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法语论文 >

文化差异对法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来源: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韩宇
发布于:2020-03-31 共5347字

  法语翻译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七篇

  摘要:中法文化差异对谚语和成语的翻译产生巨大影响, 表现为中法双语语法结构和固定形式的互异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的翻译盲目性、对深层文化内涵理解输出的缺失性。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能够从字面上翻译谚语和成语, 还要深入挖掘字面意思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信息, 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法语谚语和成语,翻译,影响,对策

法语翻译论文

  法语谚语和成语大多有着非常简洁的结构, 却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 有时还有非常深刻的内涵。而谚语和成语有别于格言, 因为格言大多是出自名人名言, 而谚语和成语是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智慧财富。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历史, 而语言历史越久, 谚语和成语往往也就越多。谚语中的每个文化意象都代表着一种文化, 因此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不仅要做到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更要做到两种文化的转换。法语谚语和成语能否翻译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准确而自然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了解法语谚语和成语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一、国内外针对谚语和成语翻译研究的对比

  (一) 国内对谚语和成语翻译的研究成果丰硕

  1.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比较。

  如陈玉琴在《法语成语的社会因素初探》中指出,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心理素质、思维习惯等特征, 是一种民族语言共同的社会特征, 并且是和其他民族语言相区别的特征之一。所以, 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它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长期运用该语言进行社会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再如包通法在《谚语的文化沉淀的认知与翻译》中提到, 谚语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认知和归纳, 是语言中反映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载体。谚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归纳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谚语翻译的处理方法, 使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着中谚语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刘盛仪也在《法汉熟语性比喻中跨文化现象研究》中写道, 比喻作为各种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 深深地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烙印, 它如同一面镜子, 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1]。

  2. 翻译技巧角度。

  目前国内所见到的关于谚语和成语翻译中翻译技巧的研究也非常丰富。如吕芳在《法汉熟语翻译中和谐问题之管见》中所提到的, 熟语是语言中反映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载体, 包含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认知和归纳。成语和谚语是两类重要的熟语, 翻译时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归纳分析熟语翻译的“形美”“意美”和“音美”等问题, 能够使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着中谚语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樊泓莉在《浅析汉法语法结构的差异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中介绍道,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艺术, 翻译的过程就是通过深刻理解一种语言的含意, 用另一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再现这种内涵。汉法两种语言都是很发达的语言, 历史悠久, 表达丰富细致, 但二者在结构形式、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菊在《熟语化结构疑问句的类型及其特征》中介绍道, 在熟语化结构句中, 一些按自身的句法格式构成, 并借助专门的语言手段来表示自己想了解的某事, 或证实某事的愿望的句子可称之为熟语化结构疑问句。这些句子都不是单要素构成的, 要素间具有个别关系和个别语义, 词性的相互联系是成语式的。

  (二) 国外关于谚语和成语的翻译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Nareerat Wattanawelu在《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中提到, 熟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易”, 即易懂、易写、易传。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加速, 不少民俗词语已经演变成全民性的共同语;而部分成语, 作者放弃了成语原本的实际意义, 选用了成语的字面意义。

  二、因中法文化差异导致谚语和成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 中法双语语法结构和固定形式的互异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法语的谚语和成语的形式和意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有时没有词汇和语法的规范, 因此相对独立, 不能随意改变。例如, “se cogner, se taper la tête contre les murs” (拼命挣扎) , 不能改成“contre le mur”或“les murailles”;又如, “sans bourse délier” (一分钱没花, 分文未付) , “sans coup férir” (未遇抵抗, 轻而易举) 里的直接宾语在及物动词前且名词前没有冠词;再如, “baisser pavillon devant qn”, 连在一起的意思为“céderàqn” (向某人让步, 退让) , 而不可以分开逐个解释。不仅不能将原本的固定形式发生改变, 也不能无中生有, 因为谚语和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凝聚着人类发源以来的行动和思想过程, 是具有历史承载性的。例如, “baisser pavillon”的意思是“认输”“甘拜下风”, 如果据此造出一个反义的“lever pavillon”, 虽然形式和语法均对应且无错误, 但这种生造出来的用法是不被允许的。历史上的很多谚语和成语被沿用下来, 但其中所包含的事物已经不被人们所用, 但是相关说法却仍然出现在谚语和成语之中。例如, “crier qch sur les toits” (大肆宣扬某事) , 指的是古时候人们通过在屋顶上大声向人群呼喊来通知消息, 但是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早已不需要这种宣告的方式了, 而这种用法却一直留用至今[2]。

