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教育论文 >

研究生陷入传销陷阱并被解救的案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27 共3705字

  传销是一种非法活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其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1].近年来,高校学生陷入传销的案例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3].本文报告了一名研究生陷入传销组织并被解救的真实案例,分析研究生陷入传销陷阱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

  一、解救陷入传销陷阱学生的案例
  
  2013年10月,某大学一名2013级研究生新生A身陷传销,被骗现金五千余元,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被成功解救,但其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巨大的伤害。

  A同学2011年本科毕业后参加安徽省特岗教师农村支教。因其热爱教育事业想继续深造,于2013年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在其离开支教地前,经同事介绍认识了女孩B.B在外地工作,两人见面次数甚少,但经常通过手机QQ联系,两人彼此都对对方产生好感,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研究生开学后,女孩B多次以异地恋不太好为借口,想到A所在城市(简称X地)工作。

  B表示担心其所学的专业在X地对口的企业较少,不好找工作,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现在的工作,于是邀请A到她现在的工作城市(简称Y地)来,和她商量是否辞去当时的工作。

  A同学利用十一国庆长假去了Y地。女孩B以A晚上可以住在自己的出租屋为由不让A找宾馆入住,并带A在Y地到处游玩。吃过晚饭后,二人打的来到B住的小区,进门后A就被传销组织控制。

  辅导员在统计国庆假期去向时,A称假期回家。国庆节假期结束,辅导员发现A未及时返校,并且假期并没有回家。

  A的同学反映他和B约好国庆长假去W市旅游了,但A父亲到校反映A在十一放假期间行为可疑,比如家人与A通话时,电话都是不正常挂断且通话时间较短,A甚至在电话中要求父母为其办理休学手续,家人就怀疑A陷入了传销组织。辅导员与A电话联系时,A谎称他在W市找了一份工作,工资待遇很好,并一再强调自己很好,让老师和同学不要担心。辅导员对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判断A很可能已经陷入传销陷阱,便及时向学校进行了汇报。事件发生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立刻向研究生学院和保卫处通报情况,并建议A的父亲及时报案;另一方面安排人员每天与A保持电话联系。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最终确定A其实是在X地。在学院、A的家长和X地公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A成功地解救出来。据调查,B是传销组织骨干成员,通过“谈恋爱”诱骗A加入传销组织。

  A在传销组织期间,该传销组织一方面要求A每天与家人朋友联系,消除家人的担心;另一方面不停地对A进行洗脑,并对其身体进行摧残,迫使A加入传销组织。
  
  二、原因分析
  
  传销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是一种非法的经济发展方式[4][5].近年来传销组织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向大学生群体渗透,使学生及其家庭遭受极大的创伤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校及公安机关为了挽救受骗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6].研究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为什么还会陷入传销陷阱呢?本研究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未形成坚决抵制传销的氛围人们对传销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整个社会没有形成规范惩治非法传销的法律法规,传销事件往往处罚程度较低。未形成抵制非法传销的社会氛围,人们对于传销行为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甚至认为传销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7].

  (二)传销组织的欺骗手段愈发隐蔽非法传销组织结构严密,形式多样,往往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为工具,通过“相亲”、“谈恋爱”、“找工作”等手段取得受害人的信任[8].人们在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亲人朋友以旅游、做生意、为自己当参谋等借口骗到陌生城市,伺机进行“洗脑”.传销组织为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也要求受害人与家人、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以欺骗亲人、朋友,使受害人及其亲友放松警惕,从而达到“洗脑”的目的,使受害人将更多的人骗入传销组织。

  (三)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研究生的生活更加自主独立,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较为松散,少部分学生校外租住也加大了研究生考勤和请销假的难度[9].对于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而言,日常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与管理工作,让他们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联系相对减少。在本案例中,A研究的辅导员较为认真负责,及时发现了A的异常情况,并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处理。

