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全球性濒危物种(INCN,2012),全世界有野生丹顶鹤约 2 800 只,除了在日本岛屿分布的不迁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外,迁徙的野生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为了维持迁徙野生丹顶鹤种群的规模和增加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目的,我国在丹顶鹤重要的繁殖地(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和越冬地(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人工繁育丹顶鹤和野化放飞的工作。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美国对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人工繁育和放飞野化经历了近 20 的摸索才建立一套成功野化放飞自然的经验[2].近些年,国内科研人员在一些迁地保护场所开展了笼养个体野生环境的软释放(即通过对人辅助繁育个体进行野化训练,在适宜生境中释放)及异地(迁徙停息地、越冬地)释放等相关研究,鲜有成功案例。扎龙保护区利用其较强饲养繁育能力、种群基础及临近野生丹顶鹤的繁殖地、迁徙停歇地特定地域和生态环境优势,同时借鉴国际上濒危鹤类物种保护的经验,摸索出了丹顶鹤种群人工繁育和野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前已累计野化丹顶鹤 200 多只。本文总结了保护区近 10 年关于丹顶鹤种群人工繁育和野化的经验,为其它相关濒危鸟类的保护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的乌裕尔河下游,面积 2 100 km2,本区地势低洼平坦,发育大面积芦苇沼泽,为野生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鹤类最重要的繁殖地和栖息地。
针对野生丹顶鹤种群的下降趋势,保护区从 1976 年就开始筹备丹顶鹤的人工驯养繁育工作。1985 年完成散放驯养的丹顶鹤在野生环境下的自然繁殖,并成功进行了人工孵化和育雏。1986 年实现了散养越冬,现已建成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丹顶鹤人工散放驯养繁殖不迁徙种群。截至 2014 年底,已累计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近 800 只。现有人工饲养丹顶鹤种群数量近 350 多只,其中,笼养种鹤 40 对,当年雏鹤为 49 只,野化训练种群 4 个组龄 135 只,半散养繁殖种鹤稳定 15 对,其自繁雏鹤 15 只。
1.2 野化方法
考虑到野生丹顶鹤种群春季在保护区繁殖地、秋季则迁徙到越冬地的生理特性,结合国际上濒危鹤类物种保护的成功经验,探索出扎龙保护区人工繁育丹顶鹤和野化的方法(见图 1)。一种方法是通过野化放飞自然逃逸,补充到野生种群中;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建立丹顶鹤笼养种群与野生种群之间的中间过渡种群的形式,利用散养、野外自然繁殖、不迁徙和野生鹤类种群间有明显镶嵌特征,通过过渡种群自繁子代的成功迁徙实现野化的目标。自繁子代由亲鸟携带和哺育,在自然状态下生存,具有野外独立生存所必须的觅食和逃避天敌等行为能力,跟随亲鸟在保护区完成越冬后,成鹤次年春天繁殖季节返回繁殖地,雏鹤被亲鸟驱逐至野外,与其它野生状态下的亚成体混群,并在秋季随之完成迁徙。通过历史资料查阅及利用望远镜、GPS 定位仪等开展实地调查统计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半散养和野化丹顶鹤种群的数量情况
半散养繁殖对从 2004 年 3 对以每年1对的速度逐年增加。在 2013 年,配合国家林业局开展重点物种野化放飞活动,一次性放飞野外 5 对,其中 3 对成功在野外产卵自繁。截至 2014 年,半散养繁殖对自繁子代回归野外 102 只,目前该种群稳定在 15 对左右。
笼养群体和半散养群体的放飞是丹顶鹤野化的重要途径。近 10 多年来,扎龙保护区已累计野化放飞丹顶鹤 200 多只。其中,从 2003 年开展野化训飞项目以来,在训飞过程中,因大风、惊扰等因素自然逃逸98 只,平均每年野化近 7 只,占该种群中数量百分比的平均值为 5.6%.通过环志标记,在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地)发现了由扎龙保护区所环志的野化训飞组自然逃逸的脚环号为 102,105,106,H40,H45 和 H51 的丹顶鹤[3];2011 年冬季环志的半散养繁殖对自繁子代脚环号为L002 的丹顶鹤在韩国铁原被发现[4].这些发现证实了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种群野化工作的可行性。
