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拟态教化的视觉表象化传播
从传播研究的视角而言,世界目前所处的后现代影视时代,早已由传统时代的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进化至一个信息近乎绝对对称的无极化传播时代。而这种近乎绝对对称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意识觉醒所带来的一系列融合,尤其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意识觉醒三者之间的相促互补。虽然这三者之间的互补看似简单,但是,这三者之间互补所产生的传播学视域的变化却是天翻地覆式的。从这种意义而言,《美人鱼》一片作为传播者,与传播的源头无疑是成功的,因为这部影片本身即已其强大的形诸于视觉表象的拟态教化力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活灵活现的剖析。而平素置身于其中的观众是不会过多关注于身边的环境的。从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中的理论来看,《美人鱼》一片则营造了一种艺术化的拟态环境,这一拟态环境以聚焦的技法嵌入至观众面前,从而实现了针对数以亿万受众的拟态视觉表象化传播。
(二)焦点问题的视觉表象化传播
针对大众的传播对于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从传播领域观察,事实上,在中国现代社会由于传播商业化的过度蔓延,已经使得商业化的声音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传统的环境保护声音一度被沦为一种“刻板成见”.在过度商业化的裹胁之下,随着商业化边界的不断延展,科学与环境保护的边界日益被压缩蚕食,科学的声音、环境保护的声音都已经几乎被商业化的声音所掩盖,从这种意义而言,《美人鱼》一片以商业化运作传播自然法则,传播环境保护的声音,已经算是极其难能可贵之举。作为大众传播的开创者帕克,在其《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一书中,即以其卓越的城市社会学研究,而推出了焦点社会问题导向的观点,这一观点显然与《美人鱼》中的环境焦点问题不谋而合,不仅如此,就解决问题方略而言,影片中的解决问题的方略亦与帕克的方略如出一辙。[1]
(三)现身说法的视觉表象化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不难看到,《美人鱼》一片实际上是以一种类似“报告”式的传播内容,显性地向观众传递了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更以一种类似“指令”式的传播方式,隐性地向受众传达了环境保护的讯息。在这两种传播意念的相互作用与深度融合之下,形成了一种以自然规训人类社会的光影图景。正如霍夫兰在其《传播与说服》中所释出的传播视域下施以说服魔力要素中所定义的那样,试图在商业社会中,在商业的压倒优势下,以说服性传播而实现受众意念与信仰的因应改变,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于机械式说教,类似于《美人鱼》一片以传播学中的激发性诉求,表达了一种能够唤起受众接受影片中传播内容的针对动机的强刺激。尤其是片中的现身说法,更是以其可靠性、可信赖性、权威性而显然地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并且显然更具说服力。
二、《美人鱼》中的象征化引申传播
(一)优势媒介的象征性引申传播
从传播界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亦能够看到,其实在后现代社会之中,大众的自我意识早已渐渐觉醒,并已实现了强烈自我意识的完形,因此,在这种社会状况之下,传播学的唯一重要价值与实际意义,就在于其是否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传播学意义上的心理强化式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拥有较为强烈自觉觉醒与自我意识的观众,已经不可能轻易被单纯的说教所撼动。因此,《美人鱼》一片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实际上是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美人鱼》这部影片透过其中的象征性引申所传递出来的积极的象征意义,实质上即是一种传播学的社会化与影视化的进阶应用。由于影视作品显然在后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有着较为优势的舆论领袖的地位,因此,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入意识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媒介武器,同时,在任何一个国家形态之中,影视作品都依然是一种向受众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媒介利器。
(二)传播控制的象征性符号传播
随着人类思维、科技、社会交际等不断演进而出现的传播类比符码化与数码化,使得传播能够得以更加无极化的状态进行。就拉斯维尔所定义的模式而言,传播类比符码与数码化,彻底地改变了传播途径,因而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已经变得透明化。在此基础上,将信息在表象化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象征化,显然能够更有利于传播效率与传播效果。就《美人鱼》一片而言,这部影片所撬动的数十亿票房牵系着数十亿受众,如此巨大的传播体量已经可以用天量来形容,这是任何一种广告都难以企及的面对终端受众的一种最佳传播方式。并且,这种影视化传播还存在着由传播控制所主导的对于社会态度、知识、文化等社会巨系统产生影响的衍生部分。可见,《美人鱼》这部影片中由基础性的表象化向抽象化象征性的符号化的不断规约,以实现一种传播学意义上的意识铭刻。
