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

对中国服装设计师培养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32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英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体制探究  
【第一章】英国培养服装设计师的路径研究绪论 
【第二章】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历程 
【第三章】英国服装设计师学徒制发展 
【第四章】英国服装设计师院校制发展 
【第五章】影响设计师培养机制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对中国服装设计师培养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英国服装设计师培育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对中国服装设计师培养的启示

  回顾历史,大量的事实证明,英国发达的纺织手工业造成了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悠久的历史。早期英国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设计师学徒制的启蒙,经历过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设计师学徒制也逐步进行改革和完善,直到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形式的正式确立。英国对于传统手工业的重视使得服装裁缝技术成为前期设计师培养的重点,产生了针对裁缝技术培养的学徒制。

  而到了二十世纪,英国开始大力发展服装院校制教育,设立艺术类专业院校,培养出了大批的服装设计师人才。在英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过程中,行会、工会、政府、院校等各相关机构都合力帮助完善设计师的培养机制,在英国设计师从最初的接受培养教育到成为一位合格和优秀的设计师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中国作为同样历史悠久的古国,时装的发展进程却相对滞后许多。虽然北京也在努力打造时尚之都,文化创意产业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对于时尚产业的发展和时装设计师的培养战略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落脚到基本点,也就是服装设计师的培养上来。只有提高了服装设计师人才的素养,才能真正对我国时尚产业有所帮助。

  那么从以上分析的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的经验,也许可以为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和设计师培养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6.1 院校的教育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伦敦产生许多训练有素的时尚专业的服装设计师毕业生。这些受过时尚专业培训的人才,为伦敦时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伦敦艺术类院校众多,不同学校对于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偏重创意设计的、偏重手工的、偏重商业性的,专业课程设置详细,术业有专攻。这些艺术院校大多都是由服装技能学校发展而来,都比较重视对学生手工技能的培养。这是源于英国对传统手工业和实践经验的重视。所以在英国服装院校的培养机制中注重学生本身的兴趣和创造力,并且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对接,早早就进入实习阶段。“产、学、研”的教学方法下英国服装设计师才得以成为能满足服装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服装教育起步较晚,而且服装类院校较少,专业设置也相对笼统。在校生实践经验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严重,专业技能能力不足,存在不能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

  对中国服装院校教育的启示是:一。加强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在艺术专业类院校应该细分专业,术业有专攻,利用学校学术优势精华专业课程。服装设计师的培养中手工技能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中国服装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艺轻技”,缺乏技术实践教育。借鉴英国院校课程教育当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是中国服装教育发展的一个可改造的地方。二。重视院校与企业的对接。作为服装类专业的学生,理论应当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应与服装类企业保持联系,争取实习经历,为毕业之后的实际就业找方向。英国服装类院校一直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性邀请企业家、专家到学校演讲,企业还会与院校进行项目合作,这都有利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够在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进入企业实习,学习工作技术。

  6.2 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与发展

  文化和创意是一切设计的精髓所在。英国是最先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十多年来,英国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英国从一个世界制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意中心”.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伦敦时装业产生了质的飞跃,这都得益于创意文化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努力。伦敦时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本,能够为时装设计提供不断的资源。这一时期的时装设计更多的来源于当时文化运动。产生了许多的时尚先锋,包括设计师、零售商、记者、模特、乐队、电影人等。他们共同推动大众的高街时尚。

  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可成立设计师孵化器。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入手。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时引领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关键。英国政府对伦敦东区、西区、SOHO 区等聚集区都大力加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这些创意园区有些可作为设计师的孵化器,为国家培养新型服装设计师人才。各个创意行业加强联系,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也为服装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帮助。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也早已提上日程,开设了各种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相比之下,国内在近年虽然开展了院校创新教育,比如的设计与艺术学院开设了 40 多个专业方向,包括动画、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等方向,但由于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学生缺乏一个实践环境,与所谓创新教育严重脱节。创新类教育更加需要的是创新类人才的聚集地和实践机会。北京确立了十个创意产业:中关村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宋庄原创动漫艺术和产业聚集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在此种类型的创意产业基地内汇集了优秀创意设计人才的实践经验,和学校相比,创意产业基地对设计人才的培训针对性更强。对于国内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可以构建一个院校设计教师和学生定期培训的内容。院校设计教师与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环节,可在创意产业基地内获取,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服装设计师的创新教育。

  6.3 行业协会的扶持

  在英国的服装设计师培养机制建设中,行业协会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从早期的手工业行会学徒制,到二十世纪英国时装协会的建立,整合服装设计人才,规范时装周的日程安排、展览和时装秀,与媒体进行及时的联络与宣传。建立各种扶持年轻人才的计划,对于新一代的设计师人才予以适当的帮助和扶持。具体体现为对服装设计师的培养设立奖学金和设计比赛,脱颖而出的设计师可以得到服装行业各方面专家的指导,并且在毕业之后可以获得创业初始资金,提供与品牌及百货零售商的合作,协调设计师及其品牌与制造商、零售商的交流合作。

  这种行业协会与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来辅助年轻设计师培养的模式也可以被借鉴于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当中来。当今中国应该着力于构建一个完善设计师培养的平台环境,需要由政府、行业协会、设计师、媒体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相统一的合作体系。在这个体系内相互协作,解决产业困境。

  国内也有类似于英国设计师协会的组织,称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于 1993年,英文名称“China Fashion Association”(简称“CFA”),总部在北京。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由服装及时尚业界设计师、专业人士、知名时装品牌、时尚媒体和模特经纪公司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开展的主要业务活动有:1.举办一年两次中国国际时装周;2.举办一年一次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3.组织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和模特大赛;4.开展在职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5.开展国际交流、促进跨国合作。

  虽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也致力于时装周、设计大赛、职业培训和合作交流的组织活动上,但毕竟协会成立时间较短,在发展和与政府、设计师、媒体的相互协作中还有许多可加强的地方:一。提供服装院校毕业生进入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机会。中国国际时装周近年来一直是由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梅赛德斯奔驰赞助的,时装周上基本都为资历较老的设计师,并没有年轻院校设计师的出现。作为一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时装周,应该适当给予院校设计学生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英国的服装设计师当中不少都是以院校毕业生的身份在时装周上发布自己的毕业系列而一举成名的。二。服装设计师协会加强设计师和媒体间的联系。现今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极具创意的独立设计师。他们资历尚浅,需要服装设计师协会的辅助,与相关企业和媒体进行沟通合作。一个好的设计师协会应该为设计师解决后顾之忧,为他们开拓、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成为设计师培养过程中的坚实后盾。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返回: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