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

长兴县的"精致小城镇建设路径探讨

来源:江南论坛 作者:俞慧斐
发布于:2020-04-21 共4840字

  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和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长兴县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契机,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的目标,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为平台,以城镇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有效实现了城市化、产业化的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具有长兴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从浙江省内最晚实施改革开放的县城之一、浙江省污染治理重点监测县发展为山水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和谐的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公园协会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奖"第一名,其发展历程为其他地方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实践参考。

  一、长兴县的"精致小城镇建设"实践

  (一)长兴县精致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自主投工投劳改善阶段。2001年至2003年,政府积极组织动员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居住条件,并逐步加快安全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自2001年起,针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和村庄规划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建设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现实,长兴县自主启动了以"六效一长效"为重点的精致小城镇建设。在政府引导下,长兴县组织动员和积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以改善公共环境整治、拆违、美化绿化等为主,改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改变集镇落后面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三年里,县财政、社会、农民累计投入1.2亿元,共硬化道路424万平方米,砌筑河道驳岸74公里,新建公厕578座,白化外墙130万平方米,拆除露天粪坑11608个,设置垃圾箱5422只,新增绿化33万平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8.55万人。

小城镇建设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整治阶段。2003年至2005年,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村庄示范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不同类型集镇的整治建设工作。自2003年起,根据浙江省《关于组织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巩固村庄环境建设成果,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布局缺乏规划、村镇建设和管理不配套、档次不高等实际问题,提出了标准更高、投资更大的精致小城镇建设这一目标。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村庄示范整治工程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精致小城镇建设中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关键内容、具体要求、政策措施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完成对全县16个乡镇的建设、整治任务,完成以"三改"(改水、改路、改厕)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达到"六化"(硬化、绿化、亮化、洁化、净化、美化)的要求。2004年初,制定的《长兴县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县委[2004]1号),明确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城乡一体化五个方面要求,确定了八大重点行动,其中"村庄示范整治工程"也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村生活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三阶段,深入推进建设阶段。2005年起至今,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纵深推进精致小城镇建设步伐,根据中央有关部署细化和提高了整治建设标准。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要求,长兴县按照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精致小城镇建设目标,适时将精致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集中到做好新时期集镇整治、搞好集镇规划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方面来,并将集镇中心村、示范村的整治建设标准作了调整和完善。

  (二)长兴县精致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内容

  1. 科学制定和实施规划方案

  长兴县按照"一核心、三组团"的总体设想,编制和实施好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核心"就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通过与周边城镇的组合发展,把洪桥、夹浦、李家巷三镇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太湖地区纳入中心城区发展范畴,极化雉城镇的集聚规模,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三组团"就是以煤山、和平、泗安三个中心镇构成三大组团。西北组团以煤山镇为核心;南部组团以和平镇为核心,辐射范围为吕山乡、虹星桥镇以及所属中心村;西南组团以泗安镇为核心,辐射范围为林城镇以及所属中心村。三大组团与中心城市相呼应,实现组团片区城镇群体协调发展。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城镇及中心村协调发展的要求,长兴县积极编制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增强聚集产业、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2. 立足实际合理确定方式和内容

  一是修缮式建设。这是最为普遍的整治方法,对于住宅质量尚好的集镇,主要按照"局部改造、整体修缮"的原则进行重点整治建设,对最迫切、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完善。二是更新式改造建设。对于居民改造住宅和公共环境整治意愿比较强烈的居民点,进行力度较大的完全更新式改造,根据"相对集中、设施完善、方便生产"的原则来建设。三是新建式整治。采用这种方式的案例较少,以泗安镇新城区为代表。按"就近方便,居民自愿"的原则,先期进行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居民在规划的居住点内进行集中重建。

  (三)典型带路,分布推进:以泗安镇为例

  第一,明确定位强规划。充分发挥交通区位、生态方面的优势,打造长兴中心城市的副中心,精心建设"森林小城市".根据泗安的地形地貌、水系流向和原有产业布局,确定了"东工、中城、西闲"的小城市布局,提出了城西功能区、精致新城区、仙山湖度假区、魅力乡村示范区等"四区"联动开发的工作重点。依托百仕盾家具、利帆家具、前进机械和丰帆数控等69家外来企业,培育机械制造、休闲家具两大产业;结合建设森林小城市,提升拓展花木产业,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加快以电脑横机为特色的富民产业发展。

  第二,加大投入优配套。一是加快路网建设。根据规划推进了城市及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拉开小城市框架,泗安大道、浙皖大道等"七横七纵"城镇框架渐成体系,城镇规模迅速拓展。二是完善公共设施。先后建成日供水1万吨的新自来水厂和日处理能力50吨的垃圾中转站;110千伏泗安输变电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便民服务中心、市政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天然气利用工程启动建设;2所中学、4所中心小学建设完成,农村合作银行、泗安法庭、国土所、广电站、中心幼儿园、敬老院迁建工程已全部启动。三是建好绿化工程。结合产业发展,做好7万亩苗木产业的拓展和提升文章,使泗安176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见不到裸露的土地,凸显"森林城镇、花木泗安"的城市主题。

