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耳鼻咽喉科论文 >

针药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最优方案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27 共2465字
论文摘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观察49例,均系本院门诊患者,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纳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中,男15例(18耳),女16例(20耳);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最长21年,最短1个月,平均病程6.87年。对照组18例,男8例(10耳),女10例(11耳);年龄33-73岁,平均51.6岁;病程1.3个月-15年,平均5.45年。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依据
  
  2.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2006):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6)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主症:耳聋,可伴有耳鸣。兼症: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胁肋疼痛,小便短黄,大便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男子遗精,女子白淫,发脱齿摇,面色晦暗,小便频数而清,或夜尿频多,甚则遗尿,口唇、爪甲色暗。舌苔脉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沉细或涩。具备主症,兼症具备一项,舌苔脉象基本符合即可诊断。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口服金纳多片,80mg,2次/d;连续用药1个月。
  
  1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辅酶A100U,加人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14d为1个疗程。
  
  3.2 治疗组: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合通气散配合艾灸百会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2g,甘草6g,黄芪30g,苍术10g,羌活10g,升麻8g,人参5g,黄芩10g,黄连6g,石膏15g(先煎)。每日1剂,水煎约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服用时冲服通气散(柴胡60g,香附60g,川芎30g为末,每日2次,每次6g).临床加减:夹肝火者,去黄芪、党参,加黄芩、柴胡、天麻、泽泻、石决明;夹痰热者,去黄芪、人参,加瓜蒌仁、枳壳、胆南星;肾虚者,加枸杞、熟地、制首乌、磁石;脾虚者,加淮山药、茯苓、白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疗程。
  
  艾灸百会:患者正坐位、仰卧位或俯卧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百会穴。将患者百会穴周围头发向两侧分开,医者右手持清艾条,左手食中二指分置穴位两侧,根据皮肤温度的变化结合患者的感觉调节灸火的距离,每次施灸20~30min,患者自觉局部有灼热感,感觉有热力向脑内传导。日1次,l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月。
  
  3.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O.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耳聋的疗效评定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标准。痊愈:0.25kHz~4.00kHz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以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dB~3OdB;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l5dB。耳鸣的疗效评定。痊愈:耳鸣消失;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有效: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无效:耳鸣无改善。两组均经治1个月后,进行评价疗效。
  
  4.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1。

论文摘要
  
  5 讨论
  
  突发性聋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有内耳循环障碍,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外淋巴瘘等原因,其中内耳供血障碍学说为较多学者接受。该学说认为,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内分泌紊乱、生化物质代谢异常等因素使内耳血液流变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内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离子浓度的变化等引起的耳蜗微循环功能障碍都可能造成听细胞功能损害。故西医常用血管扩张剂、抗血栓形成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暴聋”、“卒聋”范畴,多由外邪、痰热或血瘀引起,病理机制为耳部络脉气滞血瘀导致耳窍闭塞。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
  
  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医方集解》: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人参、苍术、黄芪、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能入阳明,鼓午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黄芩、黄连、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通气散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方子,云“治耳聋不闻雷声”。药由3味组成:柴胡60g,香附60g,川芎30g共为细末,早晚各冲服6g。笔者临证常喜用之,效果颇好。百会为诸阳之会,位于巅顶,具有升清降浊、通利脑窍、升提气血之功,艾叶气味芳香,具有醒脑开窍、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之力,艾灸百会可以升提脑部气血,疏通头颈部脉络,使脑脉得气血充养,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耳聋等症状得以改善。灸药共奏泻阴火、升清阳、利脑窍之功效,安全有效,效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326.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3]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19—122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耳鼻咽喉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