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电视新闻用于法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亲身经历,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体。电视以其视听结合的形象特征,为人们提供了较之其他媒体更加富有现场真实感的认知体验。
而电视新闻作为一档以集中播报新闻资讯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便捷途径。根据法国 TNS 调查中心 2011 年3 月的一份统计报告,对于约三分之一的法国人而言,“20 点新闻”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法国人认为 “20 点新闻”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了解法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之一,电视新闻也是法语听力课堂中非常有价值的真实语料,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 多元信息符号结合带来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根据 Krashen 和 Long 等语言学家对语言输入假设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外语课堂中的语言输入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 1) 可理解性输入,即所输入的语料难度略高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 2) 趣味关联性,即输入的语言不仅要有趣,还要满足学习者的社会需求; ( 3) 非语法程序安排,以语法为基础的输入势必会降低可理解性输入的质量,破坏交际的焦点,是枯燥无谓的输入; ( 4) 足够的输入量; ( 5) 语言输入的同时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和互动①。电视新闻是一档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向公众传递信息的电视节目,其语言标准,行文规范,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和词句等都经过记者谨慎而仔细地推敲,对外语学习者而言是难得的优质语料。虽然有许多学者指出新闻语言相比于日常会话词汇量大、语速快,但电视新闻声像结合的特点恰恰弥补了新闻播报语速快的缺陷,是对新闻语料的变相简化。画面和字幕等信息是对声音的有效解释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料内容。学生往往通过几个镜头就能粗略判断新闻的主要内容,例如当看到凯特王妃抱着一个婴儿站在白金汉宫大门前时,不需听声音就能猜到这是报道英国乔治王子出生的新闻。此外,配以图像和文字的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加之新闻内容实时更新,具有 “新异性”②,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加有效地吸收语言知识。
2. 多种语篇体裁互文促进社会语用能力的提高
罗常培先生出版的 《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出:“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所以语言学的研究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材料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电视新闻就是典型的多种体裁特征的语篇混合交融在一起的产物。在一段几分钟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主持人播报新闻导语,记者现场采访,屏幕上显示的图片和数据信息,镜头所记载的事件发生经过或背景,甚至有的电视台会就某一热点问题邀请专家评论员作现场点评。这些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形式前呼后应,彼此联系,互为语境,共同构建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社会效果。学生看一段电视新闻的过程不只是试图听懂新闻内容,还包括读懂镜头语言,也就是说在大脑中潜移默化地对记者的声音、图片信息和镜头剪辑进行综合处理。在听力课堂中引入电视新闻,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新闻体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社会语用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会利用多种语篇体裁达到预期交际目的和交际策略。
3. 丰富、即时的新闻报道创造共时性文化语境
鉴于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电视又拥有图、声、字等多元信息符号,电视新闻相比于报纸、广播更能形象、迅速、准确、客观地传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时信息。在法语课堂中引入电视新闻这类真实语料,无疑能为学生提供了解法国社会文化的有效途径。此外,电视新闻也是反应并影响一个国家民众的舆论和意识的重要媒介。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表达都依赖于新闻,新闻媒介在人们获取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双向渠道的作用。正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蔡凯如教授所说: “建立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新闻媒介通过信息传播形成耳濡目染的现代文明的新闻文化环境 ,促动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③。
学生通过观看法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及时了解法国人关注的焦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国内外大事所持的言论。
二、电视新闻语料的选择标准
1. 语料主题应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
电视新闻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大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环保、购物、公益事业、交通出行等,也有大量专业领域的报道,比如财经、体育、科技等范畴。电视新闻话语范围不同,直接制约着电视新闻的词汇、句法、叙事结构的选择。
