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

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性及教育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9 共5646字
论文摘要

  张天翼 (1906~1985)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着名作家之一,不仅以 《华威先生》等讽刺小说着称,而且以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闻名。尽管抗战爆发后,张天翼曾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进步文艺活动,解放后曾担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他从1929年从事职业写作始,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继叶圣陶、冰心等儿童文学先驱之后,把我国现代儿童文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作家。张天翼儿童文学的代表作有童话 《大林与小林》、 《宝葫芦的秘密》、 《秃秃大王》、 《不动脑筋的故事》、《金鸭帝国》;儿童小说 《奇怪的地方》、 《失题的故事》、 《罗文应的故事》等。其中 《罗文应的故事》荣获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奇特,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善于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特有的对话和动作表现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语言亲切自然,通俗幽默,深受小读者的喜爱。

  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最具魅力的就是其幽默艺术。作品独树一帜的幽默艺术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和被压抑的孩子们带来了久违的活力与笑声,也使其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天翼对 “幽默”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 “幽默者,即是真实”。 “逃世的人决不会幽默,即使有也是假的。你看看幽默家是超然的,而实质他有他的立场———那就是真实。”[1]世界上“有了这些毛病和丑态,可是偏要蒙上一层漂亮的东西来哄人,于是产生了幽默。”[2]张天翼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将幽默艺术运用得游刃有余。这种幽默艺术,是在其 “幽默即真实”的理念指导下的幽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表征:

  20世纪30~40年代,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是一种带刺的幽默,其作品乃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画廊;20世纪50年代,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是一种柔性的幽默,其作品犹如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图画。无论是带刺的幽默还是柔性的幽默,都与其语言的幽默、滑稽密切相关,大都是通过趣味性语言来实现的。

  一、带刺的幽默

  张天翼20世纪30~40年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是一种明显带 “刺”的幽默。这个 “刺”就是一种较强的批判性。这一时期,作者主要从成人角度来书写儿童世界,包括儿童的苦难、妥协和斗争,从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呼吁儿童进行积极斗争。这一时期,张天翼作为一个 “左翼”革命作家,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真实即幽默。认为 “把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开,露出了真面目,就成其为幽默……幽默是比讽刺更近于讽刺的东西。”[3]25-26这种幽默意识使得他作品的幽默艺术带着尖锐的 “刺”。这 种 “刺”的 存在,使得小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既因语言的诙谐幽默而发出嘻嘻笑声,也会由于社会的黑暗和丑陋而感到内心隐隐作痛。

  1932年和1933年,张天翼陆续发表了童话《大林和小林》、 《秃秃大王》,这两篇童话的问世给3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注入了强大活力,也奠定了张天翼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奇特幻想和极度夸张引起了强烈反响。《大林和小林》是张天翼的第一部长篇童话,也是张天翼早期童话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几乎包括了 《秃秃大王》和他以后所写的 《金鸭帝国》等童话的精华,即细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欺诈、残暴和贪婪,而且用夸张得使人发笑的语言教育儿童积极参加斗争。

  在这篇作 品 中,作 者 一 反 过 去 传 统 童 话 模 式 之“道”而行,摆脱那种 “从前有一个国王,有三个儿子……”, “兄弟俩,哥哥富,弟弟穷,哥哥欺负弟弟。后来因为有神仙、菩萨 (或者天使)保佑,弟弟变成了富翁,哥哥穷了……”[4]4-5的传统模式,从现实生活出发,忠于生活,精心塑造了两个不同类型、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大林和小林。大林好吃懒做,呆滞愚蠢;小林勤劳勇敢,聪明机智。并运用鲜明的对比,为大林和小林营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然后通过国王、四四格等人物将这两个迥异奇幻的世界联系起来,极尽夸张笔调讽刺因好吃懒做而最后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从而赞美勤劳勇敢的小林。

  二、柔性的幽默

  张天翼50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剔除了30~40年代的 “刺”,站在儿童角度,以儿童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散发着亲切温暖的气息,是一种柔性的幽默。这种柔性,即是饱含着对儿童的关爱、关怀之情。

