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作为陶瓷装饰的一种,在我国有其悠久的历史。起于秦汉,盛于明清,在制作中一般指拥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必须需经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成型过程并经高温烧成。按制作方法可以区分出圆雕、浮雕、镂雕、捏雕等。按制品可分素雕和彩雕两种,包括陈列美术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到干燥和烧成收缩,必须防止翘扁变形和裂纹斑疵等制作问题。而较着名的窑口就有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在以前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文人士子,所以有较高的文艺需求,所以在烧造过程中自然要有古代的美学因素。同时又因为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所以自然应该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以形写神增强艺术品的感染力和观赏性,同时这也符合“形神兼备”是审美准则。这些要求也反映出它以形写神的必要性。
1 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着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 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着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这样作品的神韵就越发强烈。思想性越深刻,主题越明朗,感染力也越大。
3 如何做到陶瓷雕塑造型形神合一。
让雕塑形神合一,不仅是许多陶艺家们的追求与梦想也是很多陶瓷雕塑爱好者们的一致要求,只有形神合一,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艺术欣赏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形神合一,必须找出一个可操作的办法。达到“形具而神生”的地步。但这些情况必须也要建立在造型美观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载体,只有这样的精神载体才能体现形神合一,才能满足其需要。
首先,要有准确且精致的造型,准确且精致的造型是进行形体创作的基本要求。造型的净值与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陶瓷雕塑的好坏程度,一旦造型失范,比例失调的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陶瓷雕塑神韵表达缺乏一个好的载体,即使有再好的精神内涵,也会被外部的问题所掩盖。因此,为了使精神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必须重视造型能力,进行一定时间一定量的培训。使创作者的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一定提高。
其次,对于一个表达对象来说深入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除非有时为了得意忘形,否则一切的精神创作必须依附于原有表达对象的实际,但是对于这样的一种实际有时候也不能很好地表达所以必须能使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整体思维的方法对艺术形象进行适度的改良和合理的夸张。抓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本质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本质,使他们有机地进行结合,并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社会性的升华,最好有一种高大的人文关怀。
再次,陶瓷雕塑毕竟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人的因素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有他的人际关系圈子,有他的社会经历,他自己的知识范围,这样就会使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真实感受。而这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作品,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的实际又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灵感的来源。一件艺术品,尤其是陶瓷雕塑,其创作出来以后一定会受作者心境的影响,体现作者自身的心灵变化和人格转动。艺术作品的形神合一是作者在一个好的状态下的集合体。所以就要求作者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丰富自己,多进行修身养性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大的提升,使自己的作品与自己心灵的契合。
4 小结。
在进行陶瓷雕塑艺术创作时,最好有一个大的人文关怀。正如黑格尔所说“: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要创造美必须体验美,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独特的精神美,同时也发现艺术原型的精神美,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优秀的中点,在这个中点中以始形至神,意在塑外为美学原则。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唯有自己的艺术意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同时也容易使欣赏者产生一种艺术下的心理共鸣,这样大的心理震撼,既是创作者的享受也是欣赏者的享受,还是艺术品自身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而每个雕塑者只有沉下心去,以艺术的眼观察生活,才可以有这样精致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家斌,王鹤 .中国雕塑史[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 葛路 . 中国画论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景辉 . 陶瓷雕塑[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曹春生 . 陶瓷雕塑造型与材料应用[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 朱光潜 . 西方美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 杨辛,甘霖 . 美学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程玲发。浅谈肌理对陶瓷雕塑的作用[J].中国陶瓷,2011(10)。
[8]陈在梅 . 浅谈陶瓷雕塑形与神的和谐统一[J]. 中国陶瓷,2012(11)。
当前我国的当代陶瓷事业飞速发展, 传统的人物陶瓷雕塑深受市场的欢迎, 同时随着国际资讯的不断快速扩展, 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如何把中西方文化在人物陶瓷雕塑当中完美地表现出来, 是当前陶瓷雕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前言雕塑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艺术,通常是指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的观赏物或纪念物,且蕴含一定的寓意和象征。它包含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是用石膏、粘土等各种可塑材料或可以用于雕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而制作的一种立体造型,以此反应雕塑...
陶瓷雕塑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生活是通过陶或瓷为物质材料来反映的, 通过塑造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性的立体艺术形象, 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
一个国家雕塑艺术的整体发展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观和哲学思维下形成的。如果没有其优秀的内在文化精神, 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震撼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人物陶瓷艺术的创作是陶艺、瓷艺, 绘画、艺术与情感的汇聚与融合。新时代下, 在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创作风格与手法上对人物的刻画加入了新的思想内容, 是民族的元素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