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电化教育论文 >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培训问题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8 共8639字
摘要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在电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却成为隐忧。特别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在 1936 年 5 月公布 《中央改进各级教育计划》后,要求"推广播音教育"和促进"电影教育"成为共识[1],各地对于电化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剧增。为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开展了被称为师资训练的电化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当时主要采用了短期训练和系统培养两种方式来培训电化教育师资, 保障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研究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问题, 对深入考察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学界对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相关的研究成果虽然琳琅满目, 却缺乏对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文试图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考察, 希望能够为全面认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问题提供线索。

  一、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开展的背景

  电影教育是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电化教育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1922 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郭仁凤使用电影作为教育辅助手段来推广植棉,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教育记录。 此后,国光影片公司等公私单位也进行过电影教育的实践。[2]

  1932 年 7 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提出了教育电影化和电影教育化的口号,更是将电影教育推向了高潮。 1936 年 7 月, 教育部 "为增进电影教育效率起见", 决定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除计划外国教片之选购及交换,与教片摄制暨电教事业之推广外,并研究关于实施电教各项事宜".[3]

  同年 8 月,教育部公布了《各省市实施电影教育办法》。 根据这一办法,各省市应划分"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每区"设放映员一人,助理一人",每区配备十六毫米放映机、家庭发电机等放映电影必要之设备和幻灯机、扩音机、唱片等辅助器材,"教育影片由教育部统筹免费配给", 各省市教育厅局转发各地巡回放映。[4]

  各地实施该办法甚为得力,当年"共成立八十一区,计江苏五、浙江四、安徽三、江西三、湖南四、湖北四、四川五、云南四、山东四、山西三、河北四、宁夏二、河南三、西康一、福建四、甘肃一、广东五、贵州二、广西四、新疆一、陕西三、青海一、绥远三、察哈尔二、南京市一、北平市一、天津市一、上海市一、青岛市一、威海卫一"[5].

  播音教育也是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出现的时间稍晚于电影教育。 1928 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中央广播无线电台,辽宁、哈尔滨、杭州、广东、湖南、安徽、河南、江苏等省市也先后成立播音电台。 与此同时,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大夏大学理学院等公私单位也陆续设立播音机关。 各播音机关的广播内容中,"均有教育播音节目"[6]. 教育部考虑到其重要性,从 1935 年开始规划普遍推行播音教育的办法。 1935 年 5 月,教育部与国民党中央党部广播事业管理处商定了利用中央广播电台播送教育节目的计划。 根据这项计划,教育部于当年 6 月通令"各省市(行政院直辖市)未装无线电收音机之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应由主管教育厅局斟酌地方实际情形,分期督促装设"[7]. 1935 年 10 月开始,教育部延聘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在中央广播电台开展播音教育。 为了加强对播音教育的管理,教育部在1936 年 7 月成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主持播音教育事宜。 同时,各省也设置了播音教育服务处,办理收音机的修理和干电池的统筹配购事宜。 1936 年 10 月,教育部颁布了《各省市实施播音教育办法》。按照要求,各省市应划分"播音教育指导区",每区"设指导员一人,秉承各该省市教育厅局之意旨, 办理本区内播音教育事宜","无线电收音机件, 由教育部统筹定购或定制,发交各省市教育厅局"[8]. 根据各省市截至 8 月止的调查报告,"山东、江西、察哈尔、河北、安徽、湖南、河南、宁夏、广西、山西、绥远等省及南京、上海、青岛、北平等市, 计有中等学校二百○五校教育民众馆六十五馆已装有收音机"[9],"安徽、陕西、湖南、宁夏、广西、甘肃等省及青岛市、威海卫已呈送预定装设收音机的计划,计有中等学校一百八十校,民众教育馆三十八馆"[10].

  抗战开始以后,教育部"益觉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有积极推进必要","当时虽经费器材人才均感困难,但后方各省市电教工作仍均能继续展开"[11]. 1940年 11 月, 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改组为电化教育委员会,并在社会教育司内增设第三科具体负责电化教育事宜。 地方各省市原有的播音教育服务处亦一律扩充为电化教育服务处,并在社会教育科股内指定职员二人,分别办理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行政事宜。 1944 年 12 月,教育部将《各省市实施电影教育办法》和《各省市实施播音教育办法》合并为《电化教育实施要点》,"通咨各省市施行,为其后实施电化教育之主要根据"[12]. 《电化教育实施要点》将电化教育的实施分为学校电化教育和社会电化教育两部分,"应在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机关同时实施"[13]. 各省市将原有的电化教育服务处更名为电化教育辅导处,并按照所划行政督察区划定省电化教育区和市电化教育区。 每个电化教育区应设电化教育巡回工作队一队,"分别在指定区域内巡回,实施电影播音及幻灯教育"[14]. 此后,电化教育巡回工作队不断增多,根据1947 年的统计,"全国共有电教队三十四队, 分布于二十四省市"[15],"每区由教育部补助电影机全套 ,每套包括放映机、发电机及幻灯机各一架"[16]. 要保证如此庞大的电化教育规划顺利施行,必然需要大量的电化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电化教育师资训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各种短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班的开设