  这一时期,张天翼的代表作品有 《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这两部作品虽然也是在其 “真实即幽默”的理念指导下创作的,但与前期的 “真实即幽默”的 理念 有所区别。一方面,作者的叙事视角由成人转向儿童,即从儿童的视角抒写儿童的情怀和乐趣,语言亲切自然,活泼明朗,犹如春日的阳光洒在每一个小读者的心上,温暖小读者的心灵。另一方面,作者更加注重作品情节的安排。而具体生动的情节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刻画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这两部作品都达到了语言和情节的高度统一。

  《罗文应的故事》是张天翼建国初期所创作的一篇儿童小说。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气息浓厚的有趣情节和生动活泼又略带诙谐的语言,具体细致而又极为真实地叙写了六年级小学生罗文应种种令人发笑的行为和表现。一篇小说如果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就很难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作品读起来便会枯燥无味,更不能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罗文应的故事》之所以能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如当罗文应准备应同学之约赶去复习功课时,收到了爸爸寄来的画报,他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画报,导致最后耽误了时间。通过这一情节可看出罗文应是一个有好奇心且又贪玩、管不住自己的人,这是一个圆形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又如罗文应与另外四人约定集体复习后,赵家林送罗文应到家,赵家林提醒罗文应六点半以前要到,叫他吃了饭就走,别到其他地方去。

  这时候 “罗文应觉得赵家林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儿罗苏”[5]。这个情节既表现了罗文应活泼的性格,也表达了他对别人的劝告存有一种不耐烦的心理,纯真有趣而不失教育意义。这种教育并非是一种“说教”,而是让小读者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吸取教训,改正自身的缺点,完善自我。

  张天翼两个时期不同的幽默艺术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种感受却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即张天翼一直在为孩子们创作,让孩子们在阅读作品时既能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乐趣,又能让孩子们从作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语言的幽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在儿童文学的世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还能培养他们正确地说话、思想、生活。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特点,要包含滑稽和幽默的成分、要口语化、明确、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儿童语言是最真实的语言,也是最有趣的的语言。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具体的,这就要求作家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所运用的语言既符合生活的 真 实 而 又 不 失 其 趣 味 性。正 如 蒋 风 在《幼儿文学的语言》一文所论: “重复,喜爱包含滑稽和幽默成分的语言。”[6]张天翼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始终贯穿着 “幽默即真实”的理念,始终运用既亲切自然,又通俗幽默的语言。特别是他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真实而不失其活泼,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人物心理,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使小读者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长篇童话 《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王葆这个形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的。王葆是个可爱的好孩子,但是总幻想着不劳而获。

  当他得到宝葫芦时,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调、通俗幽默的语言,真切地描绘了王葆心理、言谈、行为动作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惊喜:

  “什么!”我把钓竿一扔,跳了起来。 “宝葫芦?……别是我听错了吧?”……“喂,喂,劳驾!你的的确确就是那个宝葫芦———就 是 那 个 那 个———b,ao,bao,h,u,hu,l,u,lu———听准 了 没 有?———就 是那个宝葫芦么?”……我摸了摸脑袋。我跳一跳。我捏捏自己的鼻子。我在我自己的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疼呢!

  “这么看来,我不是做梦了。”[4]164-165当王葆证实自己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后,就“在地上打了一个滚……又打了一个滚”。 “真恨不得跑去告诉奶奶,告诉妈妈和爸爸”,说自己 “得到了幸福,什么事都有了办法”, “可还是感觉到不够劲”, “于是把腰弯着,把头顶着地,叭嗒翻了一个筋斗”。在这里不仅有叙述语言,还有人物语言。作者通过对王葆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快活、惊喜乃至狂喜的心理状态。

  当小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如同自己得到宝葫芦一样,也会不禁拍手表示欣喜。另外,《罗文应的故事》在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运用上,都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在表现人物语言上,运用了儿童活泼、富于趣味性的口语。

  如前述罗文应与人约定进行集体复习后,对赵家林的提醒,罗文应觉得他有点儿啰嗦:“呃哟你真是!保你一分钟也不迟到,好了吧?”[5]这既是口语,又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和趣味性,充分表现出罗文应颇不耐烦的心理。