2.2 存在形式
通过谱系环志及定位监测,发现半散养繁殖对的组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雌雄 2 只均来自笼养个体,这类繁殖对有 12 对。它们营巢位通常距离饲养中心或投食点较近,并且在营巢位选择上相比野生丹顶鹤对干扰距离、水源距离、巢材选取和巢间距等影响因子要求不是十分严苛,其所育雏鸟也近人。二是一只为笼养,另外一只为野生个体组成的配对,目前有 3 对,这样的半散养繁殖对营巢位置通常远离繁育中心或投食点。尽管笼养个体也会飞回投食点觅食,但野生个体却很少到投食点取食,大部分为自主觅食,尽管也会带雏鸟返回繁殖基地越冬,但其所携带雏鸟警戒性较强,不近人。
2.3 讨论
野化放飞的最终目的是复壮野生种群数量,但是伴随繁育中心附近区域半散养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半散养群体一般依托食物充足,不用长距离迁徙等原因,通常较早占领生态位进行营巢(一般在 4 月初完成筑巢)。比较而言,野生丹顶鹤需要长途迁徙,且需要觅食准备产卵繁殖,因此比半散养丹顶鹤群体筑巢繁殖时间晚10~30 d 左右(2015 年记录到 ZL0452,101,L051营巢时间为 2 月 26 日,为保护区有记载以来营巢最早的)。由 2003 年与 2014 年对比(见图 4)发现,历史上有过记录的野生个体营巢位受到冲击,向核心区深处偏移。那么半散养丹顶鹤群体较早地占领繁殖地和觅食区,如果半散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是否会对较晚到达扎龙湿地的野生丹顶鹤种群的栖息和繁殖带来冲击,保证大多的半散养群体既能够达到野化放飞,维持野生丹顶鹤种群规模的目标,又不会对次年野生丹顶鹤群体的繁殖带来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5].确保放飞个体顺利营巢是决定野化成功的关键,预备放飞时间是直接影响野化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通常野化放飞工作都较晚(通常开展野化放飞活动时间为 4 月中旬),而半散养繁殖对通常营巢时间较早,直接影响放飞群体的营巢和繁殖过程。如 2013 年放飞 5 对,仅 3 对找到了营巢点,并顺利产卵孵化,但是这 3 对都是距离投食点较近的地方,且巢间距最近的仅为 20 m.
春季荒火也是影响营巢威胁的因素,当地居民每年 2 月底到 3 月初,为了芦苇生长,都将燃放荒火,此方法严重破坏野生丹顶鹤及散养丹顶鹤营巢及隐蔽的环境,而在暖春时,半散养丹顶鹤通常交尾、营巢时间较早,这使得一些巢被荒火烧毁,如果不及时将卵取回,连同卵也将被烧掉。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如下解决方法。
(1)野化放飞位置从单一在局址处,转向在泰来大兴、林甸巨浪、泰康三合和富裕繁荣等地,选择在没有野生丹顶鹤个体营巢且能满足半散养繁殖对繁殖条件的适宜位置建立散养种群饲养站,通过一定时间的软释放,进而实现建立半散养种群的目的。
(2)将计划放飞繁殖对由原来的 4 月份变为前一年的 10 月份,因为此时经过笼养繁殖后个体需要补充营养,而笼养个体食物单一,繁殖对尝试进入野生环境,逐步增强飞翔、避险和涉水等能力。同时还能提前完成越冬,为其较早选择营巢位,顺利育雏和完成越冬奠定基础。
(3)购置 GPRS 跟踪仪,在越冬期为自繁子代佩戴,以便于被驱逐至野外后能够对其在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及越冬地的觅食环境、活动范围、栖息规律及回迁情况较为准确地掌握。曾利用无线电跟踪仪器,但是该仪器个体较大,监测范围仅为 10 km 内,而较为先进的 GPRS 跟踪仪及卫星定位系统多采用太阳能蓄电方式,时间较长,且数据能够间隔 1 h 传输。
(4)人工辅助繁育种群已达到建群种(300~500 只)的要求,应停止对半散养繁殖种群的人为干预。使其依据自然规律完成整个繁育过程,同时应加大管护和宣教力度,通过禁止春季放荒火,预留苇带,设立禁渔期以及冬季搭建临时越冬区等措施,确保其繁育过程不被干扰破坏,自繁子代能够安全成长,并完成越冬。
(5)强化人工辅助种群的谱系管理,通过 SPSS 软件建立谱系库,确保释放繁殖个体谱系清晰,避免遗传基因污染。
3 结论
笼养群体和半散养群体的放飞是丹顶鹤野化的重要途径。确保放飞个体顺利营巢是决定野化成功的关键。野化放飞位置从单一地点转化多处没有野生丹顶鹤个体营巢,且能满足半散养繁殖对繁殖条件的地方放飞,放飞由原来 4 月份变为前一年的 10 月份可以提高野化效率。
