由此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始终的一种独特学统求得文献秩序所必须遵循的学术准则。然而,这种学统并不是自主和自足的,因为它...
朝鲜半岛古代的学术思想受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呈现出亦步亦趋的特点,即中国的学术思想亦源源不断地向朝鲜半岛传播并为其吸纳,朝鲜半岛的学术思想自然紧随中国学术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朝鲜半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始终不能摆脱中国对...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原典《周易》出发,提炼出“生生”“意象”“阴阳”三个中国美学话语,由此展开论述中国电影美学的本质、范畴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