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军事活动考古学分析(4)
来源:文物 作者:赵丛苍;张朝
发布于:2017-03-13 共11483字
四 战争与丝绸之路的衰落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战争密切相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也受到了战争的催化。唐晚期已失去了对河西及西域的控制权,丝路贸易的安全性受到了打击,政治的不稳定导致战争频发,进而加速了丝绸之路的衰落。公元11世纪后期的丝绸之路,“宋朝占有始发段,西夏控制了河西道,吐蕃和龟兹回鹘领有青海道,高昌回鹘国处于西域的北道东段,喀喇汗王朝则完全掌握了丝绸之路中段”[39].丝绸之路不复汉唐帝国时期处于强权控制之下的局面,中古时期的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由国家直接控制和指导,缺乏国家支持的丝绸之路不利于人员及物品的流通,唐中期安史之乱和怛罗斯之役大败加速了丝绸之路的衰落;而在西域伊斯兰化过程中,战争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伊斯兰教徒的东进加剧了丝绸之路上的动荡因素。其后,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肆虐中亚、西 亚之际,许多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一夜之间成为废墟,再无昔日的繁荣景象。
战争也是交河故城衰落的因素之一,交河故城建造于30米高的台地之上,城的两边有宽达百米的天然河流,易守难攻。 “但是,随着军事技术发展,战争对地形条件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火药、火器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用,它们虽不能完全取代冷兵器,但是已经给军事战术产生重大影响,在城垒攻守战中,攻方可以采取火药爆破和火炮轰城的强攻办法,效果相当显着。因此,军事技术的发展,使交河的防御功能大为减少,该城已无险可守,失去再次作为军事中心的条件,亦使之衰退。 ”[40]
公元 7~9 世纪,撒马尔罕一直是中亚重要的政治、科学和文化中心,丝绸之路枢纽。 “从地图上一看即知,粟特特别是撒马尔罕的位置,是东面经天山南路或北路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印度,西 到波斯,西北到欧洲的中心地区。这些国家相互往来时都通过这里。伴随交通的发达,诸国物产就自然地在此集散。因此其商业必定发达,其城市性质也具有了浓厚的商业色彩。 ”[41]公元10世纪之后日趋衰落,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焚毁。 考古学家发掘了阿弗拉西阿卜遗址(Afrasiab),证明该遗址即为撒马尔罕,在城北门下发现一块镀银板制成的马具装饰物,当为撒马尔罕城破之时逃跑官员所埋藏[42].
交河、撒马尔罕及中亚其他贸易中心的衰落大都经历了战火,原有的文化与城市被摧毁的同时,数千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也毁于一旦,自此丝绸之路渐趋衰落,东西方的交流也由陆路转向了海路。
明清之时,丝绸之路的对外交流作用远不如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犹如张骞出西域一样,是另外一条文明沟通道路上的创举。明清两朝,对于西北的经营主要是防范西北少数民族动乱,明代修筑长城也是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此时丝绸之路的防御需求已经显着下降。至公元15世纪后半期,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丝绸之路再无汉唐风采。
五 结 语
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很难想象缺乏丝绸之路的沟通,亚欧大陆会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虽然残忍冷酷,但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通、繁荣、衰落都伴随有强烈的军事因素,战争一方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另一方面又毁坏了丝绸之路所构建的文化、贸易网络。 汉唐帝国对于丝绸之路军事维护的许多举措,最终的目标是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华夷秩序”,维护和扩展自身的影响力。从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来看,所有有助于丝路畅通的军事举措,其意义都是在于追求和平,和则丝路通,乱则丝路断。毋庸讳言,畅通与安宁的丝绸之路需要采取军事措施来维护。
参考文献:
[1]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China: Ergebnisse Eigener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 Berlin: Diet-rich Reimer, 1877.
[2]傅筑夫《秦汉社会经济史》,第43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日知《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 --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
[4]水 涛《西域史前文明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西域研究》2005年第4期。
[5]任 萌《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6] [日]佐 原真《日本·世界战争的起源》,《战争的进化与国家的生成》,东洋书林,1999年。
[7]宁 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第9期。
[8]赵 丛苍、何利群《塔里木地区羌人初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9]王 志友《考古材料所见早期秦文化的军事性》,《兰州学刊》2014年第5期。
[10]赵 丛苍等《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4日。
[11]王 明珂《华夏边缘---历 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410页,(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
[12]杨 建华、邵会秋《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3] 《汉 书》,第2692页,中 华书局,1962年。
[14] 《史记》,第3161页,中华书局,1959年。
[15] 《后 汉书》,第2876页,中 华书局,1965年。
[16]同[13],第3743页。
[17]内 蒙古博物馆等《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第2期。
[18]田 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19]翟 德芳《北方地区出土之马衔和马镳略论》,《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
[20]田 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 《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21]马 利清《关于匈奴城址功能的探索》, 《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
[22]乌 恩《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
[23]丁 岩《岳 公 台-西 黑 沟 遗 址 群 及 相 关 问 题 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4]李 水城《东风西渐---中 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第152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25]同[24],第144~145页。
[26]同[14],第3167页。
[27]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
[28]罗 哲文《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文物》1964年第6期。
[29]王 子今《交通史视角的秦汉长城考察》,《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0]甘 肃省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小组《“塞上烽火品约”释文》,《考古》1979年第4期。
[31]甘 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第51页,文 物出版社,1985年。
[32]杨 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西北史地》1995年第2期。
[33]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驻 中 国 代 表 处 等《交 河 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第158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
[34]李并成《甘肃境内遗存的古城址》, 《文史知识》1997年 第6期。
[35]张 广达《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第17~1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王炳华《唐安西柘厥关故址并有关问题研究》,《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
[37]张平《龟兹考古中所见唐代重要驻屯史迹》,《龟兹学研究》(第二辑),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
[38]王 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第76页,新 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39]钱伯泉《一场喀喇汗王朝和宋朝联兵进攻西夏的 战 争---藏 经 洞 封 闭 的 真 正 原 因 和 确 切 时间》,《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40]孙 满利等《交河故城衰落的原因分析》,《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
[41] [日]羽 田亨着、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第125页,中华书局,2005年。
[42] [法]法 兰兹·格瑞内着、阿米娜译《法国-乌兹别克考古队在古代撒马尔干遗址阿弗拉西阿卜发掘的主要成果》,《法国汉学》(第八辑),中华书局,2003年。
原文出处:赵丛苍,张朝. 考古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军事遗存[J]. 文物,2016,(02):73-80.
相关内容推荐
-
西北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一、引言我国西北地区人类文明活动经历时间较久,跨越空间较大,影响程度较深,文化遗产类别多、级别高,并具有极强的历史延续性,现已形成了几道举世闻名的文化景观廊道.西北五省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及旅游资源具有互补的优势,但目前,五省区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