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曹文轩在作品中通过灵性与美感并存的风景描写、哀而不伤的苦难叙事与情感上的“感动”冲击力度以及古典美的意境营造展现了内心浓郁丰满的乡土情怀、古典审美情怀和人文情怀。他那独特的审美眼光、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 展现了生命不断被建构的过程, 为生命和人性架起了一座和谐共通的桥梁, 彰显力透纸背的写作深度, 呈现出至真至善的情怀之美。
关键词:曹文轩; 儿童文学; 乡土情怀; 古典审美情怀; 人文情怀;
On the Beauty of the Feelings in Cao Wenxuan's Children's Literature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of contemporary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a, Cao Wenxuan presents the fullness of the homeland feelings, classical aesthetic feelings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through the scenery description with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coexistence, the narration of misery, emotional impact,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lassical beauty. His aesthetic vision and realistic narrative style show the process of life being constructed, forming a bridge for the harmony of life and human nature, highlighting the depth of writing, and showing real and kind feelings.
Keyword:Cao Wenxuan; children's literature; homeland feelings; classical aesthetic feelings; humanistic feelings;
一个文学创作者的情怀应该表现为对人间苦难的敏感, 对时代的人性状态的关注, 对人的生活如何更合理的探求, 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我国当代着名儿童文学学者兼作家曹文轩正是在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写作信念的过程中, 建立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他的儿童小说就透出一种浓郁的情怀之美。这种情怀突出表现在作品中唯美淡雅的乡土风光、蕴含着古典美的忧郁格调以及纯净透彻的故土人性的光辉, 也显现出一种在乡土情怀、古典审美情怀和人文情怀下的精神追寻以及带有文化建构意味的典范意义。
一、浓郁的乡土情怀
“风土与住民有密切关系, 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各国文学各有特色, 就是一国之中也可以因地域显出一种不同的风格, 譬如法国的南方普洛凡斯的文人作品, 与北法兰西便有不同。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土当然更是如此。”[1]中国是个崇尚自然之美的国度, 其中天人合一的存在方式在表现生命和自然之间的联系时显得尤为和谐。纵观曹文轩的众多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里面含有大量真切的乡村风景描写, 其中不仅包括优美的自然风景, 也有淳朴的人文风景即乡村生活的描绘。每一处景观都体现出他内心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思念与追忆, 展现出浓浓的乡土情怀。
现代化发展是令人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 缓慢的农业节奏已经无法追随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中国的大多处乡村都开始被纳入到现代工业化体系中来。一方面, 现代都市化的崛起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 快速又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心理上产生不适之感, 很多优良的道德伦理观念无法再深深扎根于人们内心。从表面上看, 我们的时间空间发生了稍微的转换, 但从深层次分析, 这些渗透进人心灵深处的改变其实是由两种价值体系发生的碰撞引起的。而21世纪的青少年正处于这样一种被物质利益所包围的人文环境中, 长期生活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中, 自然环境似乎已经离他们很远。也许他们很少能感受到清香芬芳的泥土气息带给人的心旷神怡,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不再单纯朴实。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变得不再那么紧密, 很多留存在心底里的感动和自然风景带给我们的生活乐趣也慢慢减少了。大概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曹文轩把笔触伸向了自己的家乡, 希望在对田园生活的书写中进一步思索生命存在的价值。
曹文轩出生于一个优美宁静的水乡---中国江苏盐城, 因此, 苏北乡村的自然景观成为了他小说中主要的背景。在作品里, 我们除了可以欣赏到成片成片优美的风景,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带着神秘象征意味的植物、人名、地名等等。意境悠长的美感加上作者对事物细腻的观察与描绘使得曹文轩的风景描写独有一番韵味。曹文轩认为在文学创作中, “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 但是最重要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苍凉之美、忧郁之美、柔和之美、文弱之美、奔放之美、崇高之美、恬静之美、繁华之美……一切之美, 我们都可以通过风景描写而获得”.[2]