为保证语料对于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而言具有 “可理解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尽量选取贴近大众生活的非技术类话语范围,如社会民生新闻;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课程主题选择相应的专业技术性话语范围,如经济、政治新闻。
2. 语料应保证视听双通道的平衡
将电视新闻用于外语课堂的困难之一就是要保证电视新闻不仅向学生传递信息,还能激发学生用目的语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的热情。虽然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以口播为主的电视新闻被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图像,但在一期电视新闻中依然有很多片段是采取单一背景,即一个记者站在屏幕前进行报道。在这样的新闻中,图像符号所传递的背景信息非常有限,不适合在语言课堂上作为被分析的材料,或者说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做听力练习。因此,在包含各种体裁新闻的电视新闻中,图像信息丰富的现场采访、口播新闻,相比于屏幕前的特派记者而言更有可利用的价值④。
以 2013 年5 月31 日的 France 2 ( 法国电视二台)的 “20 点新闻”为例 ( 后文统称 JT20) 。这期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进行分类:【表1】
Michael Long 的语言输入互动理论认为语言输入者通过简化所输入的语言形式,或通过询问、重复、确认、解释等方式调整话语结构和功能,可以使所输入的语言更容易被理解⑤。此外,在50 分钟一堂的听力课上,每段听力材料的时长通常保持在3 分钟左右为最佳,并且尽量避免杂音干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适合外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新闻应具备以下特点: 主题大众化; 词汇专业化弱; 图像信息丰富; 评论及解释性话语丰富;时长 ( 2 -4 分钟) 适合课堂教学; 杂音干扰小等。不难看出,表1 中报道1、2、4、6 能够满足所有标准,因此最适合应用于法语听力课堂之中。
三、电视新闻在课堂中的应用
1. 电视新闻在法语课堂中的应用模式
法国的电视新闻与中国的电视新闻略有不同,以法国电视二台 France 2 的 “20 点新闻”为例,一段长约 40 分钟的新闻包含如下主要形式: 口播新闻,图片新闻,现场采访,记者连线,采访评论员,嘉宾主持现场分析等。每种形式的新闻都可以作为语料,用于设计适合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教学活动。电视不同于纸质媒体,是结合声音、图像和文字为一体的媒介 形 式, 能 够 生 产 更 加 多 元 的 符 号。 正 如P. Charaudeau 在其 《解析电视新闻》 ( Décoder le jour-nal télévisé) 一文中所说: “信息媒体的运作是在经济学和符号学的双重逻辑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一切信息手段都可以被认作是生产符号 ( 即形式和意义) 的机器,这些符号来源于人类的活动,同时也将运用到社会文化的构建当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视生产的多元符号之间的联系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能力。
Susan Gass 于 1988 年提出了一个包括二语习得各构成环节的整合模式,认为语言从输入到输出包含五个阶段,即被感知的输入 ( Apperceived Input) 、被理解的输入 ( Comprehended Input) 、吸收 ( Intake) 、整合 ( Integration) 和输出 ( Output) 。根据 Gass 的理论,笔者以电视新闻为语料设计教学活动的模式总结为图 1 所示的过程:【图1】
所谓输入不完整信息,是指教师第一次播放新闻时只播放图像,隐藏声音,或播放声音而隐藏图像,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框架去补充不完整的信息 ( 即 2. 提出假设) ,从而实现主动理解新信息的目的。
学生充分调动现有知识对所播放的不完整的电视新闻内容进行想象和假设之后,教师再播放图、文、声完整的新闻 ( 3. 输入完整信息) ,验证学生的假设,对学生的假设进行纠正和调整,从而实现对新闻内容的正确理解 ( 4. 验证假设) 。
当学生理解了所播放新闻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就新闻中出现的新的语法或词汇等语言知识设计一系列练习,也可以就人物 ( 如被采访者) 的语言和讲话方式及其所处的语境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可以对新闻画面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加以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 ( 5. 学习新知识) 。上述这些都是所播放信息中的新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最终达到应用新知识的目的 ( 6. 应用新知识) 。
2. 电视新闻在法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 1) 同一语料内容的多角度应用电视新闻作为真实输入语料,其语速、词汇和句法难度通常适合应用于中、高年级学生的听力课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堂上不能使用电视新闻。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可以对同一段新闻进行多角度的挖掘,按照两个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 从语言知识的层面上,对低年级学生侧重词汇的输入,对中年级学生侧重句法的讲解,而对高年级学生则重视语篇的分析; 从交际能力的层面上,低年级学生侧重基本交际礼仪,中年级学生侧重词汇和语法的准确应用,高年级学生侧重语篇连贯和语用得体。
例如,对于同一段 JT20 的要闻播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几个词概括新闻的主体内容,即新闻中的核心内容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 ; 对于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将听力任务的难度扩展到新闻的细节内容 ( 事件背景、原因、记者的评论等) ; 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不仅要求学生听懂新闻的主体及细节内容,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这段新闻的播报方式和语篇体裁做出评论和分析( 叙述型、描述性、议论性等) 。
