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文出现在“五四”时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云南儿童文学迎来了繁荣,涌现出以沈石溪、吴然、乔传澡等为中心的“太阳鸟”儿童作家群。其中吴然的创作颇具艺术魅力,冰心评价到“朴素自然,我很欣赏。”
吴然作品常聚焦于儿童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简单、平凡的事物来描写云南诸多自然环境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在对自然、人文、爱的主题的表达中,营造出一个和谐、广博、充满爱的儿童世界,是献给小读者的一部部小百科全书。
一、和谐自然——儿童成长的天然花房
自然是吴然儿童散文关注的焦点之一。儿童对自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和好奇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和渴望在自然中奔跑、玩耍。吴然的散文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得可让儿童放飞心灵的自然山水世界,并用原生态的、隐含了作者甚至是全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性”的愿望和态度。他从平凡之中取材,细微之处落笔,把自然比拟为一个个儿童形象,在孩子的感觉感受中呈现理想化了的自然。让这充满童稚、童趣的自然陪伴着儿童的成长,并表达着作者对和谐自然的追求,对纯真童年的追忆。如《珍珠雨》《翠湖》《一碗水》《高黎贡山的声音》《小凉山的风》《草地上的联欢会》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泉》,他用充满色彩的语言饱含深情地介绍珍珠泉,其周围环境是清幽的,清澈凉爽的泉水从潭底冒出晶亮、饱满、五彩的水泡,在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的抒发中,将一个好奇于山水、想象力丰富的儿童形象塑造出来。
二、淳朴而多彩的人文——儿童成长的摇篮
吴然的儿童散文常在边地各民族的节日风俗民情、乡村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展露云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快乐和健康的成长,既抒发着浓厚的乡情和亲情,又呈现出独特的边疆少数民族异域风味。如散文《彩蛋节》《鲜花节》《尝鲜节》《火把节》等是直接以民俗节日命名的。有一些散文则把民俗情节自然穿插在故事叙述中,如《在美丽的大理》中的“葛根会”等。他以儿童的视角把孩子真切、生动的生活情境与那些古老的节日节庆场面结合在一起,描绘得生动而又独特。如红河哈尼族的“长街宴”,是经过一个有着成年人思维的少年形象“我”讲述出来的,通过“我”的视角,穿插进少年眼中的爱情——“我”的姐姐和阿迪哥的爱情,一种美好、淳朴的民风民俗悄然流露,让儿童在作品阅读中既获取了独特的人文知识,又满足了探寻新奇的阅读心理。
三、无私的爱——儿童成长的精神平台
爱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吴然散文创作关注的又一焦点。吴然是一位满怀爱心的作家,他以“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表达母爱、父爱,传达亲情、友情、师生情,使其作品有一份浓浓的爱意。如《妈妈教我一个字》通过儿童“我”的回忆来讲述母爱的伟大,读起来朴素亲切,字里行间满蕴着“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在《梧桐树》中儿童对梧桐树充满关怀和爱,感谢它夏天带来的浓荫、秋天带来的阳光;《爸爸的相册》里表达着儿童与同龄人、长辈之间愉快地交流沟通,萍水相逢时一见如故,分别时依依不舍;此外还有对年少读书时光的经久犹新的同学情谊的追忆(《老陀轶事》《铜墨盒》);有以温馨的亲情为主旋律的(《我捧起了珍珠》《玉》《书包》《走月亮》《女儿高考》)等。
四、吴然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多元性
吴然就是一位充分发挥精神主体性进行创作的作家。
他用仅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修辞、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视角来构筑其散文世界,并在艺术方法上呈现出开放式的多元性特征。
首先,他将儿童视角、第一人称、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融合于一体进行叙事。第一人称的儿童叙事身份,使主人公与叙述者保持了统一,叙述者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统一,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回到”童年,使自己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之中。《表哥家的燕子》开篇先以“我”的称谓向读者传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天)和地点(表哥家),接着“我”开始了具体的描述,通过“我”与表哥的对话及和表哥看小燕子的事情,最终说“我记不得老燕一天来来回回飞多少次。为了它们的小宝宝,它们是多么辛苦啊!”
