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包括对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本篇文章主要向大家介绍几篇电影学论文的范文,让大家了解一下电影是如何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
电影学论文专业推荐10篇之第一篇:艺术人类学与电影学的关系思考
摘要:艺术人类学作为艺术和人类行为相结合的学科, 具有极强的张力和感染效果, 通过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艺术现场、学术活动以及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结束。电影学则是将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和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 两者都源自人类社会, 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艺术现象进行研究, 有着共通的研究基础和表现形式。电影学对艺术人类学进行生动的展示, 作为延伸和补充, 而艺术人类学则为电影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 电影学; 相互关系; 具体表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 电影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日渐完善, 对于艺术人类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 同样的艺术人类学中对电影学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的概念也更加成熟。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统一, 尤其是电影产业的活跃带动了相关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使得电影学理论更加完善, 将艺术人类学的性质和美感生动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也为电影学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本文就艺术人类学和电影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论述。
1 电影学将艺术人类学的理念和内容生动的呈现与传播
电影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经了数十近百年的沉淀和积累, 同时也使得电影产业链更加完善和高效, 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极大地拓宽了电影的受众群体和传播途径, 可以说电影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和迅速的, 往往一部电影就可以在人类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艺术人类学增加新的内容与活力。自电影学出现以来, 艺术人类学的表现形式就多出了一种视频为载体的表现形式, 将视频记录的多种方式进行整合, 从简单的记录到后期的艺术家共创作, 电影学以雅俗共赏的形式将艺术人类学的概念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之中。现阶段的电影学依靠网络传媒、影视传媒以及电影媒介等形式, 将电影学以及艺术人类学的理念和内涵进行有力的推广和传播。
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其中包含的社会学理念、心理学知识、自由价值和社会群体效应等人类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在荧屏中展示出来, 尤其是自由和坚持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了艺术人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也为电影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 电影学通过光影方式和扩音器将艺术人类学的知识和理念进行的了大范围的传播, 这也是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影学为艺术人类学提供了肥沃的传播基础, 两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2 电影学作为艺术人类学的载体为艺术人类学增加了活力
电影作品是基于人文角度对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以及生存的特点进行常规化的研究, 并通过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展示, 一部电影作品不仅包含了各种光影技巧和先进的技术, 还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精神理念, 在作品背后的作者的价值理念和对社会的看法。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知识体系较为完善和复杂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理论知识, 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人们通过电影方式将人文艺术作品和各种社会行为理念进行记录和另一种形式的表述, 最早的电影胶片是用于记录人类的科学研究行为, 而后通过各种摄影作品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以及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逐渐形成了早期的电影学雏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艺术人类学为电影学提供了灵感与创意, 而电影学作为艺术人类学的载体, 也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人类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促进了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以电影学中的记录片为例, 无论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后期记录报道, 还是《日本海鲸鱼捕杀》等记录片的创作目的都是出于人文精神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审视, 影片或许缺少相应的吸引力和艺术加工手段, 但也属于电影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对电影的内容观看, 可以增强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 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 这也有利于促进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3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为电影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两者相互整合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是对人类社会的艺术现象、学术活动、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在多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形成了各种文化理念和艺术作品。