  第三,培育产业引项目。一是建立专业商贸市场。先后引进投资商开发凤凰商城、国际商贸城、花木城等项目,引进好又多超市,集聚小城市商气,繁荣市场。二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引进杭州、宁波、上海等多家外地投资商开发房地产业。目前,泗安共有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9个楼盘正在建设中,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中国扬子鳄村和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推进景区项目建设,严控景区农民建房和农家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创新思路促融资。一是组建城投公司。成立城镇投资公司,打包存量资产,向银行融资。通过多渠道融资,确保每年完成1亿元基础设施投入。二是盘活存量资产。把原有的集体资源变为资产,对经营性的资产进行公开出让,对其他资产进行包装,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将该镇职能站所搬入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不仅方便群众办事,还整合了公共资源,周边地块开发价值不断攀升。三是巧借外力发展。借助上级部门的力量包装争取项目,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如利用省道、国道改扩建机会,建议上级设计部门结合泗安小城市建设进行设计和选址,结合老318国道过境段拓宽,进行城市道路改造。通过农房改造、土地复耕等项目建设,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又增加了镇财政的资金流量。

  第五,城乡统筹抓联动。一是结合"四区"建设。在规划区范围内,对拆迁安置户在集镇范围内进行公寓式集中安置,让老百姓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二是结合宅基地复耕。利用好复耕政策,让拆迁建房户进新村进行集中式建房,近年来累计为县镇城市化创造了6000多亩建设用地指标。目前正加快推进兴隆、玉泉、师姑岗、五里渡、庆丰、杨湾等6个村的农民新村改造。三是结合重点工程建设。对拆迁安置户进行先规划后建房,推进集中式安置。通过特高压、318国道、杭长高速公路政策处理,完成白莲、钱庄、黄巢、赵村等新村集中安置建设。同时,对农房建设建立严格的镇长例会审批制度,基本杜绝乱搭乱建现象。在卫片执法检查中,该镇违法用地占比1.4%,是全县违法用地占比最低的乡镇之一。

  第六,提升素质重管理。围绕"整洁、有序、生态、文明"的创建目标,开展了"拆、围、刷、绿、亮"等环境改造工程。同时,充实城管力量,积极探索城镇环卫作业市场运行机制,落实长效保洁通畅措施,对镇区加强管理和引导,努力做到"美化、亮化、洁化、序化",集镇面貌大为改观。

  二、县域小城镇精致化建设的启示与路径思考

  (一)启示

  一是科学正确的规划是关键。要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形成多方案比较、专家论证、公众参与、领导决策、依法实施的规划管理机制,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必须经有关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严肃性。二是动态精准的管理是保障。严格实行跟踪服务和动态实时管理,确保各项建设工程严格按规划例会通过的方案实施,确保规划准确落地,不随意变更规划、调整指标、改变用地性质等,严格强化红线(建筑道路)、蓝线(水体)、绿线(绿地)、紫线(文物保护)、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确保城市建设按规划要求有序推进实施。三是精益求精的品质是灵魂。牢固树立"品质建城"的理念,强调精益求精、不留遗憾,求美、求雅、求特,尤其注重对路线、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这五部分的建筑精雕细琢,努力创造特色,塑造精品,营造亮点,着力让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和每一处街景都能体现特色、蕴含个性、彰显魅力,经得起专家的检验,经得起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路径思考

  1. 结合产业升级,提升科技水平

  产业是城市升值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在发展县域小城镇的产业方面,要注意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益及竞争力,即规模要大、结构要优、效益要好、竞争力要强。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靠招商引资"变少为多".把项目作为产业升级的主引擎,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在项目的引进和带动下,促进产业结构的有效改善、增强产业实力。其次,靠平台集聚"变小为大".把园区平台作为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按照"统一开发、错位发展"的思路,出台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促进企业定向集聚,产业定向集群。第三,靠科技创新"变弱为强".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增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坚持"敢想""肯投".

  2. 结合文化升华,强化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区域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可以育人,凝心聚力,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城市的文化品质;还可以兴产,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可以激发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生产力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提升县域文化时,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文化升华行动,包括文明素质提升行动、文化惠民促进行动、文化品牌塑造行动、文化产业推进行动、文化精品创作行动和文化人才培育行动,以此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整合各类文明创建工程,做好结合文章。积极开展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争创工程,把创建作为推进城市升值的重要手段。

  3. 结合民生改善,坚持可持续发展

  以民为本是一个城市升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改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就是要让群众能够更好地生产、更好地生活,让群众拥有更好的生态。因此,要着力推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劳有所得"向"劳有厚得"转变,"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转变,"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困有所助"向"困有优助"转变,"食有所安"向"全面安全"转变,"行有所便"向"出行便捷"转变,"乐有所处"向"乐有佳处"转变,"呼有所应"向"呼有必应"转变。通过走城市升值和民生改善相结合之路,有效增强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较好地体现出了一座城市的社会和民生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长兴县委党校
原文出处:俞慧斐.县域小城镇精致化建设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J].江南论坛,2020(03):27-2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城镇建设论文
返回:城市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