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发展现状及其生态现代化战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2-07 共3981字
论文摘要

  1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是指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资源富集性、经济落后性、环境敏感性、社会复杂性及致富迫切性等特征。这里把既是欠发达地区(区域综合发展指数在 200 位之后) 又是资源富集区(区位商 Lq 大于 1) 的 70 个地、市、州、盟确定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它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没有分布,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有62. 83% 县市旗属于山区县,生态脆弱,是国家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储备的主要战略基地。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还是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区域、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的重点地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以及区域发展资源环境规制的实验区[1]。

  2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发展现状

  从历史上看,资源丰富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近些年来,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增长却远远落后于资源贫乏的地区,能够对此作出解释的最主要的一个理论就是资源诅咒理论。“资源诅咒”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经济增长的视角,也就是狭义的角度来看,资源诅咒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反而是经济增长的包袱,阻碍了经济的增长[2]。它主要强调的是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从发展的视角,也就是广义的角度来看,资源诅咒是指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因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及开发,致使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缺乏活力、分配不均以及政府的腐败等问题,最终导致区域的发展陷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严重困境,造成了区域的不可持续发展[3]。它不仅强调了丰富的资源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还强调了盲目的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目前,发展视角中的“资源诅咒”已经在部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开始显现。从经济表征看,资源开发的高利润现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转移效应,大量的人力、社会等资本要素在高利润的驱使下从制造业转移到资源出口部门。这样一来,具有技术创新及培养人才功能的制造业就会随之萎缩,也就不能继续培养人才以及给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最终导致了“资源诅咒”效应。从社会表征看,丰裕的自然资源已经对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虽然它促进了矿产业相关要素的投入,但是这些被“挤出”的教育、投资和科技创新等要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最终导致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丧失。从制度表征来看,人们在富裕资源的诱导下,为了追寻利益的最大化,逐渐从从事“生产性”活动转向从事“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这样就分散浪费了资源收益,最终降低了经济的增长速度。从生态环境表征看,由于盲目的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约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诅咒”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丰裕的资源禀赋,该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大机遇就是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耦合的关系。资源开发一旦不合理,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经济更加贫困的局面。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影响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3 生态现代化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必然选择

  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是德国学者胡伯在 20 世纪80 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以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4]。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是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求[5]。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其经济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势必对环境和生态都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要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在坚持开发扶贫的同时,走新型工业和生态现代化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生态现代化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走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实现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是当前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国家目标[6]5 -13。当这一目标具体到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时,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构建起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系统,在人民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可持续满足的同时实现生态现代化。

  4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现代化战略措施

  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现代化比较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其主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进生态现代化,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更大挑战是经济发展和脱贫。科学合理的战略措施,既遵循生态现代化规律又适合区域情况的。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措施来实现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呢? 由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日益显着的“资源诅咒”现象,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既要转变其现代化模式,又要弥补和恢复之前的生态破坏。但是现代化模式的转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新的生态破坏在这个时间内仍会产生,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需要分三步实现它的生态现代化: 首先,弥补和恢复之前的生态破坏; 其次,尽量避免在生态现代化过程中产生新的生态破坏; 最后,完成现代化模式的转型。

  4. 1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生态现代化的三个突破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资源诅咒”问题,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人为的。因此解决人为问题的关键还是人。而生态现代化就是这个道理的反映,它首先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然后改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也就是说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要实现生态现代化,就要实现人的行为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

  生态转型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化一脱钩”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转型的基本特点。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经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经济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转型。一是在战略上采取新型的工业化,在道路上选择绿色的工业化,将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压力降低。二是将传统工业进行流程再造,在加速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同时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三是注重污染的治理,将重点地区及重点产业之前留下的污染逐步清除。四是注重推进循环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建设,将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7]。

  五是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建立绿色服务工程,促进经济的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的转型。但是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这些只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部分措施,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还需要转变经济观念和经济制度。

  生态转型的当务之急是社会现代化。“三化一脱钩”也是社会发展模式生态转型的主要特点。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社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社会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转型。

  一是在战略上采取新型城市化,在道路上选择绿色城市化,建设绿色家园。二是注重当前人居环境的改善,将绿色的能源和交通发展起来,建立起绿色家园工程。三是充分发挥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逐步完善自然灾害的减灾制度,将城市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确保环境的安全。五是发挥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优势,实施绿色的消费工程,将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发展起来。但这些措施都只是必要的,并不是充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生态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转型的关键所在是提升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民众的现代生态意识。实际上,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真正实现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建立起现代生态意识。所以,提高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民众的现代生态意识,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生态现代化的成败关键。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应建立起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法律基础以及科学基础,也就是要建立起重要项目的环境风险责任制度、重要岗位的环境责任制以及控制好人口的规模。另外,在生态和环保教育上应加大投入,普及生态知识从小学开始抓起,为了促进环境保护活动和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健康发展,还应建立起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4. 2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生态现代化的三个布局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现代化目标和生态

  经济、生态社会及生态意识转型的战略措施都属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宏观布局。由于生态社会、生态响应和生态经济还包含更多的小领域,所以,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现代化还需要有相对微观的生态社会领域、生态响应领域和生态经济领域的领域布局。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要根据地区经济差距和地理条件合理地布局生态现代化建设,不仅如此,典型的生态系统评价以及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也需要加强。此外,生态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所以要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发展环境友好的科技,增加环境科技投入比例,加强环境科技的地区合作以及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和战略研究。

  4. 3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三个安全

  生态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很漫长,快速解决这个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因此,短缺的自然资源、供给不足的能源以及压力倍增的环境,将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实现生态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三大困难。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应注意生态现代化中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安全,从生态现代化与资源、能源和环境安全战略的角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谷树忠,等. 中国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界定、特征与功能定位 [J]. 资源科学,2011(1) : 10 -17.
  [2]徐康宁,邵军. 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 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J]. 世界经济,2006(11) : 38 -46.
  [3]鲁金萍. 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与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 133 -138.
  [4]李慧明.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涵与核心观点[J]. 鄱阳湖学刊,2013(2) : 61 -72.
  [5]吴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启示[J]. 国外社会科学,2008(6) : 60 -65.
  [6]何传启.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J]. 中国科学基金,2007(6) : 333 -339.
  [7]何传启. 走综合生态现代化之路[N]. 天津日报,2007- 09 - 0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