  (四)研究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亟待提升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虽多了一些学习和实践经历,但仍然缺乏应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和经验,特别是很多研究生本身思想上较单纯,自我保护意识弱,容易放松对传销人员行骗言辞的警惕性。本案例反映出A同学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对老师、同学和家人不够诚实,向老师和同学提供了一些虚假信息,给解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延误了救援时间,也给自身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三、启示
  
  研究生一旦陷入传销组织,将会给学生身心及财产带来巨大影响和损失。传销组织者利用大多数人对传销本质无知的状态,通过拼命宣扬传销的积极效应,让人们形成对于传销的正性态度。

  当受害者进入传销组织之后,传销组织者借助于传销内部成员的群体规范和团体压力,进一步强化受害者参与传销的态度。为了防范研究生陷入传销组织,学校需要调动多方面资源,对传销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一)开展广泛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传销组织是利用人们对于传销本质信息的不了解,逐步把人们引入传销陷阱并实施精神控制的。需要在校园内进行揭露非法传销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校园网、短信、微信、QQ、宣传资料等多种媒介形式对各类典型传销案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负责同志共同参与指导,请经历过传销的同学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揭示非法传销组织行骗的基本规律,传销组织的本质特点和危害,宣传防范传销知识,提高研究生对传销骗局的防范意识,掌握自救的措施;提醒研究生在与网友交往时,不要独自和网友异地约会,谨防网友以旅游、考察工作等为由诱导去异地相约。

  (二)加强综合教育,提升研究生素质
  
  处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要兼顾学业和家庭,需要处理来自专业学习和对于未来就业、发展前途等担忧的多重压力。和其他学生群体一样,研究生当中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特质,表现为社交焦虑和自卑,不愿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流;遇到矛盾或冲突时,缺乏基本解决问题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面临的婚恋问题、物质生活的相对贫乏,他们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但研究生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偏少,队伍不稳定,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表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道德、专业学习、组织纪律等方面引导学生,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防止研究生突破道德底线,把亲情,爱情和友情当作非法活动的工具,引导研究生改变盲目追求安逸生活,好逸恶劳的享乐主义行为。加强对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强调诚信对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重要性;加强对研究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研究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加强研究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增加对社会环境和行业发展的了解,提高其求职竞争力。

  (三)加强综合治理,构筑防护体系
  
  1.构学校维护网。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加强对研究生的课堂考勤,经常深入研究生宿舍、实验室,了解研究生的动态,及时发现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解决;特别注意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习、找工作等特殊时段,采取及时联系、定期反馈、与家长随时沟通等方法,加强对请假学生、校外实习生、毕业班学生等重点对象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对非法传销活动的辨别能力和免疫力。

  2.筑家庭防护网。加强与研究生家长的日常沟通和联系,真实掌握和反映研究生在校和在家的现实表现和动态,一旦发现研究生陷入传销组织或参与非法活动,及时动员亲朋好友寻找线索,争取营救的最好方式和机会;
  
  3.建现代信息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通过手机安装的卫星定位软件、手机防盗软件、网络查询通话记录、QQ聊天记录等现代信息手段对陷入传销的研究生进行定位,做到事半功倍,及时解救学生。

  最后,我们呼吁政府要加大打击传销的工作力度,发现传销及变相传销的非法组织坚决依法给予取缔,创造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有针对性地加强市场监管和就业市场的规范,及时发现并查处各种非法传销的苗头,阻止非法传销组织进入高校人才招聘市场。对陷入传销的研究生,应积极营救,争取最佳的营救机会。

  参考文献:

  [1]张明楷.传销犯罪的基本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9,(9)
  [2]张顺来.从大学生屡陷传销反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3]纪佳妮.研究生陷入传销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姚成高,等.传销心理分析与矫治[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6,(1)
  [5]于勇,等.从大学生屡陷传销反思高校辅导员工作[J].中北大学学报,2012,(6)
  [6]戴斌荣,等.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
  [7]梅艳珠.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成因分析和防范处置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4)
  [8]郭志宏.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心理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7)
  [9]王明.从非法传销反思高校的就业安全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案例分析论文
返回: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