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真”是一个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概念。“法天贵真”思想既是庄子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庄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庄子之前及与庄子同时代的典籍之中,极少讨论“真”字;直到《庄子》一书中,“真”字才开始大量出现。而通观《庄子》全书,讨论“真”字最为集中的,莫过于《渔父》篇中所论述的“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段话了。在这段话中,庄子提出了“法天贵真”的思想,其中“贵真”
是与庄子自然天真、自由率性的生命理想紧密相连,并且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一、“贵真”之渊源
“真”字一词虽然在庄书之前极少出现,但也并非庄子首创;在《墨子》和《老子》两书中,“真”字分别出现了一次和三次。而庄子“贵真”中所蕴含的自然天真之旨显然是承自老子而来。《老子》一书虽未直接论及“贵真”思想,但与之比较接近且对之有直接影响就是老子对“婴儿”的赞美。
《老子》中提到“婴儿”的地方有五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第五十五章)婴儿的心灵率真任性、纯真柔和、天真自然,不囿于世道礼俗,因此老子要求“复归于婴儿”,即回归到人所本有的自然真性上来。
而庄书中所极力推崇的“真人”,其特点之一便是保持了一颗童真之心。《庚桑楚》篇就借老子言论来论述“真人”之“童心”:“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婴儿自由自在,无挂无碍,顺物自然,随波逐流;其行为处处无目的,又处处合目的,既不矫情也不伪饰,因而体现了一种自然天真之旨。显然,庄子对“儿子”的论说是对老子对“婴儿”的赞美的一种承继,二者都是自由真性旨趣的体现。所以,老子的“婴儿”说便成为庄子“贵真”思想的哲学源头。
二、“贵真”之内涵
《庄子》一书论及“真”字的地方有多处,除了对以上“真人”的论述,还有“真知”、“真君”、“真宰”等。而通观《庄子》全书,讨论“真”字最为集中的、且对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渔父》篇中假托孔子之问“何谓真”的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精诚之至”即为“真”,唯有真诚方能动人,这是庄子对“真”的理解的集中体现。庄子连用“强哭”、“强怒”、“强亲”与“真悲”、“真怒”、“真亲”三个对比及其各自所产生的结果,来说明存于内心真性的重要性。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庄子》一书中有关“真”字的其他论述,可以看出庄子“贵真”思想有如下内涵:
1.“真”中蕴含着真情实感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中包含有真情实感,是天然性情、真心实意的自然流露。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人类主观情感的流露都应当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真”才符合人的自然天性,从而产生触动人之真心、真情的效果。
“强哭”、“强怒”、“强亲”之所以“不哀”、“不威”、“不和”,是因为它们都是矫情伪饰、虚情假意,是做给别人看的外在形式。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内心有所感触,神色表现于外,内外和谐一致,才能产生“哀”、“威”、“和”的情感共鸣度和艺术感召力。
2.“真”与“伪”相对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真”也含有“自然”之意,其禀受于天,不可以改变。庄子有感于眼前事物的“不真”,因此提出了“真”这一概念,而“不真”即是“伪”.何谓“伪”?《秋水》篇利用河北与北海若的对话对“真”“伪”之别作了形象化的阐释:“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该寓言中的“天”即“真”、“人”即“伪”.生来有四脚的牛马是天然的,而用辔头络在马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上的行为就是人为的。由此可见,庄子所谓的“伪”也就是“人为”.庄子既然提倡“自然”之“真”,那么与“自然”相对的对事物人为地加以改变的行为做法就是“人为”之“伪”.“礼者,世俗之所为也”,显然,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乐也被包含在“伪”的范围之内。庄子认为,人为地加以干涉、操纵和改变,都有损于事物的自然真性,因而是多余且有害的。
在《天运》篇中,庄子还讲述了一个“丑人效颦”的寓言:“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之美是“真”,其因心病而皱眉也是“真”;因是自然而然,所以不失其美。丑人之“丑”是其自然天性,本无可厚非;但她却忸怩作态想模仿西施捧心皱眉,这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本真,结果只能吓跑众人、招人厌恶。所以,这里的丑人之所以“丑”,不在于其自身之“丑”,而是其“伪”而失真所致。
一切的人为、做作和虚假都是“丑”,也都是“伪”,它们都是与“真”背道而驰。这种“贵真”思想的提出,体现了庄子对人为性的否定与排斥,以及对自然真性的回归和尊崇。
3.“真”是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反驳
儒家文论也强调情感的真实性,《易·乾·文言》中就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说法。但是,庄子之“真”与儒家之“诚”却是不同的。儒家虽然倡导抒发真情实感,但是却不主张随随便便就把真情流露出来,并且这种真情还要受到儒家仁义礼乐等道德伦理标准的制约,如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礼记·乐记》一方面强调“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但却更强调“反情和志”、“以道制欲”,也就是用道德礼义来引导、规范、管制人的自然情感。
从“礼者,世俗之所为也”就可以看出,庄子是反对儒家这种礼乐文化的。一方面,儒家礼乐文化不是出自人的本真,而是一种外在人为的强制力量,破坏了人的自然真性,因而与“真”大相径庭。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仁义礼乐等各种道德伦理标准的制约,儒家之“诚”有时就近乎虚假做作、矫情伪饰,产生庄子所说的“强哭”、“强怒”、“强亲”的现象。
庄子在《外物》篇中还讲述了一个“演门人死亲”的寓言:“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
死了双亲,哭得哀伤毁容,因此被看做是儒俗孝行的典型而被封了官;乡里人于是都效法这种行为,凡是有死了父母的都拼命地哭,乃至因哀毁而死的过半:装哭作孝,谋取官禄,这也算得上“强哭”的极致了。庄子用这个看似荒唐的寓言,向人们展示儒家的仁义礼乐其实已经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和幌子,从而揭露了儒家礼乐文化的虚伪性。
所以,庄子的“贵真”思想也是对已经异化了的虚假做作、矫情伪饰的儒家礼乐文化的一种反驳与批判,他所呼唤的是对率真自由、真情真性的追求。
三、“贵真”之影响
