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汉代社会烧烤风俗的流变探析(3)

来源:四川文物 作者:李欣
发布于:2017-03-13 共5963字
  三“桑炭甚美”的饮食追求
  
  “炭,烧木留性,寒月供然 (燃) 火取暖者,不烟不焰,可贵也。”[31]木炭这种“不烟不焰”的优点在汉代很受民众偏爱,由此在日常生活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当时烧烤肉食所用的木炭,已经开始刻意讲究其质地。桑木以坚硬、味辛,不仅可以久烧且能增加烤肉香味,《奏谳书》所载历史案例中“桑炭甚美”的评价,正体现了这种饮食文化追求独特享受的消费趋势。
  
  只是,对于一般民众而已,木炭的生产终究是艰辛的劳作。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窦广国早年被卖为奴入山烧炭的经历:“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 (寒) 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32]西汉时蜀人王褒作《僮约》,约束家奴的条约提到“焚薪作炭”的具体情形,也与窦广国的经历相似:“持斧入山,断輮裁辕。若有馀残,当作俎几、木屐及犬彘盘。焚薪作炭,磊石薄岸,治舍盖屋,削书代牍。日暮欲归,当送干柴两三束。”[33]焚薪作炭,既可满足寒日取暖之需,也会用到日常烹饪当中。
  
  汉代的富人贵室,极尽追求生前死后的奢靡享受。左思《蜀都赋》曰:“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合蹲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 《后汉书·钟长统传》描述豪人之家,“妖童美妾”、“倡讴伎乐”,[34]饮宴乐舞是日常生活所好。丧葬礼俗摹绘生前,“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这种孝道文化的扭曲受到当时士大夫的严厉批驳,王符指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根梓掖招,良田造莹,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移上潜。”[35]因此,目前看到各地出土汉画像石多有“饮宴”、“庖厨”、“乐舞”等主题。四川郸县一号石棺“宴客·乐舞·杂技”画像,[36]门外宾客车马络绎,堂中众人跽坐吃喝,画面上方倡伎或操琴或杂技表演,厨灶之处家奴跪地烧火,厨人挥刀俎上,正是此类文献记述的写照。
  
  这种享受性消费,不仅展示了汉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也是社会文化畸形发展的一种暗示。汉代饮食结构中,上层统治者一般一日四餐,富人一日三餐。[37]普通民众则一日两餐,而且饮食肉量并不充裕,所谓“食蔬粝荤茹,膢腊而后见肉”,[38]遭遇灾荒更是“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在具备良知的士大夫看来,“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39]对这种发展方向的历史思考,应该是研究者在解读相关汉画像资料时应该给予重视的。
  
  注释:
  
  [1] (汉) 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第351~352 页,中华书局,1992 年。
  [2]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第 106 页,文物出版社,2006 年。
  [3] (清) 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第 335页,中华书局,1998 年。
  [4] a. (汉) 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第385~388 页。各种食品的详细考证,参见文内王利器引孙诒让、桂馥、杨树达语;b.陈直《盐铁论解要》,《摹庐丛着七种》,第 210 页,齐鲁书社,1981 年;c.安忠义《从汉简等资料看汉代的食品加工技术》,《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3 期。
  [5] 彭卫:《汉代食饮杂考》,《史学月刊》2008 年第 1 期。
  [6](清)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第 432 页。
  [7](清)孙诒让撰,王文锦等点校:《周礼正义》,第2382 页,中华书局,1987 年。
  [8]《汉书》卷二四《食货志》,第 1137 页,中华书局,1962 年。
  [9] 任日新:《山东诸城汉墓画像石》,《文物》1981 年第 10 期。
  [10]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四川汉画像石》,第 83 页,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年。
  [11] 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第 91页,文物出版社,1983 年。
  [12] 徐毅英主编:《徐州汉画像石》,图版 102,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年。
  [13] 江继甚编着:《汉画像石选 (汉风楼藏)》,图八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转引自扬之水:《说“勺药之和”》,《古诗文名物新证》,第 423页,紫禁城出版社,2004 年。
  [14] 扬之水:《说“勺药之和”》,《古诗文名物新证》,第 423 页。
  [15] 湖北省物馆编:《随县曾侯乙墓》,第 38 页,图版六三“炙炉”,文物出版社,1980 年。
  [16] 广州文管会等:《西汉南越王墓》,第 79 页,文物出版社,1991 年。
  [17] 周天游主编:《寻觅散落的瑰宝》,第 40 页,三秦出版社,2001 年。
  [18] 邢义田:《貊炙小考---汉代流行烤肉串,还是烤全羊?》,《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第 440~457 页,中华书局,2011 年。
  [19] a. (汉) 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第 33 页,中华书局,2009 年;b. (清) 王先谦撰,沈啸宸等点校:《荀子集解》,第 262 页,中华书局,1988 年。
  [20] 郑岩、秦建萍:《捕蝉画像辨识》,《民俗研究》1992 年第 2 期。
  [21] 李贵龙、王建勤主编:《绥德汉代画像石》,第 96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
  [22]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增订本)》,第39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23] 定西县文管所等:《甘肃定西巉口两座墓葬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2 期。
  [24]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汉墓壁画》,第 92页,文物出版社,1996 年。
  [25] (宋) 李昉撰,夏剑钦等校点:《太平御览》,第930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6] (清)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第253 页,中华书局,2003 年。
  [27] 陈彦堂:《人间的烟火---饮食具》,第 137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
  [28]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增订本)》,第39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29]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第 113 页,文物出版社,1973 年。
  [30] 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第 449 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1]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 481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年。
  [32]《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第 1973 页,中华书局,1959 年。
  [33] (清) 严可均校辑:《全汉文》卷四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 359 页,中华书局,1958 年。
  [34]《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第 1648 页,中华书局,1965 年。
  [35] (汉) 王符撰,汪继培校注:《潜夫论笺校注》,第 137 页,中华书局,1985 年。
  [36]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四川汉画像石》,第 96 页。
  [37] 帝王之家的饮食规制,有“平旦食”、“昼食”、“晡时”、“暮食”,见 (清) 陈立撰,吴泽虞点校:《白虎通疏证》,第 118 页,中华书局,1994 年;《汉书》卷七三《韦贤传》记录“寝,日四上食”(第 3122 页);《汉书》卷四四《淮南厉王传》载刘长获谴以后,“皆日三食”(第 2142 页)。
  [38](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第 309 页。
  [39](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第 351 页。
原文出处:李欣. 考古资料所见汉代“烧烤”风俗[J]. 四川文物,2016,(01):77-8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民俗文化论文旅游文化论文
返回:旅游管理论文