( 2) 声画语言双系统符号的有效利用作为外语课堂中的真实语料,电视新闻节目 “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双通道传播形式相比于报刊、广播等单通道传播形式有明显优势。 “新闻画面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向人们传播完整的信息,佐证新闻的可信度。”
⑥虽然电视新闻的镜头有限,不能形成情节,但画面所记录的细节能够真实地反应事物特征,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每一个画面都是记者深入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记者的观点和报道方式的体现。一段优秀的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并不是简单的 “推拉摇移”,而是与声音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表意的符号系统。
例如,JT20 中关于第 14 届 “邻居节” ( La fêtedes voisins) 的报道,记者在这个报道中共用了 18 个镜头,声音既有文字稿也有同期声,如表 2 所示:外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声画两套符号系统的互补和同步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镜头所蕴含的意义,挖掘镜头记录的细节,比较声画双通道的叙述内容,以“画”补 “声”,以 “声”配 “画”,在 “输入不完整信息———提出假设”环节设计以下问题:①有画无声,即只播放画面,隐藏声音 ( 适合中、低年级学生)———以镜头为单位,描述该场景发生的地点,猜测人物身份、人物关系等。
———让学生对具体特写镜头进行描述,例如表 2中图像 4:
Qu’ est - ce que c’ est? 这是什么?
Où se trouve - t - il? 它被张贴在哪里?
Qui l’ a écrit? 谁写的?
Pour quoi on écrit a? 为什么写?
Quel problème qu’ on voit dans ces mots? 文字中透露的问题是什么?
———按照画面组合在一起所表现的逻辑,猜想报道的主要内容。由于镜头不是线性记录事件发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蒙太奇语言的理解,进行口语表达。
———给画面配声音。例如表 2 中图像 3,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画面中的三个人物配同期声,还可以加入画外口播。
②有声无画,即只播放声音,隐藏图画 ( 适合高年级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 ( 画外音和同期声) 想象画面内容。例如表 2 画面 2,让学生根据被采访人的讲话语气和声音判断其身份、年龄、相貌等; 再比如画面 1,现场的欢呼声加上描述性的画外音,学生比较容易在大脑中勾画出人们庆祝节日的现场氛围。
———根据听到的声音想象画面的结构。例如设想表 2 画面 1 的前景、背景、特写分别是什么,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构思。
———根据听到的声音,让学生将想象中的画面表演出来。
③声画同步,即同时播放声音和图画 ( 适合中、高年级学生)———让学生判断哪些画面和声音是指向同一具体的物象,声画合一,同步发展。
———让学生判断哪些画面和声音不同步显现,声画之间有信息差。例如表2 画面5,画面是一座楼房,而文稿内容是解决邻居间噪声矛盾的法律手段。
Pour quoi l’ image ne correspond pas au son? 为何画面与声音不符?
Faites un résumé sur les trois recours qu’ on peutavoir pour résoudre le problème de bruit avec les mots surl’ écran.
请根据屏幕上的文字信息总结三种解决噪音矛盾的方法。
( 3) 用电视新闻语篇的结构图式指导语料分析不同的语体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语篇结构。新闻报道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式化的语篇结构: 线性结构和层级结构。线性结构是以事件发生的顺序,以即时间脉络、因果关系来构建电视新闻,如图 2⑦所示:【图2】
层级性结构则打破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把最主要、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吸引人的开头部分,形成核心语句,以下各部分围绕核心语句展开,形成核心———附属关系结构,如图 3 所示:【图3】
掌握新闻报道图式,形成认知语境,对高年级学生用外语进行新闻写作、新闻分析或新闻理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记者和读者对新闻报道图式有所认识,并形成认知语境,那么在他们之间就会架起无形的桥梁,记者要向读者表明的意图就较为容易地被读者接受并吸收,从而实现最好的信息传播宣传效果”⑧。
例如 JT20 中关于公共场所禁止吸电子香烟的新闻:也许这是瓦伦丁最后一次在这个候车大厅里吸电子香烟了。因为法国不久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这种新型的香烟。( 核心话语)( 采访瓦伦丁: 瓦伦丁: “我觉得这项规定让我觉得很别扭,因为这种烟很方便,而且我没有吐尼古丁,只是些水蒸气,我不明白为什么在公共场所禁止吸这种烟。”) ( 评论)卫生部部长表示虽然电子香烟并没有让人成瘾的危险,但为了防止不吸烟的人去尝试,应该制定与普通香烟相同的法律。( 主要事件)( 采访卫生部部长: 卫生部部长: “应该制定相关法律禁止推广电子香烟,禁止将这类香烟出售给未成年人,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电子香烟。”) ( 细节事件)电子香烟包含一块充电电池杆,由它来加热一个储烟柄,储存电子液体及一定量的尼古丁,根据吸烟者的需求有不同的剂量,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香料:巧克力口味,草莓口味,或者芒果口味。( 背景)……教师可以在 “学习新知识”这一环节就报道语篇的结构图式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例如: 这则报道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事件的具体细节是什么? 吸电子香烟的人对这一事件有何反应? 你能否描述一下什么是电子香烟?
