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最早由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专家干祖望提出,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笔者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运用自拟僵蝉汤治疗该病4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治疗组40例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11~65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2 a。对照组40例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2~60岁;病程最短7 d,最长1.5 a。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入选病例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咽痒如蚁行,咽痒必咳,不痒不咳,或伴有咽中异物感而出现频繁清嗓动作;?病位在咽喉,咳点在声门以上;?咽部黏膜慢性充血,部分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胸部X片正常,血常规无明显异常指标。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自拟僵蝉汤治疗,药物组成:金银花12 g,菊花10 g,桔梗8 g,生甘草3 g,胖大海3 g,石斛8 g,木蝴蝶3 g,蝉蜕15 g,僵蚕12g。加减:咽痒甚者重用蝉蜕、僵蚕;咽喉肿痛者重用金银花,加牛蒡子、山豆根;咽干明显者加麦冬、玄参。1剂/d,水煎分多次慢慢咽服。儿童酌情减量。
2.2 对照组
口服罗红霉素胶囊,150 mg/次(儿童按年龄、体重酌情减量),2次/d;复方甘草口服液10 mL/次(儿童按年龄、体重酌情减量),3次/d。
两组均以15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0例中临床治愈3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中临床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体会
喉源性咳嗽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也可出现。本病全身症状不明显,多以局部症状为主,其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咽痒如蚁行、刺激性干咳等,伴有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呈暗红色,部分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以春秋季节常见。中医认为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手太阴经循于咽喉,而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来袭,首当其冲,则肺窍开阖失常,肺失宣降,上逆为咳。《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百病之长,挟时邪为患,循经入络,结聚咽喉,故风胜则痒,或用药不当,或久治迁延不愈,致外邪留恋,久郁化火,火胜亦生痒。可见,风邪为喉源性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笔者自拟了僵蝉汤,遵“治上焦如雾、非轻不举”之旨,法疏风祛邪、解痉止咳之理,方中金银花、蝉蜕疏风祛邪、解痉止咳为君药,胖大海、僵蚕、木蝴蝶祛风化痰、解痉止咳为臣药;佐以石斛润喉止咳,同时又防祛风之药辛散易伤津耗气之弊;菊花、桔梗引经报使,引诸药直达咽喉,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纵观全方用药轻清宣透,使邪祛而不伤正,用药立法谨遵吴氏“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
参考文献:
[1]韩德民.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8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3]王冬梅,蒋建云.风药在喉源性咳嗽中的应用探析[J].陕西中医,2012,33(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