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

现代儿童文学中民间资源的运用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作者:阮丹丹
发布于:2019-03-22 共8262字

  摘    要: 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儿童文学创作, 这是黎锦晖为现代儿童文学增添民族特色与本土色彩的重要尝试。从黎锦晖的儿童文学实践出发, 可发现儿童文学领域中显露出的“眼光向下”的趋势, 以及民间资源在现代儿童文学中的兴起。但是, 民间资源不等同于儿童文学, 两者之间需要经历一个现代性转化的过程。民间资源向儿童文学的现代性转化是再创作的过程, 是现代儿童文学主体性发展的必经阶段, 也是儿童文学逐步实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民间资源; 儿童文学; 现代性转化; 黎锦晖;

  Abstract: Li Jinhui's use of folk resources for the cre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attempt to ad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native colors to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 Jinhui's children's literature practice, we can discover the trend of "looking down"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rise of folk resources in modern children's literature. However, folk resources are not equivalent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need to undergo a moder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lk resources in the modernit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a necessary s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a necessary means for the progressive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Keyword: Folk resources; Children's literature; Modern transformation; Li Jinhui;

  民间资源在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中, 起着一种关键而不可忽视的作用。民间资源一方面作为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文学资源, 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来源和创作灵感。另一方面, 民间资源作为一种文学元素, 使得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更具民族特色和本土色彩。从黎锦晖的儿童文学实践活动来看, 他尤其重视对民间资源的发掘, 积极开展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民间资源的搜集活动。从黎锦晖的儿童文学实践活动谈起, 可延伸出对民间资源与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以及民间资源吸收利用与本土儿童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一、黎锦晖对民间资源的注重与运用

  黎锦晖作为一个深谙传统文化、深受民间艺术熏陶的文化工作者, 一直秉持重视与尊重民间资源的态度。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儿童文学探索中, 始终将民间资源看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黎锦晖尝试民族音乐创作的历程来看, 他对民间音乐的重视是其注重民间资源的一个重要表征。他在投身国语运动期间, 为了研究大众语言与民族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 “曾对我国的京剧、曲艺艺术进行过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1]6”。他在摸索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已经表现出对民间音乐资源的重视, 即对民间文化资源的重视。在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他主张建立和创造的是一种“平民音乐”。他在发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 开始着手于搜集民间资源的实践。他身体力行地搜集民间音乐素材和民间曲艺, 开展演唱技术的实地调查和民间采风。黎锦晖在歌舞排练中“把民间流传的艺术形式, 诸如:说唱、游艺、江湖杂技、舞台动作、武术花招等等, 都尽量加以利用, 换进新的内容, 供学生排练、演出[1]9”。他还利用创办“国语讲习会”的机会, 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搜集各地流传的民歌和民谣。同时, 他在发展民族音乐方面所做出的民间实践, 为其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积蓄力量的作用。这既为他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积累了一定的民间素材, 也为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路。

现代儿童文学中民间资源的运用

  黎锦晖注重和利用民间资源的另一个突出实践即《小朋友》周刊的创办和组织。在黎锦晖组织创办《小朋友》的过程中, 他尤其重视对民间资源的搜集。“黎锦晖则在尝试走一条雅俗共赏的路, 他的主要着眼点是通俗的‘俗’。因此, 他十分注重于民间文学宝藏的发掘。《小朋友》所发童话、寓言故事, 大都带有浓重的乡土味[2]”。他还鼓励参与周刊写作、阅读、订购的各大群体积极参与到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神话等素材的搜集工作中。如《小朋友》第176期上刊出了一则向读者小朋友们“征集歌谣”的启示:“你们如果将所爱唱的儿歌或是童谣抄出来, 投到小朋友编辑部, 一定可以得到可爱的奖品[3]”。编辑肖友在回顾《小朋友》周刊发展历程时指出:“在黎锦晖任主编期间, 注重把刊物编得通俗、易懂、有趣、有益, 使之具有中国民间文学的特色。民间故事和民间笑话, 益智故事, 几乎每期都有[4]”。黎锦晖组织创办《小朋友》的过程, 不仅仅是一个搜集组织民间资源的过程, 也是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创作的过程。黎锦晖自己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先后发表在《小朋友》之上。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大多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改写或利用再创作。如黎锦晖在观摩了日本歌舞团在上海的演出之后, 指出“他们演出了把传统的史诗变成歌舞剧, 使我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便把《长恨歌》分段、分节、布置表演和舞蹈[5]121”。黎锦晖还在儿童歌舞表演曲《老虎叫门》的舞蹈中, 加入了京剧中的功夫元素, 被认为是歌舞剧中的武打戏。黎锦晖对传统民间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一方面体现出他对民间资源的独特认识, 另一方面体现出他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

