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动物学论文 >

西双版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研究

来源:山东林业科技 作者:杨昆凤
发布于:2020-04-28 共5622字

  动物保护论文(完整版范文8篇)之第七篇

  摘要:西双版纳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 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 使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得到了保护。在保护过程中, 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栖息地破碎化、栖息环境质量下降等是野生动物栖息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需要对西双版纳现有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 开展栖息地改造, 在各保护生境间建立生物廊道, 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以满足不同保护对象的需求等。

  关键词: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西双版纳;动物保护

动物保护论文

  野生动物栖息地是指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与繁衍生息的空间场所[1],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2]。我国作为世界上野生动物最多的国家之一, 开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在各种野生动物保护措施中,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办法, 我国从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始, 到2015年, 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40个  , 并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 在所有保护区类型中,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类型保护区分别是1425个和682个, 各占保护区总数的52.0%和24.9%。尽管我国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栖息地破碎化非常严重, 因此保护效果不尽人意[3]。

  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性质最强、范围最大的热带区域, 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重要类群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优越的自然条件, 孕育繁衍了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 西双版纳分布有维管束植物4669种, 已记载的脊椎动物有727种。虽然西双版纳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但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过程中, 出现了栖息地破碎严重、栖息质量下降等问题, 造成了大量的人与野生动物-尤其是人与亚洲象的矛盾冲突[4,5,6], 如何确保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整性, 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 是今后大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主要工作。

  1 西双版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体系

  为了有效保护西双版纳的野生动物及其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在1958年就建立了大勐龙、勐养、勐仑和勐腊4个自然保护区, 1980年对保护区进行了调整, 取消了失去保护价值的大勐龙保护区, 增划了曼搞和尚勇2个保护区, 形成了现在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片区相互分离的格局。1991年,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西双版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2009年和2014年, 经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批准, 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和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在“十二五”期间, 西双版纳州还建立了一批县 (市) 级自然保护区, 因此到目前为止, 西双版纳各级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了约387700hm2, 占西双版纳国土总面积的20.2%。

  各级保护区的建立, 涵盖了西双版纳所有的植被类型和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由于西双版纳的保护区并不是一个整体, 而是由各个相互分离的保护区组成的,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护价值[7], 因此, 西双版纳的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发挥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5-2015) 》中规划了58025hm2的生物廊道, 旨在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各个分散的片区通过廊道有机的连接起来。

  2 野生动物栖息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

  20世纪50年代, 西双版纳的人口仅有约23万人, 而到2010年总人口数已突破了110万, 在短短的60年间, 人口增长了约90万。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活需要, 人们需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来进行生产, 这些新开发的土地, 很大一部分就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橡胶是西双版纳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20世纪50年代, 橡胶作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在西双版纳就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 此时西双版纳的天然林覆盖率为70%-80%[8]。随着橡胶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 天然林覆盖率也在不断减少, 到1984年, 西双版纳的天然林覆盖率仅为34%[8,9], 这一时期的橡胶种植主要是以国营为主[10]。从20世纪90年开始, 在政府的支持和主导下, 民营橡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 橡胶价格的快速增长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种植热情, 这一时期民营橡胶发展迅速, 种植海拔已达到了1400m[11], 大大超出了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900m最佳海拔和1100m的种植上限[8]。2010年, 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面积已达500400hm2, 而2000-2010年间, 新增橡胶幼林占2010年橡胶种植面积的29.93%, 这些面积又主要由林地转变而来[10]。2010年后, 由于橡胶价格的回落, 群众种植橡胶的热情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橡胶新增面积与2010年相比, 仅有小幅增长。

  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另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 全州范围内的茶地面积达到了50667hm2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 Uz MDE3Nzc2OQ%3D%3D&idx=1&mid=2247483920&sn=9217dbadb2979a2581de4e630ef06705) , 主要种植在高海拔山区和半山区。茶叶的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台地茶, 这种种植方式需要对茶园进行精细的管理, 茶树种植密度大, 茶园内除茶树外基本没有其他植物。另一种模式为林下种植模式, 茶园内较大的树木得到保存, 形成了上为森林下为茶园的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实际上也只保留下茶园内较大的树木, 小木及灌木基本被清除。由于生态茶的兴起, 林下种茶模式已逐渐被推广, 很多国有林、集体林下被当地群众逐渐蚕食种植了茶叶。

  茶叶和橡胶的大面积种植, 对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种植区域已基本丧失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作用。

  2.2 栖息地斑块化、破碎化严重

  生境的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会引起面积、隔离和边缘等效应, 最终会影响到动物物种的存活[12]。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场所, 为了有效保护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 划定了各种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 但是这些保护区均相互独立、互不相连的。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由勐养、勐仑、勐腊、尚勇和曼搞5个子保护区所组成, 勐养子保护区又被国道213线分隔为东、西2片, 勐仑子保护区则是由西片、王子山片和绿石林片所组成, 因此,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上由8个不同的片区组成。加上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龙和易武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范围内的保护区实际由11个片区组成。在各个片区之间, 分布着大量群众的农地、耕地和宅基地, 农地内种植了橡胶、茶叶、香蕉、水稻、甘蔗等经济作物或农作物, 且人为活动十分频繁。这些作物的种植, 使本就相互分离的各个保护片区呈现的“孤岛化”现象更加明显。虽然在各个保护片区间也分布着数量和面积不等的国有林, 而这些国有林实际上处于各种农地的包围之中, 同样呈现了“孤岛化”现象, 难以起到连接各个保护片区的廊道作用。

