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

周星驰电影《美人鱼》论文范文10篇(8)

来源:未知 作者:范编辑
发布于:2017-06-30 共45211字
第八篇关于周星驰电影《美人鱼》论文
  
                                                                                              解析电影《美人鱼》的票房成功之道
  
  【摘 要】作为一部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而言,《美人鱼》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在仅仅上映了 29 天之后就突破了 33 亿的票房大关,刷新了大陆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电影《美人鱼》的票房成功之道,可以归纳为“明星阵容提升关注度”、“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周氏“无厘头”风格的喜剧效果这三个方面。 《美人鱼》在创造内地票房新纪录的同时还顺便建构了一套成功的商业电影生产模式,这套模式可以同时满足“叫好”与“叫座”的双向市场需求,因而对今后的商业电影生产活动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人鱼》模式;票房成功;双向需求;商业电影。
  
  网络提供的数据显示,从 2016 年 2 月 8 日《美人鱼》上映到 2 月 26 日,票房总额共计达到了惊人的 30 亿元,一举超越了《捉妖记》成为内地影坛中最卖座的商业大片。 在场次方面,19 天的上映期共计排片 142 万场,观影人数达到了 8158 万人次,这个数字几乎是国内排片场次总额的三分之一。 它意味着《美人鱼》在同期上映的所有电影中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美人鱼 》可谓是一部既 “吸金 ”又 “吸睛 ”的电影,自打上映以来关注度一直很高,每日票房占比都在 40%以上,创下了单片连续 14 天过亿的新纪录。
  
  在 2 月 14 日(情人节)这天,《美人鱼》票房的单日报收竟然达到了 3.15 亿,创造了华语电影单日票房的新纪录。即便是上映两周之后,《美人鱼》依然可以继续发力,排片场次一直保持在 64000 场以上,占据每日排片的 30%到 40%,即使 2 月 26 日有所下滑,但仍以 29%的排片数据拿下了全国 42.5%的票房。
  
  面对内地影坛新出现的这一罕见票房奇迹,我们不禁要问《美人鱼》为何如此卖座? 它的成功又为商业制片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和启示?
  
  一、明星阵容有利于提升关注度

      实事求是的说,《美人鱼》 这部电影无法比肩奥斯卡获奖大片的特技水准, 在美学含量上也逊色于欧洲的经典艺术电影。然而它就是卖座,就是能让观众开开心心的掏钱买电影票。 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这里首先要谈的是明星阵容对影片关注度的提升作用。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电影,没人关注的作品,未来的市场表现想必不会太好。 所以《美人鱼》的票房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前期市场的超高关注度。 从观众的角度说,影片公映之前,是无法对其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有效判断的, 所以受众的关注欲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明星效应”. 有自己喜爱的明星或导演就留心关注,否则就不关心。
  
  抓住并迎合观众对“明星效应”的心理需求可以有效的提升商业大片的关注度。例如在 1970 年中期以后的美国影坛,出现一种“高概念”的商业电影模式。 所谓的“高概念”电影模式并不是我们想象意义中的那种“阳春白雪”式的经典艺术创作模式,而是“下里巴人”般的一种通俗但并不低俗的商业电影生产模式。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刘书亮在《“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 一文中指出:“高概念” 的 “高”,往往来源于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大事件,这些“大”给电影带来了“高概念”,使电影可以被识别、被关注、被期待、被炒作和被营销。因此,“高概念”往往意味着大制作、大投入、大营销,在数字化时代以后,也往往意味着高科技。 正是这些“大”作为概念形成影片的独特卖点。电影从创意、生产到走向市场的全部过程,都在利用这种“大”作为“概念”进行营销,以创造巨大的市场影响和谋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1]
  
  《美人鱼》是一部典型的”高概念“电影,在 33 亿元票房的背后,很多影迷都是被”周星驰作品“这一宣传标语所吸引进而关注此片的。周星驰的作品”以后现代的方式解构了传统的话语权、人物和故事,让经历了权威绝对化的语境下的人们得到了一次解放。他用戏仿、调侃、嘲笑、讽刺等方式向人们展示喜剧的魅力。“[2]因此,有人甚至断言《美人鱼》票房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周星驰个人的市场号召力。 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因为邓超、林允、张雨绮、罗志祥等其他明星也都有着自己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也为 33 亿的票房奇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精准的市场定位