  黎锦晖对民间资源的重视与搜集, 与他对五四新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独特思考密切相关。黎锦晖在谈到新文化运动中进步人士对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推广时指出:“为了把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推广到广大群众中去, 拟创办《平民周刊》, 正需要用各种说唱形式的民间文艺来传达新的事物与思想[5]95”。也正是在此背景中, 黎锦晖开始探索利用“平民音乐”架起新文化运动与广大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此可以看出, 黎锦晖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与利用, 与他对新文学的响应与推广配合有关。他将民间艺术资源与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的发展自觉联系起来。同时, 出于发展儿童文学的信念与决心, 以及开创现代儿童文学发展新路径的意图, 黎锦晖注意到民间资源对于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 在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初期, 儿童文学主要是出自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创作, 或是基于成人视角的现实主义创作, 而极少儿童本位的创作。在这种儿童文学发展状况之下, 黎锦晖试图通过运用儿童熟悉、易为接受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等富含趣味性的材料来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他还以儿童的接受心理、审美趣味等为出发点, 积极调动儿童的参与热情, 让儿童自己参与到儿童文学的阅读、接受和理解过程中, 并鼓励儿童自己尝试写作。

  黎锦晖开始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儿童文学创作, 是为现代儿童文学增添民族特色与本土色彩的重要尝试。采自西方儿童文学翻译的模仿创作, 以及现实主义的成人创作, 都缺少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元素即中国民间文学传统。民间资源和民间传统的加入, 可使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走向本土化和民族化。同时, 黎锦晖在音乐和儿童文学方面获得的成功, 表明吸收民间资源进行创作的发展模式是颇有成效的, 并成为促使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越发注重民间资源的潜在动力。

  二、民间资源在现代儿童文学中的兴起

  从黎锦晖对民间资源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和切实的实践活动出发, 可延伸出对黎锦晖所处的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时代语境的考察。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实表明, 黎锦晖对民间资源的重视以及运用民间资源进行文学创作的实践, 并不是一家独奏。现代文学发展中已经开始显现出对民间资源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掘, 其中以歌谣运动和“儿童文学运动”尤具代表性。这两者都着重于民间文学资源的搜集, 显现出民间资源在现代儿童文学中的兴起。

  歌谣运动被视为中国知识分子发掘民间文化传统的一次重要实践, 它开始彰显出现代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重视民间资源的倾向与潮流。歌谣运动中创办了《歌谣周刊》, 其创办目的之一在于将之前征集到的全国各地的歌谣材料整理编辑出版, 一方面便于以后研究的选录, 另一方面则希望引起社会的注意。《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了汇集歌谣的两个目的, 一是学术的, 一是文艺的。“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 我们把他辑录起来, 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 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 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 还在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目的[6]”。北京大学以其文化中心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 引起了当时学术界和社会文化界对于民间歌谣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视, 并将学术研究的视野引向大众生活和民间文化。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之下, 文人学者的文化心态也开始发生转变, “知识分子们从此由尊重民间文学, 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与民众对立的传统位置, 最后转向自身的世界观改造[7]”。

  儿童文学作为新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 其发展过程深受歌谣运动的影响。首先, 歌谣运动本身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出了对民间儿童文学资源的重视。在《北京大学日刊·歌谣》创刊号中就开辟了“儿歌选录”栏目, 收录了广东、浙江、广西三地的儿歌。儿歌、童谣、传说、神话、故事等这些民间资源本身就是促成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其次, 歌谣运动将五四文学先驱者的注意力和眼光引向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学, “儿童”和“儿童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正是借助这场运动, 儿童, 这一个沉默、边缘的社会群体才渐渐进入研究者和写作者的视野, 并由此开启一条中国式儿童文学现代自觉之路[8]”。在儿童和儿童文学得到学界关注之后, 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开始探索和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儿童文学。歌谣运动掀起的民间资源搜集和重视思潮, 让现代儿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聚焦于民间资源的搜集与利用。这一方面是对新文学发展潮流的响应, 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儿童文学寻求自身发展的策略之一。最后, 歌谣运动掀起的这股重视民间资源的思潮, 既为儿童文学的兴起积蓄了力量, 也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歌谣运动的成功经验和现代儿童文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让儿童文学作家积极思考如何处理好“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民间资源恰当运用到儿童文学创作之中。