(三)意识影响的象征性抽象传播
影视艺术既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又是一门系统性与结构性极强的艺术,同时,更是一门社会影响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中承载的社会影响亦是多方面的。这些社会影响除却影视作品直接刺激感官所产生的表象化的影响而外,如果加以深究,我们还能够看到,刺激之后所引发的人类潜意识的非自主性的本能反馈,以及显意识的自主性非本能反馈。[2]由于影视艺术属于一种与观众之间的面对面式的交流,因此,这种传播式影响必然来得令观众印象深刻且刺激强烈。从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理论而言,这种传播影响具有融汇贯通式的抽象力量,同时,亦有着由象征向意念渐进的影响力增殖的意识本能的抽象力量。这种力量从《美人鱼》一片中反映出来,则是一种面向受众的具抽象意义的强势传播影响。
三、《美人鱼》中的意象化升华传播
(一)意识延伸的意象化表达传播
从传播学的理论可知,类似于影视艺术一类的传播,既有着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传播力量,同时,亦具有对不同受众可能产生不同影响的两级传播力量,这种非自然选择性的分化性,显然来自于受众对于影视艺术作品的意念在脑海之中所形成的主动觉醒式反馈。从系统科学视角而言,影片中的积极意义必然会由潜意识形成一种元传播,进而实现一种由两级化、多级化传播,转而成为一种无极化传播的终极趋向。诚然,无极化传播终将成为人类意识传播的已经几乎触手可及的未来。因而,事实上,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媒介,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的意识的延伸。而这恰恰如麦克卢汉所理解的媒介一样,影视作品显然是后现代的一种热媒介,但不论冷热,任何媒介中所包含着的意念其实都需要最终透过人的延伸,由人的知觉、意识、意念、意象的不断延伸,方能借由意象之中所包含着的意蕴完全地表达出来,完全传递出来。[3]
(二)意识传递的意象化渗透传播
在传播意识意象化延伸的过程之中,还会经历一层传播意识的聚焦、再聚焦、强化、再强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因此,美国的传播界学者罗杰思在其《传播学》一书中,才深刻地将其阐释为一种社会化传播理论的思想,而这一思想的核心恰恰在于,其将传播视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符码交互,而这种符码交互亦必将透过人类的意念的艺术化转换,以图符的意象化传递出来。纵观《美人鱼》一片,主创者亦以这种艺术化转换透过意象化传递出了由意象向意识渗透的讯息。由此可见,随着影视艺术在后现代时期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学理论向影视艺术的不断渗透,影视艺术与传播学理论早已实现了一种深度的融合式共时空发展。同时,传播学理论亦为人类打开了面向未来的传播大视野,并且,亦描绘出了一幅人类未来的传播学发展图景。
(三)深度融合的意象化升华传播
影视艺术视角下的后现代社会,透过意识传递的意象化传递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未来交互的无限可能,同时,亦为影视艺术提供了无限深刻的意象化图景。其实,我们可以从对比中看到《美人鱼》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这部影片没有赤裸裸地展现如《海豚湾》一般的红色血腥,亦并未展现海洋生灵的撕心裂肺般的悲鸣,而是以一种喜剧化的视角,将这些意象以观众更易欣然接受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并且,观众所受到的触动,尤其是观影后反思的触动,反而远比《海豚湾》中的一过性强刺激来得更加持久。从传播学意义而言,显然《美人鱼》一片的传播效果会更佳。回到影视艺术视角,我们看到,事实上,周星驰的喜剧内核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在这部影片中,周星驰释出了一种更加高级的喜剧技巧,这种喜剧技巧,不仅将“恶”撕碎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而且,竟然将撕碎的“恶”以意象化粘合拼接使之成为新的“善”,并将其再次以崭新的视角展现在观众的面前。[4]
结语
《美人鱼》一片之所以赢得高票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部影片之中巧妙深度融合了后现代传播学理论,并且在这些理论的潜移默化的规约之下,由表象而象征,由象征而意象地向观众呈现了一部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的成人童话。这部传播学理论深刻浸透着的成人童话,并未传统式地简单传播善与恶的两极对立,而是高屋建式地站在更高境界上,依托于传播学理论,将善与恶以一种融汇贯通的“执两用中”的儒家智慧,进行了共时空性的巧妙趋同,从而达到了以善化恶的春风化雨般的更具震撼力的传播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和英。从征服、报复走向和谐--《美人鱼》的生态哲学解读[J].电影评介,2016(6):17-20.
[2]张世昌,王越芬,唐文艳。电影《美人鱼》的意蕴解读与三重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6):39-43.
[3]钟颖。从美人鱼的象征看现代人的精神幻灭--析《阿?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美人鱼的象征内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2-144.
[4]殷俊,康建兵。从《美人鱼》看周星驰的进退之道与导演创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5):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