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论文专业推荐10篇之第四篇:基于伦理视角建构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
摘要: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电影现象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应该借鉴文艺学等多学科。建构电影伦理学在于界定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同时需要对中外电影研究的伦理视角传统进行初步梳理。建构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 完善其基本学科架构, 规制其核心概念与理论范畴, 承传中国优秀伦理道德, 助推中国电影伦理学发展朝着符合时代进步的历史需求继续前进。
关键词:电影伦理学; 道德现象; 交叉学科; 伦理视角;
Abstract:
Film ethics is not only born out of the need for film practice but also the product of fil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ilm eth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between ethics and film science. It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phenomenon of morality in films. The essential issue in the study of film ethic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interest based on moral relations in the film phenomen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film ethics should draw on art and literature, film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film ethics lies in defin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film ethics, and it needs to make a tentative attempt to overhaul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perspective of studying film ethic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
film ethics; phenomenon of morality;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ethical perspective;
电影伦理学是伦理学和电影学的交叉学科, 它是研究电影道德现象的科学。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电影现象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应该借鉴文艺学等多学科。建构电影伦理学在于界定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同时本文也尝试对中外电影研究的伦理视角以传统基础理论研讨的视角进行初步梳理。
一
作为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科技产品, 电影对人的影响在它的"童年期"就被有识之士发现了。
列宁说过:"一切艺术中, 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著名的匈牙利电影教育家巴拉兹就曾在他的《可见的人-论电影文化》一书中预言, 电影能够在团结全球各国、各族人民的事业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样, 中华民国时期的电影界也有一些类似的观念, 如周剑云指出的电影能够"引导社会向前进, 予人以是非善恶而暗示的, ……'收潜移默化之效。'这不是通俗教育的明证吗"1, 一些电影创作者也指出"编制影戏, 简单些讲, 有四个重要条件, 就是:高尚的思想、伟大的主义、文学的价值、美术的结构"2.
电影的社会影响为电影的伦理研究视角提供了可能。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 正好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同步。帝国主义在全球军事、经济殖民的过程中附带着文化的殖民, 它破坏了古代文明国家道德传统, 但在新的道德文化的建构过程中, 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文明与糟粕不断的博弈与冲突, 导致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一定的混乱与失序。在世界电影史上, 一些国家和地区迎合部分观众低级趣味的色情电影、暴力电影的兴盛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史上, 像《阎瑞生》 (1921) 、《张欣生》 (1921) 这样的电影就极力宣扬暴力、违背中国传统道德, 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连当时的北洋政府都对该片予以禁映。
改革开放以来, 电影的商业属性逐渐被认识、被强化, 产生一些"糟粕"电影, 它们解构崇高、消解社会主义道德观, 贩卖"内衣""大腿", 突出"暴力宣泄".作为大众偶像的"大腕""明星"的道德失范行为也屡见不鲜, 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道德意识的成熟。
早在古希腊, 先哲们就已经认识到文艺对道德的作用, 柏拉图就提出"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 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3;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认为"剧院应该是道德世界的大课堂"4.而在中国, "文以载道"的理想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礼记·经解》中就写道:"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及至当代, 毛泽东同志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 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5邓小平同志提倡创作"能够振奋人民和青年的革命精神, 推动他们勇敢献身于祖国各个领域的建设和斗争, 具有强大鼓舞力量的作品"6.习总书记也强调"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7因此, 电影伦理学的建构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紧迫的。