  四、幽默艺术的教育价值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很少被当代的孩子认识,由此可见中国儿童文学在中国大地上扎根不深。但毋庸讳言,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他的幽默艺术,对当前的幼儿教育、幼师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借鉴作用。

  (一)寓启发与教育于幽默艺术

  张天翼的幽默艺术,无论是带刺的幽默还是柔性的幽默,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由于他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所写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并不像西方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是站在现实主义角度上寻找一种能让那些思想被压抑的孩子们发出笑声的营养元素,最后他找到了 “幽默”。幽默渗入到了他的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他的幽默给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带去了久违的笑声,同时也让孩子们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

  张天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给孩子们写作,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在 《〈给孩子们〉序》中,曾提到为孩子们写作的 “两个标准”:

  (一)要让孩子们看了能够得到一些 益处,例如使孩子们能在思想方面和情操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在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方面或是性格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等等。这是为孩子们写东西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么还要……

  (二)要 让 孩 子 们 爱 看,看 得 进,能 够领会。[3]350-351这 “两条标准”实质上是要求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综观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他的 《大林和小林》、 《秃秃大王》、 《罗文应的故事》、 《不动脑筋的故事》、 《宝葫芦的秘密》等,既融入了独树一帜的幽默艺术,又让孩子们受到了教育。

  张天翼是个作家,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位 “教育家”,因为他 “懂得儿童教育,能够摸着一些孩子心理,而且富有想象力,他到现在还有一颗比较纯洁的心,笔调轻松,文字浅显,善于给儿童以很好的启示。”[7]他努力创作儿童文学,更重要的是他将幽默艺术融入到作品中,摆脱了传统的说教成分,运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奇特的想象,轻松的笔调,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他的这种幽默不仅给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带去了笑声,还给后来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甚至还触碰到了当今教育界一个敏感的问题,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如今很多孩子,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学越来越难的课程,做越来越多的作业,压抑的气息笼罩在孩子周围,然而教学中的幽默有利于释放儿童活泼的天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融赤诚之心于幽默艺术

  现在,很多教师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地接受知识,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甚少。虽然教育界不断提倡启发式教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实究其根源,就是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缺乏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

  张天翼虽不是教师,但他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也许这就是他那么受孩子爱戴的原因。因为爱孩子,所以他写了很多极具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如 《大林和小林》教育孩子要勤劳勇敢; 《不动脑筋的故事》、 《罗文应的故事》、 《宝葫芦的秘密》教育孩子要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让自己不断进步。更可贵的是他完成作品以后还给孩子们写信。他在写了 《宝葫芦的秘密》以后,一些小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宝葫芦的故事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讲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还有人说:可惜宝葫芦的故事不是真的,要是真的,我有一个宝葫芦该有多好!王葆干嘛又砸它,又烧它?”[3]354面对这些问题,他特意为小读者写了一封信———为 《宝葫芦的秘密》再版给小读者的信。

  张天翼在信中不仅认真回答了小读者所问的问题,还用亲切自然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希冀,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和劳动,从小培养自己不怕困难的精神,好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信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这篇故事能在这方面对小读者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就是我最大的快慰,最大的喜悦,也是对我这项劳作的最大报酬了。”[12]356张天翼只不过是个作家,他只有一根笔杆子,但是对于小读者,他有一颗赤诚之心。他将幽默融入赤诚之心,用幽默来打动小读者,教育小读者,也许这就是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 锦 贻.张 天 翼 评 传 [M].太 原: 希 望 出 版 社,2002:184.

  [2]孙倩.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演变[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3]沈承宽.张天翼文学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5-26,350-351,354,356.

  [4]李雪,宋婷选编.张天翼儿童文学全集 (4)[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5]韩作黎,田增科.张天翼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455.

  [6]蒋风.儿 童 文 学 丛 谈 [M].长 沙:湖 南 人 民 出 版 社,1979:25.

  [7]沈承宽,黄侯兴.张天翼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5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儿童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