      “商业电影,相对于艺术电影而言,一般是指为了盈利目的而制作的电影。 艺术电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而商业电影追求的则是票房及其衍生的市场价值, 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3]
  
  为了盈利这个终极目的,一部商业片需要做好精准的市场调研, 确定自己的目标受众人群和上映档期。 下面分别从时间定位与受众定位这两个方面分析《美人鱼》的成功经验。
  
  (一)时间定位

      尽管周星驰本人并没有在《美人鱼》中亲自饰演任何角色,但他特有的”无厘头“风格在电影中太过突出,所以完全可以把《美人鱼》定性为周氏喜剧大片。既然是喜剧电影,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考虑应选择节庆期间上映。这样既能为大众增添欢乐气氛,又可以获得不菲的票房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美人鱼》的上映时间就准确的定在了 2016 年 2 月 8 日。这个时间的选择是非常成功的, 首先 2 月 8 日这天是大年初一,节日的气氛很浓,全民狂欢的欲望十分强烈。喜剧片的上映刚好可以迎合大众的这种狂欢心理欲望,让受众在对欢乐的期待中纷纷”慷慨解囊“,购买影票。 其次,年初一不同于三十或初二。 在三十这天上映,很多上班族还没有放假,而打工族很有可能还在长途归乡的路上, 他们都没有去影院消遣的客观条件。 到了大年初二,很多人习惯走亲串友、四处拜年,这也会对影院的入座率产生不利影响。
  
  (二)受众定位

      除了喜剧的欢乐元素之外,电影《美人鱼》还大玩”跨界混搭“风,片中喜剧、爱情、冒险、魔幻现实主义等各种时下流行的艺术元素兼而有之。这种”跨界混搭“ 的好处在于让不同艺术趣味的受众都可以在此片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满足个性化的接受需求。另一方面,因为吸引到的受众群体扩大了,所以影片的”吸金“潜能也成倍的暴涨。 下面列举两类《美人鱼》的受众群体并试分析各自的接受需求。
  
  在《美人鱼》的受众群体中,年轻人可以说是绝对主力。由于他们对周星驰作品比较熟悉,在长期的艺术接受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定势, 所以接受的心理基础比较好。另外,年轻人在社交方面也相对更积极、更活跃。邀约二三好友一起看场电影是常见的休闲消费行为, 还有不少情侣喜欢在电影院里共度欢笑的时光。 这些年轻人的接受需求在《美人鱼》所营造出的”无厘头“式爆笑氛围无疑全部得到了满足。
  
  电影《美人鱼》吸引的第二类群体是儿童。 美人鱼本是丹麦童话中的经典形象, 它的传播影响力是广泛而深远的。一提起美人鱼,不少儿童都会感到熟悉和亲切,脑海中立刻浮现童话书里的插图形象。基于儿童的这种心理接受基础, 制片方和发行方老辣的打出了一张”儿童牌“,不但吸引儿童前来观看,而且牵动了无数家长”被迫“陪同观看,从而实现了 1+N 的票房汇报。
  
  三、周氏”无厘头“风格满足了受众的接受需求

      不少影迷和学者都认为周星驰电影卖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无厘头“风格所带来的喜剧效果。 邵珠峰在《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解构“性》一文中说:”周星驰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涉足影坛以来, 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奠定了自己在华语影坛上不可动摇的“喜剧之王”地位。 90 年代香港喜剧电影正是因为周星驰电影的出现开启了喜剧电影的潮流, 在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中, 每一部都打上了鲜明的周氏喜剧风格。这种风格被评论家们称为“无厘头”,周星驰也正是以“无厘头”为旗帜,纵横驰骋香港影坛数十年。 “[4]
  
  以电影《美人鱼》为例,无厘头风格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为观众提供了娱乐笑料, 让观众在艺术消费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快感。下面从媒介的”使用---满足“ 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式心理倾向来解读”无厘头“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满足。
  
