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早期数学文献简介
2007 年 12 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抢救性收购了一批秦代竹简,这批竹简是继 1975 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和 2002 年湘西里耶秦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其中涉及数学内容的竹简二百四十余枚,总字数 6300 字左右,完整算题 80 余例,另有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单独术文。按照原简背面的标题,这部分被称为《数》,经研究确定其成书时间早于 1983 年出土于湖北张家山汉墓的《算数书》,成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中国数学文献。
秦汉时期的数学史料极其稀缺, 每一次考古发现涉及数学的部分,都值得深入研究。但其他一些涉及数学内容的竹简,仅记载零星的数学资料, 如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记载乘法运算的 《算表》,2002 年发现的里耶秦简中也有 “九九乘法口诀 ”,其能提供的数学史信息均不够丰富。 少有像《算数书》和《数》这样较为完整具、编排较成体系的着作。《算数书》自 2001 年简文公布以来,在数学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其作者以及与《九章算术》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均作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中国数学史的开篇将因此改写,《算数书》成为不可不书的重要一章。 2012 年 12 月《数》的原简照片出版公布,经考古学界和数学史界的初步研究发现,与《算数书》一样,《数》的题目类型、内容、表述方式和解题思路跟汉代成书的经典传世文献《九章算术》有密切联系,与《算数书》也有部分呼应,另外还出现了其他早期数学文献中罕见的驻扎营军问题。
而一直作为数学史界研究重点的《九章算术》,在有了《算数书》和《数》这两部出土文献作为文本上的 “他者 ”(the other)的对照 ,也隐隐凸显出以往被忽略的一些特性,如更宏大的问题背景、更严谨的数据处理和更复杂的制度设计思想等。 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国传统数学实用取向的基础上,还分化出不同的层次。 有必要将传世文献《九章算术》与出土文献《算数书》《数》就其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比较,进一步解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早期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2 秦汉时期的土地面积单位转换问题
上述三种文献中,关于面积单位换算有“平方步与亩”的换算和“平方里与亩”的换算两种。 前一种在三文本中均比较常用 ,而换算的方式往往没有明确给出,有时暗含在术文之中,基本上可以认为这种换算是极为普通的背景知识,且亩在实际运用中是记录面积的最普遍单位标准。 我们看到三种文本中凡是结果超过二百四十平方步的答案,全部转换为一亩(又)多少步的形式。
而对于第二种转换,三文本中都专门提及,称为“里田术”,但显然应用率不高,《数》中只有里田术文,无算例;《算数书》中有两种术文,一道算例;《九章算术》中有术文,配合两道极为简单的算例。 除此之外,未有以里作为单位记录的长度,以及把平方里转换为亩的情况。这与单位里的长度过大有关,依秦制,一里等于 300 步,在日常的土地测量中用到这么大的计量单位较少。《算数书》中里田术仅有的一道例题后,“直(置)提封以此为之”一句也为我们提示了这一点。提封,亦称提封田。《汉书﹒地理志下》“提封田一万万四千四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倾”,师古曰:“提封者,大举其封疆也。”
看来“平方里”的面积单位,在涉及边疆土地的丈量和划界中会使用到。 但是,即便在经常处理宏大问题的《九章算术》中,这种计量和换算也很少见。
2.1 平方步与亩之间的转换
《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到平方步与亩之间的换算是在方田术文里 ,“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一倾”。《算数书》中第 64 题启广题题中使用了一亩等于 240 平方步的关系。 “启广 回从 (纵)卅步,为启广几何而为田一亩? 曰:启【广】八步。 术曰:以卅步为法,以二百卌步为实。 启从(纵)亦如此。 ”
求为田一亩时的广长,直接以 240(平方)步作为被除数,显然是默认了这一转换关系。 而在《数》中的第1714 号简记录的 “除田之术 ”为 《算数书 》和 《九章算术 》所没有 ,肖灿博士认为此处模糊的首字可训解为开、启,给出或张开、伸展之意,并转引邹大海先生的观点,认为这与《算数书》中的“启广”、“启从”问题同意,但从内容来看,这却为“启广”、“启从”的逆运算。
