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0例观察对象,均来源于2016年3月—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接受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且经病理学确诊,收集50例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T扫查结果,并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评估CT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CT诊断检出率为92.00%,敏感性为93.18%,特异度为83.33%;共检测出78个病灶,69.23%的肿瘤直径<3 cm,20.51%的肿瘤直径在3~5 cm,10.26%的肿瘤直径>5 cm;肿瘤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空洞状(55.13%)、空泡征(37.18%),特征表现主要以分叶征(38.46%)、血管集束(28.21%)为主。结论: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诊断准确率得到显着提升,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 CT肿瘤血管成像; 周围型肺癌; 诊断价值;
肺癌是一种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恶性肿瘤。早期肺癌并无明显特征,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常出现误诊或漏诊事件,故此大部分患者确诊后均是中晚期,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不利于患者远期生存[1]。故此,临床医生极为重视该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干预,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死亡风险。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2]。多层螺旋CT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其增强扫查时可清楚看到肿瘤组织附近存在的异常血管影像,所以也被称为肿瘤血管成像。我院收集2016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接诊的50例该病症患者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CT肿瘤血管成像在该病症诊断的中的价值,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收集5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来源于2016年3月—2019年4月。其中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区间范围在30~76岁之间,均值为(53.47±3.47)岁;患病时间最长13个月,最短5个月,均值(9.12±2.14)个月。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无其他恶性肿瘤者。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痴呆,意识昏迷的患者;对CT诊断有禁忌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仪器选择
选用西门子SOMATOMgo.Top 64排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调整参数为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80 mA,层厚为5 mm,层间距2.5 mm,重建层厚2 mm;对比剂使用90 mL欧乃派克(碘海醇注射液)(厂家: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00598;规格:100 mL:30 g);使用Nemoto双筒CT专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注射速率每秒3.5 mL。
1.2.2、操作方法
CT检查时患者需保持空腹状态8~10 h,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对患者肺部组织进行扫查,嘱咐患者扫查时要深呼吸,并尽量保持屏气状态。高压注射器注如对比剂后,对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进行扫查,延时1~5 min后对病变部位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主动脉期扫查位置包括全胸,肺动脉期扫查位置从病灶中心直到膈肌下2 cm处。CT扫查完成后通过标准重建算法处理相关数据[4]。
1.3、 观察指标
(1)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估CT检查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本次研究总人数×100%)、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和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2)统计不同肿瘤直径的检出率。(3)分析肿瘤内部结构及特征。
2 、结果
2.1 、CT诊断结果
CT诊断检出率为92.00%(46/50),敏感性为93.18%(41/44),特异度为83.33%(5/6),见表1。
表1 CT诊断结果(例)
2.2 、统计不同肿瘤直径的检出率
CT诊断共检测出78个病灶,69.23%(54/78)的肿瘤直径<3 cm,20.51%(16/78)的肿瘤直径在3~5 cm,10.26%(8/78)的肿瘤直径>5 cm,见表2。
表2 不同肿瘤直径的检出率
2.3 、分析肿瘤内部结构及特征
肿瘤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空洞状和空泡征,占比率分别为55.13%、37.18%;特征表现主要以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为主,占比率分别为38.46%、28.21%,见表3。
表3 肿瘤内部结构及特征分析
3 、讨论
随着环境污染、工业行业不断发展,肺癌的发生病率也随之上升,其的死亡率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居于首位,是导致我国病死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而周围型肺癌是是肺癌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该疾病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长期吸烟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肺癌[5]。早期由于内肿瘤密度较小,加之患者无显着的临床特征,故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提高了诊断难度。大部分患者都是在进行呼吸道系统疾病相关的检查时被发现,加之肺癌细胞繁殖速度较快,容易向远处转移,故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在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的时间。故而,针对该病症临床上主要采取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防止病情恶化,继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CT技术不断提高,其具有高分辨率、覆盖面积广、成像快等优势,且在扫查期间不会受到患者呼吸运动的影响,避免发生图像重叠现象,将患者检查数据较全面地呈现出来,能使临床医师清楚观察到病变组织,了解病变部位和邻近组织间的联系,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故此螺旋CT在临床该病症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
周围型肺癌内部结构主要包括空泡、癌性空洞。内部结构呈空洞状,CT扫描显示厚壁且存在不规则透亮影,主要是因为供血不足,肿瘤组织坏死,坏死组织从支气管排出,进而形成空洞[7]。空洞状主要特点表现:壁厚薄不均匀,主要是因为病灶周围坏死程度不一,内缘不平,进而向内凸起出现壁结节;且因离心部位越近血供越差,越容易导致组织肿瘤坏死,故空洞离肺门侧的距离较远,主要表现为离“心”性空洞[8]。空泡型病变组织内的小灶性透光区直径较小,仅数毫米大小,肿瘤细胞覆壁生长,病变组织内少数肺泡并未累及,故充气较完整,少数表现为充气支气管的轴位投影。空泡内存在脱落肿瘤细胞等,对CT扫查的敏感性较高[9]。空泡征多见于肿瘤直径<3 cm的周围型肺癌,对该病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空泡征对鉴别诊断肺结核具有显着帮助。
本次研究发现:CT诊断的78个病灶中肿瘤直径<3 cm占比率最高,直径在3~5 cm次之;肿瘤内部结构空洞状占比率最高,空泡征次之,在特征表现上分叶征占比率最高,血管集束征次之,且CT诊断该病症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度较高,对诊断该病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赵致楷等人[10]选取78例肺部存在孤立性肿块的患者,对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该病症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恶性肿瘤56例,良性肿瘤22例,诊断准确性为66.67%,敏感性为45.83%,特异性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53.57%,证明CT诊断该疾病准确率较高,和本文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采用CT扫查的检出率较高,并且可以获得较清晰的病灶影像学资料,对诊断准确率具有显着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莫婉莹,李光宇,吴天文,等.周围型肺癌43例CT影像学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2):51-52.
[2]尚来换.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1):2459-2460.
[3]陈刚.分析64排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果与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4):22-23.
[4]朱莉莉,袁新平.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在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10):1529-1532.
[5]韩朋飞,党治国.胸部CT灌注成像对周围型肺癌分期及肿瘤坏死的评估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38-41.
[6]陈明哲,吕春秀.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征象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8):2316-2319.
[7]韦霞俊,李一辉.周围型肺癌应用CT和MRI诊断的对比[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7):834-835.
[8]包雪梅,王群.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20(6):699-702.
[9]吴瑞,梁宇霆.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2):32-36.
[10]赵致楷,辛磊,于春海,等.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临床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5):175-176.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小儿常见肝脏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此病发病初期患儿并无典型临床表现,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疾病中晚期,因此将对临床诊治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提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确诊病情是保障此类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关键。...
国内外直肠癌指南认为,直肠癌术前分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其治疗方案制定,术前分期越准确,越有利于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促使恶性肿瘤分期降低,同时可能实现RO切除目标,在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率、改善其预后上有重要作用[1-2].过去临床常采取肠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