  随着中国早期电化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特别是抗战开始后电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开展电化教育的各个部门对电化教育师资的需求渐增。 由于系统培养电化教育师资所需时间甚长,相关部门先后举办了数种不同类型的短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班,以应对急需。

  最早的短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班, 要数 1935 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无线电收音指导员训练班。 其实在这个训练班开办之前,也有一些类似的训练班。 浙江省建设厅在 1930 年曾举办过一期收音员训练班[17],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也在 1933 年至 1934 年间先后举办了三期收音员训练班[18]. 这些收音员训练班主要培养装设和修理无线电收音机的技术人员, 虽然并非专门为播音教育而设,却间接培养了一批播音教育所需的师资力量。 播音教育起步阶段,只有金陵大学、大夏大学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个别学校开设有与播音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一般学校所培养之电教技术人才不敷分配, 而擅长技术同时具有教育修养之人员更少"[19]. 为了"训练各省市(行政院直辖市)教育厅局无线电收音机技术人员,俾指导各该省市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无线电收音机之装置修理及收音办法"[20], 教育部于 1935 年 7月至 8 月期间举办了一期全国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无线电收音指导员训练班,由各省市保送"年在二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高中以上学校毕业对于物理学具有相当研究"、"身体健全, 思想纯正, 听觉灵敏,能谙国语"[21]的人员入学。 这次训练班为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却是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的有效尝试。

  《各省市实施电影教育办法》和《各省市实施播音教育办法》颁行后,教育部对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提出了要求:"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员及助理员,由各省市教育厅局任用,但放映员之任用,以教育部训练合格人员为限"[22],播音教育指导员"须就本区内规模较大之收音机关教职员曾受教育部播音训练合格者,尽先任用"[23].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连续举办了三期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 1936年 9 月,教育部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期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 班址设在金陵大学。 该期训练班为期两个月,"受训人员由各省保送, 电影组依各省督察专员区分配,每区保送一人,播音组每省保送二至五人"[24]. 学员"训练期满,由部发给证书,分发原省区办理电影播音教育"[25]. 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的成立,从官方层面正式确立了电化教育的名称。 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期毕业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省市电化教育师资的紧缺状况。 "惟年来电化教育事业进展甚速,去岁训练人员已不敷应用"[26],教育部决定在 1937 年 7 月继续举办第二期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班址设在南京成贤街五十四号。 训练班专设电影教育组,训练时间亦延长至三个月,"所有学员由各省市按照二十六年度增设之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区数选送,每区一人","训练科目,除电影教育相关者外,并设有收音机之修理及装配等课程,使学员得兼娴播音教育之基本技术"[27]. 1938 年 7 月,教育部又鉴于前两期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成绩显著,"为继续造就是项人才",决定举办第三期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训练时间为期三个月,班址设在重庆求精中学。 训练班分为电影教育组和播音教育组,"并添设电信一课","毕业后均各回原省服务"[28]. 三期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先后毕业学员 322 人, 其中电影组 238 人、播音组 84 人。

  1942 年 6 月,教育部电化教育委员会会同中央电影摄影场、 励志社及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合组教育电影画片社。其时教育部认为,"电影卡通为教育电影之利器,饶有趣味,颇为观者所欢迎,而国内卡通绘制人才甚少,致卡通出品无多"[29]. 为配合教育电影画片社的筹建工作,"培养绘制教育电影卡通人材及摄制教育电影之美术工作人员"[30], 教育部决定委托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代办了一期教育部电影艺术人员训练班。 该训练班班址设在重庆北温泉,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或同等程度而具有艺术基本技能者"[31]. 教育部指派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李清悚为电影艺术人员训练班班主任,"三十二年十一月招生,录取入班者十三人,定期训练一年,三十三年十二月期满结束"[32],为教育电影画片社培养了一批电影艺术专业人才。