除田之述(术)曰:以从(纵)二百卌步者,除广一步,得田一亩,除广十步,得田十亩,除广百步,得田一顷,除广千步得田【十倾】 1714而笔者认为此处的意义更在于告诉了当从为 240 步、广为 1 步时的面积,240(平方)步即为一亩。并且间接提到了单位倾与亩之间的关系,“除广百步,(得百亩),得田一倾”。 在简 0829、0954、0976、0761 中都运用到了平方步与亩的换算。 而可以推测简 1714 所在原简编连中的位置有可能在这些简之前,否则给出这样简单、化整的数据来说明一条术文,意义并不大。 然而这个换算关系并非一直是统一的,“周代的田亩制度,一亩是一百平方步,到秦孝公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制定的亩制是二百四十平方步。在汉武帝之前,周制与秦孝公之制并存,在秦地用的一直是二百四十平方步一亩, 到了汉武帝时统一规定,均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 ”在三种文献的少广问题中,都暗含着一亩等于二百四十平方步的条件,这种换算是直接拿来使用的。
2.2 平方里与亩之间的转换
我们再看介绍平方里与亩换算关系的里田术。《数》中的里田问题比较简单:
里田述(术)曰:里乘里=,〔里〕也,因而参之,有(又)参五之,为田三顷七十五亩。 0947“叁之,有(又)叁五之”表示用 3 称,再用 5 连续称三次,这样一平方里就转化成了 375 亩,即三倾七十五亩。 算术表示为:1(平方里)=1×3×5×5×5=375 亩=3 倾 75 亩。 这与《算数书》中的一种表述十分类似:
里田术曰:里乘里,里也,广、从(纵)各一里,即直(置)一因而三之,有(又)三五之,即为回三顷七十五敌。 其广从(纵)不等者,先以里相乘,已乃因而三之,有(又)三五之,乃成。我们先对这个 1 平方里=375 亩的结果作个解释。 因为 1 里等于300 步,那以平方步来算,其面积为 300×300 平方步,再结合一亩等于240 平方步的默认条件,得到(300×300)/240=375 亩。 这个结果与上面3×5×5×5 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 但这个连乘式有何数学意义,分别为《算数书》和《数》作注释的彭浩先生和肖灿博士都没有给出。 彭先生认为“此算法把一平方里为田三百七十五亩以 3×(5×5×5)表示,省去把里化作平方步相乘,再以亩法相除的复杂数字计算,并以一位数代替多位数相乘,大大简化了运算。 ”
其实这里只是找到了一种等价的算式,而非简化了运算,(300×300)/240 不能直接化简为 3×(5×5×5)。 其他数学换算思路也都无法得解。 这里的算式有拼凑结果之疑,这种做法在《数》中一道盈不足算题里也可以体现。那《九章算术》在里田术方面是怎样记述的呢?
里田术曰:广从里数相乘得积里。 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亩数。亦是直接给出了换算结果,没有数据得来过程。即便连向来全面、严谨的刘徽在这里的注释也只写了“按:此术广从里数相乘得积里。故方里之中有三顷七十五亩,故以乘之,即得商数也”,没有提到任何 3×(5×5×5)的步骤。 另查沈康身、李继闵两位先生对《九章算术》的经典注释,也都是用(300×300)/240 来解释此结果。 我们可以怀疑是张苍、耿寿昌在编纂《九章算术》或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将当时流传的这个不合理的运算给删去了。 若是这样,对数学结果的接受,但不取其不合理的运算过程,这是数学知识的进步,或是更严谨的数学体系(如《九章算术》)对非理性的运算的筛选和过滤。
此外,《算数书》中的里田术还记载了另外一种转换方式,“有(又)曰:里乘里,里也,【因而三之】,以里之下即予廿五因而三之,亦其顷亩数也。”忽略其三或五相乘的部分,最终其表示的是将三百七十五亩先化为三倾七十五亩,把三倾七十五亩按单位拆分为三倾+七十五亩。这样在转换平方里为“倾-亩”的单位时,分别拿平方里数乘以“三倾”和“七十五亩”,前者得到的结果单位是倾,后者得到的结果单位是亩。 彭浩先生认为这使得庞大的数字计算简化,并为《夏侯阳算经》中“身外加(减)法”之先声。固然对于以算筹计算大数据相乘是有很大不便,但是后一种方法也需要在乘以七十五亩之后,将得到的结果再转化为“倾-亩”制,并与前一项以“倾”为单位者相加方可得到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J].文物,2009(3):75.
[2]李均明,冯立昇.清华简《算表》概述[J].文物,2013(8):73-75.
[3]转引自彭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6.
[4]郭书春.《九章算术》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
[5]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四七号墓 )[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6:153.
[6]肖灿.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研究[D].2010:41.
[7]刘艳.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所见社会经济生活问题考察[D].2008:62.
[8]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四七号墓 )[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6:157.
[9]彭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6.
[10]郭书春.《九章算术》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
[11]彭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