  在民间资源的兴起之下, 儿童文学发展先驱已经开始摸索如何发掘民间资源, 以及如何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创作。如周作人在摸索儿童文学伊始, 就注意到民间儿歌歌谣的搜集。1910年他从日本留学回到绍兴老家后, 就开始搜集当地的歌谣童话。他在儿童文学的发难之作《儿童的文学》中提出:“我希望有热心的人, 结合一个小团体, 起手研究、逐渐收集各地歌谣故事, 修订古书里的材料, 翻译外国的着作, 编成几部书, 供家庭学校的用[9]7”。在此, 周作人就已经表示出对于民间歌谣故事等材料的重视, 并认为那是建设儿童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儿童文学发展中, 开始兴起童话、儿歌、寓言、神话等民间资源的搜集整理与改编创作之势头。“在‘尽量的采用’外来东西的同时, 现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们迅即将目光投射于本国的遗产, 开始了儿童文学新途径的探索[10]17”。

  而后, 1920年代文学研究会组织发起了一场“儿童文学运动”, 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搜集和整理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资源。这场运动主要是以成人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中心, 并掀起了一场关注儿童文学和创作儿童文学的潮流。这场“儿童文学运动”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量的成人作家如叶圣陶、郑振铎、茅盾、冰心等开始投身于儿童文学创作;其次, 儿童报刊和报刊中儿童栏目大量涌现, 开始出现以报刊为阵地促进儿童文学发展的潮流, 如《小说月报》《儿童世界》《文学周报》《晨报》等开始大量刊载儿童文学的相关内容;再者, 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俞平伯的儿童诗等。从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来看, 以上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彻底结束了中国儿童文学消极地依赖、模仿外国儿童文学的历史, 开创了完全由本国的作家独创儿童文学的新时代[10]65”。从这一时期涌现的儿童文学作品来看, 儿童文学作家们在吸收中国民间资源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创作, 逐渐注重去凸显中国儿童文学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征。这也是从搜集民间资源到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变。

  歌谣运动和“儿童文学运动”显现出民间资源在现代儿童文学中的兴起之势。在切实的民间资源搜集和整理工作之后, 问题的重心即转移至儿童文学的创作之上。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心转移指向了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问题, 即传统民间资源如何经过文学加工过程成为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有效元素, 进而促进现代儿童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三、民间资源在儿童文学中的现代性转化

  在探究民间资源与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随研究深度的挖掘, 便逐渐注意到民间资源在儿童文学中的现代性转化问题之重要性。考察民间资源在儿童文学中的现代性转化问题, 首先需认清儿童文学与民间资源、民间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一, 现代儿童文学本身的形成、发展与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周作人所说:“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 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 内容形式不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 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 常含有野蛮或荒唐的思想[9]2”。以文学的现代性自觉为参照, 可以说中国古代是不存在儿童文学的, 但在传统民间资源中存在着许多可以转化为促进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民间资源。这就是民间资源与儿童文学之间存在的天然联系。甚至有研究者指出, 儿童文学就是从民间文学中产生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在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出现之前, 儿童的文学感悟、知识传授或道德教化及娱乐快感等内容, 便都由民间文学来承担。传统的民间文学在历史上曾一直涵养了儿童文学。直到有一天儿童文学由于智者的感悟而从民间文学中分离出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11]”。其二, 民间资源中的儿童文学素材不能等同于儿童文学, 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民间资源必须经过现代性的转化, 才能转变为儿童文学的有效成分。民间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由民间大众集体创作产生的口头文学。而现代儿童文学必须具有现代性特征和文学特征, 并且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 并非原始民间故事和传说可以直接代替的。第三, 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又离不开民间资源的滋养。民间资源中包含的儿歌、神话、故事、传说等可资转化为儿童文学的部分, 构成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源泉。若缺少民间资源中那些充满纯真童趣的材料, 儿童文学必将丧失其吸引儿童关注的魅力。

  在民间资源向儿童文学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 还牵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民间资源搜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到底是搜集更重要, 还是创作更重要?朱自清曾做过这样的表述:“论到建设民众文学底途径, 自然不外搜辑和创作两种;而搜辑更为重要。因为创作必有所凭依, 断非赤手空拳所能办[12]”。在此, 朱自清强调的是“搜辑”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搜辑”才能充分了解民众的需要和趣味, 继而才能确定创作的方向。但是, 结合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考虑, 创作才是最终的落脚点, 而搜集民间资源只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故不可忽视创作的重要性。再者, 从搜集民间资源素材到根据素材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会逐渐暴露出民间资源之民间性特征对于再创作带来的阻碍与困难。这也正是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问题的困难所在。第一, 在民间资源的搜集和记录过程中, 经常会因民间资源的民间性、语言障碍、资料考证等障碍, 而面临记录困难或不准确的问题。第二, 在后期的整理利用中, 可能会因民间资源本身的趣味低俗和内容浅薄而面临难以改造的困境。因为儿童文学要求营造的是一种美的、积极健康的审美体验, 故而必须剔除民间资源中趣味低俗或不适于儿童阅读的成分。第三, 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再创作的难度甚至要高于普通的儿童文学创作。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增添民族色彩和本土气息的过程, 它要求创作者合理协调好材料与整体创作之间的关系。