  除教育部自行举办的这些训练班外,各省市教育厅局也办有相关训练班。 1941 年 8 月,教育部公布施行《各省市电化教育人员训练办法大纲》,规定各省市教育厅局应分别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 各省市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主要培训"电影教育施教及指导人员"、"放映电影及修理机件之技术人员"、"电播教育指导人员"、"修理及装配无线电收音机之技术人员"和"收音人员","训练期限限于一个月至三个月","遇需要得延长至六个月","实习时间应占每周训练总时间五分之二以上"[33],"历年据各省市报告大都陆续办理"[34]. 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又于 1946 年颁布了《利用暑期举办电教人员训练办法》,是年"计已举办者有湖南、湖北、山东、甘肃、宁夏、江西等六省,共训练一百七十五人"[35]. 另外,其他相关训练班也有将电化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举动。 如 1939 年 12 月至 1940 年10 月,教育部开办了各省民众教育馆馆长训练班,"每期亦都有电化教育课程"[36]. 这些培训班的举办,也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师资。

  三、电化教育师资的系统培养

  随着电化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化教育师资的培养逐渐走进了正规教育体制的视野之中。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金陵大学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高校先后设立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电化教育科系,开始了系统培养电化教育师资的工作。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成立于 1928 年, 其民众教育系中原本就设有播音教育组,并在其他科系中设有多种与电化教育有关的课程。[37]

  1935 年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师戴公亮为民众教育系学生开设 "电影放映"课程,受到广大学生欢迎。 为进一步扩大效果,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 1936 年初筹办电化教育专修科。

  当时江苏省教育厅认为教育部只设有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所以只允许设立电影电播专修科,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院内一直使用电化教育专修科的名称。 同年 9 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正式成立,孙师毅出任科主任。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学制两年,以"养成电影教育及无线电播音教育实施人员及行政人员为主旨"[38],先后在 1936 年和 1937 年招收两届学生各 30 人, 是国内系统培养电化教育师资的开端。 抗战开始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辗转内迁,电影电播专修科的师生除部分参加抗战外,其余大部分随院本部迁移至桂林继续上课,并为广西省教育厅代办电影放映工作人员训练班。 1941 年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因经费问题并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电影电播专修科暂停办学。 194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分出迁回无锡复校,电影电播专修科也重新恢复办学,并正式更名为电化教育专修科,由陈声汀担任科主任,以培养电教设备技术与施教、 电影放映与幻灯片摄制、广播电台技术管理、教育播音和收音机维修等专业人才为主。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和电化教育专修科的两度办学,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金陵大学一直是国内电化教育活动的重镇,从南京办学时就开始推广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 抗战开始后,金陵大学于 1937 年 11 月西迁至成都办学。 1938年 8 月,金陵大学"鉴于电影及播音教育之重要暨此项专门人才之极度缺乏,拟自本年度起在本校理学院增设电化教育专修科,分电影与播音两组"[39]. 金陵大学增设电化教育专修科的报告得到了教育部的同意,认为"该校增设电化教育专修科,培养电化教育专门技术人才,实属切要之图,应由该校与本部电影教育委员会会商合办"[40],并按年度给予补助。 同年夏天开始,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正式成立,刘景曦出任科主任。 该专修科"凡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学生具有从事电化事业之志愿者皆得报名入学","修业期限为两年, 学生肄业期满修业规定课程经考试及格者由本大学给予毕业证书","关于电化教育各事项与教育部电影播音教育委员会合作办理之"[41].

  1942 年, 曾被教育部选派赴美国考察电化教育的孙明经回国出任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