就像阅读了俄罗斯文学后, 我们的梦里不时地会浮现出那一望无际的草原、繁密的森林、波涛汹涌的伏尔加河一样, 曹文轩也通过他的文字把芳草沃野的苏北平原、如浪翻滚的麦田深深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仿佛也让我们体验到他作品里的人物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他的创作中无时无刻不显现出故乡的人和景, 蕴含着作者对故土的一片深情。尤其是那油麻地、芦苇荡, 那一个个草垛和一片片大麦田, 那一条老水牛和破旧的船只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天堂。不管是红叶似火的枫树、纤细柔美的竹林、脱俗超然的蔷薇、脉脉含情的美人蕉, 还是亭亭玉立的荷叶、浸月寺的老槐树、油麻地小学里秦大奶奶的大片苦艾地、婀娜多姿的柳条、芦苇丛生的水沼地、高大挺秀的白杨, 曹文轩对每一种生命都饱含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与包容, 把那苏北水乡的特有景物如诗如画般地写进书里, 浸透着作者对自己家乡的全部感情。
不断地追忆过去、重返家乡反映出了曹文轩对童年生活消逝的感伤与留恋。归家与离家这一对主题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创作中, 表明了他想努力留住美好回忆、坚守初心的创作心态。这也表明生命需要一个寄托心灵的地方, 生命需要“故土”不时地带给我们惊喜, 以让我们铭记那纯净如水的初衷, 去寻求生命原始如婴儿般的状态, 也许每个人灵魂的最终归宿就隐藏在我们出发的原点。“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童年”.[3]“童年”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最无拘无束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 怀旧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曹文轩来说, 故乡是灵魂深处永恒的风景, 乡村才是他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是灵魂的栖息之地, 也正是他文学慧根深扎的地方。在都市的喧哗中, 他保存着这样一种故土深情, 在字里行间刻下了浓浓的乡土情怀。
二、淳厚的古典审美情怀
在当今文坛众多作家盲目追随西方现代主义写作潮流之际, 曹文轩却从一而终地实践着“永远的古典”.“事实上, 当这个世界日甚一日地跌入所谓现代时, 它反而会更加迷恋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情感的慰藉, 能在喧哗与骚动中创造一番宁静与肃穆的古典。”[4]在曹文轩的作品中, 我们总能看到一种贯穿其文章的灵魂力量, 那便是属于他自己的古典审美情怀。他曾发出“我成不了现代主义者, 更成不了后现代主义者, 我永远只能是个古典主义者”[5]的声音。他巧妙地玩弄着文字的技巧, 用一只神奇的笔为读者展现了格高意远、清新俊逸、典雅俊朗的独具东方特色的古典美。在以古典主义为写作中心的同时, 又把古典的哀婉与悲怆结合起来, 处处流露出云淡风轻般的感伤。
曹文轩自始至终地追求一些元素如格调、诗意、美与感动, 突出表现为他小说里古色古香、凝练简洁、深邃古雅的语言, 给人一种古典美的享受。除了在表达上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和协调美之外, 作者在遣词造句间还不经意地表露出丰富意象的婉转和耽美之感。作者在作品里经常用植物名来给地方命名, 如蓄薇谷、大麦地、稻香渡、小豆村等, 蕴含着真切、朴实、幽雅、明净的美感,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曹文轩内心对苏北水乡和自然景物的依恋, 对安详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另外, 还有一些人名也是植物名, 如秋蔓、紫薇、草灵、艾绒、桑桑等, 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如朴素馨香的花瓣、饱满可人的色泽、清脆光润的姿态等, 正如古话所说“人如其名”, 我们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人的天真、善良、活泼、可爱、美丽的品质和个性。另外, 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和这些植物名字非常相似, 他们表面看起来荏弱柔顺、不堪一击, 实际上有着顽强坚毅的生命力和生活热情, 这也体现出作者对古典之美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曹文轩, 既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 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不落窠臼的创作风格。一方面, 他坚守创作初心, 选择自己擅长的儿童文学领域并继承着沈从文、废名等经典作家的古典审美观和哀而不伤的哀婉格调;另一方面, 他又能熟练地运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理性地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 尽力探索着美好出路。在素净、风雅、凄怆的古典情怀的追求过程中, 他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描绘那温馨、和睦、瑰丽的水乡世界。在他的小说中, 我们看到作者和小说里的人物总是融为一体, 他哀人物之所哀、乐人物之所乐, 同时作者又及时跳出作品, 对主人公的遭遇进行全面的思考探询。在这里, 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曹文轩唯美的文学主张中带有情感上的节制, 这使得他在写作中收放自如。
此外, 命运的无常和悲剧也会出现他的作品中, 生命并不是一条顺畅无阻的溪流, 也会泛起片片浪花, 这就体现在作者对生命的终极思索。他笔下的人们也会不时地被命运的“偶然”作弄, 在《红瓦》《草房子》《根鸟》《细米》中,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的不幸与苦难。因为“孤独”“不幸”与“死亡”是作家自始至终无法避免的主题。曹文轩试图通过创作古典气息的作品以实现自身的精神自审和情感追问, 以古典的审美情怀、悲悯的人性救赎正处于情感危机的现代社会。