  若将对民间资源与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考察范畴扩展到整个现代文学, 可发现, 民间资源在儿童文学中的现代性转化观照着现代文学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它牵涉到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首先, 它彰显着民间文学在现代文学中的生长与兴起。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 民间文学的兴起是不可回避的现代性力量, 是精英文学必须正视和做出“妥协”的新生力量。“‘民间’一词因其社会性、现代性以及它的整合民族性取向逐渐成为本土化现代性诸方案中最有力量的话语形式[13]”。可见, 民间资源和民间文学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属性, 与民间资源本身的话语权力变化及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密切相关。这点可以理解为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渐注意到民间资源的内在原因之一。其次, 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之必要是现代儿童文学逐渐实现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需要所决定的。民间资源作为本土资源的主体代表之一, 它在发展过程中还涉及“他者”影响的因素, 即西方文学的影响。本土资源的重视与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现代儿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完全依靠模仿西方难以实现自主自足的发展, 而必须将眼光投向本土资源。最后, 儿童文学领域中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符合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轨迹。“世界上的任何国家, 儿童文学历史的早期阶段都经历了对民族的民间文学 (主要是民间故事) 进行搜集、整理和改写这一过程, 并成为儿童的恩物。民间故事向儿童文学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处理, 而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14]”。所以说, 儿童文学领域中的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过程, 是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必经阶段。

  针对如何合理有效地将民间资源转化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有效成分, 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思路。第一, 必须从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出发, 以儿童文学本身的发展为主体。民间资源只是作为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材料来源, 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 需要对这一资料库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理。“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儿童文学要素进行现代转化时, 必须遵循‘以古衡今’的原则, 以现代的儿童观、现代的思想价值系统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艺术准则, 对古代的材料进行全方位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检验, 分析, 将其整合创造为符合现代标准的儿童文学读物[15]”。第二, 民间资源是使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逐步实现民族化与本土化的重要资源, 故在转化过程中需保留民族特色的成分。正确看待民间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做好民间资源与儿童文学的创造性结合。第三, 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可能离开创作过程本身, 民间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其中必定少不了文学的加工。这一文学加工过程还得立足于现代的时代语境, 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进行创造。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中可供儿童文学参考的部分, “需要儿童文学先驱重新加以审视和发掘, 找到其与五四时代语境契合的基点, 用特定的语言和表现方式来现代演绎,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品格的全新文学形态[16]”。

  四、结语

  黎锦晖的儿童文学实践活动与儿童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民间资源的滋养。他在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切实的成就, 真正做到了“从民间来”与“到民间去”的转化与创造。从黎锦晖的儿童文学实践谈起, 可考察民间资源在现代儿童文学中的兴起之势, 探究其中映射出的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天然联系、本土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力量博弈。如何恰当处理好民间资源与儿童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儿童文学发展需要直面并且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继南.黎锦晖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2]圣野.《小朋友》创刊七十年的回顾[J].浙江师大学报, 1993 (2) :67-72.
  [3] 王人路.征集歌谣[J].小朋友, 1925 (176) :43.
  [4]肖友.《小朋友》的发展简历[J].编辑学刊, 1987 (1) :61-62.
  [5]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化史料 (丛刊) :第三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6] 歌谣研究会.发刊词[J].北京大学日刊·歌谣, 1922 (1) :1-2.
  [7]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董晓萍, 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85.
  [8]陈恩黎.大众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72.
  [9]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J].新青年, 1920, 8 (4) :54-60.
  [10]蒋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
  [11]陈华文.传统是一种血液——论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J].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4) :28-32.
  [12] 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J].文学旬刊, 1922 (26) :4.
  [13]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J].文学评论, 2000 (2) :124-134.
  [14]朱自强.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源流[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5) :108-111.
  [15]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92.
  [16]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4:155.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阮丹丹.民间资源与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从黎锦晖的儿童文学实践谈起[J].惠州学院学报,2019,39(01):79-8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儿童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