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法语论文

从刘宓庆文化表现论看《兄弟》法译本

来源:今古文创 作者:张丽颖
发布于:2022-12-13 共5067字

  摘要:文化表现论,即文化审美表现论,是刘宓庆学者提出的文化翻译的终端研究,本文以刘宓庆文化表现论为理论框架,采用文本细读法,从典型的文化语段入手,将文化纳入语言整体,从文化适应性、文化反映论、代偿方式之中的替代以及淡化为主要切入点,对余华《兄弟》法译本中的4个典型语段进行分析。建立于跨文化基础之上的翻译总是既要兼顾准确的原语文化意义,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传统,遵守文化适应性;文化意义不对等时,就要优先恪守不悖原语文化的文化反映论;译者应积极寻找代偿手段、弥补译文的不足以表现原语文化。

  关键词:刘宓庆文化表现论;《兄弟》法译本;文化适应性;文化反映论;代偿;

  一、引言

  《兄弟》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在海外多国都被译介,受到一致好评,获得了法国的“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多个奖项。它的法译本是由法国汉学家何碧玉(Isabelle Rabut)与她的丈夫安必诺(Angel Pino)合作翻译的。“一部中国文学作品在某个国家的接受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它首先是一种翻译现象。”因此,《兄弟》在法国获得成功,不仅归功于作者与作品自身,还要归功于译者跨越两种文化的翻译活动,在这之中,准确地理解并传达文化意义,既不夸大意识形态,又不扭曲文学特性,既是成功的译者所必备的素养,也是大家需要研究文化翻译活动的方向。

  二、文化表现论

  文化翻译是我国学者刘宓庆终其一生研究的课题之一,他将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提出了“文化战略翻译观”。在《文化翻译论纲》中,他通过对“理想的客体”(典型的文化形态)的分析,即以荆楚文化和爱尔兰文化为例,详细地探讨了文化翻译中必不可少的重点问题:语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文化心理探索、翻译文化表现论。文化表现论,即文化审美表现论(因为文化表现问题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审美),是刘宓庆所说的文化翻译的终端研究。他首先提出,文化翻译表现对策论的核心思想是代偿(Redeeming或Compensation),接着从恪守文化适应性、文化反映论以及审美原则的角度分述文化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并分析了代偿的4种基本手段:模仿、替代、阐释、淡化。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手段,也是文化内在的一部分。实际上,语言中体现文化的不只有词汇,还有场景、气氛和情态、事件或行为、人物特征、作者的叙事行文风格这5种因素。因此,文化理解与文化翻译不是建立于词汇的基础之上,而是立足于整体,从整体看局部。所以本文并不打算从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入手,而是采取寻找典型性的、富有文化气息的语段的策略,以文化语段为单位,从文化意义理解为出发点,以刘宓庆文化表现论为支撑点分析翻译的文化意义表现问题。

余华《兄弟》

  三、典型案例分析

  1.这时候的刘C对赵诗人更是不屑一顾了。赵诗人声称自己仍然笔耕不辍,刘C说赵诗人还在搬弄文学是自寻短见,好比是拿根绳子勒自己的脖子。

  Liu le C.méprisait plus que jamais Zhao le Poète.Celui-ci se f lattait de n’avoir jamais cesséd’écrire,et Liu le C.considérait que cette affectation littéraireétait suicidaire.

  在小说中,凡是叙述刘作家与赵诗人的言行时,余华的用词用语都比较符合他俩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虚伪形象,一方面以文人自居,说话文绉绉,说那些口语中很少用的词语;另一方面,以他俩的学识又说不出太高雅的话语,刘作家辩护自己“笔耕不辍”、赵诗人说“自寻短见”就是这样的例子,四字词语的使用,一下子就能够让读者看出二人在卖弄文学,四字词语本身就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的语言特色,中国古人的书面语言常常力求精简达意,文以载道。法语译文首先在语义上,准确传达了意思;其次,在审美形式上,也是尽量把握四字词语的精髓:精简达意。自寻短见是一个词,而suicidaire(自杀性的)同样也是一个词,suicidaire的末尾元音aire与前面的形容词littéraire(文学的)中的末尾元音aire相同,构成了法语中的半谐音(l’assonance)修辞效果。但是,法语译文只是做到了“达意”,并未把语言中所谓的“雅”与“俗”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来,如果说白话文是“俗”,那么成语或四字词语就是“雅”,这种独特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很难在法语中找到对等。