了解了新闻的语篇结构,学生更能清楚地把握记者的报道思路,从而从整体上理解新闻的逻辑,为进一步具体学习新闻中的语法、词汇知识做好铺垫。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从哪个短语能看出人们对该事件的反应是消极的?”对新闻语篇图式的分析也为学生今后用法语进行新闻报道的写作提供构架范本。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多元的渠道,也为人们的交际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已经不是人们沟通的唯一媒介,理解并运用多元媒介符号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在法语听力课堂中使用电视新闻作为语料有诸多优势,但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则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 1) 新闻题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并能够让学生迁移自己所积累的社会经验,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性的选题; ( 2) 任何一段新闻语料都可以针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用作教学的语料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取舍; ( 3) 有效利用电视新闻的声、画、文字等多元符号之间的互文关系是设计灵活多样的听力练习的关键。外语教师如果能将电视新闻传播的 “声、像、图、文”混合介质进行合理利用,不仅会给略显枯燥的外语课堂带来生动、鲜活的真实语料素材、多模态的授课方式,还能引导学生突破语言的束缚,学习从多模态交际语境中获取信息、构建意义,最终实现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
本文选取多首法语歌曲作为实例, 从法语语音、法语词汇、法语动词的时态和语式、法国文化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将歌曲应用于法语教学的必要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法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法语,使学习者在了解、接触法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时,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本文整理了8篇“法语教学论文范文”,供该专业的读者参考。...
法语教师可引入其他教学手段,如法语歌,为法语教学注入新鲜元素,有助于学生语音、语法、词汇句型及文化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效率。本文通过列举若干实例来探索法语歌在课堂中的应用。一、语音方面。相对于教师罗列枯燥的发音规则,法语歌...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法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法语的热潮,法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中国学生对于法国文化日益熟悉,甚至许多法国俗语、民谚也能用法语一一道来。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其法文表达却很...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和强调国际化,因此外语教学已经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从小学开始,英语教学仍然在外语教学中比重最大,但法语、日语、俄语等小语种的重要性也正在日益提升,尤其是在中法关系日渐升温、中非关系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法...
微信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交工具,允许其用户通过这个平台与好友进行比短信和彩信形式更加丰富的交流,且可以随时随地以简短的文字表达所感所想。与博客、论坛、E-mail等互联网交流工具相比,微信简洁明了且具有时效性的显着优点。截止2013年11月,微信用户的注...
本文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法语专业为例,选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范围过大、与地区经济脱节、理论和实践价值不高、缺乏创新性等方面。文章结合本校实际,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法语专业本科...
外语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对于教学内容的精确度、课堂交流的活动性以及语境塑造的贴合性等有较高的要求。法语作为外语中的小语种,在教学方面也一直面临着学生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稀缺和课外练习机会相对较少等难题。...
高校对于法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拥有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层面之一就是能够把中国的事情说出去,把法语国家的事情说回来。而在我们培养的法语学生与法语国家的人交流过程中却出现了我们的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我们需要...
在法语等外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可以说、也可以写从语法上看正确的句子或结构,但他们所说的或所写的却让外教难以适从,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这说明:尽管学生具备了语言知识,并具备了运用这些知识理解和构造句子的能力,但却仍不能与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