曹文轩曾称自己“在理性上是个现代主义者, 而在情感和美学趣味上却是个古典主义者”.[4]的确, 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对人性孤独、冷漠、丑陋甚至是荒诞等各方面的洞悉和考察。与此同时, 古典的美学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他将美的理想与并不那么完美的真实现实统一起来, 通过自己对美的描绘建构和谐的艺术境界, 希望人们从古典美的温暖中得到慰藉并获取向上、向善的前行力量。
三、高尚的人文情怀
“假的塑料花尽管可能以其美的样式炫人眼目, 但它永远不会有生命汁液的流淌和花开花落的生命运动, 它连花的尸衣也不算……文学的真实性是它的生命所在。”[6]曹文轩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 以一种包容宽广的人文情怀将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释放出来, 表现了他对乡村老百姓的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他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苦难呈现、感动中隐藏的生命价值以及理想的追求丰富了自身人文情怀的内涵, 也使得人性得到了质变的升华。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正是在不断地经历苦难、接受苦难与苦难作斗争的过程中, 人才不断地成长与领悟, 逐渐变得更加坚强与成熟, 人性的丑恶与美好也是在苦难中才得以显现和清晰的。在曹文轩的作品中, 各种各样的磨难都伴随着每位人物的成长, 他们被生活中最纯粹的方式一一打磨, 成长中的欢笑与泪水本身也夹带着一定的意义与责任的承担。苦难正是生命成长的一个契机, 它鞭策着每一个儿童的心灵。不论这样的鞭策警醒是来自于人物内心的压抑和精神痛苦, 如孤独感的产生、自尊心的觉醒等, 还是来自现实条件的束缚, 如贫穷上打击、家庭的变故等。作品中的人物的迅速成长与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勇敢地直面苦难并战胜困难, 心智逐渐变得成熟, 人性也朝着善良的状态转变。
如父母在沉船事件中丧生的少年阿雏 (《阿雏》) 、与瞎眼奶奶相依为命的少年 (《海牛》) 、父母早亡认柳树为妈妈的秀秀 (《充满灵性》) 、母亲偷情父亲自杀的少女 (《蔷薇谷》) 、背负“偷船”罪名的何九 (《田螺》) ……这些苦难其实也是生命的一种常态, 不管是不是无法避免, 我们都应该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逆流而上, 保持清醒但满含希望不绝望、坚守高贵品格又适当节制。这是曹文轩想传达给人们的生存哲学。正如尼采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 必将使我强大。”生命需要打磨才会更加光彩亮丽, 苦难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何使今天的青少年感动?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引人向善的神圣职责始终刻在曹文轩的心里。当文学逐渐陷入一个碎片化、浮躁的生存环境之中, 现代性发展也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尽管现今的许多作家开始纷纷揭示人性丑恶的一面, 曹文轩还是坚持一辈子写善的书、写美的书。如《草房子》中杜小康因家庭困窘而不得不辍学, 桑桑为了使他有课本看, 偷偷使用父亲珍藏的笔记本, 为杜小康完完整整地抄写了一本课本。《青铜葵花》中青铜一家在家徒四壁的窘境下依然收养了成为孤儿的城市女孩葵花, 虽然不是葵花的亲哥哥, 青铜还是把唯一的上学机会让给了葵花。《细米》中知青女孩梅纹住在细米家, 为了治好梅纹的病, 细米在冰冷的雪地里悄悄地瞒着大家去找有可能治好病的金鲤鱼。这些孩子在困境中相扶相助、竭尽所能地给予别人关怀, 凸显了善良纯真的美好人性。曹文轩在作品中始终把“人性”当做表现的对象。当面对人性中的丑陋和卑鄙的一面的时候, 曹文轩更多的是抱之以宽容的态度。
曹文轩认为:“文学的职能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 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7]我们看到亲情、友情、爱情在他的笔下涓涓流淌, 安静但震撼内心。王泉根曾经评价曹文轩:“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 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 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8]在曹文轩的笔下, 我们看到每一种生命都被温暖的真情所包裹, 情感融化了生命中的芥蒂与隔膜, 也提升了生命的价值, 促进人性的升华, 流淌着作家内心纯真的人文情怀。
四、结束语
“文学于人性之熏陶, 本有宏伟的效力, 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 引导儿童向上, 启发其良知良能。”[9]在曹文轩的小说创作中, 始终涌动着一股清新脱俗的乡土情怀、唯美忧伤的古典审美情怀和宽厚博大的人文情怀。其对人性与故乡理想的探索, 对青少年生存困惑的思考, 对苦难与精神的思辨, 无不给当代儿童文学以启示, 也为当代读者呈现了一场贯穿其创作始终的情怀之美的盛宴。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地方与文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0.
[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2:236.
[3]高波。叙事的建构--叙事写作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7:100.
[4]曹文轩。永远的古典 (《红瓦》代后记) [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587, 588.
[5]曹文轩。曹文轩论儿童义学:写童书养精神[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4:190.
[6]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135.
[7]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217.
[8]王泉根。《曹文轩文集》的学术品质与审美格调[J].中国图书评论, 2003 (4) :22-25.
[9]盛巽昌, 朱守芬。郭沫若和儿童文学[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