  大家还应注意到一个现象:译文并未翻译“好比是拿根绳子勒自己的脖子”这句,译者在这里进行了省译操作。“好比是拿根绳子勒自己的脖子”是“自寻短见”的解释性话语,两者从语义上来说没有区别,但是在刘作家眼里,偏偏要打个比方,解释一番。假如在法语中添加上这句话(笔者译为:c’est comme si on s’étrangle par unecorde),再承接前面的句子,就显得有些多余,suicidaire这个词是容易被大众理解的,再解释一番只是多此一举。中文常常同义重复,不论是在词语内部还是在词语外部层次上,比如,忍饥挨饿、高瞻远瞩、惊心动魄,(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即二元并列的和合之美)而法语倾向于避免重复,用代词代替重复出现的事物,追求语言的多样性。考虑到中法语言特点,这里的省译是可取的,并不会引起语义的缺失及语用上的交流效果的减弱,这就是刘宓庆强调的文化适应性,翻译既要考虑文化意义的把握,又要考虑译入语言文化特点及良好的读者接受能力。

  2.自己率领着两个瘸子、三个傻子、四个瞎子、五个聋子,都能够富得流油;若是率领五十个学士、四十个硕士、三十个博士、二十个博士后,还不富成了一艘万吨油轮!

  Si en ayant sous sesordresdeuxboiteux,trois idiots,quatre aveugles et cinq sourds,ilétait capable de dégager des bénéfices,avec cinquantelicenciés,quarante titulaires d’un master,trente docteurs et vingt post-doctorants,il se feraitassez de carburant pour affréter un pétrolier de 10000 tonnes.

  这段话,形式上前后对称:两、三、四、五;五十、四十、三十、二十,语义上前后递进:从“富得流油”到“富成了万吨油轮”。前一句,ilétait capable de dégager des bénéfices(他都能够谋利),并未对“富得流油”进行模仿式直译,而是采取了“淡化”式的代偿方法,“富得流油”,言下之意:赚了不少钱,语义上是对等的。但是,后一句的译法是:il se feraitassez de carburant pour affréter un pétrolier de 10 000 tonnes(他会赚取足够租用一艘万吨油轮的燃料),先不说逻辑上正确与否,读者在这里看到carburant,un pétrolier de 10 000 tonnes,会以为他接下来做的事业与石油有关,且并不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无法形成递进的逻辑,前面是谋利,后面是赚取大量石油,难免会使读者产生困惑。从“富得流油”到“万吨油轮”,作家利用了“油”这个字,形象地夸大富有的含义。但是,译文的前后,“能够谋利”,“赚取足够租用一艘万吨油轮的燃料”,并不能体现夸张与递进,笔者认为是不妥的。

  笔者在这里提出译文不妥之处的修改建议,只是做一个参考,希望学者积极讨论:si en ayant sous sesordresdeuxboiteux,trois idiots,quatre aveugles et cinq sourds,il devenaittant riche que l’huiledéborde,avec cinquantelicenciés,quarante titulaires d’un master,trente docteurs et vingt post-doctorants,Il posséderait autant d’huile qu’un navirechargéd’huile de 10000 tonnes.

  传递某些歇后语、谚语时,常常会出现文化的不对等现象,这时,究竟是取其“义”还是取其“形”,往往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ilétait capable de dégager des bénéfices(他都能够谋利),取其“义”,完全符合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话语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联系上下文,这时,前半句的翻译就不能不说是失败的。那么,只好优先取其“形”,至于“义”,就要通过代偿的手段,尽量使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3.李光头听了这话嘿嘿笑个不停,说自己真是功德无量,让刘镇一下子冒出来几千个外国元首。

  Ce qui amusait beaucoup Li Guangtou,qui répliquait que le bourg luidevaitune fière chandelle,puisque gr?ceàlui il comptaitmaintenantplusieursmilliers de chefs d’Etatétrangers.