  (一)”使用---满足“理论视角下的”无厘头“风格

      用传播学大师施拉姆的话说,”研究传播效果的盛行方法之一是考察人们如何使用大众媒介, 同时又检视媒介如何满足人的需要。 “[5]施拉姆强调在传播的过程中, 受众对媒介及其内容的接受是基于自身的某种实际需要。如果这种需要被满足,传播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无厘头“喜剧风格满足的是受众对电影的娱乐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笑出声来, 并在连续不断的笑声中获得生理的快感和精神的愉悦。 《美人鱼》以其夸张的肢体动作、 幽默搞笑的对白和荒谬反逻辑的剧情建构充分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6],让受众在一轮轮的哄笑中完成了从”使用“到”满足“的接受过程。
  
  (二)”无厘头“风格迎合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心理倾向

      “在后现代思潮之大背景下,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向人们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实践的活力, 同时也展示了后现代主义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限度。 其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且还空前绝后的制造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无厘头”式喜剧,更缔造了“周星驰现象”.[7]后现代语境下,“无厘头”喜剧风格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解构权威,批判经典。而喜爱周星驰“无厘头”喜剧风格的受众又恰恰乐于看到权威话语的消解以及传统经典被批判式解读。 这一接受心理的形成与当下的时代特性是密切相关的。 众所周知,“后现代具有世俗化、虚拟化、权威堕落、草根至上、个性张扬,传统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的特征。”[8]喜欢无“厘头”喜剧风格的影迷们大多是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左右开始接触周星驰电影。 他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时代,在思想上追求自由,在人格上强调个性解放,对于权威话语和传统经典带有主观上的抗拒心理。这种心理发展到后现代时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稳定独特的审美心理倾向。 即凡是对传统提出批判、对经典做出另类解读、对权威提出质疑的作品都会引发他们的极大兴趣。 从解构主义角度来说,《美人鱼》堪称大师级的作品。 本片先是解构了经典作品里的美人鱼形象,把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刻画成了一个“丑男”.接着又告诉观众, 所谓的有钱人不过是品行恶劣的小丑,看起来一本正经,其实滑稽荒唐。 最后在对幽默风趣的对白中暗喻和讽刺了近年来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现象,如“2008 年的非典我都活下来了,我很不容易的”等。 总而言之,加入周氏“无厘头”喜剧风格的解构主义电影是一颗威力巨大的票房炸弹,《美人鱼》让观众在解构的快感中欢笑不止,欲罢不能。
  
  四、《美人鱼》票房成功带来的启示

      评价一部商业电影成败的标准有很多,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票房收入的多寡。其实,商业电影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其它商品一样, 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而消费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求。 《美人鱼》的票房神话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思考,它的成功之道是否可以被借鉴和学习? 答案是肯定的。
  
  通过回顾,可以大致总结出《美人鱼》模式由三个方面所组成。 一是要对产品的受众群体和上映档期进行准确定位,按照“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的准则从事生产实践;二是充分发挥利用好明星的“吸睛效应”,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市场的前期关注;三是要打好“特色”牌,用产品的优势卖点去迎合受众的接受需求。 例如《美人鱼》的特色就是周氏“无厘头”喜剧风格外加解构主义表现手法。最后,将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有机的融为一体,就合理的解释了《美人鱼》票房神话背后的所有奥秘。
  
  【参 考 文 献】
  
  [1]尹鸿 , 王 晓丰 . “ 高概 念 ” 商业电影模式初探 [J]. 当代 电影 ,2006(3):92.
  [2] 潘以 林 . 周星 驰 “ 无厘头 ” 电影和解构主义 .[J] 安徽 文学 ,2010(8):270.
  [3]侯斌英,王敏。商业电影的形式特征[J].新闻界,2010(2):49.
  [4]邵珠峰。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 “解构 ”性[J].电影评介 ,2014(15):10.
  [5]施拉 姆。传播 学概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10:196.
  [6]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1.
  [7]崔健东。论后现代语境下周星驰电影的创作特质及其对当下之影响[J].大众文艺,2014(3):193.
  [8]谢涛。解读“无厘头”[J].中国青年研究,2003(7):7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