无论是舞蹈、歌曲、音乐、书法, 还是服装、风俗以及各种节日都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和社会精神建设的具体表现。艺术人类学丰富的素材为电影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 而在电影的创作以及电影学的完善过程中, 也为艺术人类学的完善提供了相应的帮助。以电影学中的武侠和江湖文化为例, 古典文化中对于江湖和武侠的定义并不清晰, 这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一种约定俗成的理念, 以及对于自身正义和价值理念的践行与落实。早期的武侠仙侠电影艺术并不注重票房和盈利, 更加注重的是将江湖与正义的理念进行表述, 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将"侠"这种文化精神进行具体的呈现, 最终达到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播的效果。
在电影学产生以前, 艺术人类学的知识体系较为分散, 呈现出了过于片面和相互竞争的状态, 不同艺术流派的倡导者和人类学的研究者各自执掌所在的流派, 追求原始的艺术表达, 将现实生活进行超脱和抽象的具象化, 将人类艺术更加模糊化处理, 带有朦胧感的色彩艺术。电影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途径无法将整体的艺术人类进行囊括, 而正是由于这种单一的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与艺术人类学之间进行紧密的结合与交融, 两者达到了优势互补以及相互促进的效果。
4 艺术人类学和电影学之间相互创新为对方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创新不仅仅是新时期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更是任何一个领域发展都需要进行树立的核心理念, 缺少了创新的领域和行业会逐渐丧失活力, 停滞不前, 被时代所淘汰和遗弃。艺术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艺术的结合学科, 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艺术的种类和流派也层出不穷,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变迁, 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电影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完美体现, 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和胶片放映, 发展到了现在的数字电影和模拟真实体验, 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究和技术创新完善, 摄影技术、光影设备、视频记录和声音的加工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电影作品中也加入了创作者关于艺术人类学的理念和看法, 通过多种艺术创作手法进行表现。
可以说艺术人类学和电影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创新和提升, 为对方的发展都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电影学丰富了艺术人类学的内涵和理念, 同样的艺术人类学为电影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精神的支持。
5 艺术人类学和电影学之间的表达关系实现了两者的相互促进
表达关系和传播关系既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 表达较为困难, 加之不同地域的文化理念差异较为明显, 使得艺术人类文化的表达和传播难度提升。以我国的戏曲文化为例, 经过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各种文献资料和记录方式难免会存在遗漏以及各种疏忽, 而通过影视传媒的方式进行电影纪录片的拍摄, 则可以就其发展的历史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叙述, 直观和系统的将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进行传递和清晰的表达。不仅如此,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 电影的影视表达形式保存的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 可以长期的对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进行传承与表达, 并且营造出恰当的文化氛围, 传递出相应的意境和感悟。例如:《梅兰芳》这一电影作品就可以将当时的戏曲文化进行生动的表达与传递, 让人们通过记录片的形式对戏曲文化和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观看, 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艺术人类学理论知识和社会背景。
6 结束语
艺术人类学与电影学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的观察与分析和艺术化处理, 最终进行相应的表达, 可以说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和创新推动, 在人类学的框架之内进行相互辅助, 达到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彰显了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安丽哲。艺术人类学共同体与文化建构--201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研究热点评析[J].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2019, 33 (06) :13-18.
[2]陶永生。格尔兹人类学艺术观的论域、边界与方法[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 (02) :132-140.
[3]苏娜。艺术人类学本土化的思考--评《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 2018 (12) :143.
[4]洪宜。传播视野下的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第27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 2019 (07) :119-121.
[5]廖祥忠, 本刊记者, 张宗伟。当代中国电影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当代电影, 2018 (12) :4-8.
文献来源:林智涵。艺术人类学与电影学的关系思考[J].福建茶叶,2020,42(01):240.
电影学论文专业推荐10篇之第二篇:从电影学译著看电影批评的新动态