庄子“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思想体现了一种自然天真、自由率性、真情真性的生命理想,这种“贵真”思想为后世的文学家所普遍接受,进而演变成追求作品的真情实感的艺术原则,并且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具有久远艺术魅力的往往是抒发了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相反,那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甚至言不由衷的作品,则常常当场即朽。由此可见作品中真情实感的重要性,“真”因此成为了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基本尺度。
后世文人继承了庄子的“贵真”思想,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艺术真实的文论思想。如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徐渭强调“诗本乎情”,不可“设情以为之”(徐渭《肖甫诗序》);叶燮主张“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叶燮《原诗》);袁枚也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袁枚 《答何水部》);……这些论说与庄子“贵真”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而其中与庄子“贵真”思想联系最为密切,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又占有重要地位的,当属晚明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
在《童心说》一文中,李贽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老子所说的“婴儿”之心,亦即庄子所说的“儿子”之心。“童心”“真心”“本心”“初心”,都是指人的自然真性;“童心”说的提出,表现出对人性回归本然的追求,这与庄子“贵真”思想是紧密切合的。
李贽在《童心说》中还详细分析了“童心”之所以“胡然而遽失”,乃在于人们从小受到外界“闻见道理”、虚伪道学的浸染,结果“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对美丑善恶是非曲直的判断均无个人主见,人云亦云,因而真声消失殆尽。李贽的这种论说和《庄子·应帝王》中浑沌之死的寓言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无七窍的“自然”之浑沌亦可看做人的本初之“童心”,强凿之以七窍而浑沌死与强加之以“闻见道理”而“童心”失都是自然真我状态的湮灭,其于人性与文学而言,不可谓不悲。由此可见,李贽对“闻见道理”、虚伪道学的批判与庄子对异化了的虚假做作、矫情伪饰的儒家仁义礼乐的反驳和批判都是相一致的。
除此之外,庄子“贵真”思想对后世书论、画论、曲论、小说论等也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通过这些思想规范了中国各型艺术的整体风貌,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传统。
综上所述,庄子“贵真”思想,本质上一种率真任性、天真自然、真情真性的个体生命理想体现。
这一思想反对矫揉伪饰,追求真情实感;反对人为干预,追求自然而然;反对虚假造作,追求率真自由。这种“贵真”思想为后世的文学家普遍接受,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7.
[4]黄霖,蒋凡。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明清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成顼。庄子与中国古代文论三题[J].荆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3)。
[6]程惠民。庄子文艺思想管窥[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03)。
[7]李明珠。庄子“真”的美学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4):65-67.
[8]陈健。庄子“法天贵真”思想及其美学意蕴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其中《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古人云:半部《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其大视野、多元性、开放精神、独创精神闻名于世.我们今天在研究这段以复杂、深刻、广大、精彩着称的思想史时,同样要秉持多元、开放的姿态,不要被固定的方法、单一的立...
摘要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兼爱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世界和平共荣的依托。兼爱思想展现出墨子一生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生追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
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
一、关于《庄子》研究方法与范围的讨论《庄子》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学界对其的研究方法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在此,我们重点关注和反思对《庄子》研究的突出特性和趋势。比如,当我们讨论《庄子》哲学,是否有绝对充分的理由将讨论范围限制在...
李觏,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是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年青时曾两次应举,皆不第;退而创办旴江书院,教书为业,并勤于着述,有《李觏集》传世;晚年经范仲淹、余靖等荐为太学直讲,教授至老。李觏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体会民间疾苦。他对现实有较...
一、物派简介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被外界称为物派.但物派并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运动,它只是一个由几位经常参与交流讨论的艺术家形成的松散小团体,其中代表人物有关根伸夫、管木志雄、吉田克朗、小清水渐、成田克彦等...
摘要泰州王学是阳明后学的重要一支,泰州王学的心性论是以心性自然为主体的思想,是阳明心学在晚明的重要发展。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形成,在学脉上以良知现成为渊源,同时受到了三教融通趋向的时代影响;在文本上独重《大学》,贵在对经典的自得发明;在...
清人章学诚把中国古代编纂文献分类目录的要旨概括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代无数学人为这种考辨事业倾注了无穷的心血,由此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始终的一种独特学统求得文献秩序所必须遵循的学术准则。然而,这种学统并不是自主和自足的,因为它...
朝鲜半岛古代的学术思想受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呈现出亦步亦趋的特点,即中国的学术思想亦源源不断地向朝鲜半岛传播并为其吸纳,朝鲜半岛的学术思想自然紧随中国学术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朝鲜半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始终不能摆脱中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