  除大量种植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外, 政府部分为发展地方经济而修建的公路网、各种水利设施同样也起到了分隔各保护片区的作用。如澜沧江在修建景洪水电站前,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和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间的动物可游过水面不宽的澜沧江, 在2个保护区间活动, 而电站修建后, 已彻底阻断了2个保护区间各种动物的交流, 造成了2个保护区的完全分隔。

  2.3 栖息地质量下降

  西双版纳建立的各个保护区都是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 在保护管理过程中, 即要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 又要做好野生动物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并非仅仅是动物实体, 重点应该是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确保其有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但是在保护区的实际保护管理过程中, 往往注重的是植被类型的保护, 强调的是森林覆盖率的增加, 而忽略了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保护。由于管理工作的片面性, 忽视了野生动物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 最终导致了野生动物栖息质量的不断下降甚至丧失。

  栖息地质量的下降, 与我国现行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或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很大的关系。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未明确提出应如何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进行有效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对于生存环境如何进行保护、由谁进行保护却没有表明。与保护区管理最具有直接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车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 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没有任何表述, 在条例中均提出了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可划定为保护区核心区, 但在核心区内禁止开展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一切人为活动。从表面上看对核心区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最后产生的效果是在严格管理之后, 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却在不断下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多元的, 好的植被并非是野生动物最理想的栖息环境, 如亚洲象最喜欢的栖息环境是草地、灌丛、竹阔混交林、竹林等[13,14],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的森林覆盖率为93.3%比1983年增加了5.5%, 而草地面积则减少了8.3%[15], 这一数据表明, 亚洲象喜欢的栖息环境在不断减少。因此, 保护核心区内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不退化、栖息地面积不减少应该是保护区核心区严格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16]。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17,18,19], 火一方面可造成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食物环境的破坏[20], 另一方面却能更好的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20,21,22,23,24]。在我国现行的森林防火政策下, 自然保护区是重点防火区域, 严禁一切火灾发生, 完全忽视了火在生态系统中的促进作用, 使原本可采食的林下草本植被逐步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 林下可采食的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或生长不好, 间接造成了栖息地的质量下降。

  3 栖息地保护管理建议

  3.1 全面评价野生动物栖息地现状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 应当定期组织或者委托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 建立健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档案。根据此规定, 应在西双版纳全境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现状调查和评估, 尤其是有分布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进行调查评估, 如亚洲象、印度野牛、鼷鹿等。

  3.2 栖息地的恢复与改造

  栖息地的破碎化不仅会导致栖息地面积的减小, 也是造成野生动物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5], 栖息地丧失又是造成人象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21,26], 一头成年亚洲象每天的进食150kg以上的食物[27], 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需要10~12km2才能满足一头象的生活所需[28]。刀耕火种是西双版纳各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 在刀耕火种时期, 会产生很多弃耕地, 这些地块会长出很多野生动物的食性植物, 进行刀耕火种的同时, 实际上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 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 维护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资源”, 需要对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可在保护区或较大的国有林内过去野生动物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 采用人工的方式清除部分杂草和小灌木, 形成较大的林下空间或林窗, 有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利用火在生态系统中的有利作用, 采用计划烧除的方式有目的的进行火烧, 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 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有研究表明, 在西双版纳进行烧除后45d, 林下草本植物即可长到30cm以上, 并有亚洲象、水鹿、赤麂等动物的到食痕迹[21]。对现有的较大面积的草地, 也应控制树木的生长, 避免草地被森林所取代, 并定期对草地进行烧除, 以确保鲜嫩的植物能够正常生长。

  3.3 建立完善的生物廊道

  西双版纳虽然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但这些保护区均是相互分离的, 为了让西双版纳的保护体系发挥最大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将各个分散的保护区有机的连接起来。在规划建立廊道时, 需要重点考虑大型野生动物的通行, 如亚洲象、印度野牛等, 因此在廊道设计时要有足够的宽度[29], 确保这些动物在廊道内安全通行。

  3.4 法律法规的完善

  法律法规应为野生动物保护服务, 现行的法律法规很多由于制定年限较长, 在制定法律的同时也未充分考虑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需要, 部分法律法规以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了阻碍作用, 导致了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不断改变, 许多环境已不再适应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地的减少和消失, 一方面会使野生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野生动物为了寻找食物, 会取食当地群众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一条虽然提到了要对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进行调查、评估, 但对于退化或消失的栖息地在调查评估后能否进行改造和恢复却没有提及, 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仍然不具有可操作性。《自然保护区条例》应当把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作为保护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条例中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却没有提到, 使保护区管理部门对如何进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有效保护管理, 确保栖息地不退化、不消失, 保证栖息地的完整性难以操作。《森林防火条例》更不应该全国一刀切, 而应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 采用不同的火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火在生态系统中的促进作用, 而不是在生态系统保护和进化强制取消火的环节, 最终会起到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凤英.论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 (08下) :268-270.
  [2]马建章, 邹红菲, 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 2003, 5 (4) :3-6.
  [3]阎济华.中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J].生态经济, 2015, 31 (10) :10-13.
  [4]宗建坤, 郭贤明, 王兰新.勐腊保护区亚洲象为害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13, 38 (6) :102-106, 111.
  [5]郭贤明, 杨正斌, 王兰新, 等.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 2012, 37 (2) :103-108.

点击查看>>动物保护论文(完整版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杨昆凤,陶庆,王兰新,郭贤明.西双版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思考[J].山东林业科技,2018,48(02):93-96+10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动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