二
中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 诸子围绕道德问题, 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 儒家学派的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伦理学说;墨家学派提出了"兼相爱, 交相利"的贵义、尚利思想。西方的伦理思想也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毕达哥拉斯提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伦理学著作。西方伦理学经过中世纪神学伦理学、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到现代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与成熟了。
电影学是电影产生之后逐渐建构起来的一门学科, 它是关于电影的科学, 是艺术学的分支。最早提出电影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 但是一般认为1948年法国巴黎大学成立电影研究所, 标志着电影学的诞生。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在《电影语言》 (1974) 一书中指出, 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批评和电影学四大部分, 其中电影学是指其他人文学者利用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电影的一种电影科学研究。我国学者郑雪来认同电影学"包括电影理论、电影史和电影批评三个分支的提法", 认为"那些介绍电影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著述, 或者还没有上升为理论、得出带规律性的认识的创作经验谈之类, 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学。"8中国学术界一般与郑雪来的定位达成共识。
电影伦理学作为新兴学科, 与美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因此它是一个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学科。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由人们的约定俗成、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它从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而道德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指导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而伦理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围绕着基于道德关系的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即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既然电影伦理学从属于伦理学, 那么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应该是电影现象中基于道德关系的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三
电影伦理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它可以从其他相关学科中借鉴研究内容体系。
第一, 它可以借鉴文艺学的研究体系与内容。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 (1953) 中指出文艺研究的四大因素9, 即:
图1 文艺研究的四大因素
基于此, 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
社会道德与电影道德。电影伦理学应该探讨社会道德与电影道德的互动关系。"电影伦理, 确切地讲就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伦理生活, 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的组成部分呢?"10因此, 电影伦理学一方面要研究社会道德是如何作用于电影的, 另一方面要研究电影道德如何反作用于社会道德。
电影生产者与道德。电影生产者工种杂多, 而对电影作品有决定作用并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生产者主要有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必然反映电影生产者的道德品质, 同时, 电影生产者的道德品质也必然影响着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 应该研究电影生产者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现象等。
电影作品与道德。在整个电影生产活动中, 电影作品处于中心地位。所以, 对电影作品的研究是电影伦理学的重点内容。应该研究道德在电影文本中的表现规律, 其中包含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的道德表现规律、电影艺术形象的道德表现规律、电影意蕴的道德表现规律等内容。
电影观众与道德。电影作品要发挥其教育、认识和审美功能, 离不开电影观众。电影伦理学要研究电影对观众道德品质形成作用的规律;观众道德评价的标准、方法与特点;观众道德对电影生产的反作用规律等基本问题。
第二, 它可以借鉴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借鉴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传播者、讯息、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和反馈。我们基于此认为, 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电影传播者与道德、电影传播内容与道德、电影传播受众与道德、电影道德传播的效果。因为电影传播的媒介是物而非人, 其道德现象主要源自电影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 所以可以和电影传播者与道德合并研究;电影传播内容与道德、电影传播受众与道德和前文论述的"电影作品与道德""电影观众与道德"内容相似, 在此仅从传播学角度谈两点。