摘要:文章以2018年中国翻译的电影学学术著作为基础,对其中涉及到的电影批评问题做一主题聚类式概述。该年度电影学译著中的电影批评问题主要涉及知名导演的个性化特征、影片的叙述意向和美学机制、电影与文化的交流与合谋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出2018年中国电影学译著中电影批评问题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关键词:电影批评; 电影学译著; 2018年; 概述;
电影批评是一个内核比较明确,但外延比较宽泛的学术领域。从较为狭义的角度看,电影批评注重对审美体验、影像文本、电影现象等问题的阐释和批判,包括主题阐释、类型特征、艺术特色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批判等。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看,电影批评不仅涉及到前述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现象方面的解析和评判,还涉及到电影产业、电影技术、网络电影批评,以及电影理论和电影史对于电影批评领域的渗透等。虽然如此,学术界对于电影批评的核心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电影批评仍然是以对影像本体的阐释为中心而形成的语义场,批评家在这个语义场内运用各种跨学科理论和解读技巧将处于影片文本内、文本外,甚至艺术之外的意义赋予影片。近年来,随着电影研究的跨地域、跨文化趋势越来越显著,西方电影学著作也越来越多地被译介到中国,其中著名导演的个案研究、电影现象的专题解析、电影理论的全面阐释等可谓比比皆是,这不仅为国内电影学的研究拓展了视野,而且为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充实的资源。本文结合2018年中国翻译的有代表性的电影学学术著作以及相关的出版情况,对其中涉及到的电影批评问题做一主题聚类式概述,希望有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年度电影学译著中的电影批评问题。
一、导演风格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与创造
电影承载着导演的个人生活印记、创作经验和艺术追求,而个性化影像风格实际上是导演对多种经验和方法进行选择和创造的结果。如此一来,电影导演研究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对导演如何进行个性化选择和创造的观察。电影导演研究方面的国外著作是国内学者译介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导演之于影片创作和影片研究的重要地位,也呈现出了作者和译者对于著作所涉导演的共同认知。本年度的电影学译著对王家卫、伍迪·艾伦、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以及他们的个人特色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多元化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家卫选择以高超的影像品质、非常规的叙事逻辑以及独特的影像风格驰骋于世界电影之林,国内外电影批评学界对于这位特立独行的导演甚是偏爱,相关论述层出不穷。加里·贝廷森认为复杂的叙事策略和烦郁主义的视觉风格是王家卫电影的标签。在《王家卫的感官电影:影像诗学与烦郁之美》1一书中,作者从音乐、视觉、叙事、体裁等感官性特征入手,分析作品内在蕴含的现代影像诗学特征,并进而展现了何以王家卫电影中飘忽的现代性与充斥的烦闷、抑郁氛围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追捧。在书中,作者以王家卫电影创作的时间历程为论述逻辑,以一个历史时期中的典型作品为案例检视导演艺术特色,在阐明其叙事特色和体裁风格的同时与相关历史时期的电影创作传统相映照。《重庆森林》显示了王家卫在作品的叙事策略和影像风格上都以真实性原则为艺术追求。《春光乍泄》和《蓝莓之夜》说明了扰乱常规构造和感知的手法对烦郁主义视觉风格的重要作用。《花样年华》体现了导演如何将叙事、视听和主旨联结至体裁,呈现了导演对于独特影像风格的坚守。《一代宗师》和《春光乍泄》说明了王家卫对于之前一贯使用的叙事结构、影像风格和体裁主旨的挪用和回顾,从这两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他在未来电影制作上的可能走向。同时,作者还从故事素材、情节结构和叙述视角等方面阐释了王家卫电影的叙事复杂性以及叙事策略与感官音像之间的协调关系。此外,书中还不忘对王家卫电影研究的其他主流论述进行批判。总体来看,本书可为渴望进一步理解王家卫及其电影艺术风格的读者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
相对于王家卫电影在国内出现过的研究热潮来说,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电影在国内受到的普遍关注度要小一些。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著作《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2为我们深度理解这位导演及其作品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该书也被国外媒体称为是目前研究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好的一本书。本书是由齐泽克的一系列电影讲座汇聚而成,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理论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执着,以及由这些研究方法带来的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作品的深刻解读与机智互证。像齐泽克的所有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也富有思辨色彩,在将电影与哲学相结合的同时,也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使我们明白,电影分析必须与理论相结合,没有理论洞见的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电影理论也需要影片分析为之充实生命。
安德烈·塔可夫斯选择以开放的叙事结构和舒缓忧郁的气氛充实影片,这对当代欧洲电影风格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然而,他的名字在电影学著述中却比较少见。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恰好可为我们深度理解这位导演及其个人风格提供最佳的视野。3作者罗伯特·伯德从哲学的视角对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进行了审视,认为影片中含有"土、火、水、气"四种元素,仿佛这些自然界中的元素是因为导演的影像呈现才得以存在。作者以《伊万的童年》《安德烈·鲁布廖夫》《索拉里斯》等影片为例,对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的观影体验、美学原则和艺术风格对进行了富有诗意的论述。书中还以难得一见的俄语文献和大量珍贵的影像图片广泛且深入地追溯了导演创作期间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眼前一亮。
伍迪·艾伦是最成功的电影导演之一,也是少数能够赢得流行文化圈与学术界双重认可的导演之一。詹森·所罗门斯的著作《伍迪·艾伦电影全解》4通过研究1965至2015年上映的54部伍迪·艾伦电影向读者展示了导演的创作过程和生活印记,真实地呈现了导演对于视觉风格的选择和创造、对人类严肃问题的探讨、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等内容。通过这50余部影片,我们看到越南战争、人类首次登月、柏林墙倒塌等事件伴随着伍迪·艾伦的电影创作过程;他的作品总能戳中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原始欲望,捕捉到爱情和生活中的荒诞及幽默,带给观众笑声和幻想。对于想进一步走进伍迪·艾伦的电影和人生的读者来说,书中对于导演的人生经历、拍摄背景、主题、选角、服化、配乐、票房等内容的全面解析是难得的盛宴。
