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

《礼运》形成的时间和主要思想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19 共7815字

  “礼”指社会制度、礼文仪式和关于“礼”的理论。《汉书·艺文志》载《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注:后氏、戴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后仓弟子,三家立于学官。《士礼》十七篇即今《仪礼》。戴德所传为《大戴礼记》,戴胜所传为《小戴礼记》,即今《礼记》。《礼记》内容庞杂,各篇作者与时代不明。《曲礼》上下及《檀弓》上下保留了孔子与弟子讨论丧制等的材料。《缁衣》《表记》《坊记》体裁、内容相似,为先秦作品。郭店楚简有《缁衣》。汉代,《易》有孟喜、京房《易说》;《春秋》有董仲舒《春秋繁露》;《诗》有辕固生《齐诗》,申公《鲁诗》,韩婴《韩诗外传》《内传》;《礼》不应无汉人之说。事实上,《礼记》中《王制》为汉博士编撰。除《王制》外,有学者指出《礼运》为汉人作品。

  也有学者认为《礼运》为《孔子家语》中的一篇①,《孔子家语》与《论语》同为孔子与弟子论学论礼之言,非汉人所为。本文认为《礼运》出于西汉,乃汉儒采辑和编撰,其中有采自先秦文献的,有表述汉人自己观点的。后者最为重要。

  一、对“大同”“小康”的论述

  《礼运》可分四大部分解析。第一部分是首段对“大同”“小康”的论述,极可能是汉人编撰,出于汉人手笔。第二部分讲天地阴阳之大礼乐观,是汉人的新观点。第三部分从“礼之初,始诸饮食”到“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共三段,采自先秦儒家文献。第四部分论礼的功用及大顺境界,渗透天人感应,反映汉人思想。这种既采辑又申述己见的体裁,也见于大小戴《礼记》其他篇中,兹不详述。

  《礼运》第一部分讲“大同”,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很大。作为政治理想,“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一直为国人所向往,至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皆举以为旗帜。文曰: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人人相互友爱,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没有私有财产观念;没有盗贼,也没有刑罚刀兵。首领由推选产生,不是世袭的。故“大同”之世不需要礼,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礼。但这样的时代无奈失去了,社会进至了“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社会产生了“礼”.它的特点:1) 王位家族相传,也就是“世及”,不再是选贤与能,天下为公了。2) 财产私有,于是有盗贼抡夺,不能不设立刑政赏罚,以至发生战争。故“谋用是作”“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义”和谋用、城郭等类似,是巩固统治、维护私有制的工具。3) 具体言之,“礼”是夏、商、周,由“六君子”制作的。“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礼运》赞扬“天下为公”,当以五帝为背景。有如《白虎通》所说:“五帝无有天下之号何?五帝德大能禅,以民为子,成于天下,无为立号也。”(卷一)但《礼运》对“大同”的描述,画龙点晴地突出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一点,是强烈地有感于“乱世”,与之对比而说的。

  在“小康”的论述中,它肯定了“礼”的必要性,但和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之精神大不相同。又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为“六君子”,也和孔子对先王的崇敬态度不同。

  “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有点类似老子“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意味。

  帛书《易之义》说:“《易》之兴也,其当纣之末世,周之盛德耶?!”韩非说:“易去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社会大变化,使人们能以历史眼光观察事物,观察“礼”的沿起和变化,这是思想的一大进步。

  汉初儒者经历秦朝变古易常的暴政,又经历黄老无为、实尚法术引起的种种社会无序和矛盾混乱,强烈要求复古,谨守礼制;同时也以“天下大同”“尧舜禅让”为政治理想,如《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记眭孟说:“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

  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这亦可能是《礼运》将“大同”置于首位的时代背景。

  二、天地阴阳之大礼乐观

  《礼运》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表述天地阴阳、天人同类之大礼乐观。这不可能是孔子思想,也不可能是先秦阴阳家思想。

  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对“礼”的论述虽有不同,但皆从人情和社会论“礼”.孔子、孟子以亲亲为基础,立礼于西周宗法社会之血缘亲情世界。荀子以“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论礼,亦是从社会立论;讲“礼有三本”,则从报恩讲礼。《礼运》与之不同,适应新形势,以阴阳五行论礼,“天人同类”,亦以此论社会之礼,表现大统一后以郡县为基础之天人一体的大礼乐观。汉人释《春秋》,释《易》,释《尚书》等皆使用此种思想范式。其关键的论述是: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以“五行之秀”为人之贵,预设了“木仁、金义、火礼、水智、土信”,人生而具五常之伦理道德。以此讲“人”之“秀”,和董仲舒“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一致。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即制礼--引者),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

  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这大段论述中:

  1)“播五行于四时”,是董仲舒“天地之气,合而为-,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法之浓缩,非先秦《尚书·洪范》之“五行说”,亦非邹衍之“五德终始”和《吕氏春秋·十二纪》《准南子·时则训》及《月令》之死板固定的政令安排。“播”是动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是“元素”,也不是按方位时令排列的“德”,而是一种随阴阳运行的“气”.如《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所说:“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从阴阳,相与一力而并功,其实非独阴阳也,然而阴阳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阴虽与水并气而合冬,其实不同,故水独有丧而阴不与焉,是以阴阳会于中冬者,非其丧也。”(《天辨在人》)此非先秦《尚书·洪范》之“五行说”.

  2)“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这是京房音律思想之概括。先秦音乐史,《管子》讲五音六律,《吕氏春秋·地圆》讲十二旋宫。京房由五音十二律发展为六十旋宫(见于《后汉书·律历志》)。京房自谓学于焦延寿。由此可确证,《礼运》是汉代作品。

  3)“故人者,天地之心”.《复卦·彖传》说:“冬至一阳生,乃天地之心见也。”董仲舒说:“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春秋繁露·俞序》) “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又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礼运》讲人为“天地之心”,反映了这一思想。意思说,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乃天地之心,因“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是天地完成万物之生养成育所不可缺少的关键。

  4)“而五行之端……四灵以为蓄”.董仲舒说:“天有十端。”“天、地、阴、阳、木、金、水、火、土,合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人”在“十”之端,万物不在“十”之内。《礼运》说“人”是“五行之端”.因其如此,故“四灵以为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土”居于最高端,代表人。“四灵”:苍龙属木,凤凰属火,麟属金,龟属水,皆为“人”服务。

  《月令》以麟、羽、夥、毛、介为五虫,配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淮南子·天文训》说:“太阴在寅,朱鸟在卯,勾陈在子,玄武在戍,白虎在酉,苍龙在辰。”以朱雀、玄武、白虎、苍龙为“四灵”.文帝时期汉汝阴侯墓《太乙九宫栻盘》,以青龙、白虎、皇德、玄武为“四灵”.“皇德”即朱雀。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司马,本朝也,本朝者,火也。”汉为火德,故称朱雀为“皇德”.“四灵”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以麟代白虎,道德色彩更浓。《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毛诗注》:“麟,仁兽也。”“龙”亦仁兽。帛书《二三子问》:“龙大矣……”《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说法与此相类。神龟占卜而知吉凶,故使“人情不失”.这样讲“四灵”,是汉人以道德配五行之影响所然。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