电影传播者与道德。大众传播学所谓的传播者是生产者和传播组织的总和。因此, 电影传播者与道德既要研究电影生产者的道德现象, 也要研究电影传播组织的道德现象。按照电影产业的分层, 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电影制片、电影发行、电影放映三个领域, 这其中就涉及到电影传播组织经营道德现象、电影传播组织责任伦理, 具体研究电影传播组织的伦理规范及失范现象等问题。
电影道德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考察的是信息对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的种种影响。电影伦理学要研究电影作品中道德内容对个人、群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还有具体研究其显现效果和潜在效果, 即时效果和延时性效果等问题。
第三, 它可以借鉴电影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电影伦理学应该研究电影伦理学理论、伦理电影史和电影伦理批评三个方面的内容。
电影伦理学理论。所谓电影理论, 就是关于电影的理论阐释。由于电影本身是复杂的, 它是审美现象、社会现象, 也是文化现象, 不同时期的电影理论家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和阐释电影现象, 因为有不同的电影理论观念和体系。
一般认为, 经典电影理论研究的是电影的本质, 主要关注与其他艺术及电影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现代电影理论是现代人文科学理论与电影研究的结合, 如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叙事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学科理论去研究电影, 从而形成了各种相应的电影理论。电影伦理理论是伦理学视角的电影理论, 系现代电影理论。前面所论述的不同层面的道德, 如社会的与电影的、生产者与作品的、观众与传播者的道德等等, 以及道德的传播效果均可纳入电影伦理学理论体系。
电影伦理史。电影史的研究对象是电影的历史发展。由于电影本身的属性比较复杂, 写历史的方法也非常丰富, 这就决定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电影史, 而伦理视角亦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电影伦理史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所谓电影伦理史的内部研究是指研究电影历史文本中的道德现象, 例如, 可以研究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中国传统道德观、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欧洲早期电影的基督教道德观等。所谓电影伦理史的外部研究, 是指研究电影文本之外的如国家和区域的电影道德现象史、电影机构的道德现象史、电影创作者的道德现象史、电影观众的道德现象史、电影批评的道德现象史等问题。
电影伦理批评。电影批评是对一部或者一批电影作品以及某一电影现象的具体分析和判断的活动。电影批评是在一定理论视角基础上的具体实践, 因此, 所谓电影伦理批评就是伦理视角的电影批评实践。电影伦理批评研究是探讨电影伦理批评原理的科学, 其研究的对象是电影伦理批评本身;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影伦理批评的特性、电影伦理批评的功能、电影伦理批评的主客体、电影伦理批评的视点、电影伦理批评的范式及电影伦理批评文本等。
电影伦理批评研究和电影伦理理论与电影伦理批评实践联系密切, 没有电影伦理理论背景的电影伦理批评研究, 极易堕入简单、偏颇的误区不能自拔;没有电影伦理批评实践支持的电影伦理批评研究, 必然会是空中楼阁, 缺乏实践指导价值和意义。同时电影伦理批评研究又有别于电影伦理理论, 电影伦理理论是宏观的、观念的、系统的建构, 而电影伦理批评研究只是对电影伦理批评实践的理论总结。
总之, 电影伦理学围绕着电影道德现象这一基本对象, 其研究边界是广大的, 是电影学者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是一座急待开发的富矿。
四
电影伦理学的建构是一项浩大工程, 需要对电影学和伦理学进行一番梳理工作, 将电影学与伦理学真正融合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伦理学, 搭建电影伦理学的研究体系, 建构电影伦理学的范畴, 选定电影伦理学材料, 这可能需要几代学者筚路蓝缕。然而以伦理视角来研究电影, 进行电影批评实践, 在整个电影学史上亦不是无本之源, 电影伦理学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才能够实现高屋建瓴,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在西方, "经典电影理论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倾向于艺术的和美学的表达, 侧重对电影艺术的本体研究, 以单线型研究为主;现代电影理论则从不同学科角度、以不同研究方法来研究电影, 包括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和马克思主义等, 因而呈现出复杂的研究图景。"11从某种程度上来谈, 我们会发现, 一般是从电影艺术生产出发去探讨电影的艺术特性的那些经典电影理论, 虽然像列宁、巴拉兹等政治家、电影理论家早已发现电影的社会功能, 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将电影研究导向伦理视角。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典电影理论开始"现代转向", 其突出特点就是其他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进入电影, 其中, 一些涉及伦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电影伦理学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 20世纪60年代, 西方兴起了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 这次女性主义运动开始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化权利, 直接引发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批判了传统的文艺作品歪曲地塑造了女性形象, 建构了女性文化的标志, 其中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女性主义文艺批评也进入到电影研究之中, 其经历了形象批评阶段、叙事结构批评阶段和文化批评阶段, 比较著名的研究成果包括梅杰里·罗森的《爆米花维纳斯》 (1973) 、毛莉·哈斯克莉的《从崇拜到强奸》、安·卡普兰的《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现》 (1973) 以及劳拉·穆尔维所作的《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 (1975) 等, 总的来说, "其基本立场是:性别是生理的, 社会性别是文化的和历史的, 社会性别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12