二、叙事意向与美学机制是电影创作的核心命题
叙事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一门自主学科,为小说、电影等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电影叙事学就是在这样的学术思潮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什么是电影叙事学》5是难得的影片叙事研究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飨读者。作者安德烈·戈德罗和弗朗索瓦·若斯特从叙事学的视角阐述了影片叙事的机制、词语、画面、时间、空间、视点等内容,不断地将它们与已知的叙事理论进行对比,将影片的叙事意向与那些单纯的对现实世界的模仿隔绝开来,从而确认电影之为艺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同时,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著作《电影表意泛论》6,这是电影思维研究历史上的一部开创性著述,也是电影符号学的奠基性著作。作者克里斯蒂安·麦茨从现象学、语言学、叙事学、风格学、符号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电影表意"这一核心命题。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1968年初版)标志着立足于"电影语言"概念的传统美学与现代语言学思维形态的初次相逢;第二卷(1972年初版)补充了此前的论述,论证了符号学与电影思维研究成果之间的密切联系,涉及对电影符号学的自我审视,也预示了向第二符号学的演变。此外,《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修订版)7也是电影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达德利·安德鲁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对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核心内容、逻辑体系及其之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分析,这对于读者理解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背后的思想根基极为有益,也有利于电影批评研究者从中获得理论营养和方法论启发。
乔恩·布尔斯廷的著作《好莱坞之眼:像电影人一样思考》8将电影吸引观众的方式归纳为"窥视""移情"和"本能"三个层面,并以此揭示了从《惊魂记》到《安妮·霍尔》、从《总统班底》到《细细的蓝线》等看似千差万别的影片背后所遵循的相似的思考方式。作者布尔斯廷身为创作者,以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与著名电影人合作的宝贵经历,从"内部视角"阐释了电影美学发挥作用的深层机制,展示了摄影、剪辑、灯光、明星等不同元素是如何共同创造出一部伟大作品的。书中包含大量剧照和示意图,语言轻松幽默,深入浅出,为专业人士的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同时也为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影片开启了新的可能。
大卫·波德维尔的著作《好莱坞的叙事之道:现代电影中的故事与风格》9梳理了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以来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以票房大片、独立影片等为例诠释了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法则。波德维尔认为,在大制片厂时期创立的视觉叙事法则,即使到了今天这个浮躁、膨胀的大片时代,依然鲜活有效。他分析了众多好莱坞影片,从浪漫喜剧如《甜心先生》《真爱至上》到更为深沉的作品如《美丽心灵》等,对好莱坞叙事法则的传承与延续进行了追溯。本书涉及范围横跨40余年,在考察经典佳作的同时,如《美国风情画》和《教父》系列,亦对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影片进行解析,如《虎胆龙威》《指环王》。好莱坞电影人是如何创造出这样一套充满活力又富于智慧的电影叙事传统,为何这些叙事传统至今仍然能够继续吸引全球各地的观众,读者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斯蒂芬·普林斯的著作《电影的秘密:形式与意义》10从电影媒介的独特性出发,引导读者思考电影通过怎样的形式设计构建银幕世界、观众如何理解电影并与之互动、电影如何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融于一体。作者运用大量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着重阐释了叙事、摄影、表演、剪辑、声音设计等电影结构元素,并将自己的电影美学见解、电影史素养贯穿其间。该书第1版面世于1997年,历经数次修订,最终成为一本全面、细致解读电影魅力的实用型著述。此次出版的第6版新增了视觉特效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应用,扩充了电影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增加对小津安二郎、谢尔盖·爱森斯坦等导演以及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拍摄传统的思考,也更新了对数字技术的讨论。总体来看,本书与那些只介绍电影如何表达意义的入门书籍有着很大不同,作者的研究焦点集中在电影如何表达意义、观众如何理解和解读电影的种种元素以及电影作为商业和艺术的双重角色,这对于读者全面了解电影的形式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影和文化的交流与合谋
从电影文化分析的角度看,本年度的电影学译著以美国电影文化为主要译介内容,其中有从美国电影文化史的视角探讨电影文化特色的著作,也有从电影文化史透析影像叙事的论述。《美国电影美国文化》11和《电影创造美国:美国电影文化史》12是2018年电影学界的代表性译著,二者都涉及到美国的电影文化、技术和艺术,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不仅向读者系统详尽地分析了美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现实潮流和未来趋向,也为电影文化批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
约翰·贝尔顿的著作《美国电影美国文化》将电影学和历史学相结合,从文化研究和新历史主义研究的视角对电影类型体系、制作模式、美学特征、技术变革、社会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描绘与介绍。书中不仅梳理了美国电影的叙事模式、风格和制片厂制度,也以电视发展、冷战、3D技术等为关键词揭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电影叙事的影响。相较于前三个版本,这版增加了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片例分析,特别关注了游戏叙事、后续市场等新概念,使之更贴近当下的电影科技潮流和大众文化热点,也更便于读者洞悉隐匿在影片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