  (二)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易导致误解

  法语谚语和成语的产生往往来自于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方方面面, 小到个人, 大到宇宙太空, 涉及各个领域。而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 因而出现了某一种语言的某些用法从其他语言借鉴而来的现象。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 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谚语和成语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语言群体。而对于法语不是母语的译者来说, 最基本的就是掌握谚语和成语所要表达的含义及其相关用法, 不一定要深挖根源。比如, “mettreàl’index”的含义是“谴责, 排斥, 排除”, 了解到这层意思即可进行翻译工作, 而其来源其实是从1557年开始到1965年才废除的罗马教廷公布的“教廷禁书目录”;再如, “mettre patte blanche”的意思是“说出、出示是自家人的口令、暗号、证明”就够了, 而无须知道它是出自拉封丹的寓言师。但有时也会引起误会甚至运用错误[3], 例如常用的各种法汉词典里, 成语“se dresser sur ses ergots”的一个解释是“神气活现”, 《汉法词典》和《汉法成语词典》里“神气活现”条目下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式。而如果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看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后, 模仿着猴子的动作, 神气活现地说, “我是孙悟空”, 那么把这句话译成法语, 把“神气活现”译为“se dresser sur ses ergots”就不恰当了。

  (三) 对深层文化内涵理解输出的缺失性对翻译造成影响

  有些谚语和成语, 对于母语为法语的人来说都相当生疏的, 甚至从未见过。谚语和成语的运用太过广泛, 含义太过隐晦, 不易使人全面掌握。语言学家、词典编纂者拉弗勒提出, 如果用他编写的有2000条目的熟语词典内容测验法兰西学院院士, 可能许多院士在满分为20分的情况下得分不足18分。对于法国人尚且如此, 那么对于学习法语的外国人在理解和运用谚语和成语的时候也一定更加困难了。类似地, 若是以译者的身份看待汉语的谚语和成语也经常会被生僻词所困, 如“管窥蠡测”里的“蠡测”的所指;把“饮鸩止渴”读成“饮鸠止渴”;“始作俑者”出自《孟子》, 指“孔子反对用土俑殉葬, 含贬义, 后用来比喻不良、恶劣风气的倡始者”, 而现在往往当作褒义使用;又如“差强人意”本来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是褒义词, 却被当作贬义来用。

  三、从文化差异角度解读法语谚语和成语翻译的对策

  关于法语谚语和成语翻译的原则, 像法语谚语和成语这样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表达方法, 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翻译的步骤和原则。首先, 要理解法语谚语和成语的表层意思和字面形式;其次, 要尽可能挖掘表面背后的深刻历史故事或文化底蕴, 从而更了解该表达方式的深意;最后, 就是在汉语的表达中选取与该谚语或成语在结构和内涵两方面都较为贴切的说法, 如果两者不能兼得, 可取其一。

  (一) 巧妙利用注释解决语法中不可避免的固定形式问题

  当翻译法语的谚语和成语的时候, 有时会遇到完全无法找到两者可以对应的载体的情况无论是在形式还是意义上, 都毫无关系,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 尝试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原文所要传达的含义和蕴含的文化内容, 以期再现原文的意象。

  1. 直译不加注。

  把法语的谚语和成语转换成汉语时, 不一定要转换成汉语的谚语和成语, 有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从字面上还原原文的意象, 这种方法简洁明了, 结构灵活, 也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4]。例如, “La richesse ne fait pas le bonheur.”译为“财不造福。”“RendreàCésar ce qui appartientàCésar, etàDieu ce qui appartientàDieu.”译为“是凯撒的当归凯撒, 是上帝的当归上帝。”“Bouche de miel, cur de fiel.”译为“蜜糖嘴, 胆汁心。”“Qui m’aime, aime mon chien.”译为“爱我者, 爱我犬。”“Qui sème le vent récolte la tempête.”译为“谁兴风, 谁翻船。”