又如,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彼得·诺贝尔、V.J.杰洛姆分别出版了《电影中的黑鬼形象》 (1948) 和《好莱坞电影中的黑鬼形象》 (1950) 两本专著, 开创了黑人电影形象研究。随着20世纪60年代欧美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 产生了詹姆士·穆瑞的《发现形象》 (1973) 、林塞·派特森的《黑人电影和黑人电影工作者》 (1975) 等有影响的专著成果。黑人电影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达到高潮, 出现了马杜布考·迪亚凯特的专著《电影、文化和黑人电影工作者》 (1980) 、杰基·琼斯的论文《新贫民区美学》 (1991) 、拉瑞·里查德斯的专著《1959年以前的非裔美国电影》 (1998) 等。黑人电影批评以种族平等的伦理视角来研究电影, 它和黑人电影实践一同推动了银幕的黑人文化解放运动。
除以上两例之外, 西方电影研究中的同性恋电影研究、生态电影研究、明星研究、电影中的暴力和性的研究等都为电影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在中国, 电影研究尚未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 但是, 电影研究的伦理视角却是中国电影研究的传统。
例如, 中国最早的电影批评模式就是伦理批评。自1921年开始, 中国电影的伦理批评已然形成, "电影的伦理批评以评判影片的伦理道德内容为主要目的, 并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为批评标准, 主题印象和技巧点评是其主要批评方式".13 1921年, 顾肯夫在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影戏杂志》的发刊词上就写道:"中国人在影戏界里的地位, 说来真是可耻。从前外国人到中国来摄剧, 都喜欢把中国的不良风俗摄去。裹足呀, 吸鸦片呀, 都是他们的绝好资料;否则就把我们中国下流社会的情形摄了去。没有到中国来过的外国人, 看了这种影片, 便把他来代表我们中国全体, 以为中国全体人民都是这样的;那么, 哪得不生蔑视中国的心呢?"14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诉求。周瘦鹃在《〈马介甫〉索话》中提出国产电影应该"大有功于世道人心".李柏晋在《论电影与教育》一文中指出电影"能导社会于纯朴高尚, 发扬民族精神、巩固国家基础, 但反面讲, 同时他也能陷社会于奢靡淫逸, 辱国羞邦, 充其极, 能使亡国灭族。"15在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过程中,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批评试图引导电影初步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观;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批评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批评标准宣传抗战、鼓动民众;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批评倡导民主与自由思想;"十七年"中国电影批评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电影批评的伦理视角依然影响着中国电影批评。
"电影诞生一百年来, 伦理道德领域负债累累。人们不知道写了多少电影的生意经与发迹史, 就是没有一本电影的伦理学, 这个历史应当结束。"16 2017年始, 每年一届的"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的召开,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7》《中国电影伦理学·2018》论文集的出版以及《首届中国电影伦理学·2017重庆宣言》的发表, 作为中国电影伦理学成立的重要标志, 也确定了中国电影伦理学的未来目标, 即:"建构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 借鉴人类已有的坚实的哲学研究成果, 完善其基本学科架构, 规制其核心概念与理论范畴, 助推中国电影伦理学朝着既符合时代进步的历史需求, 又能够承传中国优秀伦理道德的道路上繁荣发展!"17
注释
11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23.
22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38.
3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73.
44[德]莱辛。汉堡剧评。张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0.
5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26.
6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2.
77***。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15-10-20 (01) .
88郑雪来。电影学论稿。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5.
99[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5-6.
1010贾磊磊, 袁智忠。中国电影伦理学 (2017)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5.
1111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12.
1212郭培筠。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33-37.
1313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30.
1414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9.
1515转引自: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60.
1616贾磊磊, 袁智忠。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元命题及其理论主旨。当代电影, 2017, (8) :124-127.
1717贾磊磊, 袁智忠。中国电影伦理学 (2018)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