类似的作品还有《和花朵说悄悄话》《我的小马》等。这些作品和特定的读者取得了某种心理上的一致,拉近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产生的亲切感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和心灵。
儿童散文的写作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吴然从儿童的感觉出发,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加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在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灵动。《歌溪》采用比喻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上着手,在神奇、俏皮、欢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朴素的描写里,展现出一个聪明、活泼的儿童形象,透露出对歌溪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校旁边一条河》用反复、排比等手法,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将西洱海的功能展示出来。《快乐的夏令营》中的“圆弧形的树冠,美丽如同一柱绿色喷泉……投下巨大的浓郁。”
一颗壮大、葱绿、挺拔的龙血树便立于读者眼前。《哭泣的昆虫》在毛毛虫们与人类的对话中融入了拟人、象征、夸张的手法。多种修辞与形象性的语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散文灵动、清丽、有趣。
吴然对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还体现在他糅合了诗歌、小说、童话等多种文体的写法。在《珍珠雨》中融入了诗的笔致,“天多明净,遍地阳光,珍珠般,一颗颗,挂在草叶上,挂在花瓣上,挂在柳条上……哦,下了一场太阳雨,下了一场珍珠雨呵!”既充满了诗意,又创造出鲜明欢快的节奏。类似的还有《三月,我们去植树》《春娃娃》《蓝色泸沽湖》等,这些作品充满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意。而在《踩新路》中,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小霞客游记》突破了儿童散文的惯有格局,吸纳了小说创作的手法。他还师承郭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童话的写作方法。《哭泣的昆虫》则讲述了哭泣着的毛毛虫、蛇、蜻蜓与人类的对话,通过昆虫们的自述,传递出了作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虑,激起儿童对生命、对环境的一种思考,激发了儿童的环保意识。《伞花》《小鸟和守林人》等散文中也有童话的色彩,这是吴然丰富散文表现方式的成功尝试。他常在民情风物的描写中,插入神话、传说,这是他在创作上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吴然从事散文创作已经20多年了,纵观他的创作就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回到”童年的路,“回到”童年。吴然的儿童作品是用真、善、美孕育的:美丽和谐的自然、质朴善良的人类、精彩淳朴的民风民俗,儿童在作品里收获了爱,得到了理解与认同,满足了内心体验的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富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真情的赞美,蕴含了对生态自然的渴望和呼喊,对纯真、明净的童年的呼吁,呼吁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保护儿童的“完整性”。
张天翼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创作的作品内容涉及长、中、短篇小说,剧本,文艺评论等多个领域,而其中尤以儿童文学创作成就颇丰。新中国成立前,他的三部长篇童话及数篇儿童小说和寓言相继问世,新中国成立后的他,更是将创作重心转移到...
云南儿童文学自20世纪进入新时期以来,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创作成就斐然,在全国儿童文学中占有重要一席。作家们充满浓郁边疆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抒写,灌注了云南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群体个性,他们以骄人的成就构筑了云南儿童文学生态群落,被誉为太阳鸟...
(三)虚实的形象刻画针对儿童这个特殊的阅读群体,文学创作的进行首先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相对于儿童的身体运动机能发展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较为迟缓,原因就在于有关思维调节的额叶、胼胝体发育较为迟缓。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文化建设对今天这个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横行的时代有特殊的意义。在规划、实施文化建设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是一个需要谨慎辨析、深入思考的精神现象。英国学者阿诺将文化定义成精英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们能够想到并知道的最好事物这种说法也影响深远...
孙幼军是一个涉猎广泛、创作体裁颇丰的作家,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童话作家,但是除了创作童话,孙幼军同样创造出了一个精妙绝伦、真假难辨、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幻想小说世界。...
自1980年第一次撰写儿童文学论文《安徒生童话的艺术》以来,王泉根在儿童文学领域砚耕不辍,三十年耕耘,三十年砥砺。上世纪80年代,他坚守儿童文学这一寂寞专业,90年代,他大力弘扬中国儿童文学,新世纪以来他不断关注儿童文学新现象王泉根始终守望着儿童...
游戏是整个童年最真实的生活,是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本能需要和释放,在游戏中,孩子们忘我地投入、肆意地玩耍嬉戏、大胆自由地幻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曾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
江西石城作家曾小春凭借富有审美蕴藉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广大读者所认识,在当代文坛尤其是儿童文学的艺术殿堂中建构了独具审美风格的文字之塔。从叙事学角度看,作家在内聚焦叙述视角、不可靠叙述上的独具匠心,以及对中国古典美学价值的巧妙整合,构成了其...
文学接受是一个由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构建的动态过程,是文学活动的全程性接受,在作家创作开始和进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接受的历程.儿童文学的首位接受者和阅读者是儿童,而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往往又是成人,由于儿童和成人在审美心理和文学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
在现代性的逻辑框架中,儿童身上的新质品格逐渐彰显其勾联中国现代转型的本体价值。将儿童的发现理解为人的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五四时期学界的共识。周作人就曾指出:一国兴衰之大故,虽原因复杂,其来者远,未可骤详,然考其国人思想视儿童重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