  2. 直译加注。

  直译法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当法语谚语和成语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与中国情况完全不同或不能够被中国人所理解时, 往往采用这种翻译方法。而加注释的情况也并不尽然相同, 有时是对句子中的寓意进行注释;有时句子中的专有名词无法使读者理解需要加注释;有时此谚语和成语的出处和来源有必要用注释解释, 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酌情在直译后加注释。例如, “Le vin est tiréil faut le boire.”译为“酒已斟出就该喝 (比喻事情既已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译为“阿克琉斯之踵 (出自希腊神话, 比喻致命的弱点) 。”“Ote-toi de mon soleil.”译为“别遮住我的阳光 (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回答亚历山大的话, 意即, ‘走开, 我不需要荣华富贵。’现用来叫别人走开) 。”

  (二) 深入研究语体色彩以避免翻译过程中的盲目性

  1. 切勿望文生义。

  有些法语谚语和成语表面的意思与其要表达的含义差距很大,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原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比如, “Loin des yeux, loin du cur”这个谚语似乎同汉语中的“眼不见, 心不烦”的意义相近, 实则不然, 法语的这句谚语表达的是“离久情疏”之意, 不妨译为“眼不见, 心渐远”;再如“le péchémignon”并不是说“可爱的罪过”, 而是指“不良习惯”。

  2. 正确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

  比如, “Tel père, tel fils”应该翻译为中性的表达方式“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不能用有贬义色彩的“上梁不正下梁歪”;“Mieux vaut s’adresseràDieu qu’àses saints”一般直译为“求助上帝好过求助他的圣人”, 尽量避免使用“大王好见, 小鬼难过”这样的译法。

  (三) 表面形象对应法解决翻译中的深层文化内涵输出的难题

  1. 完全保留形象。

  前文曾提到过, 虽然中国和法国距离遥远, 历史文化底蕴差异很大, 但如果仔细研究对比法语和汉语中的谚语和成语, 还是能够找到相当一部分的表达方式, 使得两者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基本相同。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时, 不仅能够保留形式也可以保留意义, 直接用相应的汉语谚语和成语替换法语的表达方式即可。例如, “Goutteàgoutte l’eau creuse la pierre.”译为“水滴石穿。”“Une hirondelle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译为“孤雁不成春。”“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译为“隔墙有耳。”“Après la pluie, le beau temps.”译为“雨过天晴。”“Par monts et par vaux.”译为“翻山越岭。”

  2. 转换形象。

  在翻译的过程中, 有时字面表达和深层含义并不能兼得, 在对比法语和汉语的谚语及成语时我们可以发现, 两者有大量的表达是在阐述同一个意思, 但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选用了不同的形象。这种情况, 我们通常可以保留意义转换形象, 虽然原文中的载体不再相同, 但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传达出来, 这也是符合翻译原则和目的的。例如, “Habit de velours, ventre de son.”译为“金玉其外, 败絮其内。”“Mieux vautêtre tête de chat que queue de lion.”译为“宁为鸡首, 不为牛后。”“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译为“杀鸡儆猴。”

  3. 舍弃形象。

  有些法语谚语和成语在汉语的表达中无法找到相应的或近似的形象和载体, 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会破坏原文的形式, 无法让读者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 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这种情况, 译者通常在理解法语谚语和成语背景的同时, 借用汉语中相类似的文化载体, 但是原文中的形象往往难以保留, 形式上也会有较大的改变和出入。例如, “Bon sang ne peut mentir.”译为“龙生龙, 凤生凤。”“Ce qui se fait de nuit, para5t au grand jour.”译为“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Petite cause, grands effets.”译为“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A la faim, tout est pain.”译为“饥不择食。”“Avaler des couleuvres.”译为“忍气吞声。”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时, 有时需要几种翻译方法同时运用, 比如“RendreàCésar ce qui appartientàCésar, etàDieu ce qui appartientàDieu”可以直译为“是凯撒的当归凯撒, 是上帝的当归上帝”, 但为了明确其喻义, 也可以译为“物归原主”。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谚语和成语是语言的精华,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在法语谚语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通过综合了解中法两国语言、文化、历史、社会、民族心理等特点, 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和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 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才能将原文翻译得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进而达到“形似”或“神似”, 甚至“形神兼备”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罗顺江, 马彦华.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许钧.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曹德明.法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5.

点击查看>>法语翻译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原文出处:韩宇.文化差异对法语谚语和成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163-16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法语毕业论文
返回:法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