  “功德无量”这个词的法译采用了代偿手段之一:替代,充分体现了文化适应性和审美有效性。此处的“功德无量”,明显是以大比小、以远比近,达到夸张效果。“功德无量”最早出现于《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狱吏丙吉暗中保护入狱的未来皇帝刘询(汉宣帝),所以评价丙吉为功德无量。后来,“功德无量”成为佛教用语:佛法带给我们身心的升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这里的法译为:le bourg luidevaitune fière chandelle(刘镇欠他一个大人情),devoiràqn une fière chandelle在法语中属于固定用法,字面意思是欠某人一个大蜡烛,这属于刘宓庆所说的文化意义的折射(refraction),即三度疏离,“由折射产生的文化意义已相当曲折,不易从字面分析出来,大抵需要凭透视推衍、引申、演绎、点化等手段曲折地析义。”折射意义常常产生于引申或典故,devoiràqn une fière chandelle,这个词组与天主教传统习俗有关,过去,当人们躲过一劫或祈祷显灵时,人们会去教堂给上帝献一盏大蜡烛以表感恩之情,所以本义是,欠上帝一个大蜡烛,后来引申为:欠某人一个大蜡烛,欠某人一个恩情。从语义上说,中法词组传达相同的意思(某人劳苦功高/对某人的感激之情);从词组形式上来说,它们分别是符合本语言表达方式的固定词组,也就是说,在译语中找到了一个对应原语的“替身”(doubles)。一边是中国的佛教,另一边是西方的天主教,以小比大的程度都近似,因此,这里的翻译完全符合文化适应性与审美有效性。

  4.孙伟若无其事地念着自己改编过的毛主席诗词:“问苍茫大地呀……”

  李光头小人得志地抢着念出了下一句:“谁主沉浮呢?”

  Comme si de rien n’était,Sun Wei entreprit de réciter les vers du président Mao corrigés par sessoins:

  ——?Ah,J’interroge la terre en sa vagueétendue…?

  Li Guangtou terminaàsa place,tout fier d’être pris au sérieux:

  ——?…Quel ma?tre tient le sort de toute la nature,hein??

  这句带有感叹词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在前文出现过两次,都是借孙伟之口说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译文,是译者在文本内证的基础上进行的最优解——“淡化”式翻译。诗句的上文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因为作者看到了天空的鹰和水底的鱼,一上一下,一浮一沉,使作者对着大地发问,这世间万物究竟由谁来主宰升沉起伏呢?这是大家从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的。那么作者的深层意指是什么,毛泽东本人曾对这句话做出过解释:“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杨德勇曾分析该诗的创作时间应该是1926年12月17日至31日之间,彼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要想救中国,唯有靠广大的无产阶级,所以作者的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了他的革命好友,暗示了应该由谁决定中国的命运。前一句J’interroge la terre en sa vagueétendue(我问辽阔空旷的大地)是字面上的理解翻译,添加了原诗中不曾写明的主语“我”(je),后一句“谁主沉浮”,Quel ma?tre tient le sort de toute la nature(哪个主人决定万物的命运),作者补充了宾语toute la nature(万物),补充得恰到好处,toute la nature指生活在大地上、人世间的万物生灵,即上一句诗的“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译者必是对此诗全篇做了一番研究,联系上下文,“沉浮”指的就是万物的沉浮,译者通过文本内证,定夺语义。并且,译者没有选择简单地字面直译,一沉一浮,而是转而寻求另一个单词:命运(sort)。起起伏伏正是命运的高低走势,事实上,原诗也是把万物的命运类比成中国的命运,抒发中国的未来该何去何从的感慨。

  四、结论

  刘宓庆文化表现论为大家研究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框架,将语言整体融入文化翻译中,文化异质、语言异质是前提,因此,做到准确的语义传达只是基础性的,大家还应恪守文化适应性,不能生搬硬套地在译出语中移植原语,要适应译入语文化特色和语言特色。当译入语言表达方式中没有与译出语言相同的表达方式时,可以广泛地运用代偿手段,弥补译入语在表现译出语文化时的不足,但是,当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上下文关系时,就要优先恪守忠实的文化反映论,在“形”与“义”中,优先取其“形”。对于诗句的翻译,文化隐藏含义更加丰富,翻译就更加难,采取“淡化”的代偿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译者可以采取文末注释的方式进行解释,补充文化隐藏含义。

  参考文献

  [1]杭零,许钧.《兄弟》的不同诠释与接受一-余 华在法兰西文化语境中的译介[J]文艺争鸣,2010,(07):131-137.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2版[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3]杨德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研究新得[J]党的文献,2016.(03):108-116.

  [4]余华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 Angel Pino et Isabelle Rabut. Brothers[M].France.:ActesSud,2010.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法语系
原文出处:张丽颖.从刘宓庆文化表现论看《兄弟》法译本[J].今古文创,2022(40):19-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