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协调性演变(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10490字
  2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
  
  2.1  人口城镇化
  
  1982-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常住人口从2.15亿人增至7.31亿人,城镇化率从21.13%增加到53.73%;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数首次过半,标志着我国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世界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图2)。
  
  中国城镇化率和世界平均城镇化率变动曲线
  
  2.2  土地城镇化
  
  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1982年我国建成区面积为0.79万km2,到了2013年,我国建成区面积达到4.79万km2,近3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6.06倍。建成区面积占总国土面积比率由0.08%上升至0.50%(图3)。
  
  中国建成区面积变动曲线
  
  2.3  经济城镇化
  
  1982年我国二三产业总产值0.35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6.61%,2013年我国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约为51.20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89.92%.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非农产值稳步增长,非农产值是30年前的132倍(图4)。
  
  中国二三产业总产值变动曲线
  
  3  城镇化协调性演变
  
  3.1  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变
  
  马歇尔(Julian  D.  Marshall)通过研究美国1950-2000年城市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情况,发现土地扩张速度总比人口增长速度快10%,即平均新增一个城市居民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为现有城市居民人均土地面积的两倍[29].国内学者通常用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来衡量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一般认为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为1.12时比较合理[30~32].鉴于此,本文采用弹性增长系数(即K值法)分析我国1982-2013年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两两之间关系。其中K1=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K2=城镇人口增长率÷二三产值增长率,K3=二三产值增长率÷建成区面积增长率。K值的范围界定如表1所示。
  
  便于数据的可获取,选取《中国统计年鉴》1982-2013年数据,计算出上述期间每年的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出三者的弹性增长系数(表2和图5)。折线偏离临界值K=1.12,说明两者之间非协调性发展,偏离越远代表协调性越差,若折线位于临界值K=1.12以上说明前者扩展快于后者,反之则说明前者滞后于后者发展。表中K值均为正数,说明我国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自1982年以来均处于不断增长阶段。
  
  由图5可知,K1在合理值1.12上下波动,说明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两者交替领先,K1在1985、1999年处于两个大的波谷,土地城镇化严重滞后于人口城镇化,K1在1988、1993年处于波峰,且1992-1995年K1偏大,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K1折线波动频率大,表明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不稳定,没有统一模式。K2基本上位于合理值1.12之下,说明我国近30年来人口城镇化基本滞后于经济城镇化。1982-1995年,K2值逐渐偏离K=1.12,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协调性逐渐减弱;1995-2001年出现一个大的波动,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由逐渐趋于协调发展为逐渐偏离协调;2004年之后趋于平缓,显示两者失调现象持续严重。K3折线均位于K=1.12值以上,说明我国经济城镇化扩展速度快于我国土地城镇化扩展速度;在1985年、1999年分别出现两个峰值,表明我国土地城镇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城镇化。
  
  由图5明显看出K3>K1>K2,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城镇化且土地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发展。我国经济城镇化超前,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土地扩展速度也普遍高于人口城镇化发展。K1、K2、K3均偏离K值,说明三者之间在1982-2013年间基本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
  
  3.2  我国城镇化协调性的地域分异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先富”带动“后富”的指引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33],但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由表3可见,2013年我国四大片区建成区占各自地区总面积比例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三省>西部地区;市区人口比例为:东北三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比例为:东部地区>东北三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者比例皆成东高西低趋势,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东部及东北三省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
  
  由公式(2)不难发现,0≤Cxy≤1.当x、y同为正值或同为负值,且绝对值相等时Cxy=1,表示此时x、y两者最为协调;当x、y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时,Cxy=0,表示两者最不协调;当x、y越匹配时,协调性指数越高。将Cxy自定义如表4.
  
  首先,根据数据计算出我国东、中、西、东北4个地区1985、1995、2005、2013每年的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图6),可以看出:我国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85年、1995年、2005年、2013年都明显高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1985年全国城镇人口增长率高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1995年出现转折,中部和东北三省开始出现建成区面积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05年和2013年城镇人口增长率都低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且东部地区和东北三省城镇人口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情况。综合分析,我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一直以来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发展,1985年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1995年东部和东北三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05年和2013年人口城镇化发展均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其次,利用公式(2)分别计算出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1985、1995、2005、2013年城镇化协调性指数(表5)。
  
  最后,按照协调性等级划分,利用Arcgis软件将结果用不同灰度值可视化表现在地图上,得到图7~图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