罗伯特·斯克拉的著作《电影创造美国:美国电影文化史》全面分析、阐释了美国电影文化乃至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历程。作者罗伯特·斯克拉从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火车大劫案》、喜剧大师卓别林、"20世纪福克斯"、迪士尼、《星球大战》等电影文化故事出发,从艺术形式、技术革命、商业运作和文化特色等角度对美国电影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考察与审视,让我们看清一个世纪的世界变幻与文化沧桑。这本著作具有很强趣味性、可读性和学术性,不仅是电影史的重要文献,也是西方电影文化批评领域的不可或缺的背景资料。
结语
总体而言,2018年电影学学术译著与往年相比译介的数量和内容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依然主要涉及导演个案分析、电影叙事和影像文化等电影批评问题。虽然我们在回顾全年度的电影学译著中的电影批评问题时只选出了部分代表性著作给出鸟瞰式的概述,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电影批评问题在国内外电影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为国内学者在译介国外经典和前沿学术著作方面的勤勤恳恳和孜孜不倦所感动。
注释
1[英]加里·贝廷森:《王家卫的感官电影:影像诗学与烦郁之美》,倪志昇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斯洛文]斯拉沃热·齐泽克:《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穆青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美]罗伯特·伯德:《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金晓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英]詹森·所罗门斯:《伍迪·艾伦电影全解》,陈煜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6[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表意泛论》,崔君衍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7[美]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修订版),李伟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8[美]乔恩·布尔斯廷:《好莱坞之眼:像电影人一样思考》,宋嘉伟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版。
9[美]大卫·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之道:现代电影中的故事与风格》,谢冰冰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版。
10[美]斯蒂芬·普林斯:《电影的秘密》,王彤译,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年版。
11[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米静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2[美]罗伯特·斯克拉:《电影创造美国:美国电影文化史》,郭侃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文献来源:唐忠敏。从电影学译著看电影批评的新动态[J].四川戏剧,2019(11):81-84.
电影学论文(推荐范文10篇) | |
摘要盘点新世纪以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电影创作者跨越了特殊时期意识形态思想倾向的约束,以传播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己任,传承延伸大陆电影艺术精华为责任,将镜头对准当下流行文化与娱乐元素,以不同与往时的青春回忆为主线、隐含观众,通过拍...
从近几年的发展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于电影学译著的研究开始增多,无论是电影创作、评论,还是电影史都有涉及。...
戏剧影视文学与传统的戏剧文学不同,戏剧影视文学不仅具有戏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表演性、冲突性、台词个性化和动作性等特点,不仅受到戏剧爱好者的喜爱,而且还受到影视文化爱好者的喜欢,促进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对世界的影响论文范文论文题目:大众视角下国产电影的美学取向[摘要]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和美学价值。国产电影的迅猛发展,大众对于电影的喜好投入使得电影和大众之间,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联姻关系,彼...
2014年5月4日,第二届南京电影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拉开帷幕。继2013年举办的首届两岸三地民国电影学术研讨会之后,在此次论坛中,两岸学者再次聚首,就民国电影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国电影展开讨论,追溯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此次论坛由...
1964年,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他那本一经发表便惊天动地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这本书行文宛若天书, 但却让人感到潇洒飘逸, 神采飞扬, 书名更是起得发人深省, 妙不可言。...
鉴于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许多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成井喷式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受众群体的增多,部分以网络视频以及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个人逐渐走向大众,这就诞生了诸多问题。"...
新时代我国电影行业也紧跟脚步,蒸蒸日上发展,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科幻电影都收获了不少成功,在这成功的背后少不了高级的技术支持,其中云渲染技术就是功不可没的一员。...
摘要中国电影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产业化进程中,中小成本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被大片所埋没和掩盖,自宁浩的《疯狂的石头》起,中小成本电影成为了电影界和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梳理了中小成本电影的定义、特点,总结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普遍特...
第一篇关于周星驰电影《美人鱼》论文《美人鱼》的悲剧性分析[摘要]周星驰电影往往是在喜剧外壳的包裹下,有着悲剧的内核,或是在喜剧性的叙事中,隐隐带有挥之不去的悲剧因子,这也使周星驰的喜剧电影能够不流于单纯的媚俗,而具有一定深度和人文关怀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