半散养丹顶鹤群体较早地占领繁殖地和觅食区,如果半散养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是否会对较晚到达扎龙湿地的野生丹顶鹤种群的栖息和繁殖带来冲击,保证多大的半散养群体既能够达到野化放飞维持野生丹顶鹤种群规模的目标,又不会对次年野生丹顶鹤群体的繁殖带来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周大庆,徐网谷,刘影,等。1999-2013 年我国野生丹顶鹤死伤数量及其对野生种群的影响[J].四川动物,2013,33(4):597-604.
[2] Haonrris J,Mirande C.A global overview of cranes:status,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J].Chinese Birds,2013,4(3):189-209
[3] 王文锋,高忠燕,李长友,等。扎龙湿地丹顶鹤现状及保护[J].野生动物,2011:32(2):82-89
[4] 吴庆明,王文锋。扎龙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的保护实践[J].动物学杂志,2013,48(5):712-716
[5] 杨志宏,邹红菲,高忠燕。能量可获得性对冬季丹顶鹤能量收支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35(13):20-25
放归自然之后未在解剖的白颈长尾雉嗉囊中发现玉米等农作物, 原因可能是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可选择的食物已经满足白颈长尾雉的取食需求, 也可能是距农田较远, 没必要冒险跑到山下人类活动频繁的农田去取食。...
总体而言,连城保护区鸟类资源丰富,调查到的夏季鸟类就有80种,国家级保护鸟类较多,如斑尾榛鸡、白肩雕、雉鹑等,应严加保护。雀科、文鸟科中的部分鸟类多以农作物、植物种子为食,大多有害,应严格控制其数量。建议相关部门依靠植树造林和种草等人工措施...
本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梅花鹿四川亚种在夏季偏好选择隐蔽度高、距离水源和林缘较近、灌木和草本生长繁茂的生境。...
围填海对水鸟的种类组成影响较大, 围垦区雁鸭类水鸟的种类数量明显高于未围垦区。围填海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降低了光滩和盐田的水鸟多样性, 增加了芦苇和鱼塘的水鸟多样性。...
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低地湿性森林、耕地。其体形稍大,体长约600 mm;头顶平,具黑褐色顶毛并向四周辐射,脸周围着生长毛,鼻、吻部黑褐色,背部和四肢外侧灰褐色,毛尖白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尾较短,形似猪尾,尾毛黑褐色且稀少;群栖热带...
同域分布物种的共存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根据竞争排斥原理,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同域物种的长期稳定共存建立在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上。...
动物食性研究是了解动物行为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食草动物的食性研究可以对生境评价、环境容纳量测算及种间竞争共存机制等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食草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食草动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西伯利亚狍(Capreoluspygargus)属于偶蹄目,...
有壳肉足虫(Testateamoebae)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土壤和海洋乃至极端环境如极地等地的自由生活单细胞真核生物。其分类地位属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肉鞭门(Sarcomastigophora),肉足亚门(Sarcodina),根足总纲(Rhizopoda),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