  从 1944 年开始, 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除自行招考新生外, 还开始接受各省保送新生入学,受保学生资格为"对于电影无线电等学术及电化教育事业有浓厚之兴趣及相当经验,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会考及格准予升学",并"年龄在二十八岁以下","距中学毕业年份不超过五年"[42]. 抗战结束后,金陵大学迁回南京办学,并将电化教育专修科更名为电影播音专修科。教育部与金陵大学合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和电影播音专修科办学逾十年,培养毕业生两百余人,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1 年夏天,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四川璧山成立。 该院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电化教育技术人员"[43].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修业期两年,分设有电影和播音两组,其师资主要来源于并入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由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教师戴公亮主持工作。 1943 年 2 月起,为了方便学生的实习,教育部"令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迁往北泉,与本厂(教育部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笔者注)合办之","此系统上仍为社教院之一部"[44]. 1943 年秋季,为了培养电影演员,又增设电影戏剧组一班。1944年夏,"教育部倾拟筹设电化教育专科学校,以便扩大电化教育人员干部之训练"[45]. 1944 年 9 月,国立电化教育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奉令并入。 当时分设有电影技术、播音技术、电教师资、电影编导、电影化学工程、电影机械工程、电影艺术等七科, 各科修业年限均为三年。 1945 年 2月,国立电化教育专科学校因国民政府实行紧缩政策而停办,所有学生和财务均交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办理。 抗战胜利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往苏州。 因为"电教事业急须积极推进,而电化教育人才之培养,尤为当务之急", 教育部特令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添设电化教育系, 汪畏之出任系主任兼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学制四年,分为电影教育组和播音教育组,"以培养高级电化教育专门技术人才并研究高深电化教育学术为宗旨"[46]. 作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上唯一同时举办专修科和本科层次电化教育的师资培养机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办学期间共招收了电化教育本科生 30 余人、专科生 63人,为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各种电化教育师资机构相继在高校布局调整中并入相关学校,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就此告一段落。 回顾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对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一方面,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不同类型的电化教育师资训练机构有着不同的培养层次,短期训练班以培养应急性速成电化教育技术人员为主,专修科侧重培养高级电化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本科以培养高级电化教育专门人才为宗旨, 并要求学生能研究高深的电化教育学术。 同时,各种电化教育师资训练机构还涉及不同的培养方向。 全国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无线电收音指导员训练班只教授无线电收音机技术,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则全面教授播音技术和电影技术,教育部电影艺术人员训练班专门培养电影艺术人才,各高校中的电化教育科系则系统培养电化教育专业技术人才。 即使同为系统培养电化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的电化教育科系,亦各有自己的培养特色。 如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电影播音专修科)人才培养"偏向电影工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电化教育专修科)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电化教育系)则"偏重戏剧艺术".[47]

  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各具特色的训练机构,相互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梯队架构和互补的培养风格,大大促进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设置,注意到专业课程中不同内容的结合。 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的课程设置,电影组课程"计有教育学、教育电影、电影教育讲演、物理、金力、原动力、无线电学及物理实习、金工实习、原动力实习、无线电实习诸项",播音组课程"计有教育学、播音教育、教育讲演、原动力、电学、无线电机设计法、无线电部分品测定法及无线电实习、原动力实习诸项".[48]

  教育部电影艺术人员训练班的课程分为教育科目、技术科目和研究科目,其中研究科目即为艺术方面的课程。[49]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电化教育专修科)教育类课程设有教育概论等,技术类课程设有电影教育之理论与实施等,艺术类课程设有戏剧等,另设电影教育实习与播音教育实习。[50]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专修科侧重技术,电教系则理论与实际并重","课程内容包括科学、 艺术与教育三方面,期使学生均能制造、修理及使用科学工具,采用艺术方式,而达成教育之终极目的"[51]. 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电影播音专修科)虽然以培养"影音技术人才"为主,但其专业课程仍然"由技术、教育、艺术三类课程组成","重视理论学习,更强调技术实践".[52]

  这说明虽然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在教育内容上仍存在重电轻教的偏向,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技术和艺术三方面内容的逐步结合。

  无须讳言,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缺点,当中最为严重的便是重技术轻教育的偏向。 各类电化教育师资训练机构的培养目标都相当明确,即以培养技术型的电化教育人才为主,甚至将电化教育师资与电化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简单等同起来。 日后从事电化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才事实上并不多,甚至出现了"习装修的去开无线电铺子,学制片的去开照相馆,只剩下习放映的从事电影教育工作"[53]等不正常的现象。 各种短期电化教育训练班和电化教育科系名义上称为师资训练,实际上以培养电化教育技术人员为主。 这种重技术轻教育的偏向的出现,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理念有关。 受限于中国现代社会环境,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主要阵地在社会教育领域,包括开展了电化教育的学校也在为社会教育服务。 当时急需的电化教育人才主要是技术人员,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电化教育人员, 对技术方面的要求远大于对教育方面的要求。

  同时,电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应用的现代媒体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光环效应,致使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迷信技术万能论,以为掌握了各种现代媒体技术就可以完成电化教育。 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出现重技术轻教育的偏向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偏向,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还是走出了一条短期训练与系统培养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师资训练工作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希望能够为当今教育技术师资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中央改进各级教育计划[A].黄季陆。革命文献(第 54 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C].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471.
  [2] 阿伦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年表(一)(第一部分,1920 年-1948 年)[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78~80.
  [3] 佚名。教育部设电影教育委员会[J].浙江省民众教育辅导半月刊,1936,(20):46.
  [4] [22] 各省市实施电影教育办法[A].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法令汇编[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79~180.
  [5] [11] [12] [15] [16] [19] [32] [34] [35] 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48:1154,1151,1156,1158.
  [6] [9] [10] 马宗荣。从教育播音的意义说到我国播音教育[J].教育杂志,1935,(21):15~16.
  [7] 全国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装设无线电收音机办法大纲[A].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法令汇编[C].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6:1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电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